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尤指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各种电子原器件都有一定的耐热耐温要求,超出其耐温范围,就易失效。故厨房电器中,针对各类原器件的散热系统必不可少,其可以提高电器使用的安全系数,提高电器使用的稳定性及提高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如电磁炉等,其多采用风扇散热,风扇从进风口将冷风吸入,吹向发热元器件,热风通过出风口流出,同时带走元器件上的热量,从而达到给元器件散热的目的。其底壳上开有用于散热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侧进风,即一侧进风两侧出风,或者形成底部进风而后侧出风。以上两种散热结构存在如下缺点:1、单侧进风,有效进风面积有限;2、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可解决散热效率低的问题,其两侧进风,两侧出风,使得烹饪器具进风充足,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为了达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包括底壳和设置在其内的风扇,所述底壳的侧壁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依次连接围成,所述风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接处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对应所述风扇位置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都开设有出风口。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适于与底壳合盖的上盖,上盖和底壳之间围成腔体,所述上盖、底壳设有上下配合以将腔体两侧分为进风区和出风区的配合筋,所述进风口包含于进风区内,所述出风口包含于出风区内。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底壳的前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三侧壁分别为所述底壳的左侧壁、右侧壁之一,所述第四侧壁为所述底壳的后侧壁。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接处设置。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出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总面积的50%-90%。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进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总面积的10%-50%。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第三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四侧壁设有第二出风口。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底壳上设有用于谐振加热的电磁线盘,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电磁线盘设置。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第一侧壁上的进风口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进风口的开孔面积。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都为多个等间隔布置的长条孔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有益效果如下:
1.烹饪器具两侧进风两侧出风,使得烹饪器具进风充足,可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2.进风区和出风区被配合筋分隔,避免进出风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3.烹饪器具形成前侧和左侧进风,右侧和后侧出风,使得热风远离用户排出,提升用户体验。
4.出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总面积的50%-90%,进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总面积的10%-50%,保证充足进风和快速出风。
5.第一出风口靠近电磁线盘设置,利于快速带走电磁线盘的热量,避免其热量集聚而影响其他电器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的烹饪器具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四的底壳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壳、2-风扇、3-第一侧壁、4-第二侧壁、5-第三侧壁、6-第四侧壁、7-进风口、8-出风口、9-配合筋、10-进风区、11-出风区、12-电磁线盘、13-第一出风口、14-第二出风口、15-第一隔筋、16-第二隔筋、17-第三隔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的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一。该烹饪器具为电磁炉,如图1所示,其包括底壳1和设置在其内的风扇2,其中,底壳1经注塑一体成型,其侧壁由第一侧壁3、第二侧壁4、第三侧壁5和第四侧壁6依次连接围成,而风扇2靠近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4的相接处设置,且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4都对应风扇位置设有进风口7,同时,第三侧壁5和第四侧壁6上都开设有出风口8。由此,风扇2可从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4上的进风口7吸附冷风,并吹向底壳1内的电器元件,随后再由第三侧壁5和第四侧壁6上的出风口8排出,形成两侧进风两侧出风,使得烹饪器具进风更加充足,可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侧壁4为底壳的后侧壁,第一侧壁3、第三侧壁5分别为底壳1的右侧壁和左侧壁,第四侧壁6为底壳1的前侧壁,即第二侧壁4处于烹饪器具后侧,第三侧壁5和第一侧壁3分居烹饪器具左右两侧,第四侧壁4处于烹饪器具前侧。其中,进风口7靠近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4的相接处设置,其进风口7的开孔面积优选为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4总面积的10%-50%,本实施例采用40%,保证充足的进风效率;还可以根据实际结构设计为10%、20%、30%、35%、50%等。上述第三侧壁5设有第一出风口13,上述第四侧壁6设有第二出风口14,第一出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的开孔面积优选为第三侧壁6和第四侧壁7总面积的50%-90%,本实施例采用70%,保证进风充足快速出风;根据需要还可以为50%、60%、65%、75%、80%、90%等。上述进风口7和出风口8都为多个等间隔布置的长条孔构成,方便加工生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3、第三侧壁5的长度,大于第二侧壁4和第四侧壁6的长度,电磁炉整体大致呈矩形。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电磁炉也可以为正方形;或者圆形,侧壁隔离成四段侧壁且内腔隔离成四个部分。
