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把持部件以及光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将光纤的端面彼此对接而将光纤连接的装置,例如已知有现场组装型光连接器。现场组装型光连接器是能够在光纤铺设现场容易地组装至光缆的末端的构造的光连接器。在组装前的光连接器的插芯,在工厂预先安装有内置纤维,并且内置纤维的端部配置于机械接续部。在组装作业现场,使把持部件把持光缆的外覆层,并且从光缆露出的插入纤维的端部插入于机械接续部,在机械接续部,光纤彼此对接连插通部接。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用于现场组装型光连接器的把持部件的构造。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把持部件中,在一对侧壁部的相互对置的面形成有把持用突起,使把持用突起咬入光缆的外覆层,而使光缆把持固定在一对侧壁部之间。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29485号
被把持部件把持的光缆的光纤在与机械接续器的内置纤维抵接时,变得挠曲。因此,光连接器需要形成为允许光纤的挠曲的内部构造。但是,随着光连接器的小型化,难以在光连接器的内部确保允许光纤的挠曲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确保允许光纤的挠曲的空间的构造。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一种把持部件,具备:把持部,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以及插通部,其使从被上述把持部把持的上述光缆露出的上述光纤插通,上述把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插通部具有一对侧壁部,由上述一对侧壁部的对置的内壁面形成狭缝,上述狭缝形成为相对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上述把持部件的外表面倾斜。
针对本发明的其它特征,通过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变得清楚。
根据本发明,容易确保允许光纤的挠曲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1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2a以及图2b是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图。
图3是把持着光缆3的状态的把持部件30的立体图。
图4是图2b的a-a剖视图。
图5a是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的立体图。图5b是第2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7a是第4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7b是第4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后侧壳体15内的剖视图。
图8是第5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事项。
明确了一种把持部件,具备:把持部,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以及插通部,其使从被上述把持部把持的上述光缆露出的上述光纤插通,上述把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插通部具有一对侧壁部,由上述一对侧壁部的对置的内壁面形成狭缝,上述狭缝形成为相对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上述把持部件的外表面倾斜。根据这种把持部件,能够使光纤相对于把持部件的外表面倾斜挠曲。因此,容易确保允许光纤的挠曲的空间。
优选在上述侧壁部的前端形成有将上述光纤向上述狭缝的倾斜部引导的引导部。由此,能够使插通部中的光纤整体沿着狭缝位移。
优选上述把持部件具有限制部,上述限制部对上述光纤的挠曲方向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在光纤抵接时使光纤朝向狭缝(侧壁部的内壁面)移动。
优选上述狭缝在上述把持部件的第1面、以及与上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开口。由此,能够去掉光纤的挠曲方向的限制。
优选上述狭缝不在上述侧壁部开口。由此,能够不使扭转力施加至把持部件。
优选在上述把持部件的端面,上述狭缝形成于对角线上。由此,能够允许光纤的较大的挠曲。
另外,清楚一种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把持部件,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机械接续器,其配置有与上述光纤抵接的内置纤维;以及壳体,其具有对上述机械接续器进行收容的收容部、对上述把持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以及在上述收容部与上述固定部之间使上述光纤插通的纤维插通部,上述纤维插通部具有相对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上述把持部件的外表面倾斜的狭缝。根据这种光连接器,能够使光纤相对于把持部件的外表面倾斜挠曲。因此,容易确保允许光纤的挠曲的空间。
另外,明确了一种把持部件,具备:把持部,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以及插通部,其使从被上述把持部把持的上述光缆露出的上述光纤插通,上述把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插通部具有一对侧壁部,由上述一对侧壁部的对置的内壁面形成有狭缝,上述狭缝在截面为椭圆形状的上述把持部件的长径方向上形成。根据这种把持部件,能够使光纤沿截面为椭圆形状的长径方向挠曲。因此,容易确保允许光纤的挠曲的空间。
