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的集成灶通常集成有多种设备例如集成有油烟机、电磁炉、调料机等,以实现多种功能。对于电磁炉而言,电磁炉会有多个发热部件,发热部件加热产生的热量需要及时排出集成灶才能够保证集成灶的稳定工作,现在集成灶的散热方式大都是集成灶的后侧设置出风口进行散热,但是这样设置的话,需要在橱柜设计时预留空间,灵活度不高,若在集成灶正面上开设散热孔,人站在集成灶前面,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直接从散热孔中排出吹到人体上,由于集成灶在使用时发热件会持续发热,因而热空气会长时间高温高速地吹到人体上,降低了集成灶使用的舒适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厨具,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集成灶安装设置灵活度低,用户使用体验感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厨具,包括:壳体,壳体的正面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减速机构,且减速机构与出风口连通;加热机构,加热机构设置在壳体内,且加热机构的热气出口与减速机构连通,加热机构形成的热气经由减速机构从出风口排出厨具。
进一步地,减速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匀压室。
进一步地,减速机构包括挡板,挡板位于出风口处,挡板上开设有多个气孔,加热机构形成的热气经由气孔从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减速机构包括筋板,筋板与壳体连接,并形成供热气通过的流道,以延长热气的流动距离。
进一步地,壳体还形成有隔离室,隔离室与匀压室分隔设置,且隔离室与进风口以及加热机构的冷气进口均连通。
进一步地,匀压室的体积大于隔离室的体积。
进一步地,出风口位于壳体下部,进风口位于壳体上部或下部。
进一步地,出风口位于壳体上部,进风口位于壳体下部。
进一步地,加热机构包括:外壳,外壳具有至少一个容纳腔,容纳腔具有热气出口,且外壳与壳体分体设置;至少一个发热件,发热件设置在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发热件和容纳腔均为多个,各发热件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腔内,且至少两个容纳腔上下叠置。
进一步地,加热机构包括至少两种类型的灶具。
进一步地,厨具还包括隔板,隔板包围设置在加热机构的冷气进口的外侧,并与壳体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有减速机构,减速机构与加热机构的热气出口以及壳体上的出风口均连通,这样,冷气进入到加热机构内,吸收加热机构的热量变成热气,再由热气出口进入到减速机构中,在减速机构中进行降速降温,将动压转换为静压从正面的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出风口吹出的风温度适宜、气流平稳,提高了人体的舒适程度。上述设置方式由于在厨具的正面进行出风,因而不需要在背面预留空间,便于厨具的安装,免除了需要预留空间所带来的安装过程复杂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将厨具紧贴侧墙安装等安装需求,而减速机构能够避免正面长时间高速出风造成人体感觉不适,解决热气长时间直接冲到人体上造成舒适程度差的问题,实现了对热气的降温降速,提高了厨具的使用舒适程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的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厨具的侧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2中的厨具的加热机构与匀压室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的厨具的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的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爆炸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的厨具的侧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8中的厨具的加热机构与隔离室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图8中的厨具的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匀压室;14、隔离室;20、加热机构;21、热气出口;22、冷气进口;23、外壳;24、发热件;30、挡板;40、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集成灶安装设置灵活度低,用户使用体验感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厨具。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厨具,包括壳体10和加热机构20,壳体10的正面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壳体10内设置有减速机构,且减速机构与出风口12连通;加热机构20设置在壳体10内,且加热机构20的热气出口21与减速机构连通,加热机构20形成的热气经由减速机构从出风口12排出厨具。
