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油烟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抽风组件中的风轮转动带动油烟气体转动过程中油烟粒子产生离心力,使油烟粒子甩向蜗壳的内壁,流至吸油烟机的集油装置。然而风轮的油烟分离能力低效果低,只能除去小部分油烟粒子,排出的气体还残留有大量的油烟粒子,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该油烟机的油烟气体先经油烟分离组件进行脱除油烟粒子,再经抽风组件离心,最后再经油烟分离组件再脱油,该油烟机能大大减少空气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提供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设置有多个用于分离油烟粒子的油烟分离组件、抽风组件和烟机主体,抽风组件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油烟分离组件活动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
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位于抽风组件的出风口上方并定义为第一油烟分离组件。
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位于抽风组件与烟机主体的进风口之间并定义为第二油烟分离组件。
在油烟机正常装配时,将烟机主体到灶台的最小距离定义为d,第一油烟分离组件到灶台的最小距离定义为p1,第二油烟分离组件到灶台的最小距离定义为p2,抽风组件到灶台的最大距离定度为m,且p1>m>p2>d,且p1、p2、m和d都为正数。
优选的,上述油烟分离组件设置有装置主体、涡流发生装置和多个檐部结构,涡流发生装置和多个檐部结构分别固定安装于装置主体。
将油烟分离组件安装时朝向地面的一侧定义为下方,所述涡流发生装置固定装配于装置主体且位于檐部结构的上表面。
优选的,上述装置主体设置有多条中轴重合的同心管和连接轴,连接轴分别与多条同心管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上述檐部结构呈环绕设置并固定安装于对应的同心管的另一端。
优选的,上述檐部结构所在的平面与同心管的中轴的夹角为a,20°≤a<180°。
优选的,上述檐部结构设置有多个通孔。
将通孔的直径定义为d,2mm≤d≤20mm。
将檐部结构的面积定义为e檐部结构,位于该檐部结构的通孔的总面积定义为e通孔,e通孔≤0.3e檐部结构。
将油烟分离组件安装时朝向地面的一侧定义为下方,并从中轴向外的同心管依次定义为第1同心管,......,第i同心管,......,第n-1同心管,第n同心管,且2≤i≤n且n为正整数。
第1同心管的高度为h1,......,第i同心管的高度为hi,......,第n-1同心管的高度为hn-1,第n同心管的高度为hn,h1的值最大,hn的值最小。
优选的,上述1.1hn≤hi≤10hn,且0.5hi-1≤hi≤3hi-1。
优选的,上述第1同心管的高度h1不大于1m。
优选的,上述同心管设置有扰流装置,扰流装置无缝隙环绕连接于同心管的一端的末端。
优选的,上述扰流装置所在的平面与中轴相交且夹角为b,10°≤b≤135°。
优选的,上述涡流发生装置设置有m个,且m≤n,m个涡流发生装置分别从远离中轴至接近中轴方向依次安装于同心管的外表面且环绕于檐部结构与同心管的连接处。
优选的,上述同心管为由多段折线组成的线段环绕中轴一周所成的同心管。
优选的,上述同心管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
优选的,上述同心管的另一端至少固定连接有一个檐部结构。
优选的,上述油烟分离组件的表面设置有防油涂层。
优选的,上述烟机主体的表面设置有防油涂层。
优选的,上述防油涂层为纳米涂层。
优选的,上述防油涂层为特氟龙涂层。
优选的,上述烟机主体为塔型烟机主体、t型烟机主体、侧吸型烟机主体、跨界型烟机主体或者非平面烟机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烹饪环境内多环芳烃的多环芳烃检测装置,多环芳烃检测装置与烟机主体电连接。
优选的,上述多环芳烃检测装置设置有用于检测烹饪区域内温度的温度传感模块、用于对烹饪区域油烟图像分析并实时得到产生油烟大小的图像采集模块和根据检测的烹饪区域内温度和烹饪区域的油烟大小进行计算当前烹饪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的计算模块,温度传感模块和图像采集模块分别与计算模块电连接。
温度传感模块烹饪区域内温度得到温度信号并将所得到的温度信号作为温度输出信号传输至计算模块,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烹饪区域油烟图像得到油烟输出信号并传输至计算模块,计算模块分别接收温度输出信号和油烟输出信号并计算当前烹饪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最终得到多环芳烃浓度信号。