另外,明确了一种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把持部件,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机械接续器,其配置有与上述光纤抵接的内置纤维;以及壳体,其具有对上述机械接续器进行收容的收容部、对上述把持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以及在上述收容部与上述固定部之间使上述光纤插通的纤维插通部,上述纤维插通部在截面为椭圆形状的上述把持部件的长径方向上具有狭缝。根据这种光连接器,能够使光纤沿截面为椭圆形状的把持部件的长径方向挠曲。因此,容易确保允许光纤的挠曲的空间。
===第1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1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2a以及图2b是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a所示对各方向进行定义。即,将光缆3、光纤4的光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光缆3的伸出侧设为“后”,将相反侧(光连接器100的插芯11的端面侧)设为“前”。另外,将介入部件19的插拔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从光连接器主体10拔出介入部件19的一侧(参照图1b)设为“下”,将相反侧设为“上”。另外,将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从后侧观察前侧时的右侧设为“右”,将左侧设为“左”。
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是通过机械接续法将光纤连接的现场组装型光连接器,是组装于光缆的末端的光连接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是比sc形光连接器小型且能够高密度安装的lc形光连接器。
光连接器100具备光连接器主体10、把持部件30、以及光缆3。
光连接器主体10具有插芯11、机械接续部12、壳体13、以及介入部件19。
这里,插芯11为单芯光连接器使用的圆筒形状的插芯。
机械接续部12是通过机械接续法将内置纤维(未图示)与插入纤维(这里为光缆3的光纤4)轴对准(调心)、并且对内置纤维以及插入纤维进行固定的部件(光纤连接装置)。内置纤维的前端内插固定于插芯11,并且端面与插芯11一起被研磨。内置纤维的后端配置于机械接续部12。
另外,机械接续部12在后端具有开口部12a。开口部12a为插入纤维(光纤4)的插入口。
壳体13具备前侧壳体14与后侧壳体15。
前侧壳体14是构成壳体13的前侧的部位,具有前侧收容部14a。前侧收容部14a是对机械接续部12的前侧部分进行收容的部位。
后侧壳体15是构成壳体13的后侧的部位。图2a以及图2b中对后侧壳体15的内部构造进行图示。后侧壳体15具有后侧收容部151、固定部152、以及纤维插通部153。
后侧收容部151是对机械接续部12的后侧部分进行收容的部位,设置于后侧壳体15的前侧。
固定部152是固定把持部件30的部位,配置于后侧壳体15的后侧。如图1a所示,固定部152具有内壁面15a与卡止部15b。
内壁面15a是固定部152的内侧的面,是形成用于收容把持部件30的收容空间的面。因此,内壁面15a形成为与把持部件30的外形(截面为矩形形状)对应的矩形形状。上述的收容空间在固定部152的后端面开口,并将把持部件30从该开口插入。内壁面15a成为使把持部件30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面。
卡止部15b形成于固定部152的左右的侧壁。卡止部15b是将形成于把持部件30的侧壁的爪部321(后述)卡止的部位。
纤维插通部153是在固定部152与后侧收容部151(机械接续部12)之间使光纤4插通的部位。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纤维插通部153越靠前侧则空间逐渐缩窄。这是为了将光纤4向机械接续部12的开口部12a导引。另外,纤维插通部153越靠后侧则空间逐渐扩大。如图2b所示,这是为了确保允许光纤4的挠曲的空间。此外,在纤维插通部153的后端(图2b的a-a截面的位置),纤维插通部153成为适合于把持部件30的外形形状的形状(空间)。
介入部件19是使光连接器主体10的机械接续部12的缝隙开闭的部件。在光连接器主体10的下表面形成有插通孔(未图示),在该插通孔插通有从介入部件19的上侧伸出的楔形部19a。
把持部件30是对光缆3进行把持的部件。把持部件30在对光缆3进行把持的状态下插入于光连接器主体10的固定部152。后文中对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的结构进行叙述。
这里,假设光缆3为引入缆线、室内缆线。引入缆线、室内缆线那样的光缆3是用外覆层将光纤4与一对线状的抗张力体一并包覆的截面为方型的光缆。在该情况下,外覆层比较硬,因而比较容易使把持部件30的把持用突起(后述)咬入外覆层从而对光缆3进行把持。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光纤的周围配置纤维状抗张力体并用外覆层进行包覆的光软线(截面为圆型的软线)。
在对现场组装型的光连接器100进行组装时,首先,从光缆3取出(露出)光纤4。然后,使把持部件30把持光缆3。
接下来,使用未图示的夹具,去除光纤4的前端部分的覆层,并以规定长度对光纤4进行切割。
然后,将被把持部件30把持的光纤4固定至壳体13(后侧壳体15)的固定部152(参照图2b)。此时,被把持部件30把持的光纤4与机械接续部12的内置纤维(未图示)抵接,并在后侧壳体15的内部挠曲(参照图2b)。
这样,在将光纤彼此(这里为内置纤维与光纤4)对接的状态下,从光连接器主体10取下介入部件19(拔出楔形部19a),使得机械接续部12的缝隙闭合,光纤固定于机械接续部12。
<把持部件30>