本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0内形成有减速机构,减速机构与加热机构20的热气出口21以及壳体10上的出风口12均连通,这样,冷气进入到加热机构20内,吸收加热机构20的热量变成热气,再由热气出口21进入到减速机构中,在减速机构中进行降速降温,将动压转换为静压从正面的出风口12排出,从而使得出风口12吹出的风温度适宜、气流平稳,提高了人体的舒适程度。上述设置方式由于在厨具的正面进行出风,因而不需要在背面预留空间,便于厨具的安装,免除了需要预留空间所带来的安装过程复杂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将厨具紧贴侧墙安装等安装需求,而减速机构能够避免正面长时间高速出风造成人体感觉不适,解决热气长时间直接冲到人体上造成舒适程度差的问题,实现了对热气的降温降速,提高了厨具的使用舒适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正面是指壳体10靠近操作者的侧面,即操作者正常使用时正对壳体10的一面即为正面。
减速机构包括在厨具内,能达到使热气风速降低效果的机构或者装置,可以采用扰流板和/或者增长热气流经的路径的筋条组件等等方式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减速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匀压室13。匀压室13为设置在壳体10内的一部分空间,利用匀压室13实现热气的降温降速。
可选地,匀压室13可以是壳体10跟钣金件通过焊接等方式形成的,机器整体更加稳定,不容易藏纳污垢;或者钣金件独立形成,与壳体10分体式设置,以便后期维护。
本实施例的厨具采用的是上排风的方式,如图1所示,即出风口12位于壳体10上部,进风口11位于壳体10下部。相应地,加热机构20也安装在壳体10的上部,匀压室13位于壳体10的上部靠近正面的位置处,如图2至图4所示,从而将匀压室13直接对接到加热机构20的热气出口21处即可。
如图5所示,减速机构还包括挡板30,挡板30位于出风口12处,挡板30上开设有多个气孔,匀压室13内的热气经由气孔从出风口12排出。挡板30的设置能够避免加热机构20内的热气聚团排出,减少热气在一部分处过于集中排出的情况,使得热气经由挡板30后均匀排出。气孔优选均布在挡板30表面上,以保证均匀出风,也可以在挡板30上设置更多更小的气孔,以便增强散热效果和稳定性。气孔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相应设置成圆形孔、腰形孔等形状均可。当匀压室13因为体积原因,不能设置太大时,可以在匀压室13内设置若干数量的筋条来延长散热路径,使得热气有足够时间和路程来降速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减速机构还包括筋板40,筋板40设置在匀压室13内,并将匀压室13分隔成供热气通过的流道,热气进入到匀压室13后沿着流道的路线流经匀压室13后从出风口12排出,流道优选设置成s形、回字形等回旋盘绕式结构,从而延长了热气在匀压室13内的流动距离,更加有利于热气在匀压室13内充分地进行降温降速。
如图4所示,壳体10还形成有隔离室14,隔离室14与匀压室13分隔设置,隔离室14与匀压室13相互隔开,二者之间可以部分腔室相邻,也可以是完全隔开。隔离室14与进风口11以及加热机构20的冷气进口22均连通。隔离室14是用于将热气和冷气隔离开,保证进入到加热机构20内的气流为冷气,保证对加热机构20的散热效果,因此,隔离室14与匀压室13分隔设置,将热气与冷气分隔即可,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较大较小均可;真正起隔离热气和冷气作用的是匀压室与隔离室之间的那块隔板,换而言之,就是只要将热气和冷气分隔开就可以,隔离室14可以只是一块隔离板,在本实施例中,起隔离作用的是匀压室13与隔离室14之间相对的隔板。本实施例的隔离室14为壳体10内去除匀压室13以及加热机构20等结构占用的空间外其他剩余的空间,这样不需要额外增加设置其他的部件,降低厨具整体结构的复杂程度,便于加工和组装。
如图5和图6所示,加热机构20包括外壳23和至少一个发热件24,外壳23具有至少一个容纳腔,发热件24设置在容纳腔内,发热件24可以是本身产生热量的装置,也可以是本身不产生热量,但可以是中间媒介,用于进行散热的机构或者最终进行散热的机构,容纳腔具有热气出口21和冷气进口22用于,且外壳23、壳体10和匀压室13三者之间均分体设置,通过分体设置的方式方便装配及售后维修,组装时先将匀压室13装配固定在壳体10内,再将加热机构20自上而下直接装配到壳体10上即可组装完成,组装完成后三者之间即可形成构成一条完整的散热通道。当然,外壳23、壳体10和匀压室13三者之间也可以采用模块化设置,从而便于装配和维护。
本实施例的发热件24和容纳腔均为多个,且优选二者一一对应设置,各容纳腔之间彼此分隔,各发热件24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腔内,且至少两个容纳腔上下叠置。所有发热件24包括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和第三发热件,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和第三发热件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腔内,且设置有第二发热件的容纳腔和设置有第三发热件的容纳腔上下叠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以厨具为集成灶为例进行说明,相应地,加热机构20为电磁炉组件,发热件24设置有三个,其中,第一发热件为大功率发热件,例如5kw大功率的线圈盘等,第二发热件为小功率发热件,例如2kw的电磁灶等,第三发热件为辅助部件的发热件24,例如igbt模块的机芯盒等,相应地,容纳腔也设置有三个,且三个发热件24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腔内,这样,各发热件24之间彼此独立进行散热,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保证了散热效果。当然,厨具可以其他厨房设备,发热件24也可以是集成灶上其他部件的发热部件。
