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76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设置在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和面板共同围合成电磁炉的容置腔,在容置腔内设置有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其中,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用于为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经进风口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内,然后经散热风机的出风口吹出,并经过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最后热风从底壳的出风口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对电磁炉的发热元件的散热。

然而,现有的电磁炉中,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且该散热风机与电磁炉的底壳的内底壁平行设置,外部的冷风首先进入风机腔的底面,然后在扇叶旋转的作用下到达散热风机的顶面,在面板的阻挡下,该气流被迫转向90°,流向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这就造成气流在从散热风机的顶面吹出时形成较大的风阻,从而减少了吹出至散热风机侧部的总风量,极大的降低了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以减小冷却风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吹向线圈盘或电路板组件时的阻力,从而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包括底壳和设置在所述底壳上的面板,所述底壳和面板共同围合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机、线圈盘、显示板和电源板,所述底壳内设置有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显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散热风机、线圈盘及所述电源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散热风机往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挡风筋上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入风口;

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且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显示板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风机设置为往线圈盘和/或电源板的方向倾斜,增大了散热风机的顶部出风面处的空间,减小了散热风机的顶部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转向侧面的风阻,从而增大了吹出至散热风机侧面的风量,提高了对线圈盘和电源板的散热效率。同时,通过挡风筋将电磁炉的容置腔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将散热风机、线圈盘和电源板设置在第二区域内,缩小了电磁炉的空气流动腔即散热腔的空间尺寸,从而使得经散热风机吹出的风在挡风筋的阻挡下能够更大程度地流经线圈盘和电源板等发热元件,而减小流经其余未设置发热元件的区域的风量,从而提高对线圈盘等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挡风筋将设置有线圈盘、散热风机、电源板的第二区域与设置有进风口的第一区域隔开,以将进风区域与散热区域实现有效隔离,这样可增大进风口的设置数量和设置空间,即可在底壳位于第一区域的各个位置均设置进风口而不会出现散热风机吹出的风还未对线圈盘和电源板进行散热便经进风口吹出外界的情况,从而增大进入第二区域的冷风量,对线圈盘和电源板进行有效散热。另外,通过将显示板与线圈盘等其他元器件通过挡风筋隔开,以使显示板不受其他元器件特别是发热量较大的线圈盘和电源板的高温影响,从而延长了显示板的使用寿命。通过将显示板与至少部分进风口连通设置,以使经进风口进入第一区域的冷风能够对显示板进行散热,保证显示板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的底面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在自所述入风口至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换句话说,散热风机的底面与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在靠近入风口的位置较在靠近线圈盘和/或电源板的位置大,从而减小了冷却风从散热风机靠近入风口的一侧底部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内的风阻,从而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的风量,同时由于散热风机的底面在靠近线圈盘或电源板的位置与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较小,从而避免了进入风机腔内的冷却风从散热风机朝向线圈盘或电源板一侧底部直接泄露,从而保证了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吹出的风量,使得线圈盘和电源板得以有效散热。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的倾斜角度为5°~15°。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风机的倾斜角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即散热风机的底面或顶面与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夹角为5°~15°,在保证散热风机的进风面的进风量和从出风面吹向侧方的出风量的基础上,也避免倾斜角度过大使得散热风机的扇叶与面板或者底壳的内壁接触而影响扇叶的正常转动,从而保证了散热风机的正常工作,同时也防止了扇叶与面板或者底壳发生摩擦而对扇叶和面板以及底壳造成损坏,进而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包括转动部和与所述转动部连接的扇叶;

所述转动部往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倾斜;

和/或,所述扇叶往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倾斜。

在具体固定散热风机时,可通过将转动部往线圈盘和/或电源板的方向倾斜,以达到倾斜散热风机的整体的目的,或者,也可通过将扇叶往线圈盘和/或电源板的方向倾斜,以达到倾斜散热风机的整体的目的,使得散热风机的设置方式更加灵活。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的顶面与所述面板的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1mm;

和/或,所述散热风机的底面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1mm。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风机的顶面与电磁炉的面板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低于1mm,在保证冷却风从散热风机的顶部出风面吹向朝向线圈盘或者电源板的侧方的风量,提高线圈盘和电源板的散热效果的同时,也避免散热风机的扇叶与面板的内表面接触而影响扇叶的正常转动,保证散热风机的正常工作,同时也防止了扇叶与面板发生摩擦而对扇叶和面板造成损坏,进而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同理,通过将散热风机的底面与电磁炉的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低于1mm,在保证冷却风从散热风机的底部进风面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内的风量,提高线圈盘和电源板的散热效果的同时,也避免散热风机的扇叶与底壳的内底壁接触而影响扇叶的正常转动,保证散热风机的正常工作,同时也防止了扇叶与底壳发生摩擦而对扇叶和底壳造成损坏,进而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底壳包括相邻设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邻近所述第一侧壁的底壁以及所述显示板的下方中至少一处,所述第二侧壁包括邻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段和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段和/或邻近所述第二段的底壁上;

所述入风口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一储风区,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一储风区内,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二储风区;

