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8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酵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



背景技术:

环氧大豆油是用大豆油经过氧化处理后制得的一种化工产品,常温下为浅黄色粘稠油状液体,是一种使用广泛的聚氯乙烯无毒增塑剂兼稳定剂:与pvc树脂相容性好,挥发性低、迁移性小。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耐水性和耐油性亦佳,可赋予制品良好的机械强度、耐候性及电性能,且无毒性,是国际认可的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学工艺助剂。

发酵罐是生产环氧大豆油的重要设备,现有的发酵罐并没有对排放的蒸汽加以利用,浪费能源,并且送入罐体底部的气体分布不均匀,气体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有效利用蒸汽进行保温,节约能源。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包括罐体、搅拌器、水浴夹套、第一排水管、进水管、进料管、出料管、送气组、蒸汽排管、排气阀、第一蒸汽分流管、保温夹套、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水管、热水箱、第二蒸汽分流管、排放管、以及第一水泵,搅拌器固定在罐体的顶部,搅拌器的下部穿过罐体的顶壁延伸至罐体的内部,水浴夹套设置在罐体的外侧壁上,第一排水管固定连通在水浴夹套的左侧,进水管的出水端固定连通在水浴夹套的右侧,进水管的进水端延伸至热水箱内部的下方,进水管上固定连通有第一水泵,保温夹套设置在水浴夹套的外侧壁上,第一排气管固定连通在保温夹套的顶部,第二排水管固定连通在保温夹套的底部,蒸汽排管固定连通在罐体的顶部,排气阀设置在蒸汽排管上,第一蒸汽分流管的进气端与蒸汽排管固定连通,第一蒸汽分流管的排气端与保温夹套的顶部固定连通,第二蒸汽分流管绕设在热水箱的外侧壁上,排放管的顶端固定连通在第二蒸汽分流管的底部,第二蒸汽分流管的进气端固定连通在蒸汽排管上,送气组的一端设置在罐体的外部,送气组的另一端延伸至罐体内部且位于搅拌器的下方,进料管固定连通在罐体的顶部,且位于搅拌器和蒸汽排管之间,出料管固定连通在罐体的底部中心位置。

优选地,送气组包括送气管、以及气体分布器,气体分布器固定连通在送气管的底部。

优选地,气体分布器的底部和侧壁均开设有若干气孔。

优选地,气体分布器呈圆柱状。

优选地,搅拌器包括电机、搅拌轴、气体分散搅拌盘、以及两组搅拌桨,搅拌轴固定在电机的底部,气体分散搅拌盘固定在搅拌轴的底端,两组搅拌桨均固定在搅拌轴上且均位于气体分散搅拌盘。

优选地,气体分散搅拌盘为圆盘涡轮式。

优选地,还包括收集箱、回流管、第二水泵、以及第二排气管,收集箱设置在热水箱的下方,排放管的底端固定连通在收集箱的顶部,回流管的下端固定连通在收集箱上,且延伸至收集箱的下部,回流管的上端固定连通在热水箱右侧壁的上方,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第二排气固定在收集箱顶部的右侧。

优选地,还包括人孔,人孔固定连通在罐体顶部的左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将排出罐体的热蒸汽分流,分别用于水浴夹套内的热水保温和热水箱内的热水保温,利用热蒸汽进行保温,无需额外采用其它热源进行保温,更加节约能源。