本实施例将设置有第二发热件的容纳腔和设置有第三发热件的容纳腔上下叠置,这样,第二发热件的散热气道和第三发热件的散热气道也是上下叠置的,从而保证相互独立出风,同时简化风道结构,提高出风效率。
可选地,加热机构20还包括风扇,风扇设置在容纳腔的冷气进口22处,以辅助将冷气引导至容纳腔内,提高散热效果,由于本实施例设置有三个容纳腔,因而风扇也设置有至少三个,每个容纳腔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风扇,本实施例优选设置有四个风扇,在第二发热件所在的容纳腔上设置有两个风扇。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风扇的数量和位置,并且每个容纳腔的冷气进口22的风扇的具体功率可以根据发热件24的发热量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发热量大的选用功率较大的风扇,发热量小的选用功率较小的风扇即可。例如本实施例安装在第一发热件处的风扇为风速1.9m3/min的轴流风扇,第二发热件处的两个风扇分别为风速2m3/min的轴流风扇和风速1.1m3/min的轴流风扇,第三发热件处的风扇为风速0.9m3/min的涡轮风扇。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出风口12的风速降低,使人体感觉舒适,优选将出风风速控制在2m/s以下,根据公式:风量=进风口面积×进风风速=出风口面积×出风风速,控制出风口12的最小面积。以本实施例采用的上述风扇参数为例,使用风扇的最大出风量作为进风总量,忽略其他影响因数,则进风的总风量,即所有风扇的风量为1.9 2 1.1 0.9=5.9m3/min=0.1m3/s,进一步得到,出风口面积=风量÷出风风速=0.1m3/s÷2m/s=0.05m2。上述各参数仅为示例,其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变。
优选地,加热机构20包括至少两种类型的灶具,类型的区分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本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平面灶和至少一个凹面灶,本实施例的小功率发热件即2kw的电磁灶为平面灶,大功率发热件即5kw大功率的线圈盘为凹面灶。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区分类型,例如至少一个燃气灶和一种电磁灶等。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采用下排风方式,即出风口12位于壳体10下部,进风口11位于壳体10上部或下部。需要说明的是,当出风口12和进风口11均位于壳体10下部时,二者之间上下排列。
如图7至图12所示的一种厨具,包括壳体10和加热机构20,壳体10的正面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壳体10内设置有减速机构,且减速机构与出风口12连通;加热机构20设置在壳体10内,且加热机构20的热气出口21与减速机构连通,加热机构20形成的热气经由减速机构从出风口12排出厨具。
本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0内形成有减速机构,减速机构与加热机构20的热气出口21以及壳体10上的出风口12均连通,这样,冷气进入到加热机构20内,吸收加热机构20的热量变成热气,再由热气出口21进入到减速机构中,在减速机构中进行降速降温,将动压转换为静压从正面的出风口12排出,从而使得出风口12吹出的风温度适宜、气流平稳,提高了人体的舒适程度。上述设置方式由于在厨具的正面进行出风,因而不需要在背面预留空间,便于厨具的安装,免除了需要预留空间所带来的安装过程复杂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将厨具紧贴侧墙安装等安装需求,而减速机构能够避免正面长时间高速出风造成人体感觉不适,解决热气长时间直接冲到人体上造成舒适程度差的问题,实现了对热气的降温降速,提高了厨具的使用舒适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正面是指壳体10靠近操作者的侧面,即操作者正常使用时正对壳体10的一面即为正面。
在本实施例中,减速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匀压室13。匀压室13为设置在壳体10内的一部分空间,利用匀压室13实现热气的降温降速。
可选地,匀压室13可以是壳体10跟钣金件通过焊接等方式形成的,机器整体更加稳定,不容易藏纳污垢;或者钣金件独立形成,与壳体10分体式设置,以便后期维护。
由于本实施例的厨具采用的是下排风的方式,而加热机构20一般依然安装在壳体10的上部,因而,本实施例中壳体10内除去上部靠近正面的位置外的部分为匀压室13,如图10所示,也就是说,壳体10内大部分的空间为匀压室13,匀压室13利用空间体积大的特点即可实现对加热机构20排出的热气进行降温降速。