优选的,上述计算模块为以数学建模构建得到关于温度和油烟大小与油烟中有害气体中多环芳烃浓度的数学关系的计算模块。
优选的,上述计算模块为线性型计算模块、非线性计算模块、指数型计算模块、幂型计算模块、对数型计算模块、类神经网络计算模块、机器学习计算模块或者深度学习计算模块。
优选的,上述计算模块为根据多环芳烃浓度进行环境健康等级划分的计算模块。
优选的,上述计算模块设置有风速控制子模块、提示子模块和火力控制子模块,风速控制子模块、提示子模块和火力控制子模块分别与计算模块电连接,风速控制子模块与抽风组件电连接,火力控制子模块与外部炉具电连接。
优选的,上述风速控制子模块为能根据计算模块发送的环境等级控制抽风组件进行风速调节的风速控制子模块。
所述提示子模块为能根据计算模块发送的环境等级对用户进行当前环境等级提示的提示子模块。
优选的,上述火力控制子模块为能根据计算模块发送的环境等级对外部炉具进行火力调节的火力控制子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设置有多个用于分离油烟粒子的油烟分离组件、抽风组件和烟机主体,抽风组件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油烟分离组件活动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位于抽风组件的出风口上方并定义为第一油烟分离组件。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位于抽风组件与烟机主体的进风口之间并定义为第二油烟分离组件。该油烟机的油烟气体先经油烟分离组件进行脱除油烟粒子,再经抽风组件离心,最后再经油烟分离组件再脱油,该油烟机能大大减少空气污染。同时该油烟机还能检测烹饪环境内多环芳烃浓度,并根据多环芳烃浓度划分环境健康等级从而进行风速调节,还能对用户进行提示,最后还可以对外部炉具进行火力调节。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的透视图。
图2为油烟分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檐部结构所在平面与中轴夹角的示意图。
图4为同心管的高度示意图。
图5为扰流装置与中轴夹角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的信号传输流程图。
图1至6中,包括有:
油烟分离组件1、同心管11、扰流装置111、连接轴12、檐部结构13、通孔131、涡流发生装置14、
抽风组件2、
烟机主体3、
灶台4。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如图1至5所示,设置有多个用于分离油烟粒子的油烟分离组件1、抽风组件2和烟机主体3,抽风组件2装配于烟机主体3的内部,油烟分离组件1活动装配于烟机主体3的内部。
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1位于抽风组件3的出风口上方并定义为第一油烟分离组件1。
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1位于抽风组件2与烟机主体3的进风口之间并定义为第二油烟分离组件1。
本实施例的油烟分离组件1设置为2个,一个位于抽风组件2的出风口上方,另一个抽风组件2与烟机主体3的进风口之间。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分离组1件可以设为两个,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大于2的正整数,如3个、4个、5个或者6个等,具体的油烟分离组件1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只需要保证抽风组件2的上下至少各一个油烟分离组件1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油烟机正常装配时,将烟机主体3到灶台4的最小距离定义为d,第一油烟分离组件1到灶台4的最小距离定义为p1,第二油烟分离组件1到灶台4的最小距离定义为p2,抽风组件3到灶台4的最大距离定度为m,且p1>m>p2>d,且p1、p2、m和d都为正数。
油烟分离组件1设置有装置主体、涡流发生装置14和多个檐部结构13,涡流发生装置14和多个檐部结构13分别固定安装于装置主体。
将油烟分离组件1安装时朝向地面的一侧定义为下方,所述涡流发生装置14固定装配于装置主体且位于檐部结构13的上表面。
装置主体设置有多条中轴重合的同心管11和连接轴12,连接轴12分别与多条同心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
