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且现今全球越有近一半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因此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于保障全球和我国的粮食安全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由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oryzae)种下两个致病变种所引起的病害: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leafblight,blb)和水稻条斑病(bacterialleafstreak,bls)是水稻上两种十分重要的细菌病害,严重制约我国水稻粮食的生产安全。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以华东、华中、华南稻区发生较重,同时也是全球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全世界各稻区内都有发生,水稻感病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ou,s,h.,ricediseases.commonwealthagriculturalbureau,kewsurrey[j].1985)。目前水稻条斑病的发展也日益加重,主要发生地在热带和亚热带,是我国南方稻区发生的局部检疫性病害。水稻条斑病所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20%,水稻感病严重时产量损失可能超过40%(swingj.,etc.reclassificationofthecasualagentsofbacterialblight(xanthomonascampestrispathovaroryzae)andbacterialleafstreak(xanthomonascampestrispathovaroryzicola)ofriceaspathovarsofxanthomonasoryzae(exlshiyama1922)sp.nov.,nom.rev[j].int.j.syst.bacteriol.,1990,40:309-311.)。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措施是将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和抗性品种相结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药剂主要包括噻菌铜、链霉素等。朱翠萍等使用20%噻菌铜sc进行药效试验及示范,其防治效果可达到91.3%(朱翠萍,许新华.20%龙克菌悬浮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72–472.);迄今为止共发现和鉴定了42个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liangl.q.,wangc.y.,zengl.x.,etal.thericecultivarbaixiangzhanharboursarecessivegenexa42(t)determiningresistanceagainst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j].plantbreeding,2017,136(5):603-609.),其中报道较多的有xa13(suhjp,jeungju,nohth,etal.developmentofbreedinglineswiththreepyramidedresistancegenesthatconferbroad-spectrumbacterialblightresistanceandtheirmolecularanalysisinrice[j].rice,2013,6(1):5.)、xa21(徐福荣,汤翠风,余腾琼,叶昌荣,戴陆园.云南高原粳稻抗白叶枯病新品系云资抗21号的选育[j].分子植物育种,2005,3(3):307–313.)和xa23(chunlianwang,yinglunfan,chongkezheng,tengfeiqin,xiaopingzhang,kaijunzhao.high-resolutiongeneticmappingofricebacterialblightresistancegenexa23[j].moleculargeneticsandgenomics,2014,289(5).),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来选育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品种,取得显著成果。对于控制细条病危害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与白叶枯病大体上相同,可使用化学品包括叶枯唑、叶枯酞、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等(曾建敏,林文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及其抗性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3(02):257-263.);培育含有主效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控制条斑病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水稻连作和病原物的不断进化,含有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也正面临着抗性丧失的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两种病害的防治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缺乏优良稳定的抗病品种之外,长期使用化学试剂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找到能够平衡生态环境和病害防治的方法迫在眉睫。
我国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想要防治以上两种病害,利用自然界丰富的生防菌资源是一种值得探索的防治方法,不仅不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不会产生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友好,符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高杜娟,唐善军,陈友德,周斌.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6):140-147.)。从生态环境当中筛选出能够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相拮抗的微生物,并将其研制成微生物菌剂逐渐成为水稻病害防治研究的重点,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该贝莱斯芽孢杆菌已于2019年9月20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样品名称为芽孢杆菌229-15或bacillussp.229-15,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9734,保藏地址为中国武汉武汉大学。
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分离于中国甘肃省安宁区甘肃农业大学的校园土样中。
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为:从中国甘肃省安宁区甘肃农业大学的校园土样筛选到一株能够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菌株,将该菌株在na平板上进行划线纯化;利用细菌通用引物进行16srrna基因的扩增,pcr产物送测后获得的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比对分析,并使用mega(6.0)软件该菌株的系统发育树,明确该菌株的分类地位。
