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对水产品进行人工养殖,提高水产的市场流通率,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各种益生菌,以提高水产品的存活率,在益生菌的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益生菌的扩培装置,然而现有的扩培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益生菌的扩培装置,需要将益生菌和培养液进行混合,需要进行搅拌,以提高扩培效率,同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适宜益生菌的生长,同时,使用后的扩培装置,需要进行清洗。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扩培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扩培装置,需要进行搅拌,以提高扩培效率,同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及对装置进行清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包括机体、电机和加热元件,所述机体的底部固定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导轴,所述导轴位于机体底部的内侧,且导轴的外侧固定有第一卡块,所述导轴的一侧设置有齿轮,且齿轮轴连接于机体底部的内侧,所述机体的底部设置有导盘,且导盘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二卡块,并且导盘的顶部边缘处焊接有对接杆,所述导盘的下端面安装有活动环,且活动环位于活动槽内,并且活动槽开设于机体的内壁上,所述机体内设置有扩培箱,且扩培箱内轴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扩培箱的底部开设有对接槽,且对接槽与导轴的端部相连接,所述扩培箱的顶部设置有盖板,且盖板的下端面开设有固定槽,并且固定槽与对接杆和搅拌杆的端部相连接,所述机体底部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元件。
优选的,所述导轴的端部为六边形结构设计,且导轴端部的截面面积等于对接槽的截面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分别关于导轴和导盘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且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均与齿轮之间相互啮合。
优选的,所述活动环与活动槽之间转动连接,且活动环与导盘之间共中心轴线。
优选的,所述对接杆和搅拌杆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对接杆和搅拌杆均与固定槽之间相互卡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
1.通过设置六边形结构的导轴端部的截面面积等于对接槽的截面面积,同时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均与齿轮之间相互啮合,使得电机驱动导轴转动时,导轴带动扩培箱的转动,同时在齿轮的传导作用下,使得导盘与导轴和扩培箱逆向转动,配合对接杆和搅拌杆均与固定槽之间相互卡合,在盖板的联动作用下,使得导盘上的对接杆可以带动搅拌杆的转动,使得搅拌杆可以和扩培箱逆向转动,实现搅拌,同时配合加热元件和水的作用,对扩培箱进行均匀加热,提高扩培效率;
2.对接杆和搅拌杆均与固定槽之间相互卡合,同时导轴端部的截面面积等于对接槽的截面面积,可以将盖板与对接杆和搅拌杆进行分离,将扩培箱的位置暴露出来,然后将扩培箱底部的对接槽与导轴分离,完成扩培箱的拆卸,方便对其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轴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盘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盖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电机;3、导轴;4、第一卡块;5、齿轮;6、导盘;7、第二卡块;8、活动环;9、活动槽;10、对接杆;11、扩培箱;12、搅拌杆;13、对接槽;14、盖板;15、固定槽;16、加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包括机体1、电机2、导轴3、第一卡块4、齿轮5、导盘6、第二卡块7、活动环8、活动槽9、对接杆10、扩培箱11、搅拌杆12、对接槽13、盖板14、固定槽15和加热元件16,机体1的底部固定有电机2,且电机2的输出端连接有导轴3,导轴3位于机体1底部的内侧,且导轴3的外侧固定有第一卡块4,导轴3的一侧设置有齿轮5,且齿轮5轴连接于机体1底部的内侧,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导盘6,且导盘6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二卡块7,并且导盘6的顶部边缘处焊接有对接杆10,导盘6的下端面安装有活动环8,且活动环8位于活动槽9内,并且活动槽9开设于机体1的内壁上,机体1内设置有扩培箱11,且扩培箱11内轴连接有搅拌杆12,扩培箱11的底部开设有对接槽13,且对接槽13与导轴3的端部相连接,扩培箱1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14,且盖板14的下端面开设有固定槽15,并且固定槽15与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的端部相连接,机体1底部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元件16;
