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异常检测装置以及异常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检测电位计的可动端子的电压并基于检测出的电压来检测断线或短路等电位计的异常的异常检测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77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039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的异常检测装置中,虽然能够检测出可动端子与电源的短路、可动端子与接地的短路,但是无法检测在电位计中频繁发生的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测电位计中的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的异常检测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常检测装置,是具备电阻元件和一边与所述电阻元件接触一边移动的可动端子的电位计的异常检测装置,具备:第1施加部,对所述电阻元件的一端,在第1检测期间的期间,施加第1电压,在作为与所述第1检测期间连续的期间的第2检测期间的期间,施加第2电压;第2施加部,对所述电阻元件的另一端,在所述第1检测期间的期间,施加所述第1电压,在所述第2期间的期间,施加第2电压;电压检测部,检测来自所述可动端子的输出电压;以及异常检测部,基于在由所述第1施加部及所述第2施加部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检测所述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检测电位计的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的异常检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异常检测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1施加部及第2施加部对电阻元件施加的电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a是表示与电位计的状态相应的电压的图。
图3b是表示与电位计的状态相应的电压的图。
图3c是表示与电位计的状态相应的电压的图。
图4a是表示与电位计的状态相应的电压的图。
图4b是表示与电位计的状态相应的电压的图。
图5a是表示与电位计的状态相应的电压的图。
图5b是表示与电位计的状态相应的电压的图。
图6是表示异常检测装置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异常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构成的构成要素,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合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1~图7,对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常检测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异常检测装置1及电位计2的一例的图。首先,对电位计2进行说明。
电位计2具备电阻元件21、可动端子22以及端子t21~t23。在图1的例子中,假设电位计2是用于检测可动端子22的直线上的位置的线性电位计的情况。但是,电位计2也可以是用于检测可动端子22的旋转角度的旋转电位计。
电阻元件21的一端与端子t21连接,另一端与端子t22连接。电阻元件21被异常检测装置1施加电压。
可动端子22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一边与电阻元件21接触一边移动的端子。可动端子22的一端与电阻元件21接触,另一端与端子t23连接。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由异常检测装置1检测。
接着,对异常检测装置1进行说明。异常检测装置1是检测电位计2的可动端子22的位置,并且检测电位计2的异常的装置。即,异常检测装置1兼作检测可动端子22的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
电位计2的异常包括可动端子22与高压侧电源的短路(以下称为“接电源”。)、可动端子22与低压侧电源的短路(以下称为“接地”。)、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的一端或另一端的短路、可动端子22从电阻元件21的分离(浮起)以及可动端子22相对于电阻元件21的接触不良。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是指,由于异物夹在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之间等原因而导致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之间的电阻值增大的状态。
异常检测装置1由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计算机构成。异常检测装置1可以由mcu(microcontrolunit:微控制单元)等微型计算机构成,也可以由pc(personalcomputer:个人计算机)等通用计算机构成。
图1的异常检测装置1具备第1施加部11、第2施加部12、电压检测部13、位置检测部14、异常检测部15、控制部16以及端子t11~t13作为功能构成。第1施加部11、第2施加部12以及电压检测部13分别由硬件构成,位置检测部14、异常检测部15以及控制部16分别通过cpu执行程序来实现。另外,也可以由硬件构成位置检测部14、异常检测部15以及控制部16。
第1施加部11与连接于电位计2的端子t21的端子t11连接。即,第1施加部11经由端子t11、t21与电阻元件21的一端连接。第1施加部11按照来自控制部16的指示,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施加第1电压v1或第2电压v2。
第1电压v1是比第2电压v2高的电压。作为第1电压v1的电压源的第1电压源相当于高压侧电源,作为第2电压v2的电压源的第2电压源相当于低压侧电源。第1施加部11由按照来自控制部16的指示将端子t11与第1电压源或第2电压源连接的开关电路构成。在异常检测装置1是mcu的情况下,第1施加部11相当于输出端口。例如,第1电压源为电源,第2电压源为接地,第1电压v1为5v,第2电压v2为0v,但不限于此。
第2施加部12连接于与电位计2的端子t22连接的端子t12。即,第2施加部12经由端子t12、t22与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连接。第2施加部12按照来自控制部16的指示,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施加第1电压v1或第2电压v2。
第2施加部12由按照来自控制部16的指示将端子t12与第1电压源或第2电压源连接的开关电路构成。在异常检测装置1是mcu的情况下,第2施加部12相当于输出端口。
电压检测部13连接于与电位计2的端子t23连接的端子t13。即,电压检测部13经由端子t13、t23与可动端子22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检测部13由闪存型adc(analogtodigital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管线型adc、逐次比较型adc等adc构成,以规定的采样间隔检测对端子t13施加的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电压vm相当于来自可动端子22的输出电压。在异常检测装置1是mcu的情况下,电压检测部13相当于输入端口。