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菌落为乳白色,边缘不光滑,不规则,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革兰氏染色结果呈现的结果为阳性。
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测定方法为:固体平板上培养,该菌株的菌落为乳白色,边缘不光滑,不规则,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该菌株的细胞呈短杆状,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生理生化测试结果显示,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丙酮酸盐和kohn明胶具有酶活性;但其不能够氧化葡萄糖、甘露醇、肌醇、山梨醇、鼠李糖、蔗糖、蜜二糖、苦杏仁苷和阿拉伯糖。能够利用甘油、l-阿拉伯糖、d-木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肌醇、山梨醇、熊果甙、七叶灵、柳醇、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海藻糖和棉子糖。
本发明还对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拮抗性能进行测试。
通过牛津杯法进行检测,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和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xoc)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所述水稻白叶枯病菌包括:pxo99a、xz35、yc11、jc1、lyg46、ynb04-1、ah1、xc18、jl3。
所述水稻条斑病菌包括:rs105、jsb1-39、hnb07-3、hnb3-17、hanb12-26、ahb3-7、ynb01-3、rs85、zjb01-25。
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多株水稻条斑病菌具有拮抗活性。
通过牛津杯法进行检测,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不同植物病原黄单胞菌和一些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具有拮抗活性。
所述植物病原黄单胞菌包括: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x.campestrispv.musacearum)、豇豆枯萎病菌(x.axonopodispv.vignicola)、菜豆枯萎病菌(x.campestrispv.phaseoli)、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campestrispv.juglandis)、辣椒斑点病菌(x.campestrispv.vesicatoria)、大豆疮痂病菌(x.axonopodispv.glycines)、棉花细菌性角斑病(x.campestrispv.malvacearum)、甘蔗流胶病菌(x.axonopodispv.vasculorum)、洋葱细菌性叶枯病菌(x.axonopodispv.allii)
所述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包括:西瓜果斑病菌zz-1(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aac)、丁香假单胞菌dc3000(pseudomonassyringaepathovartomato,pstdc3000)。
本发明通过平板对歭培养方法,检测了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5种病原真菌(稻瘟病菌,禾谷镰刀病菌,灰霉病菌,尖孢镰刀病菌和疫霉病菌)的拮抗作用,发现其对稻瘟病菌、禾谷镰刀病菌和灰霉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
通过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拮抗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菌株229-15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应用,包括以下应用:
作为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xoc)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植物病原黄单胞菌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病原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拮抗菌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芽孢杆菌229-15对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具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具有一定的生物防治意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表现出抑菌作用,同时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豇豆枯萎病菌、菜豆枯萎病菌、以及稻瘟病菌、灰霉病菌和禾谷镰刀病菌也具有的抑菌效果。本发明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广谱的抑菌能力,为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提供了良好的生防资源,该菌在防治水稻病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生防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为挖掘新型的微生物菌剂打下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菌株229-15显微镜(1000x)观察照片及平板正面菌落形态。
图2.菌株229-15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以alicyclobacillusacidocaldariusdsm446(aj496806.1)为外枝构建的neighbor-joining系统发育树。
图3.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9株不同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a-i依次为xz35、pxo99a、yc11、jc1、lyg46、ynb04-1、ah1、xc18、jl3)的拮抗效果图。
图4.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9株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xoc)拮抗效果图;a-i依次为jsb1-39、hnb07-3、hnb3-17、hanb12-26、rs105、ahb3-7、ynb01-3、rs85、zjb01-25。
图5.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9株其他植物病原黄单胞菌的拮抗效果图;a-i依次为: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x.campestrispv.musacearum)、豇豆枯萎病菌(x.axonopodispv.vignicola)、菜豆枯萎病菌(x.campestrispv.phaseoli)、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campestrispv.juglandis)、辣椒斑点病菌(x.campestrispv.vesicatoria)、大豆疮痂病菌(x.axonopodispv.glycines)、棉花细菌性角斑病(x.campestrispv.malvacearum)、甘蔗流胶病菌(x.axonopodispv.vasculorum)、洋葱细菌性叶枯病菌(x.axonopodispv.allii)。