所述第一储风区和所述第二储风区之间还设有连通通道,所述第一储风区与所述第二储风区之间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侧壁、邻近第一侧壁的底壁及显示板的下方中的至少一处设置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并在第二侧壁的第二段和/或邻近第二段的底壁上设置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增加了进风口的设置数量,从而增大了进入电磁炉的容置腔内的冷风量,使得外界的冷却风从处于不同位置的进风口进入电磁炉的容置腔内,为线圈盘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设置在底壳的不同区域内,使得当第一进风口因油污或者灰尘等原因造成堵塞时,外界的冷却风可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该第二储风区内,且由于第二储风区与第一储风区连通,且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分别通过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与第二区域连通,这样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储风区的冷却风均能够经第一入风口或者第二入风口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进入第二区域内,且进入第二区域的冷却风的其中一部分直接流经线圈盘或者电源板,另一部分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内进行加速,经加速后的冷却风吹向线圈盘和电源板,对其进行有效散热,同样地,当第二进风口发生堵塞时,外界的冷却风可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储风区,位于第一储风区的冷却风最终进入第二区域内,对线圈盘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换句话说,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设置,有效克服了现有的电磁炉中设置在其中一侧壁上的进风口发生堵塞而导致外界的冷空气无法进入容置腔内的情况发生,也即是说,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中的任意一个进风口发生堵塞时,另一未堵塞的的进风口可保证外界的冷却风顺利进入电磁炉的容置腔内,对第一区域的显示板以及第二区域的线圈盘和电源板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从而确保电磁炉的散热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储风区与第二区域之间通过第一入风口连通,第一方面,缩短了冷却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底壳的第二区域的路径,使得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储风区内的冷区风经第一储风区后,能够直接经第一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减小了冷却风在第一储风区内的风耗,从而确保了进入第二区域内的冷却风量,使得其他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位于第二储风区内的冷却风也可流至第一储风区,并经第一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从而保证了对其他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同理,第二储风区与第二区域之间通过第二入风口连通,从而缩短了冷却风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区域的路径,从而减小冷却风从第二储风区进入第二区域的风耗,同时,位于第一储风区的一部分气流还可通过连通通道进入第二储风区,并经第二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从而确保经第一进风口进入容置腔内的冷却风也能够进入第二区域,对其他发热元件进行有效散热。同时,当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中的任意一个入风口堵塞时,经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内的冷却风均可通过未堵塞的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从而保证对底壳内部的其他发热元件的有效散热。另外,通过将第一储风区与第二储风区之间通过连通通道实现连通,相比于将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之间通过挡风板隔离,有效避免了进入底壳内的冷却风与挡风板撞击而发生涡流现象,即避免了冷却风在进入第二区域之前出现死角而无法顺畅地进入第二区域,甚至一部分冷却风倒流至第一进风口或者第二进风口并排出外界而使一部分冷却风发生损耗,从而减小了经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底壳内的风量与进入第二区域之间的差距,使得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进入第二区域内,从而增大了流经线圈盘等发热元件的冷却风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率。另外,通过在显示板的下方设置进风口,不仅保证了进风量,而且合理利用显示板安装区域的空间。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入风口设置;和/或,所述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

通过将散热风机设置在靠近入风口处,使得位于第一区域的冷风通过入风口直接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内,即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的冷却风量,从而增大了吹向线圈盘和电源板等发热元件的高风速的冷却风量,进而有效地带走线圈盘和电源板上的热量,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风机设置为轴流风机,使得经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进风侧的冷却风在扇叶的高速旋转下集中至散热风机的出风侧,继而从出风侧进入线圈盘等其他发热元件,对线圈盘等其他发热元件进行有效散热。另外,该轴流风机的成本较低,从而降低了电磁炉的制作成本。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入风口设置,所述挡风筋包括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外周的第一挡风筋和第二挡风筋,所述第一挡风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挡风筋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风筋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二挡风筋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入风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储风区与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之间和第二储风区与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之间均设置挡风筋,以对散热风机的风机腔朝向第二储风区和第一储风区的侧部进行阻隔,从而避免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内的气流反流至第二储风区和第一储风区内而对其他热元件的散热效率造成影响。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设置在挡风筋上,以合理利用底壳内的部件,从而减少电磁炉的零部件设置,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的下侧为进风侧,所述散热风机的上侧为出风侧;

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入风口的顶部齐平于或者低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入风口和/或第二入风口的顶部齐平或者低于散热风机的进风面,在保证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内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进入散热风机内的同时,避免了散热风机高于进风面的风机腔内的冷却风从第一入风口和/或第二入风口反流至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从而保证了散热风机的出风面的出风量,从而提高了流经线圈盘等其他发热元件的风量,确保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底壳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第四侧壁;

所述挡风筋还包括第三挡风筋和第四挡风筋;

所述第三挡风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挡风筋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挡风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四挡风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挡风筋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挡风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挡风筋、所述第四挡风筋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段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储风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挡风筋的第二端与第二侧壁的第二段之间设置第四挡风筋,以使第二挡风筋、第四挡风筋与部分第二侧壁的第二段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储风区,避免了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储风区内的冷却风或者从第一储风区流至第二储风区处的冷却风流向底壳内的其他区域,将第二储风区和第一储风区与底壳的其他区域进行有效隔离,使得进入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的冷风仅通过入风口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内,从而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内的风量,使得更多的冷却风能够在散热风机的加速下吹向线圈盘等其他发热元件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整体散热效率。另外,该第四挡风筋的设置也避免了流经线圈盘的热风再次往左侧流动,并经第二入风口或者第一入风口进入散热风机内,从而保证进入散热风机内的风均为冷风。第三挡风筋的设置也对第一储风区与第二区域之间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使得经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储风区内的冷却风仅通过入风口直接进入第二区域的风机腔内,从而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的冷却风量。

可选地,所述挡风筋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三挡风筋;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挡风筋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储风区,所述显示板位于所述第一储风区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侧壁与第三挡风筋之间的第一储风区内设置显示板,使得经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储风区的冷风,可先直接对显示板进行散热,再进入第二区域的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继而对电磁炉的其他发热元件进行散热,且冷风经过该显示板后温度不会明显上升,从而可对后续的发热元件进行有效散热。另外,由于安装有显示板的第一储风区与第二储风区之间通过连通通道连通,使得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储风区的一部分冷却风还能够进入第一储风区,对显示板进行散热,从而提高了对显示板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

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一段上还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

通过将第一侧壁设置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使得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的第一进风口面向用户,用户能够随时观察第一进风口,从而在第一进风口发生堵塞时,用户能够及时进行清理,以保证电磁炉正常散热。通过在第一侧壁的第一段上设置第一进风口,以进一步增大进入电磁炉的容置腔内的冷风量,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与所述线圈盘之间设置有挡板;和/或,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与所述电源板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端面与所述面板之间形成风扇出风口;

所述挡板延伸至所述线圈盘与所述电源板之间;