位置检测部14基于电压检测部13检测出的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检测可动端子22的位置。位置检测部14具有表示电压vm与位置的对应关系的位置表,将与电压检测部13检测出的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对应的位置检测为可动端子22的位置。
异常检测部15基于电压检测部13检测出的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检测电位计2的异常。关于异常检测方法,在后面叙述。
控制部16控制异常检测装置1的整体的动作。关于控制方法,在后面叙述。
接着,对异常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1施加部11以及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施加的电压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2中,实线表示第1施加部11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端子t21)施加的电压,虚线表示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端子t22)施加的电压。如图2所示,异常检测装置1具有位置检测期间p0、第1检测期间p1、第2检测期间p2、第3检测期间p3,作为动作期间。
位置检测期间p0是异常检测装置1检测可动端子22的位置的期间。在位置检测期间p0的期间,第1施加部11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施加第1电压v1,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施加第2电压v2。
第1检测期间p1是异常检测装置1检测电位计2的异常的第1期间。在第1检测期间p1期间,第1施加部11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施加第1电压v1,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施加第1电压v1。
第2检测期间p2是异常检测装置1检测电位计2的异常的第2期间。在第2检测期间p2期间,第1施加部11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施加第2电压v2,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施加第2电压v2。
第3检测期间p3是异常检测装置1检测电位计2的异常的第3期间。在第3检测期间p3期间,第1施加部11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施加第2电压v2,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施加第1电压v1。即,第3检测期间p3相当于施加与位置检测期间p0相反的电压的期间。
异常检测装置1将位置检测期间p0、第1检测期间p1、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p3作为一个动作周期反复执行。1个动作周期所需的时间例如为5msec,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位置检测期间p0、第1检测期间p1、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p3的持续时间可以分别相同,也可以分别不同。另外,一个动作周期中的位置检测期间p0、第1检测期间p1、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p3的顺序不限于图2的例子。
接着,对由异常检测部15进行的电位计2的异常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图3a~图3c、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是表示与电位计2的状态相应的电压vm的图。图3a表示电位计2正常的情况下的电压vm,图3b表示在可动端子22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下的电压vm,图3c表示可动端子22为非接触的情况下的电压vm。另外,图4a表示在可动端子22发生了接电源的情况下的电压vm,图4b表示在可动端子22发生了接地的情况下的电压vm。另外,图5a表示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的一端(端子t21)的短路的情况下的电压vm,图5b表示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端子t22)的短路的情况下的电压vm。此外,电压vm设为比第2电压v2大且比第1电压v1小。这相当于可动端子22能够在与第1电压v1对应的位置和与第2电压v2对应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其中,除了与第1电压v1以及第2电压v2对应的位置以外)移动。
在电位计2正常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电压vm在位置检测期间p0期间成为与可动端子22的位置对应的电压v3,在第1检测期间p1期间成为第1电压v1,在第2检测期间p2期间成为第2电压v2,在第3检测期间p3期间成为与可动端子22的位置对应的电压v4。在位置检测期间p0和第3检测期间p3中,施加于电阻元件21的电压的方向相反,因此电压v4成为将电压v3以第1电压v1与第2电压v2的中间电压为中心反转后的电压。因此,v4=v1 v2-v3。
在发生了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电压vm在位置检测期间p0期间成为与可动端子22的位置对应的电压v3,在第1检测期间p1期间成为第1电压v1,在第2检测期间p2期间成为第2电压v2,在第3检测期间p3期间成为与可动端子22的位置对应的电压v4。但是,在发生了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下,与电位计2正常的情况相比,由第1施加部11以及第2施加部12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电压vm的过渡时间(上升时间以及下降时间)变长。这是因为,由于电阻元件21与可动端子22之间的电阻值的增大,流过可动端子22的电流减少,电压检测部13(adc)所具备的采样保持电路的采样电容的充放电花费时间。因此,异常检测部15能够基于由第1施加部11以及第2施加部12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电压vm的过渡时间,检测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的发生。具体而言,异常检测部15在将施加电压从电压v1切换为电压v2时的过渡时间t1为阈值t0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即可。过渡时间t1是从第2检测期间p2开始到电压vm成为预先设定的电压v5为止的时间。阈值t0是为了判断是否发生了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而预先设定的过渡时间的阈值。
