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嵌入式电磁灶防辐射技术,通常是在加热线盘周圈或者底部设置防辐射网或防辐射屏蔽环(例如铝环)等配件,以屏蔽电磁线盘所产生的电磁辐射,通常结构是,两个电磁线盘安装于铝板上,由弹簧支撑固定,然后分别在两个电磁线盘周围设置防辐射屏蔽环。
但是,防辐射屏蔽环紧紧环绕在电磁线盘周围,严重影响电磁线盘散热,以现有的嵌入式双头灶为例,总功率为3500w,单灶可实现3000w功率的短时间工作,即电磁线盘工作10分钟左右,就会发热严重,热量聚集在电磁线盘周围无法散发出去,使得整个容置腔内温度过高,热风回流到显示板一侧,面板的操作区域发烫,导致嵌入式电磁灶过热而无法长时间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防止电磁线盘对用户造成辐射同时散热效果好的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包括面板和下盖,面板安装于灶台台面上,面板盖合在下盖上并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安装有电磁线盘、散热风扇和显示板,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与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孔和出风孔,容置腔内设有防辐射板,防辐射板将容置腔分隔成容纳电磁线盘的加热腔以及容纳显示板的控制腔,加热腔与出风孔连通,控制腔与进风孔连通,加热腔和控制腔连通。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进风孔和出风孔开设于下盖相对的前后两侧壁。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防辐射板的两端均连接在下盖开设出风孔的侧壁上,并围成加热腔。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防辐射板的两端分别与下盖的左右两侧壁相连。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散热风扇位于控制腔内。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散热风扇为涡流风扇,防辐射板上设有连通加热腔和控制腔的通气孔,涡流风扇的排气口与通气孔连通。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加热腔和控制腔在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散热风扇至少部分位于控制腔与加热腔的重叠区域内。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防辐射板与下盖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所述下盖与所述防辐射板为同一种金属材质。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防辐射板顶端与面板和/或防辐射板底端与下盖通过密封条密封。
在上述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中,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支撑面板的支撑件,支撑件位于灶台台面上,支撑件还开设有与下盖的进风孔相对的进风口,和/或与下盖的出风孔相对的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包括面板和下盖,面板安装于灶台台面上,面板盖合在下盖上并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安装有电磁线盘、散热风扇和显示板,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与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孔和出风孔,容置腔内设有防辐射板,防辐射板将容置腔分隔成容纳电磁线盘的加热腔以及容纳显示板的控制腔,加热腔与出风孔连通,控制腔与进风孔连通,加热腔和控制腔连通。该技术方案有如下技术效果:
现有的嵌入式电磁灶防辐射技术,通常是在加热线盘周圈或者底部设置防辐射网或防辐射屏蔽环(例如铝环)等配件,以屏蔽电磁线盘所产生的电磁辐射,通常结构是,两个电磁线盘安装于铝板上,由弹簧支撑固定,然后分别在两个电磁线盘周围设置防辐射屏蔽环。但是,防辐射屏蔽环紧紧环绕在电磁线盘周围,严重影响电磁线盘散热,热量聚集在电磁线盘周围无法散发出去,使得整个容置腔内温度过高,热风回流到显示板一侧,面板的操作区域发烫,导致嵌入式电磁灶过热而无法长时间工作。本实用新型通过防辐射板将容置腔分隔成靠近用户一侧的控制腔和远离用户一侧的加热腔,防辐射板设置在控制腔和加热腔之间,能够有效屏蔽电磁线盘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防止电磁线盘对用户造成辐射。在散热风扇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即冷风)由进风孔进入控制腔内,对控制腔内的元器件进行散热,然后进入与控制腔连通的加热腔,对加热腔内的元器件(主要是电磁线盘)进行散热,然后携带大量热量的风(即热风),经出风孔排出容置腔,使得嵌入式电磁灶在有效屏蔽电磁线盘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同时保证电磁线盘的散热效率,防止防辐射板影响电磁线盘的散热,即防止电磁线盘过热而停止工作,保证嵌入式电磁灶可以长时间工作,同时防辐射板可以在散热过程中有效防止加热腔中的热风回流到控制腔内,保证热风不会影响控制腔内的元器件,防止显示板所处的控制腔所对应的面板操作区域发烫。
