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8


本实用新型属于聚氨酯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



背景技术:

聚氨酯,是在大分子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的聚合物称为聚氨基甲酸酯,聚氨酯分为聚酯型聚氨酯和聚醚型聚氨酯两大类;聚氨酯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所以其具有广泛的用途,由于聚氨酯大分子中含有的基团都是强极性基团,而且大分子中还含有聚醚或聚酯柔性链段,使得聚氨酯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机械强度和氧化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柔曲性和回弹性;具有优良的耐油性、耐溶剂性、耐水性和耐火性,由于聚氨酯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所以其具有广泛的用途,聚氨酯主要用作聚氨酯合成革、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涂料、聚氨酯粘合剂、聚氨酯橡胶(弹性体)和聚氨酯纤维等;此外,聚氨酯还用于土建、地址钻探,采矿和石油工程中,起堵水、稳固建筑物或路基的作用;作为铺面材料,用于运动场的跑道、建筑物的室内地板等,在生产上述很多聚氨酯材料的过程中,会有对化学原料进行搅拌混合反应进行的过程,但现有的搅拌混合容器搅拌不均匀,不充分,难以满足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要求;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聚氨酯高效混合搅拌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提高了混合装置设备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可靠性,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及维护作业的劳动强度及成本,并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在有效简化对混合设备结构,降低了设备作业运行能耗的同时,有效的使物料更加充分的混匀,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混合装置、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所述混合装置至少一个,嵌于承载机架内并通过导向滑轨与承载机架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混合装置轴线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所述混合装置包括混合仓、挡板、集料仓、进料口、出料口、排气管、加热管、第一搅拌机构、第二搅拌机构、第一挡料装置、第二挡料装置;所述集料仓设置在混合仓的下方,所述集料仓与混合仓同轴分布,所述挡板设置在混合仓与集料仓之间,所述进料口至少一个,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混合仓上表面,所述进料口与混合仓相互连通,所述出料口至少一个,所述出料口设置在集料仓侧表面,所述出料口与集料仓相互连通,所述排气管至少一个,所述排气管设置在进料口一侧,所述排气管与混合仓相互连通,所述加热管若干,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混合仓内表面两侧,所述第一搅拌机构设置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搅拌机构的两侧,所述挡板上开设有下料孔,所述第一挡料装置设置在挡板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一挡料装置分别设置在下料孔两侧,所述第二挡料装置至少一个,并设置下料孔正下方;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搅拌轴、搅拌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底部输出轴与搅拌轴相互连接,所述搅拌叶若干,所述搅拌叶均布设置在搅拌轴外表面,所述搅拌叶轴线与搅拌轴轴线呈20°-60°夹角;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连接轴、搅拌片,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底部输出轴与连接轴相互连接,所述搅拌片若干,所述搅拌片均布设置在连接轴外表面,所述搅拌片轴线与连接轴轴线呈15°-45°夹角;所述第一挡料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活动板,所述电动伸缩杆至少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水平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一侧,所述电动伸缩杆前端输出端与活动板相互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与活动板同轴分布;所述第二挡料装置包括电液推杆、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置在下料孔正下方,所述电液推杆至少四个,所述电液推杆均布在承载板下表面,所述承载板通过电液推杆安装在集料仓内表面底部,所述承载板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导流翅板,所述导流翅板均沿承载板轴线均布;所述温度传感器至少一个,嵌于混合仓内表面,且温度传感器均沿混合仓轴线均布,所述控制电路均通过滑槽安装在承载机架外表面,并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混合装置的加热管、第一搅拌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搅拌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一挡料装置的电动伸缩杆、第二挡料装置的电液推杆电器连接。

进一步的,混合仓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明观察窗,所述透明观察窗均沿混合仓轴线分布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仓内表面两侧均设置有若干螺旋滑台,所述螺旋滑台设置在相邻两个加热管之间,所述螺旋滑台与加热管呈间隔分布,所述相邻两个螺旋滑台之间的间距为6mm-28mm,所述相邻的螺旋滑台与加热管之间的间距为3mm-14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机构与第二搅拌机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辐照加热机构,所述辐照加热机构通过转台机构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辐照加热机构轴线与混合仓轴线之间呈0°-60°夹角,所述辐照加热机构环绕转台机构进行0°-360°角度旋转,并且所述辐照加热机构、转台机构均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辐照加热机构为超声波加热装置、远红外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片为圆柱形柱面上三头螺旋线上均匀分布有片状镂空齿片,位于镂空齿片的圆柱形柱面上方设有旋向与螺旋线旋向相同的叶片状推料浆,并且在一个螺旋线导程内均匀设置有三片镂空齿片;而且螺旋线的螺旋角是15°-25°,镂空齿片的齿面与圆柱母线的夹角采用18°-28°。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板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设置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板直径为下料孔直径的1.0-1.2倍。

