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90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装饰装修和暖通的集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取暖功能集成应用的踢脚线。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北方的冬季,工业及民用建筑大多数是采用集中供暖方式,由燃煤、燃气或燃油锅炉对水进行循环加热,建筑物室内采用暖气片进行换热,热能供应稳定,适用于冬季较长供暖期的供暖,其供热量较大,能满足一般建筑物取暖的要求。

但是在南方,特别是冬冷夏热地区,由于供暖期较短,气候变化不稳定,无规律,大多数各类建筑,特别是居民住宅只能采用间隙式分户独立取暖的方式。南方住宅的设计很少考虑集中供暖的要求,只有少数居民区采用分片集中供暖,但由于投资和使用成本较大,很难大面积推广。而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南方的室内取暖已成为普遍要求和基本配置。

目前,南方室内取暖的技术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各种可移动式的取暖器,以电加热取暖器为主;

2、空调设备制热取暖;

3、散热片式的燃气热水供暖;

4、地暖或墙面供暖:一种方式是:热源采用燃气或电加热;或燃气加上电加热的方式,供热管道敷设在地板或地砖下;另一种方式是:恒功率或变功率发热电缆,或电热集成板、电热席,干法施工或湿法施工地面辐射供暖或墙面辐射供暖。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是:

独立设置的取暖设备占用室内空间,影响室内装潢效果;需要通过送风进行热量的分布,而在冬季,进行送风会导致人体出现不适感;

地暖的管道埋设于地板或地砖下,导致传热效果差,热效率下降;工程施工难度大、更不适宜二次装修,取暖设施的投资大、成本高、工期长;一旦管道出现故障,难以检查和维修,而且很难改造和翻新;地板、地砖、墙面受热会变形、变质,特别是可能出现热胀冷缩而导致开裂,影响装修效果。由于室内地面上需要放置各类家具、用品,导致地暖传热效率下降。特别是地暖的热量的传导受到地板或地砖的阻碍,只能向地面以下传导和辐射,热效率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装饰装修和取暖功能的集成制造、集成应用踢脚线,其目的是克服现有供暖方式的缺陷,使暖通与装饰装修产品集成一次完成,并提高建筑取暖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用于墙面与地面连接处,其包括面板,所述的面板的两面分别为安装后外观可见的正面和安装后外观不可见的背面,所述的踢脚线沿着其长度方向,在所述的面板背面上,设置电热带并附贴于面板的背面。

所述的电热带为屏蔽型的电热带。

所述的面板设置与长度方向一致的一个或多个凸筋,所述的凸筋的凸起方向朝向面板的正面;所述的电热带同向设置在所述的凸筋在面板的背面上形成的凹槽中。

所述的面板采用装饰用的金属薄板。

所述的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均设有朝向所述的面板的背面的弧形转角,再形成一个折边;两侧的折边分布同一个平面上;在所述的面板的背面及折边形成的空间内,填充隔热材料。

填充后的隔热材料与所述的折边平齐,在所述的隔热材料的填充后的表面上设置与其覆贴的底膜。

所述的折边形成的角度为90°。

在所述的底膜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底膜透气孔。

所述的踢脚线的端部、面板的背面设置电热带快接插头,所述的电热带快接插头与所述的电热带的导电线芯和屏蔽线芯连接;不同踢脚线上的电热带快接插头的另一端通过电线或电缆连接。

所述的电热带快接插头的一个端部与踢脚线的端部相差至少一个踢脚线厚度的距离。

所述的电热带采用自变功率的电热材料,其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所述的踢脚线,可以任意截短,也可以在限长内任意接长使用,也可以电热踢脚线与非电热踢脚线混合使用,使之外观的连续性。

所述的踢脚线在一定长度内采用串联接长;或者采用并联分布;或者独立直接与电源连接。

所述的踢脚线的电源采用光伏直驱电源;或者采用市电电源。

所述的踢脚线采用直接板连接;或者采用阳角板连接;或者采用阴角板连接,将两条踢脚线进行连接固定。

所述的电热带与住宅生活管理系统连接;所述住宅生活控制系统对踢脚线取暖的控制方式是:根据住宅生活管理系统设定的温度要求进行自动调节,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制热功率;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制热功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装修中墙面最下部必须布置的踢脚线集成设置取暖结构,且四周连续均布,使得取暖设施的安装、拼接、调试、维修极为方便,改善了人体感受的舒适度;避免地面上家具及用品对传热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热效率,充分利用低谷廉价电,取暖成本大为下降,降低电费支出;不会因为制热而对地板、地砖造成不良影响;有效防止取暖发热器件可能对人体特别是儿童造成的热灼伤。

