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多个制冷装置对连结多个集装箱而构成的仓库进行制冷、冷却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收纳货物的仓库,已知一种包括用于对箱内进行制冷、冷却的制冷装置的集装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122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时连结多台包括制冷装置的集装箱来构成仓库。在这种情况下,多台集装箱的制冷装置通过单独进行控制,对每个集装箱进行独立的制冷/冷却运转。这样一来,并没有考虑集装箱间的同步运转,在这一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多台集装箱的制冷装置同步运转的制冷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制冷系统是将包括制冷装置的多台集装箱连结而构成仓库的制冷系统,具有通信部,所述通信部进行用于使多台所述集装箱的制冷装置同步运转的通信。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通信部对多台集装箱的制冷装置进行同步控制,因此,能够使多台集装箱的制冷装置同步运转。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中的三个集装箱的立体图。
图1b是示出三个集装箱连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一个集装箱的纵剖面图。
图3是概念性地示出设置于集装箱的制冷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示出制冷系统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主控制部执行的同步控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多个制冷装置的控制装置中的一个发生故障情况下的故障对策的框图。
图7是示出控制部执行的设定变更控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制冷装置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中的一个发生故障情况下的故障对策的框图。
图9是示出主控制部执行的代替控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主控制部执行的代替控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中的主控制部执行的同步控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的制冷系统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另一变形例的制冷系统中的控制部执行的设定变更控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又一变形例的制冷系统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作为制冷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连结多台集装箱而作为安置式仓库使用的制冷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制冷系统1作为连结第一集装箱1a、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而成的安置式仓库使用。第一集装箱1a包括细长箱型的壳体10a。与第一集装箱1a同样地,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也包括壳体10b和壳体10c。以下,将各集装箱1a至1c的长度方向规定为“第一方向x”,将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规定为“第二方向y”。
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集装箱1a被配置在第二集装箱1b的一侧,而第三集装箱1c被配置在第二集装箱1b的另一侧。在第一集装箱1a的与第二集装箱1b相对的部分处形成有去除了第一集装箱1a的壁面而成的开口部11a。在第三集装箱1c的与第二集装箱1b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去除了第三集装箱1c的壁部而成的开口部11c。在第二集装箱1b的分别与第一集装箱1a和第三集装箱1c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去除了第二集装箱1b的壁部而成的开口部11b。
如图1b所示,第一集装箱1a与第二集装箱1b连结,第三集装箱1c与第二集装箱1b连结,使得第一集装箱1a和第三集装箱1c夹着第二集装箱1b。由此,在制冷系统1中形成连通第一集装箱1a、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的一个收容空间s。收容空间s收容有例如货物cg(参照图2)。
在各集装箱1a至1c设置有制冷装置20。也就是说,由各集装箱1a至1c构成的制冷系统1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制冷装置20。多个制冷装置20对箱内的收容空间s进行制冷、冷却。制冷装置20设置于各壳体10a至10c的壁部12。
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第一方向x的前表面侧的壁部12的上部设置有:观察窗13,所述观察窗13设置有维护时可开闭的门;以及通风器14,所述通风器14用于进行箱内的换气。观察窗13在壁部12的上部沿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有两个。另外,壁部12的结构对于各集装箱1a至1c是共通的。作为其一例,图2示出了第一集装箱1a的壁部12的结构。
如图2所示,壁部12的下部形成有向第一集装箱1a的库内膨出的凹部15。由此,在壁部12的下部的箱外侧形成箱外收容空间s1,在壁部12的上部的箱内侧形成箱内收容空间s2。壁部12构成为通过金属制的箱外壳体12a及金属制的箱内壳体12b夹着绝热层12c。箱外壳体12a及箱内壳体12b的材料的一例是铝。绝热层12c由发泡材料构成。
壳体10a的箱内侧设置有分隔壳体10a的收容空间s和箱内收容空间s2的分隔板16。分隔板16与壁部12在第一方向x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在箱外收容空间s1以及箱内收容空间s2中收容有具有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装置20。详细而言,制冷装置20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2、箱外送风机23、箱内送风机24、蒸发器25、以及电气设备箱26(参照图1b)等。在箱外收容空间s1中收容有压缩机21、冷凝器22、箱外送风机23和电气设备箱26,在箱内收容空间s2中收容有箱内送风机24和蒸发器25。另外,构成第二集装箱1b的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装置20和具有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装置20分别与构成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装置20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下,将对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装置20进行说明,并且省略对第二集装箱1b的制冷装置20和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装置20的说明。
如图3所示,制冷装置20包括由压缩机21、冷凝器22、蒸发器25等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30。制冷剂回路30包括主回路31、热气旁支回路32和液体制冷剂旁支回路41。
主回路31由马达驱动的压缩机21、冷凝器22、第一膨胀阀27a和蒸发器25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串联连接而构成。
如图3所示,压缩机21、冷凝器22、第一膨胀阀27a以及使箱外空气在冷凝器22中循环的箱外送风机23等被收纳在箱外收容空间中。另外,蒸发器25和使箱内空气在蒸发器25中循环的箱内送风机24等被收纳在箱内收容空间中。
压缩机21例如可以使用旋转式压缩机或涡旋式压缩机。压缩机21构成为通过变频器控制运转频率来控制转速,由此使运转容量可变。
冷凝器22和蒸发器25可以使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冷凝器22使由箱外送风机23供给的箱外空气与在冷凝器22内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蒸发器25使由箱内送风机24供给的箱内空气与在蒸发器25内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箱外送风机23和箱内送风机24的一例是螺旋桨式风扇。在蒸发器25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38。在排水盘38中回收从蒸发器25剥落的霜或冰块、从空气中凝结的结露水等。
第一膨胀阀27a例如可以使用构成为通过脉冲马达使开度可变的电动膨胀阀。
在连接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的高压气管34中,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开闭阀28a和止回阀29。第一开闭阀28a例如可以使用构成为通过脉冲马达使开度可变的电动膨胀阀。止回阀29允许制冷剂向图3所示的箭头方向的流动。
在将冷凝器22和第一膨胀阀27a连接的高压液管35中,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储罐39、第二开闭阀29b、干燥器40和过冷热交换器33。第二开闭阀29b例如可以使用开闭自由的电磁阀。
过冷热交换器33具有相互构成热交换关系的一次侧通路33a和二次侧通路33b。一次侧通路33a在主回路31中设置于干燥器40与第一膨胀阀27a之间。二次侧通路33b设置在液体制冷剂旁支回路41中。液体制冷剂旁支回路41是连接高压液管35和压缩机21内的压缩机构部中的中间压力部(省略图示)的旁支回路。在液体制冷剂旁支回路41中的高压液体管35与二次侧通路33b之间,在高压液体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连接有第三开闭阀29c和第二膨胀阀27b。通过这样的结构,从高压液管35流入液体制冷剂旁支回路41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膨胀阀27b膨胀至中间压力,成为比流通于高压液管35的液体制冷剂更低温的制冷剂并流向二次侧通路33b。因此,流通于一次侧通路33a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流通于二次侧通路33b的制冷剂而被冷却、过冷。第三开闭阀29c例如可以使用开闭自由的电磁阀。第二膨胀阀27b例如可以使用构成为通过脉冲马达使开度可变的电动膨胀阀。
热气旁支回路32连接高压气管34和蒸发器25的入口侧,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高温气体制冷剂旁绕到蒸发器25的入口侧。热气旁支回路32包括主通路42、和从主通路42分支的第一分支通路43和第二分支通路44。第一分支通路43和第二分支通路44是双方的一端均与主通路42连接且另一端均连接到蒸发器25的入口侧、即第一膨胀阀27a与蒸发器25之间的低压连通配管36的并联回路。在主通路42设置有第四开闭阀29d。第四开闭阀29d例如可以使用开闭自由的电磁阀。第一分支通路43仅由配管构成。在第二分支通路44中设置有排水盘加热器45。排水盘加热器45设置在排水盘38的底部,以通过高温的制冷剂来加热排水盘38。
在构成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装置20中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在一例中,将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设置于制冷装置20。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设置在蒸发器25的吸入侧,对即将通过蒸发器25之前的箱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设置在蒸发器25的吹出侧,对刚通过蒸发器25之后的箱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