檐部结构13呈环绕设置并固定安装于对应的同心管11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檐部结构13所在的平面与同心管11的中轴的夹角为a,夹角a具体为80°,也可以为20°≤a<180°的任意角度,具体以实际情况而定。
装置主体设置有多条中轴重合的同心管11和连接轴12,连接轴12分别与多条同心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檐部结构13呈环绕设置并固定安装于同心管11的另一端。
该檐部结构13与同心管11的另一端呈夹角的作用是可以增加油烟粒子与油烟分离组件1产生离心力的作用面积,在相同的旋转速度下和相同同心管11直径下,夹角能提高油烟粒子甩出的切线速度,油烟分离组件1下,使油烟粒子脱离油烟分离组件1内部,提高油烟的分离效果。
檐部结构13设置有多个通孔131。通孔131的作用是能够在油烟分离组件1旋转时,将汇聚成大颗粒的油粒子,脱离油烟分离组件1内部,大大提高油烟粒子的分离效果。
将通孔131的直径定义为d,通孔131的直径范围优选为6mm≤d≤10mm,也可以2mm≤d≤20mm的任意数值,具体以实际情况而定。
将檐部结构13的面积定义为e檐部结构13,位于该檐部结构13的通孔131的总面积定义为e通孔131,e通孔131≤0.3e檐部结构13。因为e通孔131过大会降低了檐部结构13的面积,从而减少了檐部结构13表面对油烟粒子的影响。
将油烟分离组件1安装时朝向地面的一侧定义为下方,并从中轴向外的同心管11依次定义为第1同心管11,......,第i同心管11,......,第n-1同心管11,第n同心管11,且2≤i≤n且n为正整数。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n可以为2,也可以为4、8、10或者其他大于2的任意正整数,具体实施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第1同心管11的高度为h1,......,第i同心管11的高度为hi,......,第n-1同心管11的高度为hn-1,第n同心管11的高度为hn,h1的值最大,hn的值最小。1.1hn≤hi≤10hn,且0.5hi-1≤hi≤3hi-1。第1同心管11的高度h1不大于1m。
同心管11设置有扰流装置111,扰流装置111无缝隙环绕连接于同心管11的一端的末端。扰流装置111所在的平面与中轴相交且夹角为b,10°≤b≤135°。扰流装置111作用是使油烟气体产生涡流,从而提高脱油的能力。
涡流发生装置14设置有m个,且m≤n,m个涡流发生装置14分别从远离中轴至接近中轴方向依次安装于同心管11的外表面且环绕于檐部结构13与同心管11的连接处。
本实施例的n=3,即本实施例的同心管11设置有3条。本实施例m=2,即涡流发生装置14设置为2个,一个设置于第3同心管11,另一个设置于第2同心管11。本实用新型的同心管11数目可以为任意的正整数,涡流发生装置14可以小于或者等于同心管11数目任意的正整数。
同心管11为由多段折线组成的线段环绕中轴一周所成的同心管11。本实用新型的同心管11形状的作用在于可以使油烟气体在同心管11内壁产生涡流,提高脱除油烟的效率。
同心管11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同心管11的一端为与抽风组件23连接的一端,即为同心管11出气口,同心管11的另一端为同心管11的进气口,根据文丘里效应可知,流体流过的面积越大流速越小,即气体同心管11的一端的速度大于同心管11的另一端速度。又根据伯努利定律可知,气体的速度越高压力越小,因此同心管11与抽风组件23连接的一端压力大,而同心管11的进气口的压力小,从而增加同心管11的进气口与外部环境的压力差,从促使油烟气体进入,提高了吸油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同心管11的另一端可以至少固定连接有一个檐部结构13,也可以同心管11的另一端只固定连接一个檐部结构13。本实施例的第1同心管11的另一端连接用两个檐部结构13。第1同心管11连接的两个檐部结构13作用是减少了第1同心管11和第2同心管11之间的空间体积,从而减少了第2同心管11的进气口的面积,提高气体进入速度,增加同心管11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压力差。
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分离组件1的表面设置有防油涂层。壳体的表面设置有防油涂层。
防油涂层的作用是使油烟机清洁更容易。
本实用新型的防油涂层可以为纳米涂层,也可以为特氟龙涂层,具体的实施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的防油涂层为纳米涂层。