由此,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4开设进风口7,可提供更多的进风,使得风扇4的吸风效率明显提升,保证良好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和图3的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二。本实施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烹饪器具右侧和后侧出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设以配合筋隔离。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侧壁4为底壳的前侧壁,第一侧壁3、第三侧壁5分别为底壳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第四侧壁6为底壳1的后侧壁,即第二侧壁4处于烹饪器具前侧,第一侧壁3和第三侧壁5分居烹饪器具左右两侧,第四侧壁4处于烹饪器具后侧,形成前侧和左侧进风,右侧和后侧出风,使得热风远离用户排出,提升用户体验。
底壳内设有以将底壳腔体区域分隔出进风区10和出风区11的配合筋9,所述配合筋9从第一侧壁3和第四侧壁6的交叉处,一直延伸到第二侧壁4和第三侧壁5的交叉处,上述进风口7包含于进风区10内,而出风口8包含于出风区11内,由此,进风区10和出风区11被配合筋9分隔开,进风口7和出风口8不相通,避免了进出风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升了散热效率。
另外,底壳上设有用于谐振加热的电磁线盘12,上述第一出风口13靠近电磁线盘12设置,利于风扇2快速带走电磁线盘12的热量,避免电磁线盘12的热量集聚而影响其他电器元件。第一侧壁3上的进风口7的开孔面积大于第二侧壁4上的进风口8的开孔面积,使得左侧壁(即第一侧壁3)成为主要进风的一侧,前侧壁(即第二侧壁4)进风较少,避免处于烹饪器具前侧的用户明显感知到吸风,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的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基本同实施例二,其相对于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烹饪器具左侧和后侧出风。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二侧壁4为底壳的前侧壁,第一侧壁3、第三侧壁5分别为底壳1的右侧壁和左侧壁,第四侧壁6为底壳1的后侧壁,即第二侧壁4处于烹饪器具前侧,第三侧壁5和第一侧壁3分居烹饪器具左右两侧,第四侧壁4处于烹饪器具后侧,形成前侧和右侧进风,左侧和后侧出风,同样使得热风远离用户排出,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5的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四。本实施相对于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上盖和底壳上都设有配合筋。
具体地,如图5所示,烹饪器具包括适于与底壳合盖的上盖(图中未示出),上盖(图中未示出)和底壳之间围成腔体,上盖和底壳上都设有配合筋,上下的配合筋相抵,以将腔体分隔开。具体地,底壳上的配合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隔筋15、第二隔筋16和第三隔筋17,上盖(图中未示出)下端的配合筋沿底壳上的配合筋设置。另外,作为替代地,配合筋可仅设置在上盖(图中未示出)的下端,能够分隔腔体即可。
结合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两侧进风两侧出风,使得烹饪器具进风充足,可有效提高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进风区和出风区被配合筋分隔,避免进出风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形成前侧和左侧进风,右侧和后侧出风,使得热风远离用户排出,提升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总面积的50%-90%,进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总面积的10%-50%,保证充足进风和快速出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出风口靠近电磁线盘设置,利于快速带走电磁线盘的热量,避免其热量集聚而影响其他电器元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1.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包括底壳和设置在其内的风扇,所述底壳的侧壁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依次连接围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接处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对应所述风扇位置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都开设有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适于与底壳合盖的上盖,上盖和底壳之间围成腔体,所述上盖、底壳设有上下配合以将腔体两侧分为进风区和出风区的配合筋,所述进风口包含于进风区内,所述出风口包含于出风区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底壳的前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三侧壁分别为所述底壳的左侧壁、右侧壁之一,所述第四侧壁为所述底壳的后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接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总面积的50%-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开孔面积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总面积的10%-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四侧壁设有第二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设有用于谐振加热的电磁线盘,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电磁线盘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进风口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进风口的开孔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散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都为多个等间隔布置的长条孔构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