如图4所示,制冷系统1的第一集装箱1a包括第一控制装置50,第二集装箱1b包括第二控制装置60,第三集装箱1c包括第三控制装置70。对于第一控制装置50,输入设置于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装置20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即与即将通过蒸发器25之前的箱内空气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以下,称为“吸入空气温度tv1”)。另外,对于第一控制装置50,输入设置于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即与刚通过蒸发器25之后的箱内空气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以下,称为“吹出空气温度tb1”)。对于第二控制装置60,输入设置于第二集装箱1b的制冷装置20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即与即将通过蒸发器25之前的箱内空气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以下,称为“吸入空气温度tv2”)。另外,对于第二控制装置60,输入设置于第二集装箱1b的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即与刚通过蒸发器25之后的箱内空气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以下,称为“吹出空气温度tb2”)。对于第三控制装置70,输入设置于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装置20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即与即将通过蒸发器25之前的箱内空气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以下,称为“吸入空气温度tv3”)。另外,对于第三控制装置70,输入设置于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即与刚通过蒸发器25之后的箱内空气的温度对应的信号(以下,称为“吹出空气温度tb3”)。另外,第一控制装置50的结构、第二控制装置60的结构和第三控制装置70的结构分别是相同的结构。
第一控制装置50包括控制部的一例即第一控制部51、通信部的一例即第一通信部52、操作部的一例即第一操作部53、计时器54。第一控制部51例如包括执行预先确定的控制程序的运算处理装置和存储部。运算处理装置例如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或mpu(微处理单元:microprocessingunit)。存储部存储各种控制程序以及用于各种控制处理的信息。存储部例如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易失性存储器。第一通信部52包括发送部52a和接收部52b。第一控制部51、第一操作部53和计时器54电连接到第一通信部52。第一通信部52与第二控制装置60和第三控制装置70通信。第一操作部53由触摸面板等构成,通过作业者操作,将各种设定的变更等操作信息输出到第一控制部51。计时器54例如可以使用模拟石英计时器。
与第一控制装置50同样地,第二控制装置60包括控制部的一例即第二控制部61、通信部的一例即第二通信部62、操作部的一例即第二操作部63、计时器64。第二通信部62包括发送部62a和接收部62b。
与第一控制装置50同样地,第三控制装置70包括控制部的一例即第三控制部71、通信部的一例即第三通信部72、操作部的一例即第三操作部73、计时器74。第三通信部72包括发送部72a和接收部72b。
第一通信部52、第二通信部62和第三通信部72构成为使得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彼此通信连接。即,第一通信部52、第二通信部62和第三通信部72彼此能够通信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部52、第二通信部62和第三通信部72由通信线80连接。详细而言,通信线80连接到第一控制装置50的通信端口55、第二控制装置60的通信端口65以及第三控制装置70的通信端口75。第一控制装置50的通信端口55与第一通信部52电连接,第二控制装置60的通信端口65与第二通信部62电连接,第三控制装置70的通信端口75与第三通信部72电连接。
各控制部51、61、71控制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冷却运转及除霜运转这样的运转。以下,使用图3对制冷、冷却运转以及除霜运转进行说明。
〔制冷、冷却运转〕
在制冷、冷却运转中,第一开闭阀28a、第二开闭阀28b和第三开闭阀28c处于打开状态,第四开闭阀28d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膨胀阀27a和第二膨胀阀27b的开度被适当调节。另外,压缩机21、箱外送风机23以及箱内送风机24运转。
在制冷、冷却运转时,制冷剂如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循环。即,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凝器22中冷凝后,成为液体制冷剂并储存在储罐39中。储存在储罐39中的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开闭阀28b和干燥器40,在过冷热交换器33的一次侧通路33a中过冷并流向第一膨胀阀27a。另外,从储罐39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如波浪线箭头所示那样作为过冷却源经由第三开闭阀28c和第二膨胀阀27b成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并流向过冷热交换器33的二次侧通路33b,对一次侧通路33a的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通过过冷热交换器33过冷后的液体制冷剂被第一膨胀阀27a减压后,流过蒸发器25。在蒸发器25中,制冷剂从箱内空气吸热并蒸发。由此,箱内空气被冷却。在蒸发器25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内再次压缩。
〔除霜运转〕
如果持续进行制冷、冷却运转,则在蒸发器25的翅片以及传热管等的表面会附着霜,该霜逐渐成长而鼓胀。因此,各控制装置50、60、70进行用于对蒸发器25进行除霜的运转即除霜运转。
如虚线箭头所示,除霜运转是使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绕过冷凝器22、储罐39、过冷热交换器33和第一膨胀阀27a而直接供给至蒸发器25的动作。在除霜运转中,第四开闭阀28d打开,第一开闭阀28a、第二开闭阀28b、第三开闭阀28c和第二膨胀阀27b处于全闭状态。然后,压缩机21开始运转,箱外送风机23和箱内送风机24停止。
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流过主通路42后,通过第四开闭阀28d而分流到第一分支通路43和第二分支通路44。分流到第二分支通路44的制冷剂通过排水盘加热器45。从排水盘加热器45流出的制冷剂与通过第一分支通路43的制冷剂合流,并流过蒸发器25。在蒸发器25中,高压气体制冷剂(所谓的热气)在传热管内部流通。因此,在蒸发器25中,附着在翅片和传热管周围的霜通过制冷剂从内部逐渐加热。其结果是,附着于蒸发器25的霜被逐渐回收到排水盘38中。用于蒸发器25的除霜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内再次压缩。这里,在排水盘38的内部回收有从蒸发器25的表面剥落的冰块等。该冰块等通过流动于排水盘加热器45内部的制冷剂加热而融化。融化后的水通过规定的流路排出到箱外。
〔同步控制〕
另外,在制冷系统1中,通过各集装箱1a至1c形成收容空间s,针对该收容空间s进行制冷、冷却运转以及除霜运转。另外,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控制装置50、60、70中,在正在执行制冷、冷却运转的情况下开始制冷、冷却运转后,经过规定时间后开始除霜运转。这里,控制装置50、60、70的计时器54、64、74由作业者设定时刻,因此,存在由于作业者的操作而使计时器54、64、74的时刻相互错开的情况。另外,在使用模拟石英计时器作为计时器54、64、74的情况下,存在计时器54、64、74的时刻随着时间的经过而相互错开的情况。其结果是,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开始除霜运转,另一方面,各集装箱1a至1c的其余部分未开始除霜运转,即处于正持续进行制冷、冷却运转的状态。由此,有可能由于制冷、冷却运转而导致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的除霜未完成,从而致使除霜运转难以结束。另一方面,由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其余部分通过进行除霜运转而使收容空间s的温度上升,因此,进行制冷、冷却运转的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为了降低收容空间s的温度而以超出所需的能力进行制冷、冷却运转。其结果是,有可能在收容空间s中导致局部过冷。
鉴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执行使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运转同步的同步控制。在一例中,在同步控制中,制冷系统1使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的开始时刻同步。优选地,在同步控制中,制冷系统1使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的结束时刻同步。更优选的是,在同步控制中,制冷系统1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结束后,使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同步。
在执行该同步控制方面,各集装箱1a至1c的各控制装置50、60、70将各控制装置50、60、70中的一个设定为主机,将剩余的两个设定为子机。例如,第一控制装置50的第一控制部51构成为主控制部,第二控制装置60的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装置70的第三控制部71构成为从控制部。另外,第一通信部52就第一控制装置50的计时器54的时刻信息与第二通信部62和第三通信部72进行通信。在本实施方式的同步控制中,基于主机的计时器的时刻,使各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的开始以及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同步。
第一控制部51执行同步控制。参照图5的流程图对同步控制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第一控制部51在从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运转开始到结束为止的期间执行同步控制。
在步骤s11中,第一控制部51获取主机(第一控制装置50)的计时器54的时刻。然后,在步骤s12中,第一控制部51对主机的计时器54的时刻是否为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进行判定。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例如设定为从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冷却运转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时刻。另外,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也可以设定为多个时刻。在这种情况下,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与下一次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之间的期间被设定为比执行除霜运转的期间长。
在第一控制部51判定为主机的计时器54的时刻不是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2:否),转移至步骤s11。另一方面,在第一控制部51判定为主机的计时器54的时刻是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2:是),在步骤s13中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开始除霜运转。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通过第一通信部52向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用于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开始除霜运转的指令信号、即除霜开始同步信号,开始第一集装箱1a的除霜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通过第二通信部62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除霜开始同步信号时,开始第二集装箱1b的除霜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通过第三通信部72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除霜开始同步信号时,开始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