和/或,所述挡板的上端面齐平于或者高于所述扇叶的最低面。

通过在线圈盘和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之间和/或电源板与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之间设置挡板,以使散热风机内的冷风经充分加速后从挡板顶端的风扇出风口吹出,提高了冷却风的吹出速度,从而减小进入线圈盘和/或电源板的流动阻力,进而确保了散热效率,而且挡板的设置使得冷却风可按照预设路径流动,避免了散热风机的出风从其他区域吹出而影响进入线圈盘和电源板的风量。同时,通过将挡板延伸至线圈盘与电源板之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线圈盘与电源板之间的热辐射,避免了两者的热量相互影响。另外,通过将挡板的上端面设置为齐平于或者高于散热风机的扇叶的最低面,以避免散热风机内还未经加速的冷却风经散热风机的扇叶的最低面与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间隙吹出,从而保证高速地冷却风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吹出,并顺利地流经线圈盘和电源板,并从出风口排出,有效地克服流经线圈盘和电源板的阻力,确保对线圈盘和电源板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一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5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二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三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一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9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一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2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二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5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壳;

110-第一侧壁;

120-第二侧壁;

121-第一段;

122-第二段;

130-第三侧壁;

140-第四侧壁;

150-第一区域;

151-第一储风区;

152-第二储风区;

153-连通通道;

154-隔板;

155-螺钉柱;

160-第二区域;

161-挡板;

200-散热风机;

210-风机腔;

220-风机支架;

221-第一连接部;

230-转动部;

240-扇叶;

300-第一进风口;

400-第二进风口;

500-出风口;

600-挡风筋;

610-第一挡风筋;

620-第二挡风筋;

630-第三挡风筋;

640-第四挡风筋;

650-第一入风口;

660-第二入风口;

670-支撑筋;

700-线圈盘;

800-电路板组件;

810-显示板;

820-电源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一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图6是图5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二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三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支架倒置式风机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00和设置在底壳100上的面板(图中未示出),底壳100和面板共同围合成电磁炉的容置腔,在容置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机200、线圈盘700和电路板组件800。实际应用中,该电路板组件800包括显示板810和电源板820,其中,显示板810即为灯板,为电磁炉的功能显示区提供光源,通过控制显示板810上的显示灯发光,从而透过功能显示区为用户指示工作状态。电源板820控制散热风机200、线圈盘700等元件工作。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电磁炉的容置腔内还设置有挡风筋600,该挡风筋600将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区域150和第二区域160。其中,显示板810设置在第一区域150,同时在第一区域150内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且至少部分进风口与显示板810连通,以使经进风口进入第一区域150的冷风能够对显示板810进行散热,保证显示板810的正常工作。散热风机200、线圈盘700及电源板820设置在第二区域160,挡风筋600上形成有用于连通第一区域150和第二区域160的入风口。第一区域150内的冷风通过该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其中,进入第二区域160的一部分冷风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该部分冷风经加速后吹向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进入第二区域160的另一部分冷风直接流经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挡风筋600将设置有线圈盘700、散热风机200、电源板820的第二区域160与设置有进风口的第一区域150隔开,以将进风区域与散热区域实现有效隔离,这样可增大进风口的设置数量和设置空间,即可在底壳100位于第一区域150的各个位置均设置进风口而不会出现散热风机200吹出的风还未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便经进风口吹出外界的情况,从而增大进入第二区域160的冷风量,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有效散热。

另外,通过将显示板810与线圈盘700等其他元器件通过挡风筋600隔开,以使显示板810不受其他元器件特别是发热量较大的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高温影响,从而延长了显示板81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和4所示,实际应用中,散热风机200包括风机支架220、转动部230及与转动部230连接的的扇叶240。其中,转动部230活动固定在风机支架220上,以使该转动部230在电机的驱动下在风机支架220上能够转动,从而带动扇叶240旋转,风机支架220与底壳100的内底壁相对设置,在固定该散热风机200时,可通过将该风机支架220固定在底壳100上,以保证散热风机200在底壳100内的稳固性。可以理解的是,该转动部230可以是通过轴承固定在风机支架220上开设的安装孔内的转轴。当然,也可以将该转动部230固定在转轴上,然后将转轴通过轴承连接在风机支架220上。

参照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风机支架220与底壳100在装配时,可以在风机支架220的两端设置第一连接部221,同时在底壳100的内底壁上设置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的相互配合,实现风机支架220与底壳100之间的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连接部221可以是开设在风机支架220两端的螺钉孔,同时第二连接部是开设在底壳100的内底壁上的螺钉孔。具体固定时,通过螺钉、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的一端依次穿过风机支架220上的螺钉孔和底壳100的内底壁上的螺钉孔,使得风机支架220固定在底壳100的内底壁上,从而实现散热风机200的装配。在其他示例中,该第一连接部221还可以是设置在风机支架200且往底壳100的内底壁延伸的凸出部,该第二连接部221是与该凸出部相匹配的卡槽。通过将风机支架220上的凸出部卡接在底壳100的凹槽内,从而实现风机支架220与底壳100之间的稳定连接。

具体固定时,该风机支架220的两端可以伸出扇叶240的外缘,并且与挡风筋600的入风口错开设置,以避免风机支架220与底壳100之间的连接结构阻碍冷风从挡风筋600的入风口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从而使得第一区域150的冷风能够顺利地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减小冷风在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的路径上的损耗。

本实施例的散热风机200具体为轴流式风机。散热风机200安装在底壳100内时,散热风机200的扇叶240朝向面板的一侧为出风侧,散热风机200的扇叶240朝向底壳100的内底壁的一侧为进风侧。

散热风机200工作时,位于第二区域160内的风从散热风机200的底部进风侧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然后在扇叶240的高速旋转下送到散热风机200的顶部出风侧,位于出风侧的高速的螺旋式气流需转向水平方向,对位于第二区域160的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

为了减小位于出风侧的高速的螺旋式气流转向水平方向的阻力,参照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风机200往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方向倾斜设置,换句话说,该散热风机200的上表面往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方向倾斜,即该散热风机200的上表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具有一定夹角。

上述设置方式增大了散热风机200的上表面朝向侧方的面积,从而减小了散热风机200的顶部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转向侧面的风阻,从而增大了吹出至散热风机200侧面的风量,使得更多的风进入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降温。

