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柴火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氧装置及具有该供氧装置的灶芯。
背景技术:
传统柴火灶的供氧方式为通过空气进入灶口、灶膛进行供氧,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灶膛内部氧气浓度较低,导致燃料不完全燃烧,造成燃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供氧装置及具有该供氧装置的灶芯,通过双风道供氧,使燃料在炉膛内进行充分的燃烧,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了燃料燃烧不充分的情况,节约能源。
为达此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氧装置,包括双风道供氧装置,双风道供氧装置包括上供氧管以及下供氧管,两个所述上供氧管末端通过主管相连通,所述主管与所述下供氧管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连接管末端设置有进风口;
优选地,两个所述上供氧管外壁设置有多个通气孔;
优选地,多个所述通气孔并排设置于两个所述上供氧管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灶芯,包括所述供氧装置;
优选地,包括灶膛,所述灶膛外圈设置有挡火外围,灶芯外围由外圈铁皮包裹而成,所述挡火外围与所述外圈铁皮之间为混凝土层;
优选地,所述上供氧管位于所述灶膛上部,两个所述上供氧管穿过一边所述外圈铁皮与一边所述挡火外围伸入到所述灶膛内部;
优选地,包括炉桥,所述炉桥位于所述灶膛底端,所述炉桥边缘与所述灶膛底面固定连接,包括排灰管,所述排灰管顶端与所述炉桥四边固定连接;
优选地,下供氧管位于所述炉桥下方,所述下供氧管穿过所述排灰管并伸入到所述排灰管内部;
优选地,包括灶口,所述灶口位于所述灶膛前端,所述灶口末端与所述挡火外围固定连接;
优选地,包括排烟管,所述排烟管末端连接于所述外圈铁皮,所述排烟管与所述灶膛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供氧装置及具有该供氧装置的灶芯,通过双风道供氧,使燃料在炉膛内进行充分的燃烧,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了燃料燃烧不充分的情况,节约能源;
上、下供氧管通过连接管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尾部进风口与灶芯外部风机相连,通过将上下供氧管道连接成一体,可减少供氧风机的数量,减少集成灶体积,节约场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供氧装置及具有该供氧装置的灶芯的后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供氧装置及具有该供氧装置的灶芯的俯视图。
图中:
1、灶膛;111、灶口;121、挡火外围;122、外圈铁皮;131、炉桥;2、上供氧管;21、主管;211、通气孔;3、下供氧管;321、连接管;322、进风口;4、排烟管;5、排灰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供氧装置,双风道供氧装置,双风道供氧装置包括上供氧管2以及下供氧管3,两个上供氧管2末端通过主管21相连通,主管21与下供氧管3通过连接管321相连通,连接管321末端设置有进风口322,一般双通道供氧装置采用两个供氧风机分别供氧,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上供氧管2与下供氧管3连接成一体,供氧风机所出来的风通过进风口322,分流流入上供氧管2与下供氧管3,减少供氧风机的数量,减少集成灶体积,节约场地。
为了提高灶膛1供氧效果,进一步地,两个上供氧管2外壁设置有多个通气孔211,流入上供氧管2内部空气可通过通气孔211直达燃料燃烧部分,供氧效果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通气孔211的供氧效果,进一步地,多个通气孔211并排设置于两个上供氧管2的内侧,进风时,燃料两侧的通气孔211相对吹风,燃料可接触到两边上通风管2所携带的氧气,避免由于通气孔211位置不规则,造成所吹气流无法直达燃料燃烧部位,造成一定的浪费和供氧效率低下的问题。
如图1、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供氧装置还可以用在柴火灶灶芯领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灶芯,该灶芯包括供氧装置,供氧装置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供氧装置。
为了灶芯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地,包括灶膛1,灶膛1外圈设置有挡火外围121,灶芯外围由外圈铁皮122包裹而成,挡火外围121与外圈铁皮122之间为混凝土层,通过外圈铁皮122的包裹,使灶芯内部各组成被包裹成一整体,设置挡火外围121,使得灶膛1内部燃料燃烧的火焰不会溢出到灶膛1外部,减少了被烫伤的可能,中间填充混凝土材料,构成灶膛1基本框架。
为了上供氧管2的固定安装,进一步地,上供氧管2位于灶膛1上部,两个上供氧管2穿过一边外圈铁皮122与一边挡火外围121伸入到灶膛1内部,上供氧管2通过混凝土固定于挡火外围121的边缘,保证上供氧管2对于灶膛1的供氧。
为了实现燃料燃烧后灰烬的排放,进一步地,还包括炉桥131,炉桥131位于灶膛1底端,炉桥131边缘与灶膛1底面固定连接,还包括排灰管5,排灰管5顶端与炉桥131四边固定连接,由于未充分燃烧的燃料仍具有较大的体积,为避免其与灰烬一起落到排灰管5内,造成燃料浪费,通过炉桥131的设置,将较大体积的燃料挡在排灰管5上方的灶膛1内,其余灰烬通过炉桥131之间的间隙落入到排灰管5内,排到灶芯外部,实现排灰过程。
为了下供氧管3的固定,进一步地,下供氧管3位于炉桥131下方,下供氧管3穿过排灰管5并伸入到排灰管5内部,由于灶膛1底端的燃料很难接触到外部空气,因此通过下供氧管3的设置,在灶膛1底端提供氧气,一方面使灶膛1底部燃料充分燃烧,另一方面也保证落入到排灰管5内的灰烬是已经经过充分燃烧后才形成的,提高了燃料的有效使用率。
为了方便燃料的添加,进一步地,还包括灶口111,灶口111位于灶膛1前端,灶口111末端与挡火外围121固定连接。
为了灶芯的排烟,进一步地,还包括排烟管4,排烟管4末端连接于外圈铁皮122,排烟管4与灶膛1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一种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风道供氧装置;
双风道供氧装置包括上供氧管(2)以及下供氧管(3);
两个所述上供氧管(2)末端通过主管(21)相连通;
所述主管(21)与所述下供氧管(3)通过连接管(321)相连通,所述连接管(321)末端设置有进风口(3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上供氧管(2)外壁设置有多个通气孔(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通气孔(211)并排设置于两个所述上供氧管(2)的内侧。
4.一种灶芯,包括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氧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供氧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灶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膛(1);
所述灶膛(1)外圈设置有挡火外围(121);
灶芯外围由外圈铁皮(122)包裹而成;
所述挡火外围(121)与所述外圈铁皮(122)之间为混凝土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灶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供氧管(2)位于所述灶膛(1)上部,两个所述上供氧管(2)穿过一边所述外圈铁皮(122)与一边所述挡火外围(121)伸入到所述灶膛(1)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灶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桥(131);
所述炉桥(131)位于所述灶膛(1)底端,所述炉桥(131)边缘与所述灶膛(1)底面固定连接;
排灰管(5);
所述排灰管(5)顶端与所述炉桥(131)四边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灶芯,其特征在于:
下供氧管(3)位于所述炉桥(131)下方,所述下供氧管(3)穿过所述排灰管(5)并伸入到所述排灰管(5)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灶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口(111);
所述灶口(111)位于所述灶膛(1)前端,所述灶口(111)末端与所述挡火外围(121)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灶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烟管(4);
所述排烟管(4)末端连接于所述外圈铁皮(122),所述排烟管(4)与所述灶膛(1)相连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