图6.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西瓜果斑病菌zz-1(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aac)的拮抗效果图。
图7.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丁香假单胞菌dc3000(pseudomonassyringaepathovartomato,pstdc3000)的拮抗效果图。
图8.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的拮抗效果图,其中,a:稻瘟病菌;b:无菌水对照;c: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与稻瘟病菌的对歭培养效果图。
图9.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的拮抗效果图,其中,a:禾谷镰刀病菌;b:无菌水对照;c: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与禾谷镰刀病菌的对歭培养效果图。
图10.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的拮抗效果图,其中,a:灰霉病菌;b:无菌水对照;c: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与灰霉病菌的对歭培养效果图。
图11.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尖孢镰刀病菌(fusariumoxysporium)的拮抗效果图,其中,a:尖孢镰刀病菌;b:无菌水对照;c: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与尖孢镰刀病菌的对歭培养效果图。
图12.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的拮抗效果图,其中,a:疫霉病菌;b:无菌水对照;c: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与疫霉病菌的对歭培养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菌种培养基如下: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a(g/l):牛肉浸膏3g,多聚蛋白胨5g,蔗糖10g,酵母粉1g,琼脂粉15g,加入水溶解,最后定容至1000ml,调节ph7.0-7.2,分装后高压灭菌(121℃、20min)。
pda固体培养基(g/l):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g,加入水溶解,最后定容至1000ml,ph7.0-7.2,高压灭菌(121℃、20min)。
实施例1、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的分离、筛选与纯化
1、菌株来源
所使用的病原菌株均是由本实验室保存的菌株,且均是已经公开的菌株。
2、拮抗菌株的获得
(1)拮抗菌株的发现
在实验室中,从中国甘肃省安宁区甘肃农业大学采到的校园土样中筛选到一株能够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菌株。
(2)菌株的纯化与保存
采用平板划线法:将能够抑制白叶枯病菌生长的菌落挑出,在新的na平板上进行划线,置于28℃生化培养箱中,倒置培养12h以上,挑取单菌落,并编号为229-15。将菌株229-15接种在na液体培养基中,在28℃、180rpm摇床中培养12h后,吸取1ml菌株的发酵液与1ml50%的无菌甘油,轻轻振荡混匀,置于-80℃长期保存。
(3)拮抗实验
采用牛津检测法:以水稻白叶枯病菌pxo99a为指示病原菌,接种在na液体培养基中,28℃、180rpm摇床中培养12h,将od600统一调整为2.0,然后吸取200μl菌悬液与na固体培养基充分混匀后,倒板,然后在na平板中央放置牛津杯(6*8*10),并接入50μl的供试菌229-15(od600为2.0),每个处理三个重复;以接灭菌水为对照。置于28℃的生化培养箱中正置培养24h,观察抑菌圈直径大小,记录菌株229-15对pxo99a的拮抗活性,用于后续研究。
实施例2、菌株229-15的16srrna基因鉴定
使用细菌的通用引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492r5’-tacggctaccttgttacgactt-3’,并以菌株229-15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按照表1中比例配制30μlpcr反应体系,进行pcr反应:
表1taq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
pcr反应基本条件设置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90s,共30个循环;72℃预延伸10min。pcr反应结束后,将菌株229-15扩增的pcr产物通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并利用凝胶成像仪检测图像,之后将pcr产物原液送铂尚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对获得的测序结果运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获得16srrna基因和gyra基因,同时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确定近缘细菌菌株的分类地位。比对结果显示:菌株229-15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具有97%的亲缘关系。使用mega6.0构建菌株229-15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见附图2。
其中,其中,16srrna基因的序列如seqidno.1所示,gyra基因的序列如seqidno.2所示。
实施例3、菌株229-15的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本发明的菌株229-15形态观察,如图1所示,发现菌株229-15的菌落为乳白色,边缘不光滑,不规则,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革兰氏染色结果呈现的结果为阳性。本发明的菌株sa001的生理生化测试结果显示,该表菌株对丙酮酸盐和kohn明胶具有酶活性;但其不能够氧化葡萄糖、甘露醇、肌醇、山梨醇、鼠李糖、蔗糖、蜜二糖、苦杏仁苷和阿拉伯糖;能够利用甘油、l-阿拉伯糖、d-木糖等17种碳源产生酸。(见表2和表3)。
表2菌株229-15生理生化特性–酶活、碳源氧化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表3菌株229-15生理生化特性–利用碳源产酸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w:弱阳性反应
结合实施例2的系统发育树和实施例3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的结果,最终将菌株229-15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并命名为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该贝莱斯芽孢杆菌已于2019年9月20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样品名称为芽孢杆菌229-15(bacillussp.229-15),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9734。
实施例4、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的拮抗谱测定
1)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9株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拮抗活性测定