以散热风机200往线圈盘700的方向倾斜为例,当散热风机200往线圈盘700的方向倾斜时,增大了散热风机200的顶部出风面朝向线圈盘700的面积,从而减小了散热风机200的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转向线圈盘700的阻力,从而增大了进入线圈盘700的进风量,提高了线圈盘700的散热效率。

实际应用中,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相邻设置,且均靠近散热风机200的出风口设置,因此,当散热风机200往线圈盘700倾斜时,也使得散热风机200的一部分出风面朝向电源板820,即增大了散热风机200的出风面朝向电源板820的面积,从而增大了散热风机200吹出的风进入电源板820的风量,提高了对电源板820的散热效率。

同样地,当散热风机200往电源板820倾斜时,也使得散热风机200的一部分出风面也会朝向线圈盘700,从而增大了进入线圈盘700的进风量,提高了线圈盘700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5和6所示,散热风机200的底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在自入风口至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散热风机200朝向线圈盘700或者电源板820的一侧即指散热风机200的侧部出风口。

上述设置方式使得散热风机200的底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在靠近入风口的位置较在靠近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位置大,从而减小了冷却风从散热风机200靠近入风口的一侧底部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的风阻,从而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的风量,同时由于散热风机200的底面在靠近线圈盘700或电源板820的位置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较小,从而避免了进入风机腔210内的冷却风从散热风机200朝向线圈盘700或电源板820一侧底部直接泄露,从而保证了从散热风机200的出风面吹出的风量,使得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得以有效散热。

参照图6所示,该散热风机200的倾斜角度θ可以设置为5°~15°,也即是说,该散热风机200的中垂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5°~15°,或者说散热风机200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夹角为5°~15°,如此设置,在保证散热风机200的进风面的进风量和从出风面吹向侧方的出风量的基础上,也避免倾斜角度过大使得散热风机200的扇叶240与面板或者底壳100的内壁接触而影响扇叶240的正常转动,从而保证了散热风机200的正常工作,同时也防止了扇叶240与面板或者底壳100发生摩擦而对扇叶240和面板以及底壳100造成损坏,进而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现时,可以将该散热风机200的上表面往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倾斜5°、10°及15°等合适的角度。

本实施例在具体固定散热风机200时,可将散热风机200的转动部220往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方向倾斜。当然,也可以将扇叶240往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方向倾斜。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将散热风机200的转动部220和扇叶240均往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方向倾斜,以实现整个散热风机200的倾斜。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还可以将风机支架220倾斜固定在底壳100上,来实现整个散热风机200的倾斜,从而使得扇叶240的顶部出风面往线圈盘700或者电源板820的方向倾斜。基于上述可知,只要能够将散热风机200的顶部出风面设置为往线圈盘700和/或电源板820的方向倾斜,可以将散热风机200的任意部件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200的顶面与面板的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可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1mm,在保证冷却风从散热风机200的顶部出风面吹向朝向线圈盘700或者电源板820的侧方的风量,提高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散热效果的同时,也避免散热风机200的扇叶240与面板的内表面接触而影响扇叶的正常转动,保证散热风机200的正常工作,同时也防止了扇叶240与面板发生摩擦而对扇叶240和面板造成损坏,进而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例如,散热风机200的顶面与面板的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可设置1mm、2mm或3mm等,具体可根据电磁炉的面板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竖直空间以及散热风机200的具体尺寸进行调整。

同样地,散热风机200的底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1mm,在保证冷却风从散热风,200的底部进风面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的风量,提高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散热效果的同时,也避免散热风机200的扇叶240与底壳100的内底壁接触而影响扇叶240的正常转动,保证散热风机200的正常工作,同时也防止了扇叶240与底壳100发生摩擦而对扇叶240和底壳100造成损坏,进而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底壳100包括沿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位于第一区域150内的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口300设置在第一侧壁110上,第二侧壁120包括邻近第一侧壁110的第一段121和远离第一侧壁110的第二段122,第一段121与第二段122连接,至少部分第二进风口400设置在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

本实施例的第一进风口300在具体设置时,可以设置在第一侧壁110上,以避免了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00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然,也可以在靠近第一侧壁100的底壁上设置第一进风口300,或者在显示板810的下方设置第一进风口300,以合理利用显示板安装区域的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侧壁120靠近第一侧壁110的第一段121上还可进一步设置第一进风口300,以增大进入容置腔的第一区域150的冷风量,从而增大进入第二区域160的冷风量,提高对线圈盘700以及电源板800的散热效率。

同理,第二进风口400在具体设置时,可以仅设置在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以避免了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00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然也可以在靠近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的底壁上设置第二进风口400,以增大进入容置腔的第一区域冷风量,从而增大进入第二区域的冷风量,提高对线圈盘700以及电源板800的散热效率。

其中,该第一侧壁110可以是朝向用户的前侧壁,这样,设置在第一侧壁110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300面向用户,用户能够随时观察第一进风口300,从而在第一进风口300发生堵塞时,用户能够及时进行清理,以保证电磁炉正常散热。

实际应用中,在底壳100的四个侧壁的拐角处均设置有螺钉柱155,电磁炉的面板与底壳100之间通过该螺钉柱155实现固定。

本实施例中,当在第二侧壁120靠近第一侧壁110的第一段以及第一侧壁110上均设置有第一进风口300时,上述螺钉柱155能够对底壳100位于该处的侧壁起到加强作用,避免该处侧壁发生变形等情况发生,从而延长了该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入风口包括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第一入风口650与第一进风口300之间形成第一储风区151,第二侧壁120的第一段121位于第一储风区151内,第二入风口660与第二进风口400之间形成第二储风区152。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之间还设有连通通道153,第一储风区151与第二储风区152之间通过连通通道153连通。

参照图1和图3所示,第一储风区151具体为第一入风口650与第一侧壁110的第一进风口300以及第二侧壁120的第一段121之间形成的区域,第二储风区152具体为第二入风口600与第二侧壁120上的第二进风口400之间形成的区域。连通通道153具体为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的交界区域,如图1中虚线框所在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该连通通道152是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的交界处的内底壁与面板之间夹持的区域。在一些示例中,该连通通道152还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的交界处的挡板上的通孔,通过该通孔实现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之间的连通。