附图说明

附图所示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未表示端部);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热带快接插头与电线或电缆连接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面板,2、凸筋,3、电热带,4、隔热材料,5、底膜,6、底膜透气孔,7、电热带快接插头,8、钉槽,9、电线(或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一种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用于墙面与地面连接处,其包括面板1,所述的面板1的两面分别为安装后外观可见的正面和安装后外观不可见的背面。

踢脚线的一般作用是起到墙面与地面的衔接作用,一般主要是起到美观的作用。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提高建筑取暖的效率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沿着其长度方向,在所述的面板1背面上,设置电热带3并附贴于面板1的背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装修中墙面最下部必须布置的踢脚线设置取暖的结构,使得取暖设施的安装、拼接、调试、维修极为方便,改善了人体感受的舒适度;避免地面上家具及用品对传热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热效率。同时,不会因为制热而对地板、地砖造成不良影响。

所述的面板1设置与长度方向一致的一个或多个凸筋2,所述的凸筋2的凸起方向朝向面板1的正面;所述的电热带3设置在所述的凸筋2在面板1的背面上形成的凹槽中。

采用向正面凸起的凸筋2结构,其作用之一,是增大面板1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二是提高面板1的抗弯折的强度,也是踢脚线具有一定美观效果。

一般凸筋2分布三条或四条,增加凸筋2的数量,可以增大制热功率,提高制热效果。

所述的面板1采用金属薄板。所述的金属薄板可以采用多种艺术色彩的金属薄板,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具体地,所述的面板1采用厚度为0.48mm的铝板,或者采用厚度为0.35mm的彩钢板。采用金属板可以提高传热效率,同时不易变形、受潮,且具有一定的强度。

所述的面板1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均设有朝向所述的面板1的背面的弧形转角,再形成一个折边;两侧的折边分布同一个平面上;在所述的面板1的背面及折边形成的空间内,填充隔热材料4。

在踢脚线的横截面上,所述的弧形转角的内表面半径为10mm。折边的宽度为5mm。

采用填充隔热材料4的方式:一是起到固定电热带3的作用;二是起到隔热的作用,阻止热量向墙体方向散发,提高热效率;三是使踢脚线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强度。而且,隔热材料4的重量较轻。隔热材料4为发泡材料,一般采用聚氨酯硬泡材料材料,无毒、无污染,对人体无害。

所述的踢脚线的端部、面板1的背面设置电热带快接插头7,所述的电热带快接插头7与所述的电热带3连接;不同踢脚线上的电热带快接插头7通过电线9或电缆连接。

电热带快接插头7采用型号为spl2两相快速连接器(软硬对接端子)。

所述的隔热材料4填充后与所述的折边平齐,在所述的隔热材料4的填充后的表面上设置与其覆贴的底膜5。

底膜5的作用是对底膜5起到保护作用、防潮作用,同时起电磁屏蔽作用。

在所述的底膜5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底膜透气孔6。用于对地、墙脚调节湿度。

所述的电热带3采用自变功率的电热功能材料,其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反之亦然,可以任意截短,也可在一定范围内接长使用。

电热带3采用扁平状的、具有屏蔽性能的ptc电热带。其扁平面帖附于面板1的背面。为了实现安全保护,该ptc电热带能够实现自动温控,当温度升高,其电阻上升,在温度上升到一定值时,其电阻可以使得电热降低。这主要是保护人体不受热量的灼伤,当人体不小心帖附在踢脚线上(特别是婴幼儿),散热受阻,温度就会上升,这时,电热带电阻急剧上升,使电流大幅下降,发热量随即下降,保护人体不会被高温灼伤、烫伤,有效防止取暖发热器件可能对人体特别是儿童造成的热灼伤。

同时,该电流下降的信号被住宅生活管理系统获得,住宅生活管理系统发出控制指令,停止供电,并发出警报,提示业主采取安全措施。

所述的折边形成的角度为90°。

所述的凸筋2的两个侧边均倾斜设置,使其横截面形成等腰梯形。扩大散热和辐射面积,具有利于热气对流和辐射角。

凸筋2凸起的高度为3mm(即等腰梯形的高),正面顶部宽度为10mm(即等腰梯形的上底长度),底部宽度为24mm(即等腰梯形的下底长度)。

在所述的面板1中设置钉槽8,用于在墙面上固定时打入钉子。所述的钉槽8平行于面板1的长度方向,其结构为由面板1的正面向背面的凸起,在面板1的横截面上的半径为1mm。