进风孔和出风孔开设于下盖相对的前后两侧壁,外界的空气(即冷风)从用户一侧通过进风孔侧向进入容置腔,带走元器件的热量后(变为热风),从远离用户一侧通过出风孔侧向排出容置腔,整个流动路线较短,加快容置腔内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散热效率,同时,防止排出热风对站在灶台边进行烹饪的用户造成影响。
防辐射板的两端均连接在下盖开设出风孔的侧壁上,并围成加热腔,即防辐射板对加热腔形成三面环绕,嵌入式电磁灶中防辐射板对朝向用户的前侧和左右两侧均形成遮挡,最大化的防止电磁线盘对用户的电磁辐射,使得用户在操作时或者在嵌入式电磁灶附近走动时均不会受到电磁辐射,更加安全。
防辐射板的两端分别与下盖的左右两侧壁相连,防辐射板的两端固定在下盖的左右两侧壁上,更加稳固,同时便于安装和拆卸。
散热风扇位于控制腔内,可以有效防止电磁线盘在工作时对于散热风扇的电磁干扰,防止散热风扇受电磁线盘的电磁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
散热风扇为涡流风扇,防辐射板上设有连通加热腔和控制腔的通气孔,涡流风扇的排气口与通气孔连通,因为涡流风扇是由电机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中的叶片迫使气体旋转,对气体做功,使其动量增加,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叶轮四周甩出,通过涡型机壳将动能转换成压力能,当叶轮内的气体排出后,叶轮内的压力低于进风管内压力,进风管内新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被吸入叶轮,气体就连续不断的从涡流风扇的排气管排出,具有风力大的优点,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输出最大的风力,加快容置腔内的空气流动速度,提升控制腔和加热腔的散热效果。
加热腔和控制腔在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散热风扇至少部分位于控制腔与加热腔的重叠区域内,当嵌入式电磁灶的两个电磁线盘为前后分布时,防辐射板增大了控制腔的体积,以容纳散热风扇和其他元器件。
防辐射板与下盖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单独维修和更换。
所述下盖与所述防辐射板为同一种金属材质,如为铝,均为非导磁金属,而对线盘产生的辐射进行双重防护,使电磁灶的防辐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并增加产品卖点。
防辐射板顶端与面板和/或防辐射板底端与下盖通过密封条密封,最大限度的防止热风由加热腔回流到控制腔,同时防止隔板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实施例一中下盖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嵌入式电磁灶与灶台的装配图;
图3为实施例二中下盖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下盖的爆炸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防辐射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中嵌入式电磁灶与灶台的装配图
图7为实施例四中嵌入式电磁灶与灶台的装配图;
图8为实施例四中面板和支撑件的装配图一;
图9为实施例四中面板和支撑件的装配图二;
图10为实施例四中面板和支撑件的装配图三;
图11为实施例四中下盖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四的局部剖视图一;
图13为实施例四的局部剖视图二;
图14为实施例五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实施例六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面板、110显示区域、120加热区域、130固定片、131固定板、132连接板;
200下盖、210出风孔、220进风孔、230限位柱;
300容置腔、310电磁线盘、320显示板、330散热风扇;
400支撑件、410出风口、420进风口、430密封件、431插槽、440密封槽、450支撑部、460连接部、461限位凸起、470防水凸筋;
500防辐射板、510安装板、520通气孔、530导线孔、540卡扣、550密封条;
600加热腔;
700控制腔;
800锅具;