本实用新型的烟机主体3可以为塔型烟机主体3,也可以为t型烟机主体3、侧吸型烟机主体3、跨界型烟机主体3或者非平面烟机主体3,具体的实施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的烟机主体3为t型烟机主体3。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塔型烟机主体3、t型烟机主体3、侧吸型烟机主体3、跨界型烟机主体3和非平面烟机主体3为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在此不在累述。
本实用新型的油烟分离组件工作原理是:开启油烟机,油烟分离器旋转,抽风组件2的风轮同时转动,油烟粒子在油烟分离组件经过4层分离。这4层分离具体如下:
第1层分离,离心力分离:檐部结构13跟随油同心管11旋转形成离心力,离心力与风轮的吸引力相互作用。油烟气体在进入同心管11时先接触到檐部结构13的最外端再进入同心管11,檐部结构13最外端的离心力会把部分流体或者油烟粒子带离或阻挡进入同心管11内部并往外移动,再以较高的切线速度甩出。
第2层分离,惯性分离和离心力分离:经第1层分离后,剩下的质量较轻的油烟同时受至离心力和吸引力作用,但是相对的吸引力大于离心力。这些油烟的其中一部分会经过通孔131向相邻檐部结构13流动,因惯性作用与其他的油烟或者油烟粒子汇聚成较大油烟粒子往下流动,又再离心力作用下离心分离。
第3层分离,同心管11的气旋离心力和二次涡旋生成:同心管11内壁旋转形成气旋,同心管11是低压区在离心力作用下,管道内流体或者粒子等往管道壁移动,管壁形成高切线速度,部分油烟被阻挡向上流动。另外,余下的油烟会在涡流生成装置形成涡流,不停自旋转,捕捉油烟不让油烟逃离管道。当吸引力和离心力去除后,不停自旋转的二次涡流和在管壁进行高切线运动的油烟会沿着内管壁因重力向下流动进行油烟分离。
第4层分离,扰流装置111分离:同心管11一端的扰流装置111对剩下的油烟产生发生流场分离,借由流场分离,把部分油烟因流场的不稳定性而阻挡不往长上流动及自旋转的涡流捕捉油烟。
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设置有多个用于分离油烟粒子的油烟分离组件1、抽风组件2和烟机主体3,抽风组件2装配于烟机主体3的内部,油烟分离组件1活动装配于烟机主体3的内部。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位于抽风组件3的出风口上方并定义为第一油烟分离组件1。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1位于抽风组件2与烟机主体3的进风口之间并定义为第二油烟分离组件1。该油烟机的油烟气体先经油烟分离组件1进行脱除油烟粒子,再经抽风组件2离心,最后再经油烟分离组件1再脱油,该油烟机能大大减少空气污染。
实施例2。
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如图6所示,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油烟机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烹饪环境内多环芳烃的多环芳烃检测装置,多环芳烃检测装置与烟机主体3电连接。
多环芳烃检测装置设置有用于检测烹饪区域内温度的温度传感模块、用于对烹饪区域油烟图像分析并实时得到产生油烟大小的图像采集模块和根据检测的烹饪区域内温度和烹饪区域的油烟大小进行计算当前烹饪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的计算模块,温度传感模块和图像采集模块分别与计算模块电连接。
温度传感模块烹饪区域内温度得到温度信号并将所得到的温度信号作为温度输出信号传输至计算模块,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烹饪区域油烟图像得到油烟输出信号并传输至计算模块,计算模块分别接收温度输出信号和油烟输出信号并计算当前烹饪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最终得到多环芳烃浓度信号。
计算模块为以数学建模构建得到关于温度和油烟大小与油烟中有害气体中多环芳烃浓度的数学关系的计算模块。
计算模块为线性型计算模块、非线性计算模块、指数型计算模块、幂型计算模块、对数型计算模块、类神经网络计算模块、机器学习计算模块或者深度学习计算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模块通过数学建模获得,数学建模是通过实验收集不同温度和油烟大小等因素与油烟中有害气体多环芳烃浓度的数学关系。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采样检测得到不同种类多环芳烃浓度进行分析归类得到数学模型,从而计算模块能够根据烹饪区域内温度和油烟大小的检测条件判断出当前不同种类多环芳烃浓度。
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模块为线性型计算模块、非线性计算模块、指数型计算模块、幂型计算模块、对数型计算模块、类神经网络计算模块、机器学习计算模块或者深度学习计算模块的其中一种。