接着,在步骤s14中,第一控制部51对主机的计时器54的时刻是否是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进行判定。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被设定为从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起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的时刻。因此,在设定了多个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根据这些开始预定时刻来设定多个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
在第一控制部51判定为主机的计时器54的时刻不是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4:否),再次返回到步骤s14的判定。也就是说,在所有集装箱1a至1c开始除霜运转后,所有集装箱1a至1c都继续进行除霜操作,直到除霜操作的结束预定时刻为止。
另一方面,在第一控制部51判定为主机的计时器54的时刻是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4:是),在步骤s15中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结束除霜运转。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通过第一通信部52向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用于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结束除霜运转的指令信号、即除霜结束同步信号,结束第一集装箱1a的除霜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通过第二通信部62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除霜结束同步信号时,结束第二集装箱1b的除霜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通过第三通信部72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除霜结束同步信号时,结束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
然后,在步骤s16中,第一控制部51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开始制冷、冷却运转。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通过第一通信部52向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用于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再次开始制冷、冷却运转的指令信号、即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开始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冷却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通过第二通信部62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时,开始第二集装箱1b的制冷、冷却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通过第三通信部72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时,开始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冷却运转。然后,再次转移至步骤s11。
[各集装箱1a至1c的故障对策]
(a)第一故障对策
如上所述,在执行同步控制方面,设定了主机(第一控制装置50)和子机(第二控制装置60和第三控制装置70),但是在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无法从主机向子机发出除霜运转的开始或制冷、冷却运转的同步的指令,从而可能无法执行同步控制。作为一例,如图6的上段所示,在第一通信部52的发送部52a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即无法从第一通信部52向第二通信部62和第三通信部72发送除霜开始同步信号、除霜结束同步指令以及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的情况下,无法执行同步控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中,在主机(第一控制装置50)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执行将子机(第二控制装置60及第3控制装置70)中的一个重新设定为主机,将主机(第一控制装置50)设定为子机的设定变更控制。在设定变更控制中,例如如图6的下段所示,在第二控制装置60被设定为主机的情况下,从第二控制部61向第一控制部5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除霜开始同步信号、除霜结束同步指令以及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
参照图7,对设定变更控制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控制部61由从控制部变更为主控制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步骤s21中,第二控制部61向第一控制部51发送应答确认信号,而在步骤s22中,对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应答信号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没有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应答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2:否),在步骤s23中,第二控制部61对从发送应答确认信号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进行判定。这里,规定时间是用于判定在第一控制部51的信号的发送中发生了异常的时间,通过试验等预先设定。
在第二控制部61判定从发送应答确认信号起已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23:是),在步骤s24中,第二控制部61将第二控制装置60设定为主机,并且将第一控制装置50设定为子机。即,第二控制部61被设定为主控制部,第一控制部51被设定为从控制部。然后,在步骤s25中,第二控制部61代替第一控制部51执行同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控制部61基于与第一控制装置50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故障之前的第一集装箱1a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运转信息),使第一控制装置50运转。即,第二控制部61将第一控制装置50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故障之前的第一集装箱1a的运转信息、即最后从第一控制装置50接收到的第一集装箱1a的运转信息发送到第一控制装置50。第一控制部51基于来自第二控制部61的第一集装箱1a的运转信息使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装置20运转。
另外,在第二控制部61判定为从发送应答确认信号起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23:否),转移至步骤s22。另外,在第二控制部61判定为从第一控制部51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2:是),转移至步骤s21。
(b)第二故障对策
在执行同步控制方面,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该一部分集装箱可能无法执行各种运转。其结果是,可能无法执行同步控制。作为一例,如图8的上段所示,在第二集装箱1b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61由于无法获取吹出空气温度tb2,因此,可能无法使第二集装箱1b的各种运转开始或结束。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通过各通信部52、62、72就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信息等进行相互通信。详细而言,对于第一控制部51,就与第二控制部6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第三控制部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进行通信。对于第二控制部61,就与第一控制部5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第三控制部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进行通信。对于第三控制部71,就与第一控制部5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第二控制部6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进行通信。因此,在各控制部51、61、71的存储部中存储有与第一控制部5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与第二控制部6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第三控制部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另外,作为与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可以举出吸入空气温度tv1至tv3、吹出空气温度tb1至tb3、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的种类(制冷、冷却运转及除霜运转)、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箱外送风机23的转速、箱内送风机24的转速、各膨胀阀27a、27b的开度、各开闭阀28a至28d的开度。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中,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至少一个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基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其余部分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对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的运转进行控制。例如,如图8的下段所示,在第二集装箱1b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基于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即吸入空气温度tv1以及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即吹出空气温度tb1执行代替控制,所述代替控制是第二控制部61执行各种运转的控制。另外,在代替控制中,优选使用设置于与故障的集装箱相邻的集装箱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
参照图9和图10,对代替控制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步骤s31中,第一控制部51对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故障进行判定。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对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每一个是否在规定期间内将检测信号发送到第一控制装置50进行判定。在规定期间内没有从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判定为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