900灶台台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包括面板和下盖,面板安装于灶台台面上,面板盖合在下盖上并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安装有电磁线盘、散热风扇和显示板,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与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孔和出风孔,容置腔内设有防辐射板,防辐射板将容置腔分隔成容纳电磁线盘的加热腔以及容纳显示板的控制腔,加热腔与出风孔连通,控制腔与进风孔连通,加热腔和控制腔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防辐射板将容置腔分隔成靠近用户一侧的控制腔和远离用户一侧的加热腔,防辐射板设置在控制腔和加热腔之间,能够有效屏蔽电磁线盘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防止电磁线盘对用户造成辐射。在散热风扇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即冷风)由进风孔进入控制腔内,对控制腔内的元器件进行散热,然后进入与控制腔连通的加热腔,对加热腔内的元器件(主要是电磁线盘)进行散热,然后携带大量热量的风(即热风),经出风孔排出容置腔,使得嵌入式电磁灶在有效屏蔽电磁线盘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同时保证电磁线盘的散热效率,防止防辐射板影响电磁线盘的散热,即防止电磁线盘过热而停止工作,保证嵌入式电磁灶可以长时间工作,同时防辐射板可以在散热过程中有效防止加热腔中的热风回流到控制腔内,保证热风不会影响控制腔内的元器件,防止显示板所处的控制腔所对应的面板操作区域发烫。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面板100和连接在面板100下部的下盖200,面板100安装于灶台台面900上方以用于放置锅具800,面板100下部的下盖200嵌在灶台内,面板100盖合在下盖200上并形成用于容纳元器件的容置腔300,容置腔300内安装有用于对锅具800进行加热的电磁线盘310、控制电磁线盘310的主控板、显示板320和对容置腔300内的元器件进行散热的散热风扇330,显示板320对应面板100上的显示区域110,电磁线盘310对应面板100上加热区域120,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与容置腔300连通的进风孔220和出风孔210,容置腔300内设有防辐射板500,防辐射板500将容置腔300分隔成容纳电磁线盘310的加热腔600以及容纳显示板320的控制腔700,加热腔600与出风孔210连通,控制腔700与进风孔220连通,加热腔600和控制腔700连通。
通过防辐射板500将容置腔300分隔成靠近用户一侧的控制腔700和远离用户一侧的加热腔600,防辐射板500设置在控制腔700和加热腔600之间,能够有效屏蔽电磁线盘310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防止电磁线盘310对用户造成辐射。在散热风扇330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即冷风)由进风孔220进入控制腔700内,对控制腔700内的元器件进行散热,然后进入与控制腔700连通的加热腔600,对加热腔600内的元器件(主要是电磁线盘310)进行散热,然后携带大量热量的风(即热风),经出风孔210排出容置腔300,使得嵌入式电磁灶在有效屏蔽电磁线盘310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同时保证电磁线盘310的散热效率,防止防辐射板500影响电磁线盘310的散热,即防止电磁线盘310过热而停止工作,保证嵌入式电磁灶可以长时间工作,同时防辐射板500可以在散热过程中有效防止加热腔600中的热风回流到控制腔700内,保证热风不会影响控制腔700内的元器件,防止显示板320所处的控制腔700所对应的面板100显示区域110发烫。
本实施例中,进风孔220优选的设置在下盖200的前侧壁,即靠近用户的一侧,出风孔210优选的设置在下盖200的后侧壁,即背离用户的一侧,外界的空气(即冷风)从用户一侧通过进风孔220侧向进入容置腔300,带走元器件的热量后(变为热风),从远离用户一侧通过出风孔210侧向排出容置腔300,整个流动路线较短,加快容置腔300内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散热效率,同时,防止排出热风对站在灶台边进行烹饪的用户造成影响。
在本实施中,防辐射板500的两端均连接在下盖200开设出风孔210的侧壁上,并与下盖200设有出风孔210的侧壁围成加热腔600,即防辐射板500对加热腔600形成三面环绕,嵌入式电磁灶中防辐射板500对朝向用户的前侧和左右两侧均形成遮挡,所述下盖与所述防辐射板为同一种金属材质,如为铝,均为非导磁金属,下盖本身也形成防辐射壳体,以此最大化的防止电磁线盘310对用户的电磁辐射,使得用户在操作时或者在嵌入式电磁灶附近走动时均不会受到电磁辐射,更加安全。