图3是把持着光缆3的状态的把持部件30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具备底壁部31、一对侧壁部32、盖33、把持部34、插通部35、狭缝36、限制部37、以及缝隙38。
底壁部31是构成把持部件30的下部(底部)的部位。
一对侧壁部32立设于底壁部31的左右两端。一对侧壁部32分别具有爪部321。爪部321从一对侧壁部32的外侧的面突出。若将把持部件30插入至后侧壳体15的固定部152,则爪部321卡挂至卡止部15b。由此,把持部件30固定于固定部152。
盖3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把持部件30的底壁部31以及一对侧壁部32开闭。盖33仅设置于把持部34。
把持部34是对光缆3进行把持的部位。在把持部34中,在一对侧壁部32的对置的面(内表面)设置有未图示的把持用突起,若在一对侧壁部32之间收容光缆3,则把持用突起咬入至光缆3的外覆层。由此,能够把持光缆3。另外,若在将光缆3收容在一对侧壁部32之间的状态下将盖33闭合,则能够利用盖33与底壁部31也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把持)光缆3。若在盖33与底壁部31的内表面设置突起并咬入至光缆3的外覆层,则能够更可靠地对光缆3进行把持。
插通部35是使从光缆3露出的光纤4插通的部位,设置于比把持部34靠前侧。另外,在插通部35,在一对侧壁部32之间形成有狭缝36。
图4是图2b的a-a剖视图。此外,图4是从前观察图2b的a-a截面的图。图4中示出把持部件30的狭缝36的形状。另外,图4中示出抵接前的光纤4的位置(p1)、抵接后(挠曲的状态)的光纤4的位置(p2)的一个例子。此外,光纤4的位置p1、p2为a-a截面中的位置。
狭缝36由一对侧壁部32的对置的内壁面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内壁面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倾斜。即,狭缝36形成为相对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把持部件30的外表面倾斜。以下,将构成狭缝36的一对侧壁部32的对置的内壁面也称为倾斜面36a(其中,针对左侧的侧壁部32,设为倾斜面36a′)。
右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为朝向左下的倾斜面(法线为左下方向的倾斜面),表面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左侧。由此,如图4所示,右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具有在光纤4从p1的位置向上侧移动时(向上侧挠曲时)向左侧(p2的位置)导引的功能。因此,右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至少配置于光纤4的初始的位置p1的正上方。
左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与右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对置。左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为朝向右上的倾斜面(法线为右上方向的倾斜面),表面越靠左侧则越位于上侧。由此,左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具有在光纤4向左侧移动时向上侧导引的功能。因此,左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至少配置于光纤4的初始的位置p1的左侧。
另外,狭缝36具有引导部36b。引导部36b是在右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的前端形成的倾斜面。引导部36b为朝向左前下的倾斜面,法线不仅具有左下成分,也具有前成分。引导部36b将在把持部件30的前端位移的光纤4向倾斜面36a(相当于倾斜部)引导。由此,能够使插通部35中的光纤4整体沿着狭缝36位移。此外,也可以去掉引导部36b。
限制部37是对光纤4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37形成为对光纤4的向右方方向以及下方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这样,光纤4的向右方方向以及下方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而在光纤4抵接时,光纤4朝向倾斜面36a(或者倾斜面36a′)移动。
缝隙38形成于一对侧壁部32的对置的侧面之间。该缝隙38是用于允许一对侧壁部32向内侧位移的部位。由于设置有缝隙38,在将把持部件30收容在壳体13(后侧壳体15)的固定部152时,一对侧壁部32向内侧位移。由此,光缆3的把持变得牢固。
此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狭缝36的开口在把持部件30的上表面打开。这是因为形成为如下构造:在一对侧壁部32从壳体13(后侧壳体15)的固定部152的内壁面15a承受力而向内侧位移时,难以对把持部件30施加扭转力。假设,在狭缝36的开口在侧壁部32打开的情况下,存在当从后侧壳体15的固定部152承受到按压力时,对把持部件30施加扭转力的担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狭缝36的开口设置在把持部件30的上表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具备:把持部34,其对具有光纤4的光缆3进行把持;以及插通部35,其使从光缆3露出的光纤4插通。插通部35具有一对侧壁部32,并由一对侧壁部32的对置的倾斜面36a、36a′(内壁面)形成狭缝36。即,狭缝36形成为相对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把持部件30的外表面倾斜。由此,在将光纤4与机械接续部12的内置纤维(未图示)抵接时,能够使光纤4相对于把持部件30的外表面倾斜挠曲。因此,与光纤4向正上方(或者正侧面)挠曲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光纤4较大地挠曲,容易在光连接器100的内部确保允许挠曲的空间。
