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取暖器的控制板一般设置在取暖器的外表面,而电源板及其他零部件一般位于取暖器的内部,即是控制板的下方,如果需要维修电源板或更换其他零部件时,需要将取暖器的面壳拆去,再拆下控制板,但控制板的拆卸不方便,且要花费很多时间。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安装方便、实用性强的取暖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取暖器,包括相互连接的面壳和底壳,所述底壳上设有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底壳上安装有内胆,所述内胆内设有发热管,所述面壳上设有装配孔,装配孔上设置有控制板,底壳底部安装有电源盒底板,电源盒底板的顶部安装有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安装有可转动的支撑板,控制板安装在支撑板的顶部,电源板位于支撑板的下方,控制板的顶部设有可左右旋转的控制屏,控制屏位于装配孔内,且控制屏和装配孔互为间隙配合,控制屏的外表面与面壳的外表面相互平齐。
所述底壳设有一个以上贯穿底壳的通孔,每个通孔上覆盖有防虫盖,且防虫盖和通孔共同形成挂钩孔;防虫盖通过螺丝、卡边或焊接固定在底壳上;面壳上设有散热孔,面壳内侧或外侧设有防尘网,散热孔和防尘网互为对应设置;防尘网和面壳通过螺丝、焊接、粘胶或插接相连接。
所述支撑板的两侧设有通槽,支撑架的两侧设有铰孔,旋转钉穿过通槽后铰接在铰孔上,支撑板通过旋转钉转动设置在支撑架上。
所述发热管的一端套设有内胆压板,内胆的一端向外延伸有加强板,第一螺钉穿过内胆压板后旋装在加强板上,第一螺钉与内胆压板之间设有防滑垫;发热管与内胆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面壳设有开口部,开口部周边设有折边,面壳与底壳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面壳通过折边相互卡接,且连接板和折边通过螺丝连接。
所述内胆的一端设有第一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呈弯管状,底壳的一侧设有第一半圆孔,第二连接板一侧对应第一半圆孔的位置设有第二半圆孔,第一半圆孔与第二半圆孔配合形成第一插接孔,第一插接部插入并穿过第一插接孔,第一插接部的末端安装有第一防尘盖,第一插接部的外周套设有第一装饰圈,第一装饰圈位于底壳外侧、并紧邻第一插接孔;内胆的另一端设有笔直的第二插接部,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二插孔,第二插接部插入并穿过第二插孔,第二插接部的末端安装有第二防尘盖,第二插接部的外周套设有第二装饰圈,第二装饰圈位于底壳外侧、并紧邻第二插接孔。
所述内胆的另一端邻近第二插接部的位置设有感温探头,内胆的外周套设有保温膜,保温膜的端部邻近第二插接部的位置设有三极温控器。
所述底壳底部设有电源盒,电源盒盖合在电源板的外侧,电源盒的一侧设有漏电线圈。
所述底壳底部设有第一接线柱,支撑架的一侧设有第二接线柱,第一接线柱的一侧设有压线码;底壳底部设有空气探头,空气探头通过布线夹固定在底壳上,空气探头位于第一接线柱与第二接线柱之间。
所述底壳的侧部设有第一圆孔,第一圆孔上插有第一护线圈,底壳底部设有第二圆孔,第二圆孔上插有第二护线圈。
所述控制板的两侧设有螺钉孔,控制板通过螺钉孔上设置第二螺钉安装在支撑板上,第二螺钉上套设有垫片;面壳上设有卡扣,第一连接板上设有卡孔,卡扣卡在卡孔上。
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内设有一个用来安装控制板的支撑架,支撑架可以90°旋转,当需要维修电源板或更换其他零部件时,只需要将支撑架向上旋转90°即可,无需将控制板拆下来,控制板上的控制屏可以左右旋转,以方便安装面壳,控制屏的外表面与面壳的外表面相互平齐,使得取暖器的外型更美观,其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安装方便、实用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