在判定为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1:否),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32中对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了故障进行判定。详细而言,第二控制部61对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每一个是否在规定期间内将检测信号发送到第二控制装置60进行判定。该判定方法与步骤s31中的相同。第二控制部61将判定结果发送到第一控制部51。
在判定为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2:否),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33中对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了故障进行判定。详细而言,第三控制部71对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每一个是否在规定期间内将检测信号发送到第三控制装置70进行判定。该判定方法与步骤s31中的相同。第三控制部71将判定结果发送到第一控制部51。
在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3:否),即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所有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均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暂时结束处理。
另外,在判定为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2:是),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34中对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了故障进行判定。在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4:是),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41。详细而言,在步骤s34为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处于下述状态: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没有发生故障,第二集装箱1b和1c中的每一个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至少一个方发生了故障。因此,在步骤s41中,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执行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的各种运转。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4:否),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42。详细而言,在步骤s34为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处于下述状态:第一集装箱1a和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因此,在步骤s42中,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执行第二集装箱1b的各种运转。在步骤s42中,第一控制部51也可基于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执行第二集装箱1b的各种运转。
另外,在步骤s33中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3:是),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43。详细而言,在步骤s33为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处于下述状态:第一集装箱1a和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因此,在步骤s43中,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三集装箱1c的各种运转。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步骤s31为肯定判定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35中对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了故障进行判定。在判定为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5:是),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36中对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了故障进行判定。在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5:是),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44。详细而言,在步骤s35为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处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的状态。因此,在步骤s44中,第一控制部51停止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也可以经由第一通信部52向例如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发送表示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发生异常而将运转停止的信息。
另外,在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6:否),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45。详细而言,在步骤s36为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处于下述状态:第一集装箱1a和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均未发生故障。因此,在步骤s45中,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集装箱1a和第二集装箱1b的各种运转。
另外,在步骤s45中判定为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5:否),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37中对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了故障进行判定。在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7:是),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46。详细而言,在步骤s37为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处于下述状态:第一集装箱1a和第三集装箱1c的每一个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两者均未发生故障。因此,在步骤s46中,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集装箱1a和第三集装箱1c的各种运转。
另外,在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都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37:否),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47。详细而言,在步骤s37为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处于下述状态:第一集装箱1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发生了故障,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两者均未发生故障。因此,在步骤s47中,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二集装箱1b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集装箱1a的各种运转。
[独立控制]
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在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进行同步运转,在制冷、冷却运转开始后,从同步运转变更为独立运转。独立运转是使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以独立的箱内设定温度独立地进行制冷、冷却运转的运转。具体而言,独立运转是根据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分别对应的集装箱的箱内温度与箱内设定温度之差来独立地控制压缩机21、箱内送风机24、箱外送风机23等的运转。另外,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装置20例如基于吸入空气温度tv1来计算箱内温度。第二集装箱1b的制冷装置20例如基于吸入空气温度tv2来计算箱内温度。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装置20例如基于吸入空气温度tv3来计算箱内温度。
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在从同步运转变更为单独运转的情况下,例如在同步运转中,在第一控制部51是主控制部而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是从控制部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通过第一通信部52发送用于使第二控制部向61和第三控制部71开始独立运转的指令信号。第二控制部61在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指令信号时,开始第二集装箱1b的独立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指令信号时,开始第三集装箱1c的独立运转。
<基于作业者的设定变更>
根据作业者的需要,也可以不进行同步控制,而进行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独立地运转的独立控制。在独立控制中,第一控制部51在第一控制装置50的计时器54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时,执行第一集装箱1a的除霜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第二控制装置60的计时器64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时,执行第二集装箱1b的除霜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第三控制装置70的计时器75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时,执行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也就是说,在独立控制中,各控制部51、61、71分别控制各集装箱1a至1c。另外,在独立控制中,基于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一部分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各集装箱1a至1c的其余部分不开始除霜运转。
作业者通过操作各操作部53、63、73,能够选择独立控制及同步控制。另外,也能够选择第一设定和第二设定,所述第一设定将各操作部53、63、73中的一个操作部的操作反映为其他两个操作部的操作,所述第二设定不将各操作部53、63、73中的一个操作部的操作反映为其他两个操作部的操作。在各操作部53、63、73处于第一设定的状态下,若作业者例如通过第一操作部53选择同步控制,则第一通信部52将选择了同步控制这一信息发送到第二控制装置60以及第三控制装置70。第二控制装置60设定为当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部52的信息时使第二集装箱1b与第一集装箱1a和第三集装箱1c同步控制。第三控制装置70设定为当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部52的信息时使第三集装箱1c与第一集装箱1a和第二集装箱1b同步控制。在各操作部53、63、73处于第二设定的状态下,作业者操作各操作部53、63、73而例如选择同步控制。由此,各控制装置50、60、70执行同步控制。