将9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和供试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分别接种于na液体培养基中,28℃、200rpm/min摇床中培养12h后,调整发酵菌液的od600值均为2.0左右;各吸取200μl的病原发酵菌液与na固体培养基充分混匀后,制成带病菌的平板(含病菌的na平板),然后在含病菌的na平板上中央放置一个灭菌的牛津杯,向其点接50μl的供试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每个处理三个重复,以接灭菌水(ddh2o)的为对照。待平板晾干后,置于28℃的培养箱中培养24-48h,观察是否有抑菌圈出现,并记录抑菌圈大小(表4),效果图见附图3。
表4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白叶枯病菌的抑菌直径(mm)
2)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9株水稻条斑病菌的拮抗活性测定
在na液体培养基中分别接种9株水稻条斑病菌和供试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28℃、200rpm/min的摇床中培养12h后,调整各发酵菌液的od600值均为2.0左右;各吸取200μl的病原发酵菌液与na固体培养基充分混匀后,制成带病菌的平板(含病菌的na平板),然后在含菌的na平板上中央放置一个灭菌的牛津杯,向其点接50μl的供试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每个处理三个重复,以接灭菌水(ddh2o)的为对照。待平板晾干后,置于28℃的培养箱中培养24-48h,观察是否有抑菌圈出现,并记录抑菌圈直径大小(表5),抑菌效果见附图4。
表5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条斑病菌的抑菌直径(mm)
3)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其它不同植物病原细菌的拮抗活性测定
将11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分别接种于na液体培养基中,28℃、200rpm/min摇床中培养12h后,调整发酵菌液的od600值均为2.0左右;各吸取200μl的病原发酵菌液与na固体培养基充分混匀后,倒平板,然后在na平板上中央放置一个灭菌的牛津杯,向其点接50μl的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每个处理三个重复,以接灭菌水(ddh2o)的为对照。待平板晾干后,置于28℃的培养箱中培养24-48h,观察是否有抑菌的作用,并记录有抑菌作用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菌株229-15对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豇豆枯萎病菌、菜豆枯萎病菌、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辣椒斑点病菌、大豆疮痂病菌、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甘蔗流胶病菌、洋葱细菌性叶枯病菌、西瓜果斑病菌zz-1和丁香假单胞菌dc3000具有拮抗效果,拮抗效果图如附图5、附图6、附图7。
表6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11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直径(mm)
4)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真菌性病害的拮抗活性测定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将水稻稻瘟病菌、禾谷镰刀病菌、灰霉病菌、尖孢镰刀病菌、疫霉病菌分别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待病原菌长满平板后,用打孔器在平板边缘打取菌块备用,取其中一个菌饼,菌丝面朝下,接种到新的pda平板中央,在菌饼左右等距离(20mm)放置无菌的牛津杯,每个牛津杯中点接50μl的供试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每个处理3个重复,同时,以不接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只接病原真菌的平板为对照。在25℃培养箱中进行培养,5天后观察并记录抑菌现象,抑菌情况如附图8、附图9、附图10、附图11和附图12。结果显示,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稻瘟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菌率为73.59%;其对禾谷镰刀病菌、灰霉病菌、尖孢镰刀病菌、疫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2.21%、56.92%、35.62%和33.85%。
由此,利用本发明提供的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对稻黄单胞菌的两个致病变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均具有的拮抗作用,同时对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豇豆枯萎病菌、菜豆枯萎病菌等以及一些病原真菌如稻瘟病菌、灰霉病菌和禾谷镰刀病菌等也表现较好的抑制效果,进而说明该菌株具有广谱的抑菌能力。为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资源。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序列表
<110>上海交通大学
<120>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229-15及其应用
<160>2
<170>siposequencelisting1.0
<210>1
<211>1447
<212>dna
<213>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
<400>1
tgccttatacatgcaagttcgagcggacagatgggagctccgcttcccctgatgttagcg60
gcggacgggtgagtaacacgtgggtaacctgcctgtaagactgggataactccgggaaac120
cggggctaataccggatggttgtttgaaccgcatggttcagacataaaaggtggcttcgg180
ctaccacttacagatggacccgcggcgcattagctagttggtgaggtaacggctcaccaa240
ggcgacgatgcgtagccgacctgagagggtgatcg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300
cagactcctacgggaggcagcagtagggaatcttccgcaatggacgaaagtctgacggag360
caacgccgcgtgagtgatgaaggttttcggatcgtaaagctctgttgttagggaagaaca420
agtgccgttcaaatagggcggcaccttgacggtacctaaccagaaagccacggctaacta480
cgtgccagcagccgcggtaatacgtaggtggcaagcgttgtccggaattattgggcgtaa540
agggctcgcaggcggtttcttaagtctgatgtgaaagcccccggctcaaccggggagggt600
cattggaaactggggaacttgagtgcagaagaggagagtggaattccacgtgtagcggtg660
aaatgcgtagagatgtggaggaacaccagtggcgaaggcgactctctggtctgtaactga720
cgctgaggagcgaaagcgtggggagcgaacaggattagataccctggtagtccacgccgt780