可选地,减速机构还包括挡板30,挡板30位于出风口12处,挡板30上开设有多个气孔,匀压室13内的热气经由气孔从出风口12排出。挡板30的设置能够避免加热机构20内的热气聚团排出,减少热气在一部分处过于集中排出的情况,使得热气经由挡板30后均匀排出。气孔优选均布在挡板30表面上,以保证均匀出风,也可以在挡板30上设置更多更小的气孔,以便增强散热效果和稳定性。气孔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相应设置成圆形孔、腰形孔等形状均可。当匀压室13因为体积原因,不能设置太大时,可以在匀压室13内设置若干数量的筋条来延长散热路径,使得热气有足够时间和路程来降速降温。
可选地,减速机构还包括筋板40,筋板40设置在匀压室13内,并将匀压室13分隔成供热气通过的流道,热气进入到匀压室13后沿着流道的路线流经匀压室13后从出风口12排出,流道优选设置成s形、回字形等回旋盘绕式结构,从而延长了热气在匀压室13内的流动距离,更加有利于热气在匀压室13内充分地进行降温降速。
如图8至图10所示,壳体10还形成有隔离室14,隔离室14与匀压室13分隔设置,隔离室14与匀压室13相互隔开,二者之间可以部分腔室相邻,也可以是完全隔开。隔离室14与进风口11以及加热机构20的冷气进口22均连通。隔离室14是用于将热气和冷气隔离开,保证进入到加热机构20内的气流为冷气,保证对加热机构20的散热效果,因此,隔离室14与匀压室13分隔设置,将热气与冷气分隔即可,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较大较小均可。本实施例将壳体10上部靠近正面的位置处作为隔离室14,并且匀压室13的体积大于隔离室14的体积,以保证匀压室13降温降速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隔离室14与实施例一中的匀压室13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隔离室14和实施例一中的匀压室13的结构是一样的,只是所起的作用不一样,这样在加工时便于进行开模测试。
如图11和图12所示,加热机构20包括外壳23和至少一个发热件24,外壳23具有至少一个容纳腔,发热件24设置在容纳腔内,发热件24可以是本身产生热量的装置,也可以是本身不产生热量,但可以是中间媒介,用于进行散热的机构或者最终进行散热的机构,容纳腔具有热气出口21和冷气进口22用于,且外壳23和壳体10之间分体设置,通过分体设置的方式方便装配及售后维修。当然,外壳23、壳体10和匀压室13三者之间也可以采用模块化设置,从而便于装配和维护。
本实施例的发热件24和容纳腔均为多个,且优选二者一一对应设置,各容纳腔之间彼此分隔,各发热件24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腔内,且至少两个容纳腔上下叠置。所有发热件24包括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和第三发热件,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和第三发热件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腔内,且设置有第二发热件的容纳腔和设置有第三发热件的容纳腔上下叠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以厨具为集成灶为例进行说明,相应地,加热机构20为电磁炉组件,发热件24设置有三个,其中,第一发热件为大功率发热件,例如5kw大功率的线圈盘等,第二发热件为小功率发热件,例如2kw的电磁灶等,第三发热件为辅助部件的发热件24,例如igbt模块的机芯盒等,相应地,容纳腔也设置有三个,且三个发热件24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腔内,这样,各发热件24之间彼此独立进行散热,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保证了散热效果。当然,厨具可以其他厨房设备,发热件24也可以是集成灶上其他部件的发热部件。
本实施例将设置有第二发热件的容纳腔和设置有第三发热件的容纳腔上下叠置,这样,第二发热件的散热气道和第三发热件的散热气道也是上下叠置的,从而保证相互独立出风,同时简化风道结构,提高出风效率。
本实施例的厨具还包括隔板,隔板包围设置在加热机构20的冷气进口22的外侧,并与壳体10连接,隔板将各容纳腔的冷气进口22包围成一个整体的进风口11,有利于进风,并且隔板隔离外壳23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使得外壳23与壳体10之间形成一条进风隔离室14,以保证冷气进风的效果。安装时,将隔板装配固定在壳体10内,再将电磁炉组件自上而下直接装配到壳体10上即可组装完成,组装完成后三者之间即可形成构成一条完整的进风通道。