此外,作业者能够设定各集装箱1a至1c中成为同步控制的对象的集装箱。作业者例如也可以根据各集装箱1a至1c的货物种类来选择进行同步控制的集装箱以及进行独立控制的集装箱。例如,也可在第一集装箱1a和第二集装箱1b中收容相同种类的货物且在第三集装箱1c中收容与第一集装箱1a和第二集装箱1b的货物不同的货物的情况下,对第一集装箱1a和第二集装箱1b执行同步控制,而对第三集装箱1c执行独立控制。
此外,作业者通过操作各操作部53、63、73,能够将各控制装置50、60、70中的一个设定为主机。在这种情况下,各控制装置50、60、70中设定为主机的控制装置以外的控制装置被自动地设定为子机。详细而言,在作业者例如通过操作第一操作部53将第一控制装置50设定为主机的情况下,向第二控制装置60和第三控制装置70发送第一控制装置50是主机这一信息。当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部52的信息时,第二控制装置60将第二控制装置60设定为子机。当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部52的信息时,第三控制装置70将第三控制装置70设定为子机。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各控制装置50、60、70就主机的计时器54的时刻信息和与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进行相互通信。因此,例如,在计时器54的时刻到达预先设定的时刻(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并且计时器64、74的时刻没有到达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通过第一通信部52就计时器54的时刻到达开始预定时刻的信息与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进行通信。第一控制部51基于计时器54的时刻到达开始预定时刻的信息,将除霜开始同步信号发送到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由此,由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的开始被同步,因此,可以抑制由于计时器54、64、74的设定时间的偏差而引起除霜运转的开始时刻相互错开的情况。这样,能够抑制各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的开始错开而导致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执行制冷、冷却运转的状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1-1)制冷系统1具有设定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以及设定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各控制部51、61、71。被设定为各控制部51、61、71中的主控制部的第一控制部51,在通过同步控制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使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在除霜运转结束后开始制冷、冷却装置的情况下使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根据该结构,通过多个制冷装置20同时或协作地开始制冷、冷却运转以及除霜运转的每一个,由此,避免了进行制冷/冷却运转的制冷装置20和进行除霜运转的制冷装置20同时存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的偏差。
(1-2)每个控制装置50、60、70包括能够使各控制装置50、60、70彼此通信的各通信部52、62、72。第一控制部51构成为主控制部,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构成为从控制部,并且各控制部51、61、71能够通过通信部52、62、72相互通信。根据该结构,通过各控制装置50、60、70之间的通信来分别控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的同步以及除霜运转的开始的同步。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的偏差。
(1-3)第一控制部51将计时器54的时刻信息通信至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并且基于计时器54的时刻信息,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使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在除霜运转结束后开始制冷、冷却运转的情况下使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根据该结构,通过一个计时器54的信息分别控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的同步以及除霜运转的开始的同步。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的偏差。
(1-4)成为主机的第一控制装置50的第一通信部52和成为子机的第二控制装置60的第二通信部62以及第三控制装置70的第三通信部72就主机的运转信息和子机的运转信息进行相互通信。第二控制装置60的第二控制部61在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使主机和子机同步,并且基于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故障之前的主机的运转信息使主机运转。根据该结构,在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由子机的从控制部(第二控制部61)来控制主机。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的偏差,能够继续主机的运转。
(1-5)通过各控制装置50、60、70的各操作部53、63、73进行使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同步的同步控制和使多个制冷装置20独立运转的独立控制的设定、以及主机和子机的设定。根据该结构,通过作业者操作各操作部53、63、73,能够手动进行使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同步的控制和使多个制冷装置20独立运转的控制的设定、以及主机及子机的设定。
(1-6)各集装箱1a至1c具有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和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各控制装置50、60、70经由通信部52、62、72就与多个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和与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进行相互通信。在多个制冷装置20中的一个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或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一个制冷装置20的控制部基于与其他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和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使一个制冷装置20运转。根据该结构,即使一个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或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发生故障,也能够使用与其他制冷装置20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来继续一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
(1-7)在同步控制中,当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一个集装箱开始除霜运转时,第一控制部51将该信息通信到其他集装箱的控制装置,以使其余的制冷装置20以也开始除霜运转的方式同步。根据该结构,通过开始一个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的信息来控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的开始的同步。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的偏差。
(1-8)在同步控制中,当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一个集装箱开始制冷、冷却运转时,第一控制部51将该信息通信到其他集装箱的控制装置,以使其余的制冷装置20以也开始制冷、冷却运转的方式同步。根据该结构,通过开始一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信息来控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的同步。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偏差。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相比较,同步控制的内容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各集装箱1a至1c基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蒸发器25的霜的附着量、吸入空气温度与吹出空气温度之差(tv1-tb1、tv2-tb2、tv3-tb3),执行除霜运转。这里,假设独立地控制了各集装箱1a至1c的情况下,各集装箱1a至1c的蒸发器25的霜的附着量存在偏差,因此,有可能会产生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进行除霜运转而各集装箱1a至1c的其余部分进行制冷、冷却运转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的除霜运转难以结束,有可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产生各集装箱1a至1c的其余部分的制冷、冷却运转引起的过冷这一问题。
另外,在各集装箱1a至1c正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当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结束除霜运转并再次开始制冷、冷却运转时,成为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进行制冷、冷却运转而各集装箱1a至1c的其余部分进行除霜运转的状况,有可能同样地产生所述的除霜运转难以结束的问题以及进行制冷/冷却运转的空间中局部过冷的问题。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同样地,获取与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同步控制,在同步控制中,在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任一个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其他集装箱也开始除霜运转,在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任一个开始制冷、冷却运转的情况下,其他集装箱也开始制冷、冷却运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装置50也被设定为主机,并且第二控制装置60和第三控制装置70也被设定为子机。
作为主控制部的第一控制部51执行同步控制。将参照图11的流程图对同步控制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第一控制部51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执行同步控制。