图像采集模块实时采集烹饪过程中产生油烟的情况,具体为实时采集对应区域的图片并处理当前厨房油烟浓度,并把数据传输至计算模块。
图像采集模块的处理方法为:
图像采集模块以成像设备采集的初始图像作为基础进行处理,初始图像为灰度图,所采集的初始图像被序列化,依次通过后帧的初始图像与前帧的初始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各个后帧初始图像所处时刻的当前厨房油烟浓度。
每次通过后帧的初始图像与前帧的初始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后帧初始图像所处时刻的当前厨房油烟浓度的步骤过程如下:
(1)将后帧的初始图像与前帧的初始图像进行帧差处理得到帧差图像;
(2)以开运算方式对帧差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得到去噪图像;
(3)对去噪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标记运动区域作为初始感兴趣区域;
(4)对初始感兴趣区域进行灰度均值计算和区域平滑度计算,将同时满足灰度均值和平滑度要求的区域作为下一步感兴趣区域,其它的区域作为干扰排除;
(5)对步骤(4)提取出的感兴趣区域分别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得到油烟浓度赋值。
步骤(1)中,对采集到的初始图像进行帧差操作得到帧差图像具体是:
图像采集模块根据接收到的初始图像的先后顺序,将后一帧图像与前一帧图像做差,得到动态区域高亮的帧差图像。
其中步骤(2)对帧差图像采用开运算进行去噪处理,得到去噪图像,具体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先对帧差图像进行腐蚀操作,以消除图像中的噪点和细小尖刺,断开窄小的连接;再对腐蚀后的图像进行膨胀操作,恢复原帧差图像中的烟雾特征。
其中步骤(3)对去噪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标记运动区域作为初始感兴趣区域,具体是:检测帧差图像高亮区域的边缘并进行标记,将标记出的区域作为初始感兴趣区域。
其中步骤(4)具体是对每个初始感兴趣区域进行灰度均值、区域平滑度计算,得到每个初始感兴趣区域对应的灰度均值和灰度平滑度,将同时满足计算得到的灰度均值小于灰度阈值、灰度平滑度小于灰度平滑度阈值的初始感兴趣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域,将其它初始感兴趣区域判定为干扰区域。
其中步骤(5)具体是,针对步骤(4)提取出的感兴趣区域,将每个感兴趣区域图像中的所有像素的灰度进行求和计算得到每个感兴趣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再将每个感兴趣区域图像的灰度值进行求和,得到油烟浓度赋值。
成像设备采集的目标区域以区域s表示,任意一帧初始图像为对应区域s的成像。
初始图像由m*n个像素构成,
后帧初始图像a的像素的灰度值以矩阵ah表示,ah={ahi,j},ahi,j代表后帧初始图像a中第i行、第j列像素对应的灰度值,i为像素所在的行,j为像素所在的列,1≤i≤m,1≤j≤n;后帧初始图像a中第i行、第j列像素所在的子区域为asi,j。
前帧初始图像b的像素的灰度值以矩阵bh表示,bh={bhi,j},bhi,j代表前帧初始图像b中第i行、第j列像素对应的灰度值,前帧初始图像b中第i行、第j列像素所在的子区域为bsi,j。
帧差图像d的像素灰度值以矩阵dh表示,dh={dhi,j}={ahi,j-bhi,j},dhi,j代表帧差图像d中第i行、第j列像素对应的灰度值,帧差图像d中第i行、第j列像素所在的子区域为dsi,j。
在帧差图像中,|dhi,j|=0的区域,呈黑色;|dhi,j|≠0的区域呈高亮显示。
其中步骤(2)中对帧差图像进行腐蚀操作,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11,任意定义一个卷积核θ;
2-12,将卷积核θ与帧差图像进行卷积;在卷积核θ遍历帧差图像时,提取卷积核所覆盖区域内卷积结果的像素灰度最小值p以及与卷积核中心重合的像素点c;
像素点c的灰度通过矩阵ch={ck,q}表示,k、q为像素点c的行序号和列序号,
获得在卷积核θ遍历帧差图像过程中得到的卷积结果最小值像素点矩阵p,最小值像素点矩阵p的灰度通过矩阵ph={pk,q}表示;
2-13将像素点矩阵p的灰度对应赋予像素点c,得到腐蚀图像;
步骤(2)中对腐蚀图像进行膨胀操作,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21,任意定义一个卷积核β;
2-22,将卷积核β与腐蚀图像进行卷积;在卷积核β遍历腐蚀图像时,提取卷积核所覆盖区域内卷积结果的像素灰度最大值o以及与卷积核中心重合的像素点r;
像素点r的灰度通过矩阵rh={rl,v}表示,l、v为像素点r的行序号和列序号,
获得在卷积核β遍历腐蚀图像过程中得到的卷积结果最大值像素点矩阵o,最大值像素点矩阵o的灰度通过矩阵oh={ol,v}表示;