取暖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取暖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面壳和底壳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面壳、第一连接板和防尘网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底壳和防虫盖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取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面壳和防尘网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面壳和防尘网另一方位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取暖器的左视图。
图中,1为面壳,1.1为装配孔,1.2为开口部,1.3为连接孔,1.4为卡扣,1.5为开口部,1.6为拆边,1.7为限位块,1.8为卡槽,2为第一螺钉,3为防滑垫,4为内胆压板,5为发热管,6为密封圈,7为内胆,7.1为加强板,7.2为第一插接部,7.3为第二插接部,8为感温探头,9为第二装饰圈,10为第二防尘盖,11为保温膜,12为三极温控器,13为第二螺钉,14为控制板,14.1为控制屏,14.2为螺钉孔,15为支撑板,16为电源盒,17为漏电线圈,18为电源盒底板,19为底壳,19.1为防虫盖,19.1.1为连接边,19.2为第一半圆孔,19.3为挂钩孔,19.4为第一圆孔,19.5为第二圆孔,19.6为第一连接板,19.6.1为第二插孔,19.6.2为卡扣,19.7为通孔,20为第一护线圈,21为第二护线圈,22为压线码,23为第一接线柱,24为第二接线柱,25为电源板,26为布线夹,27为空气探头,28为旋转钉,29为支撑架,29.1为铰孔,30为防尘网,30.1为安装孔,31为第一装饰圈,32为第一防尘盖,33为第二连接板,33.1为第二半圆孔,34为第二插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10,本取暖器,包括相互连接的面壳1和底壳19,底壳19上设有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19.6,底壳19上安装有内胆7,内胆7内设有发热管5,面壳1上设有装配孔1.1,装配孔1.1上设置有控制板14,底壳19底部安装有电源盒底板18,电源盒底板18的顶部安装有电源板25,底壳19上设有支撑架29,支撑架29上安装有可转动的支撑板15,控制板14安装在支撑板15的顶部,电源板25位于支撑板15的下方,控制板14的顶部设有可左右旋转的控制屏14.1,控制屏14.1为触摸式的控制屏,控制屏14.1位于装配孔1.1内,且控制屏5.1和装配孔1.1互为间隙配合,控制屏14.1的外表面与面壳1的外表面相互平齐。本取暖器的支撑架15可以90°旋转,当需要维修电源板25或更换其他零部件时,只需要拆下面壳1,再将支撑架向上旋转90°即可,无需将控制板拆下来,使得取暖器的维修更方便;控制板14上的控制屏14.1可以左右旋转,安装面壳1时可以将控制屏14.1旋转以便面壳1对位,使得面壳1的安装更方便,控制屏的外表面与面壳的外表面相互平齐,使得取暖器的外型更美观,同时便于产品包装。
底壳19设有一个以上贯穿底壳19的通孔19.7,每个通孔19.7上覆盖有防虫盖19.1,且防虫盖19.1和通孔19.7共同形成挂钩孔19.3;防虫盖19.1可防止蚊虫进入取暖器内部,防止虫子咬断取暖器内的线路,且防虫盖19.1和通孔19.7共同形成的挂钩孔19.3悬挂取暖器。
防虫盖19.1通过螺丝、卡扣或焊接固定在底壳19上。
本实施例的防虫盖19.1设有连接边19.1.1,通孔19.7的外围设有螺孔,连接边19.1.1和螺孔通过螺丝连接固定。
面壳1上设有散热孔1.2,面壳1内侧或外侧设有防尘网30,散热孔1.2和防尘网30互为对应设置,散热孔1.2可对取暖器进行及时散热,防尘网30可防止虫子和灰尘进入取暖器内部。
防尘网30和面壳1通过螺钉、焊接、粘胶或插接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面壳1内对应防尘网30的周边设有限位块1.7,限位块1.7和面壳1内壁面之间形成卡槽1.8,防尘网30的周边插入卡槽1.8内。