另外,在侧壁部32的前端形成有将光纤4向狭缝36的倾斜面36a(倾斜部)引导的引导部36b。由此,能够将在把持部件30的前端位移的光纤4向倾斜面36a引导,能够使插通部35中的光纤4整体沿着狭缝36位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具有对光纤4的挠曲方向进行限制的限制部37。由此,在光纤4抵接时,能够将光纤4可靠地导引至倾斜面36a。
===第2实施方式===
图5a是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的立体图。图5b是第2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此外,图5b是从前观察图2b的a-a截面的图。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的一对侧壁部32的对置的内壁面(倾斜面36a、36a′)从把持部件30的上端连续形成至下端。换句话说,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的狭缝36在把持部件30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开口。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右侧的倾斜面36a至少配置于光纤4的初始的位置p1的正上方以及右方。另外,左侧的倾斜面36a′至少配置于光纤4的初始的位置p1的正下方以及左方。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中,没有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限制部、(狭缝36下的)底壁部。由此,能够去掉光纤4抵接时的挠曲方向的限制。例如,在光纤4从p1的位置向上侧移动的情况下(在向上侧挠曲的情况下),光纤4被右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导引至p2的位置。另外,例如,在光纤4从p1的位置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在向下侧挠曲的情况下),光纤4被左侧的侧壁部32的倾斜面36a′导引至p3的位置。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不将狭缝36的开口设置在侧壁部32(在侧壁部32,狭缝36不开口)。由此,在将把持部件30固定至固定部152,侧壁部32从固定部152的内壁面15a承受了左右方向的按压力时,把持部件32难以扭转变形。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狭缝36在把持部件30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开口,因而能够去掉光纤4的挠曲方向的限制。
===第3实施方式===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此外,图6是从前观察图2b的a-a截面的图。
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把持部件30的前端面中,在将左上的角与右下的角连结的对角线上形成有狭缝36。
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光纤4抵接时,光纤4被狭缝36(倾斜面36a、36a′)从p1的位置导引至p2的位置、p3的位置。但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狭缝36形成于把持部件30的对角线上,因而与第2实施方式(图5b)相比,能够增大p1与p2之间的距离、以及p1与p3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增大挠曲。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把持部件30的前端面,狭缝36形成于对角线上,因而能够允许光纤4的较大的挠曲。
===第4实施方式===
图7a是第4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7b是第4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后侧壳体15内的剖视图。此外,图7b是从后侧观察后侧壳体15的纤维插通部153的后端的截面的图。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中,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狭缝36形成于对角线上的把持部件)。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后侧壳体15的纤维插通部153设置狭缝16。狭缝16设置为与把持部件30的狭缝36对应(在将左上与右下连结的对角线上)。另外,狭缝16的右侧的倾斜面16a至少配置于光纤4的初始的位置p1的正上方以及右方,狭缝16的左侧的倾斜面16a′至少配置于光纤4的初始的位置p1的正下方以及左方。
这样,也可以在后侧壳体15(壳体13)侧设置狭缝16。由此,能够使抵接后的光纤4在对角线的方向上挠曲。
此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虽然也在把持部件30形成有狭缝36,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在后侧壳体15的纤维插通部153设置狭缝16。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光纤4在对角线的方向上挠曲,能够允许光纤4的较大的挠曲。
===第5实施方式===
图8是第5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此外,图8是从前方观察图2b的a-a截面的图。