防辐射板500可以与下盖200一体设置,以降低装配难度,也可以与下盖200可拆卸连接,使得防辐射板500和下盖200通过卡扣540或者锁紧件等固定,以便于单独维修和更换。冷风可以从防辐射板500与面板100或者下盖200之间的缝隙由控制腔700进入加热腔600,也可以通过设置在防辐射板500上的通气孔520由控制腔700进入加热腔600。为最大限度的防止热风由加热腔600回流到控制腔700,防辐射板500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尽可能的压紧面板100和下盖200,同时压紧下盖200的防辐射板500可以将电磁辐射导向下盖200下方,以减小电磁辐射对用户的伤害。为进一步的增强分隔效果,防辐射板500的顶端与面板100之间设有密封条550,防辐射板500的底部与下盖200相抵;或者,防辐射板500底端与下盖200之间设有密封条550;或者,防辐射板500的顶端与面板100之间设有密封条550同时防辐射板500底端与下盖200之间设有密封条550,防止热风回流,同时防止防辐射板500松动。为了便于安装密封条550,防辐射板500可以在上端或下端或上下两端分别弯折形成与密封条550抵持的安装板510,可以理解的是,为增强防辐射板500的固定效果,可在下盖200上设置插入安装板510的限位柱230。
本实施例中的元器件除电磁线盘310以外,全部位于控制腔700内,即主控板、显示板320和散热风扇330等元器件均位于控制腔700内,电磁线盘310与控制腔700内的其他元器件之间的导线从防辐射板500的导线孔530穿过,使得这些元器件可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稳定工作,同时通过防辐射板500可以有效防止电磁线盘310在工作时对于其他电子元器件的电磁干扰,防止散热风扇330、显示板320和主控板受电磁线盘310的电磁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
散热风扇330可以为轴流风扇,也可以为涡流风扇,本实施例优选的采用涡流风扇作为散热风扇330,防辐射板500上设有连通加热腔600和控制腔700的通气孔520,涡流风扇包括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位于控制腔700内,排气管的排气口与通气孔520连通,实现进气管将控制腔700内的空气吸入然后通过排气管和通气孔520排出到加热腔600内。因为涡流风扇是由电机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中的叶片迫使气体旋转,对气体做功,使其动量增加,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叶轮四周甩出,通过涡型机壳将动能转换成压力能,当叶轮内的气体排出后,叶轮内的压力低于进风管内压力,进风管内新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被吸入叶轮,气体就连续不断的从涡流风扇的排气管排出,具有风力大的优点,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输出最大的风力,加快容置腔300内的空气流动速度,提升控制腔700和加热腔600的散热效果。为了增强散热效果,每个电磁线盘310优选的对应一个散热风扇330,使得散热风扇330通过通风孔吹入加热腔600的风直接对准电磁线盘31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防辐射板500成防辐射板500的两端分别与下盖200的左右两侧壁相连,防辐射板500的两端通过卡扣540固定在下盖200的左右两侧壁上,更加稳固,同时便于安装和拆卸。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防辐射板500的两端分别与下盖200的左右两侧壁相连,且防辐射板500的下部向加热腔600方向弯折,使得加热腔600和控制腔700在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散热风扇330至少部分位于控制腔700与加热腔600相重叠的区域内,当嵌入式电磁灶的两个电磁线盘310为前后分布时,本实施例中的防辐射板500可增大控制腔700的体积,以容纳散热风扇330和其他元器件。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3所示,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用于支撑面板100的支撑件400,支撑件400的底部与灶台台面900相抵,支撑件400的上部与面板100的底面相抵,使面板100并非直接支撑在灶台台面900上而是高出灶台台面900一定高度,即面板100的边缘的下表面和和灶台台面900之间形成通风间隙,支撑件400上设置有与容置腔300连通的出风口410,在散热风扇330的作用下,进入容置腔300的冷风对容置腔300内的元器件(主要是电磁线盘310)进行散热,然后排出容置腔300,经散热间隙和出风口410排出嵌入式电磁灶。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400环绕面板100设置以形成包围面板100下侧周的中框,面板100粘接在中框上,中框环绕面板100设置,对面板100的周侧进行支撑,支撑效果好,中框可以保护面板100免受外力冲击,使得面板100更加稳定;同时为了防止烹饪过程中凝结或滴落在灶台台面900上的液体(例如水和油等),通过中框和灶台台面900之间的缝隙向下盖200方向流动,在中框底部和灶台台面900之间设有密封件430对中框和灶台台面900之间进行密封,密封件430上下分别与中框和灶台台面900相抵,在中框的重力作用下被压紧在灶台台面900上以保持中框和灶台台面900之间的密封。