或者,本实施例在面壳1的网孔1.2中设有连接孔1.3,防尘网30对应连接孔1.3设有安装孔30.1,螺丝贯穿安装孔30.1和连接孔1.3,以使防尘网30固定设置在面壳1上。
或者,本实施例在面壳1和/或防尘网30的周边涂有粘胶,防尘网30通过粘胶粘贴在面壳1上。或者面壳1设有用于放置粘胶的胶槽。
本实施例的支撑板15的两侧设有通槽15.1,支撑架29的两侧设有铰孔29.1,旋转钉28穿过通槽15.1后铰接在铰孔29.1上,支撑板15通过旋转钉28转动设置在支撑架29上。或者,支撑架29分别设有挂钩,支撑板15设有挂钩孔,以使支撑板15转动。
发热管5的一端套设有内胆压板4,内胆7的一端向外延伸有加强板7.1,第一螺钉2穿过内胆压板4后旋装在加强板7.1上,第一螺钉2与内胆压板4之间设有防滑垫3;发热管5与内胆7之间设有密封圈6。内胆压板4可以使发热管5牢牢地固定在内胆7内。
面壳1设有开口部1.5,开口部1.5周边设有折边1.6,面壳1与底壳19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3与面壳1通过折边1.3相互卡接,且连接板33和折边1.3通过螺丝连接。
内胆7的一端设有第一插接部7.2,第一插接部7.2呈弯管状,底壳19的一侧设有第一半圆孔19.2,第二连接板33一侧对应第一半圆孔19.2的位置设有第二半圆孔33.1,第一半圆孔19.2与第二半圆孔33.1配合形成第一插接孔34,第一插接部7.2插入并穿过第一插接孔34,第一插接部7.2的末端安装有第一防尘盖32,第一插接部7.2的外周套设有第一装饰圈31,第一装饰圈31位于底壳19外侧、并紧邻第一插接孔7.2;内胆7的另一端设有笔直的第二插接部7.3,第一连接板19.6上设有第二插孔19.6.1,第二插接部7.3插入并穿过第二插孔19.6.1,第二插接部7.3的末端安装有第二防尘盖10,第二插接部7.3的外周套设有第二装饰圈9,第二装饰圈9位于底壳19外侧、并紧邻第二插接孔19.6.1。
内胆7的另一端邻近第二插接部7.3的位置设有感温探头8,内胆7的外周套设有保温膜11,保温膜11的端部邻近第二插接部7.3的位置设有三极温控器12。保温膜11可以防止发热管5产生的热量快速扩散到取暖器外。
底壳19底部设有电源盒16,电源盒16盖合在电源板25的外侧,电源盒16的一侧设有漏电线圈17。
底壳19底部设有第一接线柱23,支撑架29的一侧设有第二接线柱24,第一接线柱23的一侧设有压线码22;底壳19底部设有空气探头27,空气探头27通过布线夹26固定在底壳19上,空气探头27位于第一接线柱23与第二接线柱24之间。
底壳19的侧部设有第一圆孔19.4,第一圆孔19.4上插有第一护线圈20,底壳19底部设有第二圆孔19.5,第二圆孔19.5上插有第二护线圈21。
控制板14的两侧设有螺钉孔14.2,控制板14通过螺钉孔14.2上设置第二螺钉13安装在支撑板15上,第二螺钉13上套设有垫片;面壳1上设有卡扣1.4,第一连接板19.6上设有卡孔19.6.2,卡扣1.4卡在卡孔19.6.2上,实现面壳1与底壳19的连接。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1.一种取暖器,包括相互连接的面壳(1)和底壳(19),所述底壳(19)上设有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19.6),底壳(19)上安装有内胆(7),所述内胆(7)内设有发热管(5),所述面壳(1)上设有装配孔(1.1),装配孔(1.1)上设置有控制板(14),底壳(19)底部安装有电源盒底板(18),电源盒底板(18)的顶部安装有电源板(2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9)上设有支撑架(29),支撑架(29)上安装有可转动的支撑板(15),控制板(14)安装在支撑板(15)的顶部,电源板(25)位于支撑板(15)的下方,控制板(14)的顶部设有可左右旋转的控制屏(14.1),控制屏(14.1)位于装配孔(1.1)内,且控制屏(5.1)和装配孔(1.1)互为间隙配合,控制屏(14.1)的外表面与面壳(1)的外表面相互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