aaacgatgagtgctaagtgttagggggtttccgccccttagtgctgcagctaacgcatta840
agcactccgcctggggagtacggtcgcaagactgaaactcaaaggaattgacgggggccc900
gcacaagcggtggagcatgtggtttaattcgaagcaacgcgaagaaccttaccaggtctt960
gacatcctctgacaatcctagagataggacgtccccttcgggggcagagtgacaggtggt1020
gcatggttgtcgtcagctcgtgtcgtgagatgttgggttaagtcccgcaacgagcgcaac1080
ccttgatcttagttgccagcattcagttgggcactctaaggtgactgccggtgacaaacc1140
ggaggaaggtggggatgacgtcaaatcatcatgccccttatgacctgggctacacacgtg1200
ctacaatggacagaacaaagggcagcgaaaccgcgaggttaagccaatcccacaaatctg1260
ttctcagttcggatcgcagtctgcaactcgactgcgtgaagctggaatcgctagtaatcg1320
cggatcagcatgccgcggtgaatacgttcccgggccttgtacacaccgcccgtcacacca1380
cgagagtttgtaacacccgaagtcggtgaggtaacctttatggagccagccgccgaagtg1440
acaaagt1447
<210>2
<211>968
<212>dna
<213>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
<400>2
ctgttcttgatgagcgttatcgtatcccgggcgcttccggatgtgcgtgacggtctgaag60
ccggttcacagacggattttgtacgcgatgaatgatttaggcatgaccagtgacaaacca120
tataaaaaatctgcccgtatcgtcggtgaagttatcggtaagtaccacccgcacggtgac180
tcagcggtttacgaatcaatggtcagaatggcgcaggattttaactatcgctacatgctt240
gttgacggacacggcaacttcggttcggttgacggcgactcagcggccgcgatgcgttac300
acagaagcgagaatgtcaaaaatcgcaatggaaatccttcgggacattacgaaagatacg360
attgattatcaagataactatgacggcgcagaaagagaacctgtcgtcatgccttcgaga420
tttccgaatctgctcgtcaacggagctgccggtattgcggtcggaatggcgacaaatatt480
cctccgcatcagcttggggaagtcattgaaggcgtgcttgccgtaagtgagaatcctgag540
attacaaaccaggagctgatggaatacatcccgggcccggattttccgactgcaggtcag600
attttaggccggagcggcatccgcaaggcatatgaatccggacggggatccattacgatc660
cgggctaaggctgaaatcgaagagacatcatcgggaaaagaaagaattattgtcacggaa720
cttccttatcaggtgaacaaagcgagattaattgaaaaaatcgcagatcttgtccgggac780
aaaaaaatcgaaggaattacggatctgcgtgacgaatccgaccgtaacggaatgagaatc840
gtcattgagatccgccgtgacgccaatgctcacgtcattttgaataacctgtacaaacaa900
acggccctgcagacgtctttcggaatcaacctgctggcgctcgtgacggaccagccctaa960
aggtgcat968
1.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该贝莱斯芽孢杆菌已于2019年9月20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样品名称为芽孢杆菌229-15或bacillussp.229-15,保藏编号为cctccno:cctccm20197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和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xoc)均具有拮抗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白叶枯病菌包括:pxo99a、xz35、yc11、jc1、lyg46、ynb04-1、ah1、xc18、jl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条斑病菌包括:rs105、jsb1-39、hnb07-3、hnb3-17、hanb12-26、ahb3-7、ynb01-3、rs85、zjb01-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植物病原黄单胞菌和植物病原细菌具有拮抗活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原黄单胞菌包括: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x.campestrispv.musacearum)、豇豆枯萎病菌(x.axonopodispv.vignicola)、菜豆枯萎病菌(x.campestrispv.phaseoli)、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campestrispv.juglandis)、辣椒斑点病菌(x.campestrispv.vesicatoria)、大豆疮痂病菌(x.axonopodispv.glycines)、棉花细菌性角斑病(x.campestrispv.malvacearum)、甘蔗流胶病菌(x.axonopodispv.vasculorum)、洋葱细菌性叶枯病菌(x.axonopodispv.allii);
所述植物病原细菌包括:西瓜果斑病菌zz-1(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aac)、丁香假单胞菌dc3000(pseudomonassyringaepathovartomato,pstdc30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活性,所述病原真菌包括稻瘟病菌、禾谷镰刀病菌、灰霉病菌、尖孢镰刀病菌和疫霉病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菌落为乳白色,边缘不光滑,不规则,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革兰氏染色结果呈现的结果为阳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丙酮酸盐和kohn明胶具有酶活性;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不能够氧化葡萄糖、甘露醇、肌醇、山梨醇、鼠李糖、蔗糖、蜜二糖、苦杏仁苷和阿拉伯糖;能够利用甘油、l-阿拉伯糖、d-木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肌醇、山梨醇、熊果甙、七叶灵、柳醇、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海藻糖和棉子糖。
10.权利要求1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应用:
作为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xoc)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植物病原黄单胞菌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病原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拮抗菌的应用;
作为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拮抗菌的应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