2、采用水浴加热方式,受热更加均匀,安全可靠。

3、即利用热蒸汽的热量进行保温,又回收液化成水的蒸汽再次利用,节能环保。

4、通过气体分布器的设置使得气体分布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散盒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罐体,2-搅拌器,21-电机,22-搅拌轴,23-气体分散搅拌盘,24-搅拌桨,3-水浴夹套,4-第一排水管,5-进水管,6-进料管,7-出料管,8-送气组,81-送气管,82-气体分布器,83-气孔,9-蒸汽排管,10-排气阀,11-第一蒸汽分流管,12-保温夹套,13-第一排气管,14-第二排水管,15-热水箱,16-第二蒸汽分流管,17-排放管,18-第一水泵,19-收集箱,20-回流管,21-第二水泵,22-第二排气管,23-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包括罐体1、搅拌器2、水浴夹套3、第一排水管4、进水管5、进料管6、出料管7、送气组8、蒸汽排管9、排气阀10、第一蒸汽分流管11、保温夹套12、第一排气管13、第二排水管14、热水箱15、第二蒸汽分流管16、排放管17、第一水泵18、以及人孔23,搅拌器2固定在罐体1的顶部,搅拌器2的下部穿过罐体1的顶壁延伸至罐体1的内部,水浴夹套3设置在罐体1的外侧壁上,水浴夹套3内设有加热装置,并配套有温度传感器,通过与控制器相连用于控制水浴温度,第一排水管4固定连通在水浴夹套3的左侧,进水管5的出水端固定连通在水浴夹套3的右侧,进水管5的进水端延伸至热水箱15内部的下方,进水管5上固定连通有第一水泵18,保温夹套12设置在水浴夹套3的外侧壁上,第一排气管13固定连通在保温夹套12的顶部,第二排水管14固定连通在保温夹套12的底部,蒸汽排管9固定连通在罐体1的顶部,排气阀10设置在蒸汽排管9上,第一蒸汽分流管11的进气端与蒸汽排管9固定连通,第一蒸汽分流管11的排气端与保温夹套12的顶部固定连通,第二蒸汽分流管16绕设在热水箱15的外侧壁上,排放管17的顶端固定连通在第二蒸汽分流管16的底部,第二蒸汽分流管16的进气端固定连通在蒸汽排管9上,送气组8的一端设置在罐体1的外部,并与气源相连,送气组8的另一端延伸至罐体1内部且位于搅拌器2的下方,进料管6固定连通在罐体1的顶部,且位于搅拌器2和蒸汽排管9之间,出料管7固定连通在罐体1的底部中心位置,人孔23固定连通在罐体1顶部的左侧。

物料通过进料管6投入罐体1内,通过送气组8往罐体1内部送气,搅拌器2工作对物料和气体进行搅拌打散处理,产品通过出料管7排出,采用水浴夹套3加热的方式改变以往的直接加热方式,水浴夹套3内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4排出。反应一段时间需要将罐体1内部的热蒸汽排出,需要排出蒸汽时,打开排气阀10,通过蒸汽排管9排出罐体1内部的蒸汽,排出的蒸汽分流至第一蒸汽分流管11和第二蒸汽分流管16。分流至第一蒸汽分流管11的蒸汽进入保温夹套12内。保温夹套12内的部分蒸汽通过第一排气管13排出,另一部分蒸汽在保温夹套12内液化成水并在保温夹套12的底部汇集,由第二排水管14排出。通过蒸汽的热量对水浴夹套3内的水进行保温。由于第二蒸汽分流管绕设在热水箱15的外侧壁上,分流至第二蒸汽分流管16的蒸汽在第二蒸汽分流管16内运动的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热水箱15,对热水箱15内的热水进行保温处理。热水箱15内的热水通过第一水泵18抽向进水管5并由进水管5进入水浴夹套3内。如此,通过设置搅拌器2提高发酵反应速率。将排出罐体1的热蒸汽分流,分别用于水浴夹套3内的热水保温和热水箱15内的热水保温。高效利用热蒸汽进行保温,无需额外采用其它热源进行保温,更加节约能源。

进一步的,送气组8包括送气管81、以及气体分布器82,气体分布器82固定连通在送气管81的底部,其中,气体分布器82的底部和侧壁均开设有若干气孔83,气体分布器82呈圆柱状,通过气体分布器82的设置改变以往直接从送气管81管口排出气体的方式,使得气体分布均匀,提高发酵反应效率。

