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单电机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用于供暖的设备,如今市场上的取暖器各式各样,最常见的还是电取暖器,即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主要采用传导以及辐射的传热方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往往是通过电热丝加热升温并将温度向外辐射的形式进行取暖。
目前市面上的取暖器结构具备下述缺点:1、出风不顺畅,风阻大;2、由于电路板和主要控板为取暖器控制部分的主要部分,现有技术的电路板和主要孔板安装于由于安装于主机内部,使得维修的时候拆卸和维修难度大,维修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机器的损坏。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取暖器结构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的单电机取暖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的单电机取暖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取暖器盖板后壳,包括:
上盖,在电机安装部与ptc安装部之间设有弧形面,该弧形面的弧度由电机安装部到ptc安装部渐增,上盖上远离ptc安装部的一端设有容纳腔一,该容纳腔一顶部开口且开口上可拆卸的设有顶盖;
后壳,其上覆盖有上盖,后壳内设有电机容纳腔,该电机容纳腔的位置与电机安装部对应,后壳的一侧设有出风口且出风口与风道联通。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弧形面上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加强筋。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出风口的外壁靠近端部设有防滑凸筋。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顶盖的四个边角处均设有螺纹孔。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出风口内壁设有限位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单电机取暖器结构设置合理,通过电机的向转动进行换气和取暖工作,使用便利;弧形面的设置使得出风顺畅,风阻减小更进一步的,弧形面由上盖的平面往上盖的下方及ptc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弯曲,风向流向顺畅,使用效果好;容纳腔的顶部可拆卸的设有顶盖,在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打开顶盖,便能实现取暖器的维修,操作方便,避免了对取暖器结构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电机取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电机取暖器的上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电机取暖器的上盖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单电机取暖器的顶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单电机取暖器的后壳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单电机取暖器的后壳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单电机取暖器的后壳a部分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盖,11-电机安装部,12-ptc安装部,13-弧形面,131-加强筋,14-容纳腔一,15-顶盖,151-螺纹孔,2-后壳,21-电机容纳腔,22-风口,24-限位部,23-防滑凸筋,25-电机放置部,26-后壳风道底部,27-后壳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7所示,本单电机取暖器包括:
上盖1,在电机安装部11与ptc安装部12之间设有弧形面13,该弧形面13的弧度由电机安装部11到ptc安装部12渐增,上盖1上远离ptc安装部12的一端设有容纳腔一14,该容纳腔一14顶部开口且开口上可拆卸的设有顶盖15;
后壳2,其上覆盖有上盖1,后壳2内设有电机容纳腔21,该电机容纳腔21的位置与电机安装部11对应,后壳2的一侧设有出风口22且出风口22与风道联通。
取暖器是用于供暖的设备,如今市场上的取暖器各式各样,最常见的还是电取暖器,即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主要采用传导以及辐射的传热方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往往是通过电热丝加热升温并将温度向外辐射的形式进行取暖。
目前市面上的取暖器结构具备下述缺点:1、出风不顺畅,风阻大;2、由于电路板和主要控板为取暖器控制部分的主要部分,现有技术的电路板和主要孔板安装于由于安装于主机内部,使得维修的时候拆卸和维修难度大,维修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机器的损坏。
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单电机取暖器,通过在上盖1上设有弧形面13,如图所示,该弧形面13的弧度由电机安装部11到ptc安装部12渐增,使得在具体工程过程中,电机驱动风从风道流出,并经过弧形面滑到ptc安装部12处,对比现有技术的结构,弧形面13的设置使得出风顺畅,风阻减小更进一步的,弧形面由上盖1的平面往上盖1的下方及ptc安装部12的方向逐渐弯曲,风向流向顺畅。
再者,上盖1上远离ptc安装部12的一端设有容纳腔一14,该容纳腔一14顶部开口且开口上可拆卸的设有顶盖15,对比现有技术将电路板以及主控板放置于取暖器的内部,本实用新型将电路板以及主控板的固定位置设于容纳腔一14内,而且容纳腔14的顶部可拆卸的设有顶盖15,在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打开顶盖15,便能实现取暖器的维修,操作方便,避免了对取暖器结构的损坏。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弧形面13上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加强筋131。
如图所示,本实施中,加强筋131设置的数量为三个。此处由于设置了弧形面13,风道出来的风更加顺畅,如若不设置加强筋131,此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容易变形。设置了加强筋131后,即使长期使用,出风顺畅的同时,弧形面13也不容易变形,稳定性强。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顶盖15的四个边角处均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上为沉孔,顶盖15上的螺纹孔151与容纳腔一14的四个边角处设置的螺纹孔的位置对应,在装配的时候,只需要将顶盖15放置于容纳腔一14上,再将螺丝打入螺纹孔151内,即实现了顶盖15与上盖1的固定,如若需要维修,只需要拆卸开顶盖15,如此便实现了电路板和主控板维修的时,方便操作,也方便的安装和拆卸。再者,沉孔的设计,使得螺丝头部不会再外部显示,美观性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出风口22的外壁靠近端部设有防滑凸筋23。该防滑凸起沿着出风口22的弧度设置,用于固定出风口处的管子的,防止扎带滑落,现有技术的风口套在出风口22上面,再用扎带拉紧,如果没有本实用新型的防滑凸筋23,非常容易滑落。通过设置防滑凸筋23,再通过扎带固定,风口套接出风口22稳定,不易滑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出风口22内壁设有限位部24。
如图7所示,限位部24为朝向远离内壁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限位部24的作用为限位,能够有效防止风口挡片往里跑,只能往风口外打开。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电机放置部25到上盖1的距离为a,所述后壳风道底部26到上盖1的距离为b,后壳底部27到上盖1的距离为c,满足数量关系a>b>c。
上述高度的设置使得后壳底部27呈现三个阶梯状态,当后壳2靠近地面时,与地面接触的面为距离上盖1距离最远的部位,即设置电机放置部25与地面接触。对比现有技术的后壳底部27完全与底面接触,本实用新型的后壳2只是距离上盖1距离最远的面与底面接触,即后壳2的部分凸起与底面接触,在工人安装的时候,能够有效减少了面与面接触的磨损和刮擦。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后壳2的两侧面为向靠近上盖1方向弯折的弧面。弧形面的设计使得取暖器箱体的美观性提升。
本单电机取暖器结构设置合理,通过电机3的向转动进行换气和取暖工作,使用便利;弧形面13的设置使得出风顺畅,风阻减小更进一步的,弧形面由上盖1的平面往上盖1的下方及ptc安装部12的方向逐渐弯曲,风向流向顺畅,使用效果好;容纳腔14的顶部可拆卸的设有顶盖15,在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打开顶盖15,便能实现取暖器的维修,操作方便,避免了对取暖器结构的损坏。
本文中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换,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单电机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1),在电机安装部(11)与ptc安装部(12)之间设有弧形面(13),该弧形面(13)的弧度由电机安装部(11)到ptc安装部(12)渐增,上盖(1)上远离ptc安装部(12)的一端设有容纳腔一(14),该容纳腔一(14)顶部开口且开口上可拆卸的设有顶盖(15);
后壳(2),其上覆盖有上盖(1),后壳(2)内设有电机容纳腔(21),该电机容纳腔(21)的位置与电机安装部(11)对应,后壳(2)的一侧设有出风口(22)且出风口(22)与风道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电机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面(13)上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加强筋(1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电机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2)的外壁靠近端部设有防滑凸筋(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电机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5)的四个边角处均设有螺纹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电机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2)内壁设有限位部(2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