另外,在异常检测装置1的动作周期中,在第1检测期间p1和第2检测期间p2的顺序与图3a~图3c相反的情况下,异常检测部15基于将施加电压从电压v2切换为电压v1时的过渡时间来检测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即可。另外,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基于将由第1施加部11以及第2施加部12施加的施加电压在电压v1与电压v2之间切换时的电压vm的过渡时间来检测。因此,在异常检测装置1的动作周期中,连续执行第1检测期间p1和第2检测期间p2是优选的。
在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为非接触的情况下,即,在可动端子22从电阻元件21分离的情况下,可动端子22成为开路端,因此如图3c所示,电压vm变得不确定。更具体而言,在第1检测期间p1以及第2检测期间p2的期间,电压vm不成为第1电压v1也不成为第2电压v2。因此,异常检测部15能够基于在第1检测期间p1或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电压vm,检测可动端子22的分离。具体而言,异常检测部15在第1检测期间p1或第2检测期间p2中检测出的电压vm既不是第1电压v1也不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将可动端子22判断为非接触即可。
在电位计2发生了接电源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电压vm始终为第1电压v1。从图3a~图3c、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可知,在第2检测期间p2期间,电压vm成为第1电压v1,仅在发生了接电源的情况下。因此,异常检测部15能够基于在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电压vm来检测接电源的发生。具体而言,异常检测部15在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1电压v1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接电源即可。
在电位计2发生了接地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电压vm始终为第2电压v2。从图3a~图3c、图4a、4b以及图5a、图5b可知,在第1检测期间p1期间,电压vm成为第2电压v2,仅在发生了接地的情况下。因此,异常检测部15能够基于在第1检测期间p1检测出的电压vm,检测接地的发生。具体而言,异常检测部15在第1检测期间p1中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接地即可。
在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1的短路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电压vm在位置检测期间p0以及第1检测期间p1的期间成为第1电压v1,在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p3的期间成为第2电压v2。从图3a~图3c、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可知,在第1检测期间p1期间,电压vm成为第1电压v1、且在第3检测期间p3期间,电压vm成为第2电压v2,仅在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1的短路的情况下。因此,异常检测部15能够基于在第1检测期间p1以及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检测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1的短路。具体而言,异常检测部15在第1检测期间p1中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1电压v1且在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1的短路即可。
在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2的短路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电压vm在位置检测期间p0以及第2检测期间p2的期间成为第2电压v2,在第1检测期间p1以及第3检测期间p3的期间成为第1电压v1。从图3a~图3c、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可知,在第2检测期间p2期间,电压vm成为第2电压v2、且在第3检测期间p3期间,电压vm成为第1电压v1,仅在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2发生短路的情况下。因此,异常检测部15能够基于在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检测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2的短路。具体而言,异常检测部15在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2电压v2且在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1电压v1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端子t22的短路即可。
接着,对异常检测装置1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异常检测装置1执行的处理的各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图6的处理相当于异常检测装置1在一次的动作周期中执行的处理。异常检测装置1在其动作中反复执行图6的处理。此外,在图6的处理期间,电压检测部13以规定的采样间隔持续检测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
若位置检测期间p0的开始时刻到来,则控制部16使异常检测装置1开始位置检测期间p0的处理(步骤s101)。具体而言,控制部16对第1施加部11指示施加第1电压v1,对第2施加部12指示施加第2电压v2,向位置检测部14通知位置检测期间p0的开始。
第1施加部11及第2施加部12在被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时,按照该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步骤s102)。具体而言,第1施加部11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施加第1电压v1,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施加第2电压v2。
另一方面,位置检测部14在被通知位置检测期间p0的开始时,从电压检测部13取得电压vm(步骤s103),参照位置表,将与所取得的电压vm对应的位置检测为可动端子22的位置(步骤s104)。位置检测部14在位置检测期间p0结束之前(步骤s105的否),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步骤s103、s104的处理。
若位置检测期间p0的结束时刻到来(步骤s105的是),则控制部16使异常检测装置1开始第1检测期间p1的处理(步骤s106)。具体而言,控制部16对第1施加部11以及第2施加部12指示施加第1电压v1,对异常检测部15通知第1检测期间p1的开始。