导轴3的端部为六边形结构设计,且导轴3端部的截面面积等于对接槽13的截面面积,方便通过对接槽13将扩培箱11与导轴3进行对接安装,同时方便扩培箱11的拆卸,使得导轴3可以带动扩培箱11的转动,配合加热元件16和水的使用,保持扩培箱11内部受热均匀;
第一卡块4和第二卡块7分别关于导轴3和导盘6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且第一卡块4和第二卡块7均与齿轮5之间相互啮合,使得电机2驱动导轴3转动时,导轴3外侧的第一卡块4与齿轮5啮合接触,带动齿轮5的转动,同时齿轮5通过第二卡块7带动导盘6与导轴3之间逆向转动;
活动环8与活动槽9之间转动连接,且活动环8与导盘6之间共中心轴线,当导盘6转动时,导盘6底部的活动环8跟随在活动槽9内转动,保持导盘6的稳定;
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均与固定槽15之间相互卡合,可以通过盖板14底部的固定槽15将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进行联动,使得导盘6可以通过对接杆10带动搅拌杆12的转动,使得搅拌杆12可以和扩培箱11之间逆向转动,对扩培箱11内部的益生菌和培养液进行搅拌。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时,如图1中,首先将需要扩培的益生菌和培养液倒入扩培箱11内,然后将盖板14盖上,使得图1和图4中盖板14底部的固定槽15与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的端部相卡合,然后启动电机2,电机2带动导轴3的转动,导轴3通过对接槽13带动扩培箱11的转动,同时启动加热元件16,通过加热元件16对机体1底部的水进行加热,配合扩培箱11的转动,对扩培箱11内进行均匀加热,同时如图1-3中,导轴3的转动,其外侧的第一卡块4与齿轮5之间相互啮合,带动齿轮5的转动,同时齿轮5与第二卡块7相互啮合,带动导盘6的转动,导盘6底部的活动环8跟随在活动槽9内转动,保持其稳定,导盘6在转动时,其顶部边缘处的对接杆10跟随转动,对水进行搅拌,使得水可以加热均匀,同时对接杆10在盖板14和固定槽15的作用下,带动搅拌杆12在扩培箱11内转动,从而使得扩培箱11和搅拌杆12逆向转动,通过搅拌杆12对扩培箱11内的益生菌和培养液进行搅拌,提高其扩培效率;
接着,如图1中,需要对扩培箱11进行拆卸清洗时,将盖板14向上拿起,使得盖板14底部的固定槽15与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脱离,将扩培箱11的位置暴露出来,然后将扩培箱11从机体1内向上取出,使得扩培箱11底部的对接槽13与导轴3相脱离,完成扩培箱11的拆卸,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同样的,扩培箱11的安装可以根据上述操作逆向完成。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包括机体(1)、电机(2)和加热元件(16),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底部固定有电机(2),且电机(2)的输出端连接有导轴(3),所述导轴(3)位于机体(1)底部的内侧,且导轴(3)的外侧固定有第一卡块(4),所述导轴(3)的一侧设置有齿轮(5),且齿轮(5)轴连接于机体(1)底部的内侧,所述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导盘(6),且导盘(6)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二卡块(7),并且导盘(6)的顶部边缘处焊接有对接杆(10),所述导盘(6)的下端面安装有活动环(8),且活动环(8)位于活动槽(9)内,并且活动槽(9)开设于机体(1)的内壁上,所述机体(1)内设置有扩培箱(11),且扩培箱(11)内轴连接有搅拌杆(12),所述扩培箱(11)的底部开设有对接槽(13),且对接槽(13)与导轴(3)的端部相连接,所述扩培箱(1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14),且盖板(14)的下端面开设有固定槽(15),并且固定槽(15)与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的端部相连接,所述机体(1)底部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元件(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轴(3)的端部为六边形结构设计,且导轴(3)端部的截面面积等于对接槽(13)的截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4)和第二卡块(7)分别关于导轴(3)和导盘(6)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且第一卡块(4)和第二卡块(7)均与齿轮(5)之间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环(8)与活动槽(9)之间转动连接,且活动环(8)与导盘(6)之间共中心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用益生菌的简易扩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对接杆(10)和搅拌杆(12)均与固定槽(15)之间相互卡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