9)设有一个以上贯穿底壳(19)的通孔(19.7),每个通孔(19.7)上覆盖有防虫盖(19.1),且防虫盖(19.1)和通孔(19.7)共同形成挂钩孔(19.3);防虫盖(19.1)通过螺丝、卡边或焊接固定在底壳(19)上;面壳(1)上设有散热孔(1.2),面壳(1)内侧或外侧设有防尘网(30),散热孔(1.2)和防尘网(30)互为对应设置;防尘网(30)和面壳(1)通过螺丝、焊接、粘胶或插接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5)的两侧设有通槽(15.1),支撑架(29)的两侧设有铰孔(29.1),旋转钉(28)穿过通槽(15.1)后铰接在铰孔(29.1)上,支撑板(15)通过旋转钉(28)转动设置在支撑架(29)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5)的一端套设有内胆压板(4),内胆(7)的一端向外延伸有加强板(7.1),第一螺钉(2)穿过内胆压板(4)后旋装在加强板(7.1)上,第一螺钉(2)与内胆压板(4)之间设有防滑垫(3);发热管(5)与内胆(7)之间设有密封圈(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1)设有开口部(1.5),开口部(1.5)周边设有折边(1.6),面壳(1)与底壳(19)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3)与面壳(1)通过折边(1.3)相互卡接,且连接板(33)和折边(1.3)通过螺丝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7)的一端设有第一插接部(7.2),第一插接部(7.2)呈弯管状,底壳(19)的一侧设有第一半圆孔(19.2),第二连接板(33)一侧对应第一半圆孔(19.2)的位置设有第二半圆孔(33.1),第一半圆孔(19.2)与第二半圆孔(33.1)配合形成第一插接孔(34),第一插接部(7.2)插入并穿过第一插接孔(34),第一插接部(7.2)的末端安装有第一防尘盖(32),第一插接部(7.2)的外周套设有第一装饰圈(31),第一装饰圈(31)位于底壳(19)外侧、并紧邻第一插接孔(7.2);内胆(7)的另一端设有笔直的第二插接部(7.3),第一连接板(19.6)上设有第二插孔(19.6.1),第二插接部(7.3)插入并穿过第二插孔(19.6.1),第二插接部(7.3)的末端安装有第二防尘盖(10),第二插接部(7.3)的外周套设有第二装饰圈(9),第二装饰圈(9)位于底壳(19)外侧、并紧邻第二插接孔(19.6.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7)的另一端邻近第二插接部(7.3)的位置设有感温探头(8),内胆(7)的外周套设有保温膜(11),保温膜(11)的端部邻近第二插接部(7.3)的位置设有三极温控器(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9)底部设有电源盒(16),电源盒(16)盖合在电源板(25)的外侧,电源盒(16)的一侧设有漏电线圈(17);所述底壳(19)底部设有第一接线柱(23),支撑架(29)的一侧设有第二接线柱(24),第一接线柱(23)的一侧设有压线码(22);底壳(19)底部设有空气探头(27),空气探头(27)通过布线夹(26)固定在底壳(19)上,空气探头(27)位于第一接线柱(23)与第二接线柱(24)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9)的侧部设有第一圆孔(19.4),第一圆孔(19.4)上插有第一护线圈(20),底壳(19)底部设有第二圆孔(19.5),第二圆孔(19.5)上插有第二护线圈(2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14)的两侧设有螺钉孔(14.2),控制板(14)通过螺钉孔(14.2)上设置第二螺钉(13)安装在支撑板(15)上,第二螺钉(13)上套设有垫片;面壳(1)上设有卡扣(1.4),第一连接板(19.6)上设有卡孔(19.6.2),卡扣(1.4)卡在卡孔(19.6.2)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