第1施加部11及第2施加部12在被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时,按照该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步骤s107)。具体而言,第1施加部11及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分别施加第1电压v1。
另一方面,异常检测部15在被通知第1检测期间p1的开始时,从电压检测部13取得电压vm(步骤s108)。异常检测部15按时间序列存储所取得的电压vm作为在第1检测期间p1中检测出的电压vm。异常检测部15在第1检测期间p1结束之前(步骤s109的否),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步骤s108的处理。
若第1检测期间p1的结束时刻到来(步骤s109的是),则控制部16使异常检测装置1开始第2检测期间p2的处理(步骤s110)。具体而言,控制部16指示第1施加部11及第2施加部12施加第2电压v2,对异常检测部15通知第2检测期间p2的开始。
第1施加部11及第2施加部12在被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时,按照该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步骤s111)。具体而言,第1施加部11及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分别施加第2电压v2。
另一方面,若异常检测部15在被通知第2检测期间p2的开始,则从电压检测部13取得电压vm(步骤s112)。异常检测部15按时间序列存储所取得的电压vm作为在第2检测期间p2中检测出的电压vm。异常检测部15在第2检测期间p2结束之前(步骤s113的否),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步骤s112的处理。
若第2检测期间p2的结束时刻到来(步骤s113的“是”),则控制部16使异常检测装置1开始第3检测期间p3的处理(步骤s114)。具体而言,控制部16对第1施加部11指示施加第2电压v2,对第2施加部12指示施加第1电压v1,向异常检测部15通知第3检测期间p3的开始。
第1施加部11及第2施加部12在被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时,按照该指示,切换施加电压(步骤s115)。具体而言,第1施加部11对电阻元件21的一端施加第2电压v2,第2施加部12对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施加第1电压v1。
另一方面,异常检测部15在被通知第3检测期间p3的开始时,从电压检测部13取得电压vm(步骤s116)。异常检测部15按时间序列存储所取得的电压vm作为在第3检测期间p3中检测出的电压vm。异常检测部15在第3检测期间p3结束之前(步骤s117的否),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步骤s116的处理。
若第3检测期间p3的结束时刻到来(步骤s117的是),则控制部16对异常检测部15指示异常的检测。异常检测部15在被指示异常的检测时,根据该指示,基于在第1检测期间p1、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检测电位计2的异常(步骤s118)。
图7是表示异常检测部15执行的异常检测处理的各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图7的异常检测处理相当于图6的步骤s118的内部处理。因此,在图7的流程图的开始时刻,异常检测部15已取得在第1检测期间p1、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
首先,异常检测部15基于在第1检测期间p1检测出的电压vm来检测异常(步骤s201)。异常检测部15在第1检测期间p1中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接地(步骤s202),在既不是第1电压v1也不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判断为可动端子22是非接触(步骤s203)。
在第1检测期间p1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1电压v1的情况下,异常检测部15基于在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电压vm来检测异常(步骤s204)。异常检测部15在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1电压v1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接电源(步骤s205),在既不是第1电压v1也不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判断为可动端子22是非接触(步骤s206)。
在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电压vm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异常检测部15基于在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来检测异常(步骤s207)。异常检测部15在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为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的一端(端子t21)的短路(步骤s208),在为第1电压v1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的另一端(端子t22)的短路(步骤s209)。
在第3检测期间p3检测出的电压vm既不是第1电压v1也不是第2电压v2的情况下,异常检测部15根据过渡时间t1来检测异常(步骤s210)。异常检测部15在过渡时间t1为阈值t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10的“是”),判断为发生了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步骤s211),在小于阈值t0的情况下(步骤s210的“否”),判断为电位计2正常(步骤s212)。
通过以上的异常检测处理,异常检测装置1能够检测包括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在内的电位计2的各种异常。另外,在图7的例子中,假定在第3检测期间p3结束后异常检测部15一并执行异常检测处理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如在第1检测期间p1结束后执行步骤s201,在第2检测期间p2结束后执行步骤s204那样、在各期间结束时,异常检测部15执行与各期间对应的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常检测装置1在第1检测期间p1对电阻元件21施加第1电压v1,在第2检测期间p2对电阻元件21施加第2电压v2。由此,异常检测装置1能够基于向电阻元件21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电压vm的过渡时间t1,来检测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另外,异常检测装置1也能够基于在第1检测期间p1以及第2检测期间p2检测出的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检测可动端子22的接电源、接地以及从电阻元件21离开等异常。