进一步的,所述下料孔内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为基于工业单片机的自动控制电路,且所述控制电路另设数据通讯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提高了混合装置设备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可靠性,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及维护作业的劳动强度及成本,并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在有效简化对混合设备结构,降低了设备作业运行能耗的同时,有效的使物料更加充分的混匀,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所示: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包括承载机架1、混合装置2、温度传感器3及控制电路4;所述承载机架1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所述混合装置2至少一个,嵌于承载机架1内并通过导向滑轨5与承载机架1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混合装置2轴线与承载机架1轴线平行分布;所述混合装置2包括混合仓21、挡板22、集料仓23、进料口24、出料口25、排气管26、加热管27、第一搅拌机构28、第二搅拌机构29、第一挡料装置30、第二挡料装置31;所述集料仓23设置在混合仓21的下方,所述集料仓23与混合仓21同轴分布,所述挡板22设置在混合仓21与集料仓23之间,所述进料口24至少一个,所述进料口42设置在混合仓21上表面,所述进料口24与混合仓21相互连通,所述出料口25至少一个,所述出料口25设置在集料仓23侧表面,所述出料口25与集料仓23相互连通,所述排气管26至少一个,所述排气管26设置在进料口24一侧,所述排气管26与混合仓21相互连通,所述加热管27若干,所述加热管27设置在混合仓21内表面两侧,所述第一搅拌机构28设置在混合仓21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二搅拌机构29分别设置在第一搅拌机构28的两侧,所述挡板22上开设有下料孔32,所述第一挡料装置30设置在挡板22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一挡料装置30分别设置在下料孔32两侧,所述第二挡料装置31至少一个,并设置下料孔32正下方;所述第一搅拌机构2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1、搅拌轴42、搅拌叶43,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1安装在混合仓21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1底部输出轴与搅拌轴42相互连接,所述搅拌叶43若干,所述搅拌叶43均布设置在搅拌轴42外表面,所述搅拌叶43轴线与搅拌轴42轴线呈20°-60°夹角;所述第二搅拌机构29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1、连接轴52、搅拌片53,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1安装在混合仓21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1底部输出轴与连接轴52相互连接,所述搅拌片53若干,所述搅拌片53均布设置在连接轴52外表面,所述搅拌片53轴线与连接轴52轴线呈15°-45°夹角;所述第一挡料装置30包括电动伸缩杆61、活动板62,所述电动伸缩杆61至少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61水平安装在混合仓21内表面一侧,所述电动伸缩杆61前端输出端与活动板62相互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61与活动板62同轴分布;所述第二挡料装置31包括电液推杆71、承载板72,所述承载板72设置在下料孔32正下方,所述电液推杆71至少四个,所述电液推杆71均布在承载板72下表面,所述承载板72通过电液推杆71安装在集料仓23内表面底部,所述承载板72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导流翅板73,所述导流翅板73均沿承载板72轴线均布;所述温度传感器3至少一个,嵌于混合仓21内表面,且温度传感器3均沿混合仓21轴线均布,所述控制电路4均通过滑槽10安装在承载机架1外表面,并分别与温度传感器3、混合装置2的加热管27、第一搅拌机构2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1、第二搅拌机构29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1、第一挡料装置30的电动伸缩杆61、第二挡料装置31的电液推杆71电器连接。

本实施例中,混合仓21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明观察窗20,所述透明观察窗20均沿混合仓21轴线分布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仓21内表面两侧均设置有若干螺旋滑台30,所述螺旋滑台30设置在相邻两个加热管27之间,所述螺旋滑台30与加热管27呈间隔分布,所述相邻两个螺旋滑台30之间的间距为6mm-28mm,所述相邻的螺旋滑台30与加热管27之间的间距为3mm-14m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机构28与第二搅拌机构29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辐照加热机构40,所述辐照加热机构40通过转台机构50安装在混合仓21内表面顶部,所述辐照加热机构40轴线与混合仓21轴线之间呈0°-60°夹角,所述辐照加热机构40环绕转台机构50进行0°-360°角度旋转,并且所述辐照加热机构40、转台机构50均与控制电路4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辐照加热机构40为超声波加热装置、远红外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片53为圆柱形柱面上三头螺旋线上均匀分布有片状镂空齿片60,位于镂空齿片60的圆柱形柱面上方设有旋向与螺旋线旋向相同的叶片状推料浆70,并且在一个螺旋线导程内均匀设置有三片镂空齿片60;而且螺旋线的螺旋角是15°-25°,镂空齿片60的齿面与圆柱母线的夹角采用18°-28°。

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72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设置的板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72直径为下料孔32直径的1.0-1.2倍。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料孔32内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圈80。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4为基于工业单片机的自动控制电路,且所述控制电路另设数据通讯装置。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承载机架、混合装置、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进行组装连接。