可选地,加热机构20还包括风扇,风扇设置在容纳腔的冷气进口22处,以辅助将冷气引导至容纳腔内,提高散热效果,由于本实施例设置有三个容纳腔,因而风扇也设置有至少三个,每个容纳腔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风扇,本实施例优选设置有四个风扇,在第二发热件所在的容纳腔上设置有两个风扇。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风扇的数量和位置,并且每个容纳腔的冷气进口22的风扇的具体功率可以根据发热件24的发热量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发热量大的选用功率较大的风扇,发热量小的选用功率较小的风扇即可。例如本实施例安装在第一发热件处的风扇为风速1.9m3/min的轴流风扇,第二发热件处的两个风扇分别为风速2m3/min的轴流风扇和风速1.1m3/min的轴流风扇,第三发热件处的风扇为风速0.9m3/min的涡轮风扇。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出风口12的风速降低,使人体感觉舒适,优选将出风风速控制在2m/s以下,根据公式:风量=进风口面积×进风风速=出风口面积×出风风速,控制出风口12的最小面积。以本实施例采用的上述风扇参数为例,使用风扇的最大出风量作为进风总量,忽略其他影响因数,则进风的总风量,即所有风扇的风量为1.9 2 1.1 0.9=5.9m3/min=0.1m3/s,进一步得到,出风口面积=风量÷出风风速=0.1m3/s÷2m/s=0.05m2。上述各参数仅为示例,其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变。
优选地,加热机构20包括至少两种类型的灶具,类型的区分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本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平面灶和至少一个凹面灶,本实施例的小功率发热件即2kw的电磁灶为平面灶,大功率发热件即5kw大功率的线圈盘为凹面灶。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区分类型,例如至少一个燃气灶和一种电磁灶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上部指的是顶面或者是整体高度1/2的位置偏上的侧面,下部指的是底面或者是整体高度1/2的位置偏下的侧面,并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集成灶安装设置灵活度低,用户使用体验感不佳的问题;
2、正面进行出风,便于厨具的安装,免除了需要预留空间所带来的安装过程复杂的问题;
3、出风口吹出的风温度适宜、气流平稳,提高了人体的舒适程度;
4、隔离室是用于将热气和冷气隔离开,保证进入到加热机构内的气流为冷气,保证对加热机构的散热效果;
5、分体设置的方式方便装配及售后维修;
6、将发热件独立隔开,减少相互干扰;
7、每个发热件能够分别独立进行散热,提高了发热件的散热效果。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正面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减速机构,且所述减速机构与所述出风口(12)连通;
加热机构(20),所述加热机构(2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且所述加热机构(20)的热气出口(21)与所述减速机构连通,所述加热机构(20)形成的热气经由所述减速机构从所述出风口(12)排出所述厨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的匀压室(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包括挡板(30),所述挡板(30)位于所述出风口(12)处,所述挡板(30)上开设有多个气孔,所述加热机构(20)形成的热气经由所述气孔从所述出风口(12)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包括筋板(40),所述筋板(40)与所述壳体(10)连接,并形成供热气通过的流道,以延长热气的流动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形成有隔离室(14),所述隔离室(14)与所述匀压室(13)分隔设置,且所述隔离室(14)与所述进风口(11)以及所述加热机构(20)的冷气进口(22)均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压室(13)的体积大于所述隔离室(14)的体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2)位于所述壳体(10)下部,所述进风口(11)位于所述壳体(10)上部或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2)位于所述壳体(10)上部,所述进风口(11)位于所述壳体(10)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20)包括:
外壳(23),所述外壳(23)具有至少一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所述热气出口(21),且所述外壳(23)与所述壳体(10)分体设置;
至少一个发热件(24),所述发热件(24)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4)和所述容纳腔均为多个,各所述发热件(24)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容纳腔内,且至少两个所述容纳腔上下叠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20)包括至少两种类型的灶具。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厨具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围设置在所述加热机构(20)的冷气进口(22)的外侧,并与所述壳体(10)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