可以理解的是,压紧密封件430的中框与密封件430之间的摩擦力对密封件430进行了水平方向上的限位,以防止密封件430水平移动,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在密封件430上设置供中框的底部竖直插入的插槽431,或者在中框的底部设置供密封件430嵌入的密封槽440,以进一步提高中框对于密封件430水平方向上的限位,保证中框和灶台台面900之间的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件40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有利于屏蔽嵌入式电磁灶内的电磁辐射,保护用户安全,支撑件400优选的使用铝材料或铝合金材料挤压成型,挤压成型后的型材折弯成环形的中框,在拼接处进行焊接形成工艺缝,工艺缝位于背离用户的一侧,不容易被用户观察到,且铝材料使得中框的外观面可氧化成多种颜色,更加美观。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下盖200的侧面设置进风孔220;或者,也可以在下盖200的侧面设置出风孔210;或者,下盖200的侧面既设置有进风孔220也设置有出风孔210。因为下盖200的下部通常悬空设置,为提高容置腔300的散热效果,也可在下盖200的底部开设进风孔220。本实施例优选的是,下盖200的侧面既设置有进风孔220也设置有出风孔210,进风孔220和出风孔210相对设置,空气从进风孔220侧向进入容置腔300,然后从出风孔210侧向排出容置腔300,容置腔300内的元器件刚好位于空气的流动路径上,使得空气对于元器件(尤其是电磁线盘310)的散热效果好,容置腔300内空气的快速流动大大提高散热效率,防止容置腔300内过热,保证嵌入式电磁灶可以长时间工作。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400上不仅设置有出风口410,还设置有进风口420,优选的是,进风口420和进风孔220相对应,进风口420设置在支撑件400的前侧(即朝向用户的一侧),出风口410和出风孔210相对应,出风口410设置在支撑件400的后侧(即远离用户的一侧),在散热风扇330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即冷风)从用户一侧依次通过进风口420和进风孔220侧向进入容置腔300,带走元器件的热量后(变为热风),从远离用户一侧依次通过出风孔210和出风口410侧向排出容置腔300,整个流动路线为直线,加快容置腔300内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散热效率,同时,防止排出热风对站在灶台边进行烹饪的用户造成影响。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下盖200通过多个固定片130连接在面板100的底部,固定片130呈倒置的“l”型,包括与面板100粘接的固定板131和与下盖200相连的连接板132,固定片130和下盖200可以为一体结构,即连接板132由下盖200的侧壁折弯形成,安装时,只需将固定片130和面板100粘接,即完成了下盖200与面板100之间的安装,简化安装步骤;或者,固定片130和下盖200也可以为分体结构。
本实施例优选的是,固定片130和下盖200为分体结构,下盖200和支撑件400为分体结构,下盖200的侧壁顶部弯折成折弯边并与面板100的底面相抵,下盖200通过穿过下盖200侧壁和连接板132的锁紧件(例如螺钉等)进行连接,分体的结构更加便于面板100和下盖200之间的拆卸,当容置腔300内的元器件出现问题时,只需拆下锁紧件即可拆开进行检查,便于后期的维修。此时,下盖200上的出风孔210一部分位于下盖200的侧壁上,另一部分位于折弯边上,因为下盖200在加工时,先在下盖200的侧壁上冲出出风孔210,然后再通过钣金工艺对下盖200的侧壁顶部进行折弯,为了使出风孔210的出风效果最好,折弯后,出风孔210的顶部需要没有遮挡,即尽可能的靠近面板100,如果直接沿着出风孔210的顶部折弯容易发生断裂,所以沿着出风孔210的顶部偏下的位置进行折弯,使得出风孔210部分位于折弯边上,便于加工的同时,提高出风孔210的出风效率。为了增强支撑件400的强度,防止支撑件400晃动,支撑件400也可以与下盖200相连。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400包括设有出风口410的支撑部450和一体设置在支撑部450上方的连接部460。连接部460与面板100的下表面相抵,优选的通过粘接与面板100的底部相连,为了对面板100进行水平方向上的限位,便于面板100的安装和定位,连接部460包括与面板100的外侧壁相抵的限位凸起461。如图12所示,支撑部450可以竖直设置,即出风口410的中轴线与出风孔210的中轴线平行,如图13所示,支撑部450也可以由上至下向下盖200的内侧收紧。
优选的是,支撑部450由上至下向下盖200的内侧收紧,即出风口410的中轴线与出风孔210的中轴线不平行,出风口410的外侧朝向斜下方的灶台台面900,而非朝向侧面或斜上方,使得出风口410隐藏在连接部460下方,起到防止外界的液体垂直滴落到出风口410内的作用,保证嵌入式电磁灶内的干燥和清洁。支撑件400的外缘设有向下凸起的防水凸筋470,防水凸筋470位于出风口410的上方,且防水凸筋470的最底端低于出风口410的上端,当灶台台面900上的液体由灶台台面900的边缘经支撑件400向下滑落时,防水凸筋470对液体起到导流的作用,将液体导流到出风口410的外侧,防止液体通过出风口410进入嵌入式电磁灶内,在倾斜设置的出风口410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出风口410进行防水。