在步骤s51中,第一控制部51获取所有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的种类。然后,在步骤s52中,第一控制部51对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任一个是否开始了除霜运转进行判定。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61以及第三控制部71通过各通信部52、62、72就各集装箱1a至1c的各控制部51、61、71中的开始了除霜运转的信息进行通信。更详细地,在第一集装箱1a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将除霜运转开始信号发送到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另外,在第二集装箱1b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61将除霜运转开始信号发送到第一控制部51和第三控制部71。另外,在第三集装箱1c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三控制部71将除霜运转开始信号发送到第一控制部51和第二控制部61。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一控制部51发送了除霜运转开始信号这一情况,判定为第一集装箱1a开始了除霜运转。此外,第一控制部51基于从第二控制部61接收到除霜运转开始信号这一情况,判定为第二集装箱1b开始了除霜运转,并且基于从第三控制部71接收到除霜运转开始信号这一情况,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开始了除霜运转。
在判定为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任一个均未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步骤s52:否),第一控制部51转移至步骤s11。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任一个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步骤s52:是),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53中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开始除霜运转。详细而言,在第一集装箱1a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61在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除霜运转开始信号时,开始第二集装箱1b的除霜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接收到来自第一控制部51的除霜运转开始信息时,开始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另外,在第二集装箱1b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在接收到来自第二控制部61的除霜运转开始信号时,开始第一集装箱1a的除霜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接收到来自第二控制部61的除霜运转开始信号时,开始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在第三集装箱1c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在接收到来自第三控制部71的除霜运转开始信号时,开始第一集装箱1a的除霜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接收到来自第三控制部71的除霜运转开始信号时,开始第二集装箱1b的除霜运转。
然后,在步骤s54中,第一控制部51对所有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是否结束了进行判定。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61以及第三控制部71通过各通信部52、62、72就各集装箱1a至1c的各控制部51、61、71中的结束了除霜运转的信息进行通信。更详细地,在第一集装箱1a结束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将除霜运转结束信号发送到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另外,在第二集装箱1b结束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61将除霜运转结束信号发送到第一控制部51和第三控制部71。另外,在第三集装箱1c结束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三控制部71将除霜运转结束信号发送到第一控制部51和第二控制部61。第一控制部51基于第一控制部51发送了除霜运转结束信号这一情况,判定为第一集装箱1a结束了除霜运转。此外,第一控制部51基于从第二控制部61接收到除霜运转结束信号这一情况,判定为第二集装箱1b结束了除霜运转,并且基于从第三控制部71接收到除霜运转结束信号这一情况,判定为第三集装箱1c结束了除霜运转。
在判定为所有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54:否),第一控制部51再次转移至步骤s54的判定。在一例中,在第一集装箱1a的除霜运转结束而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没有结束的情况下,第一集装箱1a的运转停止,第二集装箱1b及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继续。然后,在第二集装箱1b的除霜运转结束而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使第一集装箱1a的运转停止持续,第二集装箱1b的运转停止,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继续。
另外,在判定为各集装箱1a至1c的所有的除霜运转结束了的情况下(步骤s54:是),第一控制部51在步骤s55中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同步地开始制冷、冷却运转。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通过第一通信部52向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由此,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被同步。即,第一控制部51在将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发送到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之后,执行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冷却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接收到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时,执行第二集装箱1b的制冷、冷却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接收到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时,执行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冷却运转。然后,再次转移至步骤s51。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例如,在第一集装箱1a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将除霜运转开始信号发送到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基于除霜运转开始信号,开始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的除霜运转。这样,与第一集装箱1a的除霜运转的开始连动地,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开始除霜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说,所有的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的开始同步了。这样,能够抑制各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的开始错开而致使各集装箱1a至1c的一部分执行制冷、冷却运转这一状况。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相比较,各控制装置50、60、70的通信方式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一控制装置50的第一通信部52、第二控制装置60的第二通信部62以及第三控制装置70的第三通信部72分别能够与外部的服务器90进行无线通信。服务器90的一例是云服务器。服务器90包括主控制部91。主控制部91例如包括执行预先确定的控制程序的运算处理装置和存储部。
各通信部52、62、72将各计时器54、64、74的时刻以及与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发送到主控制部91。主控制部91存储各计时器54、64、74的时刻以及与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另外,作为与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可以举出吸入空气温度tv1至tv3、吹出空气温度tb1至tb3、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的种类(制冷、冷却运转及除霜运转)、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箱外送风机23的转速、箱内送风机24的转速、各膨胀阀27a、27b的开度、以及各开闭阀28a至28d的开度。
主控制部91基于各计时器54、64、74的时刻以及与各控制部51、61、71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将与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相关的控制信号发送到各通信部52、62、72。各控制部51、61、71基于主控制部91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也就是说,各控制部51、61、71成为相对于主控制部91的从控制部。
详细而言,主控制部91对各集装箱1a至1c执行同步控制、代替控制等各种控制。在同步控制中,主控制部91向各通信部52、62、72发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同步控制同样的除霜开始同步信号、除霜结束同步信号以及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各通信部52、62、72接收到的除霜开始同步信号、除霜结束同步信号以及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被发送到各控制部51、61、71。在代替控制中,各通信部52、62、72将各集装箱1a至1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和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发生了故障的判定结果发送到主控制部91。主控制部91基于来自各通信部52、62、72的判定结果,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代替控制相同的方式控制各集装箱1a至1c的运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3-1)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各通信部52、62、72能够与服务器90连接。根据该结构,通过云等服务器90的主控制部91来分别控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的同步以及除霜运转的开始的同步。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偏差。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的各控制装置50、60、70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1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各控制装置50、60、70包括电波计时器56、66、76以代替计时器54、64、74。电波计时器56的时刻被发送到第一控制部51,电波计时器66的时刻被发送到第二控制部61,电波计时器76的时刻被发送到第三控制部71。