钉槽8为两条,分布在面板1的上下两侧。

所述的踢脚线采用串联接长;或者采用并联分布;或者直接与电源连接。

所述的踢脚线,可以任意截短,也可以在限长内任意接长使用,也可以电热踢脚线与非电热踢脚线混合使用,使之外观的连续性。

所述的踢脚线的电源采用光伏直驱电源,即非蓄电、非逆变的电源;或者采用市电电源。

所述的踢脚线采用直接板连接;或者采用阳角板连接;或者采用阴角板连接,将两条踢脚线进行连接固定。

图4是电热带快接插头与电线或电缆连接的示意图。还可以通过电线9采用其它不同类型的串联、并联连接的方式。

如图3、图4所示,所述的电热带快接插头7的端部与踢脚线的端部相差至少一个踢脚线厚度的距离。

这样,连接用的电线9或电缆在其踢脚线端部的背面具有一定的放置空间。如果采用阳角板连接;或者采用阴角板连接,使得面板1具有裁切的余量。

所述的电热带3与住宅生活管理系统连接;所述住宅生活控制系统对踢脚线取暖的控制方式是:根据住宅生活管理系统设定的温度要求进行自动调节,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制热功率;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制热功率。

采用上述控制方式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低谷廉价电,取暖成本大为下降,降低生活用电费用。夜间制热量大一点,将温度升高一点,因为夜间的电价较低;白天制热量小一点,减少白天高价电的用电量。

本实用新型可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终端,可以是非蓄电非逆变的光伏直驱电热,用于无交流电的区域;本实用新型集成了现有各类取暖方式的优点投资少、工期短、成本低,清洁、舒适、节能、即开即用、个性化,多功能集成应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用于墙面与地面连接处,其包括面板(1),所述的面板(1)的两面分别为安装后外观可见的正面和安装后外观不可见的背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踢脚线沿着其长度方向,在所述的面板(1)背面上贴附设置电热带(3);

所述的面板(1)设置与长度方向一致的一个或多个凸筋(2),所述的凸筋(2)的凸起方向朝向面板(1)的正面;所述的电热带(3)同向设置在所述的凸筋(2)在面板(1)的背面上形成的凹槽中;

所述的面板(1)采用金属薄板;所述的面板(1)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均设有朝向所述的面板(1)的背面的弧形转角,再形成一个折边;两侧的折边分布同一个平面上;在所述的面板(1)的背面及折边形成的空间内,填充隔热材料(4)。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填充后的隔热材料(4)与所述的折边平齐,在所述的隔热材料(4)的填充后的表面上设置与其覆贴的底膜(5)。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边形成的角度为90°。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底膜(5)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底膜透气孔(6)。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踢脚线的端部、面板(1)的背面设置电热带快接插头(7),所述的电热带快接插头(7)与所述的电热带(3)的导电线芯和屏蔽线芯连接;不同踢脚线上的电热带快接插头(7)的另一端通过电线(9)或电缆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带快接插头(7)的一个端部与踢脚线的端部相差至少一个踢脚线厚度的距离。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带(3)采用自变功率的电热材料,其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筋(2)的两个侧边均倾斜设置,使其横截面形成等腰梯形。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踢脚线在一定长度内采用串联接长;或者采用并联分布;或者独立直接与电源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踢脚线的电源采用光伏直驱电源;或者采用市电电源。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踢脚线采用直接板连接;或者采用阳角板连接;或者采用阴角板连接,将两条踢脚线进行连接固定。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带(3)与住宅生活管理系统连接;所述住宅生活管理系统对踢脚线取暖的控制方式是:根据住宅生活管理系统设定的温度要求进行自动调节,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制热功率;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制热功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取暖功能的踢脚线,用于墙面与地面连接处,其包括面板(1),面板(1)的两面分别为安装后外观可见的正面和安装后外观不可见的背面;踢脚线沿着其长度方向,在面板(1)背面上,设置电热带(3)并附贴于面板(1)的背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装修中墙面最下部必须布置的踢脚线设置取暖的结构,使得取暖设施的安装、拼接、调试、维修极为方便,改善了人体感受的舒适度;避免地面上家具及用品对传热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热效率,充分利用低谷廉价电,取暖成本大为下降,降低生活用电费用;不会因为制热而对地板、地砖造成不良影响;有效防止取暖发热器件可能对人体特别是儿童造成的热灼伤。

技术研发人员:程崇钧;肖毅;程巍;韩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韩援
技术研发日:2019.05.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86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