现有的嵌入式电磁灶,通常是在厨柜(即灶台)台面上开设一个与电磁灶大小一致的孔,将电磁灶嵌在孔内,即电磁灶的下部隐藏在橱柜内部的空腔中,使电磁灶的面板100与厨柜的台面相平,使得厨房显得更加整洁美观,同时也有防尘的作用,有利于电磁灶的保养。但是,在关闭橱柜门后,橱柜内部形成空气流动性较差的空腔,电磁灶在散热时吸入和排出的空气均处在空腔内,使空腔内的温度升高,降低电磁灶的散热效果,容易导致电磁灶过热而停止工作;同时,为节约空间而整合在电磁灶下方的消毒框和烤箱等机器,不仅缩小电磁灶下方的空间不便于电磁灶散热,而且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也会上行,提高电磁灶的温度,严重影响电磁灶的长时间稳定工作。
本实施例通过支撑件400将面板100抬高至灶台台面900上方,通过设置在支撑件400上的出风口410,将进入容置腔300内携带大量热量的热风排出至灶台台面900上方的空气中,防止热风又快速被嵌入式电磁灶吸入而影响容置腔300内元器件的散热,提高电磁灶的散热效果,防止嵌入式电磁灶过热而停止工作,保证嵌入式电磁灶的长时间稳定工作。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支撑件400与下盖200为一体结构,下盖200的侧壁折弯成支撑件400,简化嵌入式电磁灶的结构,在安装时只需连接下盖200和面板100即可完成安装,无需分别连接面板100与支撑件400以及面板100与下盖200,简化安装步骤,提高安装效率和嵌入式电磁灶的稳定性。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嵌入式电磁灶的面板100为圆形,支撑件400由不锈钢金属滚压形成,包围在面板100外缘,面板100外缘包括面板100顶面的外圈、侧面以及底面的外圈,无需粘接,仅通过支撑件400的结构对面板100进行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限位,使得面板100更加稳定,同时位于面板100顶面外缘上的滚压边凸出于面板100顶面,能够对放置在面板100上的锅具800进行限位,起到防偏锅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包括面板和下盖,所述面板安装于灶台台面上,所述面板盖合在下盖上并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安装有电磁线盘、散热风扇和显示板,所述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与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孔和出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有防辐射板,所述防辐射板将容置腔分隔成容纳电磁线盘的加热腔以及容纳显示板的控制腔,所述加热腔与所述出风孔连通,所述控制腔与所述进风孔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控制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出风孔开设于所述下盖相对的前后两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辐射板的两端均连接在下盖开设出风孔的侧壁上,并围成所述加热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辐射板的两端分别与下盖的左右两侧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控制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为涡流风扇,所述防辐射板上设有连通加热腔和控制腔的通气孔,所述涡流风扇的排气口与所述通气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和所述控制腔在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散热风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控制腔与所述加热腔的重叠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与所述防辐射板为同一种金属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辐射板顶端与面板和/或防辐射板底端与下盖通过密封条密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防辐射的嵌入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式电磁灶还包括支撑面板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灶台台面上,所述支撑件还开设有与下盖的进风孔相对的进风口,和/或与下盖的出风孔相对的出风口。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