本实施方式的各控制部51、61、71在预先设定的第一开始时刻(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开始除霜运转,在预先设定的第一结束时刻(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结束除霜运转。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56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开始除霜运转。然后,第一控制部5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56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结束除霜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66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开始除霜运转。然后,第二控制部6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66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结束除霜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76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开始除霜运转。然后,第三控制部7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76的时刻到达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结束除霜运转。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各控制部51、61、71独立地控制除霜运转的开始和结束。
另外,各控制部51、61、71在预先设定的第二开始时刻(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开始制冷、冷却运转,在预先设定的第二结束时刻(制冷、冷却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结束制冷、冷却运转。详细而言,第一控制部5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56的时刻到达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执行制冷、冷却运转。然后,第一控制部5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56的时刻到达制冷、冷却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结束制冷、冷却运转。第二控制部6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66的时刻到达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执行制冷、冷却运转。然后,第二控制部6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66的时刻到达制冷、冷却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结束制冷、冷却运转。第三控制部7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76的时刻到达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执行制冷、冷却运转。然后,第三控制部71在判定为电波计时器76的时刻到达制冷、冷却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的情况下,结束制冷、冷却运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霜运转期间以及制冷、冷却运转期间被设定为不存在除霜运转期间(从除霜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到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为止的期间)和制冷、冷却运转期间(从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到制冷、冷却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为止的期间)重叠的期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控制部51、61、71也可以将从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预定时刻即第二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一规定时间后的时刻设定为第一开始时刻。另外,各控制部51、61、71也可以将从第一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二规定时间后的时刻设定为除霜运转的结束预定时刻即第一结束时刻,并且将从第一结束时刻起经过第三规定时间后的时刻设定为制冷、冷却运转的再次开始时刻即第三开始时刻。这样,各控制部51、61、71也能够利用电波计时器56、66、76在制冷、冷却运转的中途插入并执行除霜运转。另外,也可以通过设定多个第一开始时刻和第一结束时刻,在制冷、冷却运转的中途多次插入并执行除霜运转。另外,第一规定时间、第二规定时间以及第三规定时间能够任意地设定。在一例中,第二规定时刻比第一规定时刻短,并且第三规定时刻比第二规定时刻短。另外,例如也可以将第三规定时间设定为0秒,在除霜运转结束后迅速地再次开始制冷、冷却运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4-1)各控制部51、61、71基于装设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电波计时器56、66、76的时刻,开始除霜运转或制冷、冷却运转。根据该结构,通过装设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电波计时器56、66、76的信息来分别控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以及除霜运转的开始,其结果是,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地开始制冷、冷却运转,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地开始除霜运转。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偏差。
(变形例)
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关的说明是本制冷系统所能采取的方式的示例,并不意味着对该方式进行限制。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本制冷系统例如能采取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以及彼此不矛盾的至少两个变形例组合而成的方式。在以下的变形例中,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标注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控制装置50的第一通信部52、第二控制装置60的第二通信部62以及第三控制装置70的第三通信部72也可以变更为彼此能够无线通信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省略通信线80。作为能够无线通信的各通信部52、62、72,可以举出例如wi-fi(无线lan)子机等能够无线通信的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适配器。usb适配器分别与各通信端口55、65、75连接。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同步控制中,第一控制部51也可以基于第一集装箱1a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通过第一通信部52向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除霜开始同步信号。另外,第一控制部51也可在从第二控制部61或第三控制部71接收到除霜运转开始信号时,通过第一通信部52向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除霜开始同步信号。如上所述,第一控制部51通过向第二控制部61和第三控制部71发送除霜开始同步信号来代替除霜运转开始信号,从而使所有集装箱1a至1c的除霜运转的开始同步。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主控制装置91执行同步控制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91也可以基于服务器90的计时器(例如,云的计时器)开始除霜运转或制冷、冷却运转。根据该结构,通过服务器90的时刻的信息来分别控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以及除霜运转的开始,其结果是,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地开始制冷/冷却运转,多个制冷装置20同步地开始除霜运转。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偏差。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将第一通信部52追加至第一控制装置50,,将第二通信部62追加至第二控制装置60,将第三通信部72追加至第三控制装置70。在这种情况下,各控制装置50、60、70还可就与各集装箱1a至1c执行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进行相互通信。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制冷系统1也可以控制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使得在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中同时存在进行除霜运转的制冷装置20和进行除霜运转以外的运转的制冷装置20。简而言之,在独立运转中,制冷系统1也可同时存在进行除霜运转的制冷装置20和进行除霜运转以外的运转(例如制冷、冷却运转)的制冷装置20。在这种情况下,制冷系统1例如基于各集装箱1a至1c的蒸发器25的霜的附着量、吸入空气温度与吹出空气温度之差(tv1-tb1、tv2-tb2、tv3-tb3)来确定是否执行除霜运转。
在各实施方式的各集装箱1a至1c的独立运转中,制冷系统1也可以降低与箱内温度相对较低的场所对应的制冷装置20的冷却能力,提高与箱内温度相对较高的场所对应的制冷装置20的冷却能力。制冷系统1控制各集装箱1a至1c的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以形成构成为各集装箱1a至1c的每一个的箱内温度中的中间温度的箱内温度。在一例中,在第一集装箱1a的箱内温度最低,第三集装箱1c的箱内温度最高,第二集装箱1b的箱内温度比第一集装箱1a的箱内温度高且比第三集装箱1c的箱内温度低,在该情况下,制冷系统1将第二集装箱1b的箱内温度设定为箱内设定温度。由此,制冷系统1使箱内温度低的第一集装箱1a的制冷装置20的冷却能力降低,使箱内温度高的第三集装箱1c的制冷装置20的冷却能力提高。
在各实施方式的设定变更控制中,在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主机和子机同步并且基于子机的运转信息对曾经发挥主机的功能的主机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在主机即第一控制装置50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61与第一控制装置50同步,并且基于与第二集装箱1b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运转信息)使第一控制装置50运转。作为第二控制部61的替代,也可以是第三控制部71与第一控制装置50同步,并且基于与第二集装箱1b的运转相关的信息(运转信息)来使第一控制装置50运转。
在各实施方式的设定变更控制中,作为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可以举出主机(第一控制装置50)的计时器54发生了故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具有未发生故障的计时器的子机变更为主机,将主机(第一控制装置50)变更为子机。然后,变更后的主机基于未发生故障的计时器来执行同步控制。作为该具体步骤,如图15的设定变更控制的流程图所示,第二控制部61在步骤s61中对主机的计时器54是否发生了故障进行判定。第二控制部61在判定为主机的计时器54未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61:否),暂时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主机的计时器54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步骤s61:是),第二控制部61在步骤s62中将第二控制装置60设定为主机,并将第一控制装置50设定为子机。然后,在步骤s63中,第二控制部61代替第一控制部51执行同步控制。基于第二控制装置60的计时器64来执行第二控制部61要执行的同步控制。另外,也能够结合各实施方式的设定变更控制来执行该变形例的设定变更控制。
