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76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培养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科学技术研究、医疗检测检验的过程中,常常会用到各种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培养也对科研结果和医疗检测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通常会选择控制一定的环境变量,从而培育出满足要求的微生物,此时,需要运用到培养箱进行培育,现目前的培养箱种类繁多,但是,较多的培养箱功能单一,只能使用培养皿进行培养,不能运用培养瓶、培养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并且,由于较多的微生物培育时间跨度长,培育的条件又不同,而培养箱只有一个培养空间,因此,导致培育的效率极低,通常只能增加培养箱的数量,同时进行培育,无形之中便增加了培育的成本,另外,较多的培养箱空间大,不能够完全的利用其空间,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

箱体,其底端设置有支座,所述箱体内重叠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紫外灯,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均设置有led光源,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侧壁上均依次排列设置有进风口、喷雾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设置有调速电机,所述调速电机的转轴连接有转盘;

独立设置的箱门,其与箱体一端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箱门与箱体相互卡合,所述箱门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箱门上设置有拉手,所述箱门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卡合遮光板的卡槽;

加湿器,其设置在箱体后端面中部的下端,所述加湿器通过管道与喷雾口相连;

进风空气过滤器,其设置在箱体后端面的一端上,所述进风空气过滤器与进风口相连;

出风空气过滤器,其设置在箱体后端面的另一端上,所述进风空气过滤器与进出风口相连。

优选的是,所述支座为四个,且等距排列在箱体底端,所述支座的底面上设置有橡胶垫。

优选的是,所述调速电机转轴上对称固定焊接有四根u型支撑杆,所述u型支撑杆上均可滑动连接有挂杆。

优选的是,所述挂杆与u型支撑杆的可滑动连接方式为:所述u型支撑杆上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中空圆柱形滑块,所述滑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中空圆柱形滑块位置的螺钉,所述挂杆与滑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转盘上对称设置有圆形限位槽,所述圆形限位槽上设置有与圆形限位槽相匹配的橡胶缓冲垫。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培养单元内部远离紫外灯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存放平台。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与制冷片相互不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箱门为三个独立设置的箱门,且所述箱门与箱体间的可转动连接方式为:通过销轴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箱门与箱体间的相互卡合方式为:所述箱门与箱体接触面上设置有磁性橡胶条,所述磁性橡胶条与箱体相卡合。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均设置有制冷片、底端均设置有加热管、侧壁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管上端均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制冷片、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均与微生物培养装置的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培养装置功能多,能够满足不同微生物的培养条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装置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2、将箱体分为三个独立的培养单元,能够同时进行多组实验,提高微生物的培养效率,缩短微生物培育所需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轴与转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盘刨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u型支撑杆与挂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7示出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

箱体1,其底端设置有支座4,所述箱体1内重叠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培养单元11、第二培养单元12和第三培养单元13,所述第一培养单元11、第二培养单元12和第三培养单元13内部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紫外灯42,所述第一培养单元11、第二培养单元12和第三培养单元13内部的顶端均设置有led光源44,所述第一培养单元11、第二培养单元12和第三培养单元13内部的侧壁上均依次排列设置有进风口46、喷雾口47和出风口48,所述第一培养单元11内部的顶端设置有调速电机3,所述调速电机3的转轴31连接有转盘32;

独立设置的箱门16,其与箱体1一端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箱门16与箱体1相互卡合,所述箱门16上设置有观察窗161,所述箱门上设置有拉手162,所述箱门16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卡合遮光板(未示出)的卡槽165;

加湿器5,其设置在箱体1后端面中部的下端,所述加湿器5通过管道与喷雾口47相连;

进风空气过滤器6,其设置在箱体1后端面的一端上,所述进风空气过滤器6与进风口46相连;