在进行混合搅拌作业时,首先通过开启电动伸缩杆带动活动板左右方向运动移动,使其对挡板中下料孔的上部进行封闭,同时通过开启电液推杆带动承载板向上方向运动移动,使其对挡板中下料孔的下部进行封闭,确保在搅拌混合作业时物料不进入到集料仓中,然后通过开启第一驱动电机带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进行旋转作业,同时开启第二驱动电机带动连接轴上的搅拌片也进行旋转作业,使其对从进料口投入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合作业,然后当物料搅拌混合完成后,再通过开启电动伸缩杆带动活动板左右方向运动移动,使其对挡板中下料孔的上部进行打开,同时通过开启电液推杆带动承载板向下方向运动移动,使其对挡板中下料孔的下部进行打开,然后物料通过重力作用落入到集料仓中,最终将经过搅拌混合后的物料通过出料口取出,即可完成作业。

在进行混合作业的同时,由温度传感器对加热温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到的温度作为控制信号,由控制电路调控加热管、辐照加热机构的运行状态及效率,从而达到精确调控温度的目的。

与此同时,通过转台机构对辐照加热机构的工作角度和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混合设备加热应用时的便捷性、灵活性和通用性。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提高了混合装置设备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可靠性,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及维护作业的劳动强度及成本,并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在有效简化对混合设备结构,降低了设备作业运行能耗的同时,有效的使物料更加充分的混匀,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混合装置、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所述混合装置至少一个,嵌于承载机架内并通过导向滑轨与承载机架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混合装置轴线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所述混合装置包括混合仓、挡板、集料仓、进料口、出料口、排气管、加热管、第一搅拌机构、第二搅拌机构、第一挡料装置、第二挡料装置;所述集料仓设置在混合仓的下方,所述集料仓与混合仓同轴分布,所述挡板设置在混合仓与集料仓之间,所述进料口至少一个,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混合仓上表面,所述进料口与混合仓相互连通,所述出料口至少一个,所述出料口设置在集料仓侧表面,所述出料口与集料仓相互连通,所述排气管至少一个,所述排气管设置在进料口一侧,所述排气管与混合仓相互连通,所述加热管若干,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混合仓内表面两侧,所述第一搅拌机构设置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搅拌机构的两侧,所述挡板上开设有下料孔,所述第一挡料装置设置在挡板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一挡料装置分别设置在下料孔两侧,所述第二挡料装置至少一个,并设置下料孔正下方;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搅拌轴、搅拌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底部输出轴与搅拌轴相互连接,所述搅拌叶若干,所述搅拌叶均布设置在搅拌轴外表面,所述搅拌叶轴线与搅拌轴轴线呈20°-60°夹角;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连接轴、搅拌片,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底部输出轴与连接轴相互连接,所述搅拌片若干,所述搅拌片均布设置在连接轴外表面,所述搅拌片轴线与连接轴轴线呈15°-45°夹角;所述第一挡料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活动板,所述电动伸缩杆至少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水平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一侧,所述电动伸缩杆前端输出端与活动板相互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与活动板同轴分布;所述第二挡料装置包括电液推杆、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置在下料孔正下方,所述电液推杆至少四个,所述电液推杆均布在承载板下表面,所述承载板通过电液推杆安装在集料仓内表面底部,所述承载板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导流翅板,所述导流翅板均沿承载板轴线均布;所述温度传感器至少一个,嵌于混合仓内表面,且温度传感器均沿混合仓轴线均布,所述控制电路均通过滑槽安装在承载机架外表面,并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混合装置的加热管、第一搅拌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搅拌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一挡料装置的电动伸缩杆、第二挡料装置的电液推杆电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合仓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明观察窗,所述透明观察窗均沿混合仓轴线分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内表面两侧均设置有若干螺旋滑台,所述螺旋滑台设置在相邻两个加热管之间,所述螺旋滑台与加热管呈间隔分布,所述相邻两个螺旋滑台之间的间距为6mm-28mm,所述相邻的螺旋滑台与加热管之间的间距为3mm-14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机构与第二搅拌机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辐照加热机构,所述辐照加热机构通过转台机构安装在混合仓内表面顶部,所述辐照加热机构轴线与混合仓轴线之间呈0°-60°夹角,所述辐照加热机构环绕转台机构进行0°-360°角度旋转,并且所述辐照加热机构、转台机构均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照加热机构为超声波加热装置、远红外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片为圆柱形柱面上三头螺旋线上均匀分布有片状镂空齿片,位于镂空齿片的圆柱形柱面上方设有旋向与螺旋线旋向相同的叶片状推料浆,并且在一个螺旋线导程内均匀设置有三片镂空齿片;而且螺旋线的螺旋角是15°-25°,镂空齿片的齿面与圆柱母线的夹角采用18°-2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设置的板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直径为下料孔直径的1.0-1.2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孔内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为基于工业单片机的自动控制电路,且所述控制电路另设数据通讯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聚氨酯生产用的高效混料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混合装置、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所述混合装置至少一个,嵌于承载机架内并通过导向滑轨与承载机架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混合装置轴线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提高了混合装置设备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可靠性,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及维护作业的劳动强度及成本,并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在有效简化对混合设备结构,降低了设备作业运行能耗的同时,有效的使物料更加充分的混匀,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俞科峰;甄军奎;李胜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天杰冷链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89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