2-13将最大值像素点矩阵o的灰度对应赋予像素点r,得到膨胀图像,得到的膨胀图像即为去噪图像。
其中步骤(3)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3-1,定义一个滤波器y,滤波器为t*t矩阵,t为奇数;
3-2,使滤波器y遍历去噪图像,计算滤波器在每一位置处的中心像素点所在的去噪图像的灰度值以及中心像素点邻域内其它像素点的灰度值,并根据公式(ⅰ)计算滤波器在每一位置处的中心像素点的边缘检测值xz,z为滤波器y遍历去噪图像时的标记,
f、g为像素点的矩阵序号,1≤f≤t,1≤g≤t,e为滤波器在每一位置处的像素点所在的去噪图像的灰度值;α为权重系数,与滤波器位置相对应;
3-3,将滤波器在每一位置处的中心像素点边缘检测值xz与中心像素点邻域的其它像素点的灰度值相减,并判断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大于阈值δ;
统计大于阈值的数量,如果数量超过
3-4,滤波器遍历完整个去噪图像,得到所有标记的边缘点,获得初步感兴趣区域。
t为3。
需说明的是,上述的图像采集模块的处理方法仅是提出其中之一种处理方法,对于其他图像采集模块的处理方法只能够获取烹饪区域的图像采集模块输出数据的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烟机用可更换式多环芳烃检测装置,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采集模块是采用摄像头对烹饪区域油烟大小进行检测,只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功能都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采集模块。而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模块是通过温度信号和油烟信号计算出当前烹饪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该计算模块为计算器或者具备计算功能的模块均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模块,对于这类型的计算模块为工业生产中的计算模块的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模块为根据多环芳烃浓度进行环境健康等级划分的计算模块。
计算模块设置有风速控制子模块、提示子模块和火力控制子模块,风速控制子模块、提示子模块和火力控制子模块分别与计算模块电连接,风速控制子模块与抽风组件2电连接,火力控制子模块与外部炉具电连接。
风速控制子模块为能根据计算模块发送的环境等级控制抽风组件23进行风速调节的风速控制子模块。
提示子模块为能根据计算模块发送的环境等级对用户进行当前环境等级提示的提示子模块。
火力控制子模块为能根据计算模块发送的环境等级对外部炉具进行火力调节的火力控制子模块。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油烟机还能检测烹饪环境内多环芳烃浓度,并根据多环芳烃浓度划分环境健康等级从而进行风速调节,还能对用户进行提示,最后还可以对外部炉具进行火力调节。
实施例3。
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他特征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模块的计算公式为式(ⅰ),
c多环芳烃=0.05κ 0.05λ 0.33κλ 475.1式(ⅰ),
其中c多环芳烃为烹饪区域内的多环芳烃气体总浓度,κ为温度传感模块的输出数据,λ为图像采集模块的输出数据。
当κ∈(0℃,200℃),λ∈(0,300)时,c(2-3)=70%c多环芳烃,c(4)=20%c多环芳烃,c(5-6)=10%c多环芳烃。
当κ∈(200℃,240℃),λ∈(300,500)时,c(2-3)=60%c多环芳烃,c(4)=25%c多环芳烃,c(5-6)=15%c多环芳烃。
其中c(2-3)为二环多环芳烃和三环多环芳烃的浓度,c(4)为四环多环芳烃的浓度,c(5-6)为五环多环芳烃和六环多环芳烃的浓度。
例如当κ为100℃时,λ为100时,分别将κ和λ的数据值直接代入公式,计得c多环芳烃为3785.1且c多环芳烃的单位为pg/m3,即当前环境中的多环芳烃的浓度为3785.1pg/m3。c(2-3)的浓度为2649.57pg/m3,c(4)的浓度为757.02pg/m3,c(5-6)的浓度为378.51pg/m3。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检测烹饪区域内温度和烹饪区域的油烟大小进行计算得到当前烹饪区域的多环芳烃浓度,能够计算出当前环境中的二环多环芳烃、三环多环芳烃、四环多环芳烃、五环多环芳烃和六环多环芳烃的浓度。
实施例4。