进一步的,搅拌器2包括电机21、搅拌轴22、气体分散搅拌盘23、以及两组搅拌桨24,搅拌轴22固定在电机21的底部,气体分散搅拌盘23固定在搅拌轴22的底端,两组搅拌桨24均固定在搅拌轴22上且均位于气体分散搅拌盘,具体的,气体分散搅拌盘23为圆盘涡轮式,通过气体分散搅拌盘23将气泡打散与物料充分混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收集箱19、回流管20、第二水泵21、以及第二排气管22,收集箱19设置在热水箱15的下方,排放管17的底端固定连通在收集箱19的顶部,回流管20的下端固定连通在收集箱19上,且延伸至收集箱19的下部,回流管20的上端固定连通在热水箱15右侧壁的上方,回流管20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1,第二排气固定在收集箱19顶部的右侧,第二蒸汽分流管16内的蒸汽和部分液化水均通过排放管17排至收集箱19内部,最后蒸汽通过第二排气管22排出,收集箱19内的水可通过第二水泵21经过回流管20送入热水箱15内。如此即利用热蒸汽的热量,又回收液化成水的蒸汽,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其中,第一排水管4、进料管6、出料管7、第一排气管13、第二排水管14、以及第二排气管22上均设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包括罐体、搅拌器、水浴夹套、第一排水管、进水管、进料管、出料管、送气组、蒸汽排管、排气阀、第一蒸汽分流管、保温夹套、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水管、热水箱、第二蒸汽分流管、排放管、以及第一水泵;

所述搅拌器固定在所述罐体的顶部,所述搅拌器的下部穿过所述罐体的顶壁延伸至所述罐体的内部;

所述水浴夹套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排水管固定连通在所述水浴夹套的左侧,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固定连通在所述水浴夹套的右侧,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延伸至所述热水箱内部的下方,所述进水管上固定连通有所述第一水泵;

所述保温夹套设置在所述水浴夹套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排气管固定连通在所述保温夹套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水管固定连通在所述保温夹套的底部;

所述蒸汽排管固定连通在所述罐体的顶部,所述排气阀设置在所述蒸汽排管上,所述第一蒸汽分流管的进气端与所述蒸汽排管固定连通,所述第一蒸汽分流管的排气端与所述保温夹套的顶部固定连通,所述第二蒸汽分流管绕设在所述热水箱的外侧壁上,所述排放管的顶端固定连通在所述第二蒸汽分流管的底部,所述第二蒸汽分流管的进气端固定连通在所述蒸汽排管上;

所述送气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外部,所述送气组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罐体内部且位于所述搅拌器的下方;

所述进料管固定连通在所述罐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搅拌器和所述蒸汽排管之间,所述出料管固定连通在所述罐体的底部中心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气组包括送气管、以及气体分布器;

所述气体分布器固定连通在所述送气管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分布器的底部和侧壁均开设有若干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分布器呈圆柱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器包括电机、搅拌轴、气体分散搅拌盘、以及两组搅拌桨;

所述搅拌轴固定在所述电机的底部;

所述气体分散搅拌盘固定在所述搅拌轴的底端;

两组所述搅拌桨均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且均位于所述气体分散搅拌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分散搅拌盘为圆盘涡轮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收集箱、回流管、第二水泵、以及第二排气管;

所述收集箱设置在所述热水箱的下方,所述排放管的底端固定连通在所述收集箱的顶部;

回流管的下端固定连通在所述收集箱上,且延伸至所述收集箱的下部,所述回流管的上端固定连通在所述热水箱右侧壁的上方,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水泵;

所述第二排气固定在所述收集箱顶部的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人孔;

所述人孔固定连通在所述罐体顶部的左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属于发酵生产设备领域,一种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搅拌器固定在罐体的顶部,水浴夹套设置在罐体的外侧壁上,保温夹套设置在水浴夹套的外侧壁上,蒸汽排管固定连通在罐体的顶部,排气阀设置在蒸汽排管上,第一蒸汽分流管的进气端与蒸汽排管固定连通,第一蒸汽分流管的排气端与保温夹套的顶部固定连通,第二蒸汽分流管绕设在热水箱的外侧壁上,第二蒸汽分流管的进气端固定连通在蒸汽排管上,送气组的一端设置在罐体的外部,送气组的另一端延伸至罐体内部且位于搅拌器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的生产环氧大豆油的节能发酵罐有效利用蒸汽进行保温,节约能源。

技术研发人员:吴利钦;吴利钟;丁长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惟乐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98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