如图8所示,第5实施方式的把持部件30的外形(截面)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状。另外,后侧壳体15的固定部152的内壁面也成为与把持部件30的外形对应的椭圆形状。
在第5实施方式中,把持部件30也具有一对侧壁部32,且在一对侧壁部32的对置的内壁面构成有狭缝36。但是,在第5实施方式中,构成狭缝36的侧壁部32的内壁面与长径方向(这里为上下方向)平行。换句话说,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截面为椭圆形状的把持部件30的长径方向上形成有狭缝36。
在该情况下,当光纤4抵接时,光纤4被狭缝36沿椭圆的长径方向导引(沿长径方向挠曲)。例如,光纤4被从p1的位置导引至p2的位置。由此,能够允许光纤4的较大的挠曲。
<变形例>
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相同地,也可以在壳体13(后侧壳体15)的纤维插通部153也设置狭缝。在该情况下,只要沿截面为椭圆形状的把持部件30的长径方向形成狭缝即可。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在光纤4抵接时,将光纤4朝向椭圆的长径的端导引,因而能够增大挠曲。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去掉把持部件30的狭缝36。
===其他===
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发明易于理解,不应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解释。不言而喻,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而能够进行变更·改进,并且在本发明包括有其等价物。
附图标记说明:
3…光缆;4…光纤;10…光连接器主体;11…插芯;12…机械接续部;12a…开口部;13…壳体;14…前侧壳体;14a…前侧收容部;15…后侧壳体;15a…内壁面;15b…卡止部;16…狭缝;19…介入部件;19a…楔形部;30…把持部件;31…底壁部;32…侧壁部;32a…爪部;33…盖;34…把持部;35…插通部;36…狭缝;36a…倾斜面;36b…引导部;37…限制部;38…缝隙;151…后侧收容部;152…固定部;153…纤维插通部。
1.一种把持部件,具备:
把持部,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以及
插通部,其使从被所述把持部把持的所述光缆露出的所述光纤插通,
所述把持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部具有一对侧壁部,
由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对置的内壁面形成狭缝,
所述狭缝形成为相对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所述把持部件的外表面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部的前端形成有将所述光纤向所述狭缝的倾斜部引导的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把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件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对所述光纤的挠曲方向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在所述把持部件的第1面、以及与所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不在所述侧壁部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持部件的端面,所述狭缝形成于对角线上。
7.一种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把持部件,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
机械接续器,其配置有与所述光纤抵接的内置纤维;以及
壳体,其具有对所述机械接续器进行收容的收容部、对所述把持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以及在所述收容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使所述光纤插通的纤维插通部,
所述纤维插通部具有相对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所述把持部件的外表面倾斜的狭缝。
8.一种把持部件,具备:
把持部,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以及
插通部,其使从被所述把持部把持的所述光缆露出的所述光纤插通,
所述把持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部具有一对侧壁部,
由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对置的内壁面形成狭缝,
所述狭缝在截面为椭圆形状的所述把持部件的长径方向上形成。
9.一种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把持部件,其对具有光纤的光缆进行把持;
机械接续器,其配置有与所述光纤抵接的内置纤维;以及
壳体,其具有对所述机械接续器进行收容的收容部、对所述把持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以及在所述收容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使所述光纤插通的纤维插通部,
所述纤维插通部在截面为椭圆形状的所述把持部件的长径方向上具有狭缝。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