本实施例中,挡风筋60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四侧壁140和第二侧壁120连接,如图1和图3所示,以使挡风筋600、部分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以及部分第四侧壁140围成第一区域150,容置腔的其他区域为第二区域160。在一些示例中,该挡风筋600的两端还可以分别与第四侧壁140和第三侧壁130连接,以使挡风筋600、部分第三侧壁130、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以及部分第四侧壁140共同围成第一区域150。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显示板810设置在第一区域150,将线圈盘700、电源板820等其他元器件设置在第二区域160,以使显示板810与线圈盘700等其他元器件通过挡风筋600隔开,使得显示板810不会受到其他元器件尤其是发热量较大的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高温影响,从而延长了显示板81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入风口可以设置在挡风筋600的拐角处,具体地,第一入风口650可以与第一侧壁110相对设置,以缩小第一进风口300与第一入风口650之间的距离,使得经第一进风口3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风能够直接通过第一入风口65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同理,第二入风口660可以与第二侧壁120相对设置,以缩小第二进风口400与第二如风口660之间的距离,使得经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风能够直接通过第二入风口66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

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在具体散热时,外界的冷风经第一进风口3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内,其中,位于第一储风区151内的一部分冷风经第一入风口65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另一部分冷风经连通通道153进入第二储风区152内,继而经第二入风口66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同时,外界的冷风还经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内,其中,位于第二储风区152内的一部分冷风经第二入风口66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另一部分冷风经连通通道153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内,继而经第一入风口66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

位于第二区域160内的一部分冷风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经加速后从风机腔210的出风面吹向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位于第二区域160内的另一部分冷风直接流经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其中,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具体为散热风机200的外壳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容置区域。

本实施例在第一侧壁110设置与第一储风区15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300,在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上设置与第二储风区152连通的第二进风口400,增加了进风口的设置数量,从而增大了进入电磁炉的容置腔内的冷风量,使得外界的冷却风从处于不同位置的进风口进入电磁炉的容置腔内,为线圈盘700、电源板820以及显示板810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会因外部灰尘或者油渍等发生堵塞。而上述设置方式使得当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中任意一处的进风口发生堵塞时,外界的冷却风还可以通过未堵塞的进风口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对显示板810进行散热,同时可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从而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散热工作。

例如,当第一进风口300堵塞时,外部冷却风会经设置在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上的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位于第二储风区152内的一部分冷却风经第二入风口66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等发热元件进行降温,位于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另一部分冷却风经连通通道153进入第一储风区151,然后经第一入风口650进入第二区域160,对线圈盘700等发热元件进行降温,有效确保了电磁炉的正常散热。可见,当第一进风口300发生堵塞时,外部的冷风可通过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一区域150,对显示板810进行散热,继而通过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确保对电磁炉的正常降温。

同理,当第二进风口400发生堵塞时,外界的冷却风可通过第一进风口3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位于第一储风区151的一部分冷却风直接通过第一入风口650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另一部分冷却风经过连通通道153进入第二储风区152,继而经第二入风口669进入第二区域16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可见,当第二进风口400发生堵塞时,外部的冷风可通过第一进风口300进入第一区域150,对显示板810进行散热,继而通过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散热,确保对电磁炉的正常降温。

基于上述可知,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的设置,有效克服了现有的电磁炉中设置在其中一侧壁上的进风口发生堵塞导致外界的冷空气无法进入容置腔内而影响电磁炉的正常散热的情况发生。

另外,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储风区151与第二储风区152之间通过连通通道153实现连通,相比于将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之间隔离,有效避免了进入底壳100内的冷却风与挡风板撞击而发生涡流现象,即避免了冷区风在进入第二区域160之前出现死角区而无法顺畅地进入第二区域160甚至一部分冷却风倒流至第一进风口300或者第二进风口400并排出外界而使一部分冷却风发生损耗,减小了经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进入底壳100内的风量与进入第二区域160之间的差距,使得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进入第二区域160内,从而增大了流经线圈盘700等发热元件的冷却风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储风区151与第二区域160之间通过第一入风口650连通,第一方面,缩短了冷却风从第一进风口300进入底壳100的第二区域160的路径,使得从第一进风口3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区风经第一储风区151后,能够直接经第一入风口650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减小了冷却风在第一储风区151内的风耗,从而确保了进入第二区域160内的冷却风量,使得其他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位于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却风也可流至第一储风区151,并经第一入风口650进入第二区域160,从而保证了对其他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同理,第二储风区152与第二区域160之间通过第二入风口660连通,从而缩短了冷却风从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区域160的路径,从而减小冷却风从第二储风区152进入第二区域160的风耗,同时,位于第一储风区151的一部分气流还可通过连通通道153进入第二储风区152,并经第二入风口660进入第二区域160,从而确保经第一进风口300进入容置腔内的冷却风也能够进入第二区域160,对其他发热元件进行有效散热。

另外,当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中的任意一个入风口堵塞时,经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却风均可通过未堵塞的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从而保证对底壳100内部的其他发热元件的有效散热。

其中,第一入风口650与第二入风口660之间可以贯通设置,换句话说,该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共同形成一个连通的入风口,这样,位于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风可以更加顺畅地经该口径较大的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内,从而减小了进入第二区域160的路径上的风量损耗,进而提高了对其他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入风口650与第二入风口660之间也可分隔设置,这样,当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中的任意一个入风口堵塞时,经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却风均可通过未堵塞的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内,以对底壳100内部的其他发热元件进行有效散热。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200靠近入风口设置,以使经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内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即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200的冷却风量,从而增大了吹向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等发热元件的高风速的冷却风量,进而有效地带走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上的热量,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的散热风机200在第二侧壁120上的投影位于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换句话说,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与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相对设置,使得经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的冷却风能够直接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相比于将散热风机200设置在靠近第一侧壁110的位置,一方面增大了第一储风区151的空间尺寸,从而便于在第一储风区151内设置发热元件,并通过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却风对该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另一方面也增大了第二侧壁120的第一段121的部分第一储风区151以及连通通道153的尺寸,从而使得靠近第二侧壁120的第一段121处的部分第一储风区151的冷风能够顺利地经连通通道153进入第二储风区152以及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即减小了冷却风在靠近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连接处的损耗,从而增大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的冷却风量。