出风空气过滤器7,其设置在箱体1后端面的另一端上,所述进风空气过滤器7与出风口48相连。

工作原理:在培育工作开始前,拉动拉手162关闭箱门16,打开紫外灯42照射一段时间,进行消毒处理;根据要培养的微生物属性,合理选择培养皿、培养瓶或培养袋,并放入对应的培养单元中,所述第一培养单元11内设置的可旋转的转盘32可在培养过程中转动,在培育过程中,进风空气过滤器6对进入培养箱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去除杂质,出风空气过滤器7对从培养箱内部排出的气体进行过滤,避免细菌污染,加湿器5可对箱体1内部进行加湿,根据培养的微生物属性判定是否打开led光源44,进行光照的模拟,在装置工作过程中,可通过观察窗161进行观测,当需要培育驱光微生物时,则利用遮光板将观察窗挡住,创造黑暗环境,进行培育;在箱门16的外端面上设置卡槽165,在培养驱光微生物时,将与卡槽165相匹配的遮光板沿卡槽一端的开口插入卡槽165中,实现遮光,保证培养单元内处于黑暗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座4为四个,且等距排列在箱体1底端,所述支座4的底面上设置有橡胶垫49。采用这种方式,设置四个支座,保证装置能够狗平稳的放置,设置橡胶垫可以增加摩擦,防滑,避免支座损坏台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转轴31上对称固定焊接有四根u型支撑杆33,所述u型支撑杆33上均可滑动连接有挂杆34。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某些微生物需要利用培养袋进行培育,且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转动条件,因此在转轴上设置挂杆,可以挂住培养袋,实现多功能的培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挂杆34与u型支撑杆33的可滑动连接方式为:所述u型支撑杆33上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中空圆柱形滑块331,所述滑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中空圆柱形滑块331位置的螺钉332,所述挂杆与滑块固定连接。采用这种方式,使用可上下滑动的滑杆,根据培养袋的规格进行高度调整,可以保证培养袋的底端能够接触转盘的端面,保证培养袋在转动过程中放置的更稳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盘32上对称设置有圆形限位槽321,所述圆形限位槽321上设置有与圆形限位槽321相匹配的橡胶缓冲垫322。采用这行方式,利用培养瓶进行培育,且需要旋转时,可将培养瓶放在转盘的圆形限位槽中,设置橡胶缓冲垫则可以增大接触面的摩擦力,还能避免在放置培养瓶和转盘转动过程中,培养瓶与圆形限位槽发生碰撞,避免培养瓶被损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培养单元12内部远离紫外灯42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存放平台121。采用这种方式,设置存放平台,增大放置的空间,可以增加空间的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培养单元13内部的顶端设置有挂钩131,所述挂钩131与制冷片43相互不接触。采用这种方式,设置的挂钩,可用于挂住培养袋,增加空间的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箱门16为三个独立设置的箱门,且所述箱门16与箱体1间的可转动连接方式为:通过销轴163连接。采用这种方式,使用销轴连接,使连接更加紧密,稳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箱门16与箱体1间的相互卡合方式为:所述箱门16与箱体1接触面上设置有磁性橡胶条164,所述磁性橡胶条164与箱体1相卡合。采用这种方式,使用磁性橡胶条进行卡合密封,使得箱门能够更好地贴紧箱体,避免漏气,造成污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培养单元11、第二培养单元12和第三培养单元13内部的顶端均设置有制冷片43、底端均设置有加热管45、侧壁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1,所述加热管45上端均设置有分隔板15,所述制冷片43、加热管45和温度传感器41均与微生物培养装置的控制器(未示出)连接。采用这种方式,设置温度传感器41用于测量箱体内的温度,操作人员根据培养的条件,通过在与控制器连接的控制面板2设置相应的温度值,并通过控制器控制制冷片43或者加热管45进行温度的调节,由于热空气较轻,且会向上飘动和冷空气向下飘动的特性,将加热管45设置在培养单元的底端,将制冷片43设置在培养单元的顶端,保证温度的变化特性,同时在加热管45上方设置分隔板15,可以对加热管45进行保护,避免损坏。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底端设置有支座,所述箱体内重叠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紫外灯,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均设置有led光源,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侧壁上均依次排列设置有进风口、喷雾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设置有调速电机,所述调速电机的转轴连接有转盘;

独立设置的箱门,其与箱体一端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箱门与箱体相互卡合,所述箱门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箱门上设置有拉手,所述箱门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卡合遮光板的卡槽;

加湿器,其设置在箱体后端面中部的下端,所述加湿器通过管道与喷雾口相连;

进风空气过滤器,其设置在箱体后端面的一端上,所述进风空气过滤器与进风口相连;

出风空气过滤器,其设置在箱体后端面的另一端上,所述进风空气过滤器与进出风口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为四个,且等距排列在箱体底端,所述支座的底面上设置有橡胶垫。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电机转轴上对称固定焊接有四根u型支撑杆,所述u型支撑杆上均可滑动连接有挂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杆与u型支撑杆的可滑动连接方式为:所述u型支撑杆上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中空圆柱形滑块,所述滑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中空圆柱形滑块位置的螺钉,所述挂杆与滑块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上对称设置有圆形限位槽,所述圆形限位槽上设置有与圆形限位槽相匹配的橡胶缓冲垫。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培养单元内部远离紫外灯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存放平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与制冷片相互不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为三个独立设置的箱门,且所述箱门与箱体间的可转动连接方式为:通过销轴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与箱体间的相互卡合方式为:所述箱门与箱体接触面上设置有磁性橡胶条,所述磁性橡胶条与箱体相卡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均设置有制冷片、底端均设置有加热管、侧壁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管上端均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制冷片、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均与微生物培养装置的控制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箱体,其上设置有箱门,所述箱体底端设置有支座,所述箱体内部分为第一培养单元、第二培养单元和第三培养单元,且其内均设置有紫外灯和LED光源,所述箱门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第一培养单元内部的顶端设置有调速电机,所述调速电机的转轴连接有转盘,所述箱体后端面上设置有加湿器、进风空气过滤器和出风空气过滤器。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碳酸盐矿化菌菌株培养装置能多,能够满足不同微生物的培养条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且能够同时进行多组实验,提高微生物的培养效率,缩短微生物培育所需的时间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竹文坤;何嵘;段涛;杨帆;陈涛;李显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0.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99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