另外,异常检测装置1在第3检测期间p3对电阻元件21施加与位置检测期间p0相反方向的电压。由此,异常检测装置1能够基于在第1检测期间p1、第2检测期间p2以及第3检测期间检测出的可动端子22的电压vm,检测可动端子22与电阻元件21的一端或者另一端的短路。
另外,现有的异常检测装置由于无法检测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因此被双重化使用,但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常检测装置1能够检测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因此无需双重化就能够利用。其结果,能够削减包括电位计2的系统的部件数量,能够降低该系统的制造成本及故障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异常检测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第3检测期间p3。即使在该情况下,异常检测装置1也能够检测可动端子22的接触不良、接电源、接地以及从电阻元件21离开等异常。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列举的构成等、与其他要素的组合等在此所示出的构成。关于这一点,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能够根据其应用方式适当地确定。
另外,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在2017年10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204583号的优先权,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中。
符号说明
1:异常检测装置
2:电位计
11:第1施加部
12:第2施加部
13:电压检测部
14:位置检测部
15:异常检测部
16:控制部
21:电阻元件
22:可动端子
t11~13、t21~23:端子
p0:位置检测期间
p1:第1检测期间
p2:第2检测期间
p3:第3检测期间
v1:第1电压
v2:第2电压
1.一种异常检测装置,是电位计的异常检测装置,该电位计具备电阻元件及一边与所述电阻元件接触一边移动的可动端子,该异常检测装置具备:
第1施加部,对所述电阻元件的一端,在第1检测期间的期间施加第1电压,在与所述第1检测期间连续的期间即第2检测期间的期间,施加第2电压;
第2施加部,对所述电阻元件的另一端,在所述第1检测期间的期间施加所述第1电压,在所述第2检测期间的期间施加所述第2电压;
电压检测部,检测来自所述可动端子的输出电压;以及
异常检测部,基于由所述第1施加部及所述第2施加部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检测所述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常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异常检测部,当在由所述第1施加部及所述第2施加部施加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的过渡时间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所述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异常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异常检测部,当在所述第1检测期间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第2电压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所述可动端子与第2电压源的短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异常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异常检测部,当在所述第2检测期间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第1电压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所述可动端子与第1电压源的短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异常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有第3检测期间,在该第3检测期间,所述第1施加部施加所述第2电压,所述第2施加部施加所述第1电压,
所述异常检测部,在所述第1检测期间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第1电压、且在所述第3检测期间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第2电压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所述可动端子与所述电阻元件的所述一端的短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异常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有第3检测期间,在该第3检测期间,所述第1施加部施加所述第2电压,所述第2施加部施加所述第1电压,
所述异常检测部,在所述第2检测期间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第2电压、且在所述第3检测期间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第1电压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所述可动端子与所述电阻元件的所述另一端的短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异常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异常检测部,在所述第1检测期间或所述第2检测期间由所述电压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输出电压既不是所述第1电压也不是所述第2电压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可动端子从所述电阻元件离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异常检测装置,其中,
该异常检测装置通过微控制单元构成,
所述第1施加部、所述第2施加部及所述电压检测部中的至少一个是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
9.一种异常检测方法,是电位计的异常检测方法,该电位计具备电阻元件及一边与所述电阻元件接触一边移动的可动端子,该异常检测方法包括:
对所述电阻元件的一端及另一端施加第1电压的工序;
对所述电阻元件的所述一端以及所述另一端施加第2电压的工序;以及
基于对所述电阻元件的施加电压的切换时的所述可动端子的输出电压来检测所述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的工序。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