本实施例在散热风机200在具体设置时,还可以包括围设在扇叶240外周的外壳(图中未示出),在外壳上设置有通风口,且该通风口与入风口连通,以使经入风口进入第二区域160的冷风能够通过该通风口直接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一方面保证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的冷却风量,另一方面,该散热风机200的外壳的设置也进一步起到阻挡散热风机200内的冷却风进入第一储风区151或者第二储风区152的作用,提高从散热风机200的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量。

可以理解的是,该通风口可以是开设在外壳上的开口,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通风口还可以是外壳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间隙。本实施例不对通风口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限制。

本实施例中,当散热风机200的下表面为进风面,散热风机200的上表面为出风面。第一入风口650和/或第二入风口660的顶部齐平于或者低于散热风机200的进风面,使得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却风能够顺利进入至散热风机200的进风面,然后在扇叶的作用下旋转至顶部出风面,继而排出至散热区。其中,该散热区190具体为第二区域160设置有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等的区域。

另外,上述设置方式避免了散热风机200高于进风面的风机腔210内的冷却风从第一入风口650和/或第二入风口660反流至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从而保证了散热风机200的出风面的出风量,从而提高了流经线圈盘700等其他发热元件的风量,确保散热效率。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挡风筋600在具体设置时,包括围设在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外周的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其中,第一挡风筋610的第一端与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挡风筋610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一入风口650;第二挡风筋620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入风口660。

以第一挡风筋610为例,该第一挡风筋610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底端可以固定在底壳100的内底壁上,一部分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入风口650。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挡风筋610的全部底端均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间隙,并将该间隙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入风口650。

本实施例在第一储风区151与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之间设置第一挡风筋610,以对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朝向第一储风区151的侧部进行阻隔,从而避免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的气流从侧方漏出,而对其他热元件的散热效率造成影响。

第二挡风筋620的结构与技术效果与第一挡风筋610类似,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另外,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设置在挡风筋600上,以合理利用底壳100内的部件,从而减少电磁炉的零部件设置,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的挡风筋600在具体固定时,可以与底壳100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这样不仅简化了电磁炉的结构,而且提高了挡风筋600与底壳100的连接强度,使得挡风筋600更加稳固地固定在底壳100上,从而确保挡风筋600对散热风机200的侧部气流的阻挡作用,同时也确保了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分别形成的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的稳固性。

在一些示例中,该挡风筋600还与底壳100分体式设置,且挡风筋600固定在底壳100上。例如,当挡风筋600的一部分与底壳100的内底壁接触时,可以在底壳100上设置卡槽,该挡风筋6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可以卡设在底壳100的卡槽内,以实现挡风筋600与底壳100的固定,同时也保证挡风筋600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入风口。当然该挡风筋600的一部分底端还可以粘接在底壳100的内底壁上,使得挡风筋600稳定地固定在底壳100上。在其他示例中,本挡风筋600与底壳10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不对挡风筋600与底壳100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制。

当挡风筋600的延伸方向上的全部底端均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具有间隙时,可以将挡风筋600的侧壁与底壳100的内壁之间通过固定件例如连接杆进行连接。具体固定时,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挡风筋600的侧壁与底壳100的内壁连接即可实现挡风筋600的固定。

另外,该挡风筋600的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还可以连接在散热风机200上。例如,该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可以与散热风机200的支架连接。其中,该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可以直接固定在散热风机200的支架上,也可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在该支架上,确保该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的稳固性,保证该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对散热风机200的侧部漏出的气流进行有效阻挡。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壳100内还设有支撑筋670;该支撑筋670位于挡风筋600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用于支撑挡风筋600,以保证该挡风筋600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固性。具体地,该支撑筋670靠近第一入风口650和/或第二入风口660设置,以确保由挡风筋600中的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一入风口650和/或第二挡风筋62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的第二入风口660的稳固性。

例如,可以将支撑筋670设置在第一入风口650远离第二入风口660的一侧,以进一步确保由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一入风口650的稳固性,从而确保第一储风区151内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入风口650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

或者,将该支撑筋670设置在第二入风口660远离第一入风口650的一侧,以进一步确保由第二挡风筋62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入风口660的稳固性,从而确保第二储风区152内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二入风口660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筋670设置在第一入风口650与第二入风口660之间的连接处,如图3所示,使得设置一处支撑筋670实现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的稳固性,也即是说,在保证第一入风口650和第二入风口660的稳固性的基础上,从而简化了底壳100内的结构设置,提高了电磁炉的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筋610和/或第二挡风筋62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为3mm~30mm,第一挡风筋610和/或第二挡风筋62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夹角为-15°~15°。

以下具体以第一挡风筋610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将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不仅使得位于第一储风区151内的气流仅能够更大程度上通过该第一入风口650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而且也避免了散热风机200内部的气流从该第一入风口650反流至第一储风区151,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散热风机200内的风量,从而保证流经其他发热元件的风量,确保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2所示,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夹角可以记为a,本实施例中,该夹角a设置在-15°~1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当该夹角a大于0°时,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向上倾斜;当该夹角a小于0°时,该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向下倾斜。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挡风筋610底端向上倾斜的角度设置为不超过15°,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向下倾斜的角度设置为不超过15°。

具体地,由于底壳100的内底壁与面板之间的距离有限,从而限制了第一挡风筋610的最大厚度,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挡风筋610底端向上倾斜的角度设置为不超过15°,有效避免了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向上倾斜的角度过大而使得第一挡风筋610的其中一部分的厚度过小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了第一挡风筋610的机械强度,进而提高了第一入风口650的稳固性,同时也确保对散热风机200内部的风的有效阻挡。另外,通过将第一挡风筋610底端向下倾斜的角度设置为不超过15°,也避免了第一挡风筋610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过小而使得一部分第一挡风筋610阻挡冷却风的情况发生,即有效避免了冷却风在经过第一入风口650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时与第一挡风筋610发生撞击而导致冷却风发生损耗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了第一储风区151的冷却风能够顺利地从第一入风口650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内。