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他特征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模块根据多环芳烃浓度进行环境健康等级划分。
本实施例是国标规定的苯并[a]芘平均限定浓度与多环芳烃浓度对比进行环境等级划分。
当c多环芳烃<c苯并[a]芘时,判定为健康等级,当c多环芳烃≥c苯并[a]芘时,判定时,则判定为不健康等级。
其中c苯并[a]芘为国标规定的苯并[a]芘平均限定浓度,且c苯并[a]芘=1ng/m3。
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根据多环芳烃浓度进行环境健康等级划分,能够更加直观地去评判当前烹饪环境的空气质量。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1.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用于分离油烟粒子的油烟分离组件、抽风组件和烟机主体,抽风组件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油烟分离组件活动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
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位于抽风组件的出风口上方并定义为第一油烟分离组件;
至少一个油烟分离组件位于抽风组件与烟机主体的进风口之间并定义为第二油烟分离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在油烟机正常装配时,将烟机主体到灶台的最小距离定义为d,第一油烟分离组件到灶台的最小距离定义为p1,第二油烟分离组件到灶台的最小距离定义为p2,抽风组件到灶台的最大距离定度为m,且p1>m>p2>d,且p1、p2、m和d都为正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分离组件设置有装置主体、涡流发生装置和多个檐部结构,涡流发生装置和多个檐部结构分别固定安装于装置主体;
将油烟分离组件安装时朝向地面的一侧定义为下方,所述涡流发生装置固定装配于装置主体且位于檐部结构的上表面;
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多条中轴重合的同心管和连接轴,连接轴分别与多条同心管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檐部结构呈环绕设置并固定安装于对应的同心管的另一端;
所述檐部结构所在的平面与同心管的中轴的夹角为a,20°≤a<180°;
所述檐部结构设置有多个通孔;
将通孔的直径定义为d,2mm≤d≤2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将檐部结构的面积定义为e檐部结构,位于该檐部结构的通孔的总面积定义为e通孔,e通孔≤0.3e檐部结构;
将油烟分离组件安装时朝向地面的一侧定义为下方,并从中轴向外的同心管依次定义为第1同心管,......,第i同心管,......,第n-1同心管,第n同心管,且2≤i≤n且n为正整数;
第1同心管的高度为h1,......,第i同心管的高度为hi,......,第n-1同心管的高度为hn-1,第n同心管的高度为hn,h1的值最大,hn的值最小;
所述1.1hn≤hi≤10hn,且0.5hi-1≤hi≤3hi-1;
所述第1同心管的高度h1不大于1m;
所述同心管设置有扰流装置,扰流装置无缝隙环绕连接于同心管的一端的末端;
所述扰流装置所在的平面与中轴相交且夹角为b,10°≤b≤135°;
所述涡流发生装置设置有m个,且m≤n,m个涡流发生装置分别从远离中轴至接近中轴方向依次安装于同心管的外表面且环绕于檐部结构与同心管的连接处;
所述同心管为由多段折线组成的线段环绕中轴一周所成的同心管;
所述同心管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
所述同心管的另一端至少固定连接有一个檐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分离组件的表面设置有防油涂层;
所述烟机主体的表面设置有防油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油涂层为纳米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油涂层为特氟龙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一种多重去油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机主体为塔型烟机主体、t型烟机主体、侧吸型烟机主体、跨界型烟机主体或者非平面烟机主体。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