在各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的设定变更控制中,在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与成为主机的集装箱相邻的集装箱的运转信息,使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集装箱运转。
在各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的设定变更控制中,在主机的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如果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及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没有发生故障,则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集装箱也可以基于该集装箱自身的运转信息来控制运转。在该情况下,成为新的主机的集装箱的控制部通过将除霜开始同步信号、除霜结束同步信号以及制冷、冷却开始同步信号发送到作为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集装箱的控制部,使各集装箱1a至1c同步。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构成为,通过各控制装置50、60、70的各操作部53、63、73,仅能够进行同步控制和独立控制的设定以及主机和子机的设定中的一者,其中,在同步控制中,使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同步,在独立控制中,使多个制冷装置20独立运转。
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业者也可以通过使用外部设备的远程操作来改变与各集装箱1a至1c相关的设定。在一例中,如图16所示,作业者通过操作作为外部设备的一例的平板100,改变与各集装箱1a至1c相关的设定。平板100构成为能够与各控制装置50、60、70通信。作为与各集装箱1a至1c相关的设定,例如可以举出同步控制和独立控制的选择以及主机和子机的设定。另外,作为平板100的替代,也可以是智能手机。简而言之,作业者能够使用能与各集装箱1a至1c通信的外部设备,来改变与各集装箱1a至1c相关的设定。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作业者操作外部设备,能够手动地进行使多个制冷装置20的运转同步的控制(同步控制)和使多个制冷装置20独立地运转的控制(独立控制)的设定、以及主机和子机的设定。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各集装箱1a至1c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方向x上连结。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去除在第一方向x上与供制冷装置20设置的壁部12相反一侧的壁部来形成开口部,并通过使该开口部相互对准来连结集装箱。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具有制冷装置20的多个集装箱与不具有制冷装置20的集装箱连结而形成安置式仓库。
在各实施方式中,制冷系统1是第一集装箱1a、第二集装箱1b和第三集装箱1c连结而成的结构,但是制冷系统1的集装箱的个数不限于此,可以在两个以上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例如,制冷系统也可以由四个以上的集装箱连结而构成。
以上,对本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系统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制冷系统
1a…第一集装箱
1b…第二集装箱
1c…第三集装箱
20…制冷装置
46…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
47…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
51…第一控制部(控制部、主控制部)
52…第一通信部(通信部)
53…第一操作部(操作部)
54…计时器
61…第二控制部(控制部、从控制部)
62…第二通信部(通信部)
63…第二操作部(操作部)
64…计时器
71…第三控制部(控制部、从控制部)
72…第三通信部(通信部)
73…第三操作部(操作部)
74…计时器
90…服务器
91…主控制部
100…平板(外部设备)。
1.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是将包括制冷装置(20)的集装箱(1a、1b、1c)连结多台而构成仓库的制冷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系统具有通信部(52、62、72),所述通信部(52、62、72)进行用于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同步地运转的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部(52、62、72)构成为使得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彼此通信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部(52、62、72)构成为使得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与服务器(90)通信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服务器(90)中设置有主控制部(91),所述主控制部(91)向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分别输出运转指令,
所述主控制部(91)能够与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中的通信部(52、62、72)通信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分别包括控制部(51、61、71),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中的一个制冷装置的控制部(51)被设定为主控制部,剩余的制冷装置(20)的控制部(61、71)被设定为从控制部,
通过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中的通信部(52、62、72),所述主控制部(51)和所述从控制部(61、71)能够通信。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部(51)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同步地运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所述主控制部(51)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的开始时刻同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结束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所述主控制部(51)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的除霜运转结束时刻同步。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结束除霜运转后开始制冷、冷却运转的情况下,所述主控制部(51)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的制冷、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同步。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分别包括控制部(51、61、71),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中的一个制冷装置的控制部(51)被设定为主控制部,剩余的制冷装置的控制部(61、71)被设定为从控制部,
所述主控制部(51)将一个计时器(54)的时刻信息向所述从控制部(61、71)通信,基于所述一个计时器(54)的时刻信息,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同步地运转。
11.如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分别包括控制部(51、61、71),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中的一个制冷装置的控制部(51)被设定为主控制部,剩余的制冷装置的控制部(61、71)被设定为从控制部,
具有所述主控制部(51)的制冷装置即主机的所述通信部(52)与具有所述从控制部(61、71)的制冷装置即子机的所述通信部(62、72),相互通信所述主机的运转信息和所述子机的运转信息,
在所述主机的作为所述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所述从控制部(61)使所述主机和所述子机同步并且基于作为所述主机的功能产生故障之前的所述主机的运转信息,对作为所述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所述主机进行控制,或者,在所述主机的作为所述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所述从控制部(61)使所述主机和所述子机同步并且基于所述子机的运转信息,对作为所述主机的功能产生了故障的所述主机进行控制。
12.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系统(1)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在独立的箱内设定温度下独立地进行制冷、冷却运转。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系统(1)控制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使得在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中同时存在进行除霜运转的制冷装置和进行除霜运转以外的运转的制冷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系统(1)使与箱内温度相对较低的场所对应的制冷装置(20)的冷却能力降低,使与所述箱内温度相对较高的场所对应的制冷装置(20)的冷却能力提高。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分别具有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和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
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经由所述通信部(52、62、72),就与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的所述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以及与所述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进行相互通信,
在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中的一个制冷装置(20)的所述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或所述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所述一个制冷装置(20)的控制部(51)基于与剩余的制冷装置(20)的所述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或与所述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46)的检测结果相关的信息,使所述一个制冷装置(20)运转。
16.如权利要求5或1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主控制部(51)的制冷装置(20)即主机的所述通信部(52)和具有所述从控制部(61,71)的制冷装置(20)即子机的所述通信部(62,72),就所述主机的运转信息和所述子机的运转信息进行相互通信,
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的运转同步的控制和使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独立地运转的控制的设定与所述主机和所述子机的设定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设置于多台所述集装箱(1a、1b、1c)的制冷装置(20)的操作部(53、63、73)来进行,或者通过从外部设备(100)与所述通信部(52、62、72)进行通信的远程操作来进行。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