其中,第一挡风筋610和/或第二挡风筋620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为3mm~27mm;第一挡风筋610和/或第二挡风筋62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为20mm~110mm。

通过将上述第一挡风筋610和/或第二挡风筋620的长度和宽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了对散热风机200的有效隔离,确保了该挡风筋600的机械强度,避免该挡风筋600受到气流的冲击而发生变形甚至折断的情况发生。

同时,通过将第一挡风筋610和/或第二挡风筋620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该挡风筋的底端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的入风口的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上,防止了挡风筋的宽度过大而使得电磁炉在运输过程中该挡风筋的顶端与面板发生碰撞,对挡风筋甚至面板造成损坏,从而保证了电磁炉在运输过程中的完好无损。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设置时,该第一挡风筋610和第二挡风筋620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可根据底壳100的内底壁与面板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另外,就第二挡风筋620而言,该第二挡风筋620可以围设在散热风机200朝向第二侧壁120的侧壁的一部分,即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二端位于散热风机200的外侧壁上,参照图1至图3所示。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二端延伸出散热风机200背离第一侧壁110的一侧,即第二挡风筋620的一部分伸出散热风机200与第二侧壁120之间的区域,参照图7和图8所示。例如,该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侧壁120的二分之一处,三分之二处(如图7所示),或者该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侧壁120靠近第三侧壁130的部分,如图8所示。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挡风筋600还包括第三挡风筋630和第四挡风筋640。其中,第三挡风筋630的一端与第一挡风筋61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挡风筋630的另一端延伸至第四侧壁140。第四挡风筋640的一端与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挡风筋640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侧壁120,第二挡风筋620、第四挡风筋640与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之间形成第二储风区152。

具体地,该第四挡风筋640与第一侧壁110相对设置,以使第二挡风筋620、第四挡风筋640与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之间形成第二储风区152,避免了从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风或者从第一储风区151流至第二储风区152处的冷却风流向底壳100内的其他区域,本实施例将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与底壳100的其他区域进行有效隔离,使得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和第二储风区152的冷风仅通过入风口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内,从而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200内的风量,使得更多的冷却风能够在散热风机200的加速下吹向线圈盘700等其他发热元件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整体散热效率。

另外,该第四挡风筋630的设置也避免了流经线圈盘700的热风再次往左侧流动,并经第二入风口650或者第一入风口660进入散热风机200内,从而保证进入散热风机200内的风均为冷风。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当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二端位于散热风机200的外侧壁上时,第二挡风筋620、第四挡风筋640与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122之间形成的第二储风区152完全位于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与第二侧壁120之间,在此种情况下,第二侧壁120的第二段在第四挡风筋640朝向第一侧壁110的一侧上可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第二进风口400,以增大了进风量。

参照图7和图8所示,该第二挡风筋620的第二端延伸出散热风机200背离第一侧壁110的一侧时,第二侧壁120位于第四挡风筋640朝向第一侧壁110的一侧均位于第二储风区152内,且可以在第二侧壁120位于第二储风区152的部分均匀设置有第二进风口400,以增大进风量。

具体设置时,第四挡风筋640与第一侧壁110之间的间距在自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至第二侧壁120逐渐增大,也即是说,该第四挡风筋640为朝向第二侧壁120倾斜的斜面。这样,经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风能够在第四挡风筋640形成的斜面的引导下通过第二入风口660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提高了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区风进入散热风机200内的流动速率。

同时,由于该第四挡风筋640的斜面引导,也减小了从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内的冷却风与第二入风口660之外的其他侧壁的碰撞,从而减小了风耗,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200内的冷却风量,进而保证了对线圈盘700等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不对第四挡风筋640的倾斜角度进行限制,例如,该第四挡风筋640与第二侧壁120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5°、45°或者80°等小于90°的合适的角度值。

具体设置时,第四挡风筋640的两端可以分别延伸至散热风机200的外壳和第二侧壁120上,当然,第四挡风筋640的两端可以与散热风机200的外壳和第二侧壁120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施例的第四挡风筋640的延伸长度为10mm~60mm。这样,在保证该第四挡风筋640对第二储风区152与其他区域的隔离效果,而且保证了该第四挡风筋640的结构强度,避免该第四挡风筋640在气流的冲击下发生弯折甚至断开而影响对气流的阻挡效果。

本实施例的第三挡风筋630与第一侧壁110相对设置,该第三挡风筋630、第一挡风筋610、第二侧壁120的第一段121、第一侧壁110以及部分第四侧壁140共同围成第一储风区151,换句话说,该第三挡风筋630对第一储风区151与第二区域160之间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使得经第一进风口3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却风仅通过入风口直接进入第二区域160的风机腔210内,从而增大了进入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的冷却风量。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显示板810具体设置在第三挡风筋630与第一侧壁110之间的第一储风区151内,以使经第一进风口300进入第一储风区151的冷风,可先直接对显示板810进行散热,再进入第二区域160的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继而对电磁炉的其他发热元件进行散热,且冷风经过该显示板810后温度不会明显上升,从而可对后续的发热元件进行有效散热。

另外,由于安装有显示板810的第一储风区151与第二储风区152之间通过连通通道153连通,使得从第二进风口400进入第二储风区152的一部分冷却风还能够进入第一储风区151,对显示板810进行散热,从而提高了对显示板810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中的散热风机200、线圈盘700及电源板820呈三角形排布,线圈盘700位于散热风机200与第三侧壁130之间,电源板820位于散热风机200与第四侧壁140之间。在第三侧壁130和/或第四侧壁上140形成有出风口500,且出风口500远离第一进风口300和第二进风口400设置。这样设置,使得经散热风机200吹出的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700,一部分吹向电源板820,然后热风直接从底壳100的后部的出风口500吹出。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侧壁130上和第四侧壁140上均设置有出风口500,经散热风机200吹出的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700,对线圈盘700进行降温后,直接经第三侧壁130上的出风口500排出;经散热风机200吹出的风的另一部分吹向电源板820,先经过位于电源板820前端的散热器,然后通过其余电源板820,对电源板820进行降温后,直接经第四侧壁140上的出风口500排出。

由于该出风口500均设置在后方位置,有效地避免从散热风机200吹出的风还未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进行有效散热而直接从出风口500排出的情况发生,从而防止了冷却风的浪费,同时保证了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有效冷却。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与线圈盘700之间设置有挡板161;和/或,在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与电源板之间设置有挡板161;该挡板161的上端面与电磁炉的面板之间形成风扇出风口。

以在散热风机200的风机腔210与线圈盘700之间设置挡板161为例。该挡板161的设置,使得散热风机200内的冷风经充分加速后从挡板161顶端的风扇出风口吹出,提高了冷却风的吹出速度,从而减小进入线圈盘700的流动阻力,进而确保了散热效率。而且挡板161能够使冷却风可按照预设路径流动,即使得散热风机200内的冷却风经风扇出风口吹出后,在挡板161的阻挡下流至线圈盘700靠近右侧的区域,避免一部分冷却风从线圈盘700的左侧的空隙吹出而影响进入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风量。

其中,该挡板161延伸至线圈盘700与电源板820之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线圈盘700与电源板820之间的热辐射,避免了两者的热量相互影响。

进一步地,挡板161的上端面齐平于或者高于散热风机200的扇叶的最低面。

可以理解的是,该散热风机200的扇叶的最低面为散热风机200的进风面。本实施例将挡板161阻挡在散热风机200的进风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以避免散热风机200内还未经加速的冷却风经散热风机200的扇叶的最低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隙吹出,从而保证高速地冷却风从散热风机200的出风面吹出,并顺利地流经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并从出风口500排出,有效地克服流经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阻力,确保对线圈盘700和电源板820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二

图9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图9的俯视图。参照图9至图11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第一侧壁110与第三挡风筋630之间还设有隔板154,隔板154的一端与第三挡风筋630连接,隔板154的另一端与第一侧壁110连接,第一储风区151位于隔板154朝向第二侧壁120的一侧。在上述结构中,第一进风口300仅设置在隔板154朝向第二侧壁120的一侧区域内。如此,减少了蟑螂进入电磁炉内部的路径。

上述设置方式缩小了第一储风区151的尺寸空间,使得第一储风区151集中在入风口的位置,增大了第一储风区151内的风压,从而使得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风能够经第一入风口650快速进入第二区域160内,同时减小了进入第二区域160的阻力,从而增大了第一储风区151进入第二区域160的冷风量。另外,上述设置方式也进一步避免了第一储风区151的空间尺寸过大使远离入风口的部分的冷风与入风口之间的距离过长而导致该部分的冷风因风耗较大而无法全部到达入风口的情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隔板154具体可以设置在第一入风口650与第四侧壁140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该隔板154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一入风口650处,也可以设置在第三挡风筋630的二分之一处,或者靠近第四侧壁140设置。本实施例不对隔板154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制。

本实施例的显示板810位于隔板154的上方,且显示板81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储风区151,另一部分位于隔板154背离第二侧壁120的一侧。这样,在具体设置时,可将显示板810上散热量高的部件放置在第一储风区151内,以保证对显示板的有效散热。例如,可以将设置有指示灯的部分位于第一储风区151内。

另外,将显示板810设置在隔板154的上方,也增大了显示板810的安装空间,不仅提高了显示板810的尺寸设置上限,即可将大尺寸显示板810稳定安装在隔板154的上方,而且也便于显示板810的安装。

实施例三

图12是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一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图12的俯视图;图15是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的第二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图15的俯视图。参照图12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显示板810的设置位置不同。

参照图12至图14所示,作为一种可能的设置方式,显示板810位于隔板154背离第二侧壁120的一侧,即显示板810设置在非储风区,以避免显示板810对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风的流动造成阻碍,从而减小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风损耗,进而增大进入第二区域160的冷却风量。

参照图15至图17所示,显示板810位于隔板154朝向第二侧壁120的一侧,以使第一储风区151内的冷风能够在进入第二区域160之前先对显示板810进行有效散热,从而提高显示板810的散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包括底壳和设置在所述底壳上的面板,所述底壳和面板共同围合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机、线圈盘、显示板和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内设置有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显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散热风机、线圈盘及所述电源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散热风机往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挡风筋上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入风口;

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且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显示板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底面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在自所述入风口至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倾斜角度为5°~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包括转动部和与所述转动部连接的扇叶;

所述转动部往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倾斜;

和/或,所述扇叶往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源板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的顶面与所述面板的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1mm;

和/或,所述散热风机的底面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1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相邻设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邻近所述第一侧壁的底壁以及所述显示板的下方中至少一处,所述第二侧壁包括邻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段和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段和/或邻近所述第二段的底壁上;

所述入风口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一储风区,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一储风区内,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二储风区;

所述第一储风区和所述第二储风区之间还设有连通通道,所述第一储风区与所述第二储风区之间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入风口设置;和/或,所述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入风口设置,所述挡风筋包括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外周的第一挡风筋和第二挡风筋,所述第一挡风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挡风筋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风筋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二挡风筋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入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的下侧为进风侧,所述散热风机的上侧为出风侧;

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入风口的顶部齐平于或者低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第四侧壁;

所述挡风筋还包括第三挡风筋和第四挡风筋;

所述第三挡风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挡风筋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挡风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四挡风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挡风筋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挡风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挡风筋、所述第四挡风筋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段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储风区。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三挡风筋;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挡风筋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储风区,所述显示板位于所述第一储风区内。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

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一段上还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与所述线圈盘之间设置有挡板;和/或,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与所述电源板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端面与所述面板之间形成风扇出风口;

所述挡板延伸至所述线圈盘与所述电源板之间;和/或,所述挡板的上端面齐平于或者高于所述散热风机的扇叶的最低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倾斜式风机的电磁炉,包括底壳和设置在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和面板共同围合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机、线圈盘、显示板和电源板,底壳内设置有挡风筋,挡风筋将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显示板设置在第一区域,散热风机、线圈盘及电源板设置在第二区域,散热风机往线圈盘和/或电源板的方向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风机设置为往线圈盘和/或电源板的方向倾斜,增大了散热风机的顶部出风面处的空间,减小了散热风机的顶部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转向侧面的风阻,提高了对线圈盘和电源板的散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余旋;李建;史庭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95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