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供暖模式主要是用热水循环系统进行集中采暖,采用大型锅炉将水加热,热水通过主管和支管输送到各家各户的暖气片,暖气片散热加热空气,达到室内采暖的目的。集中供暖采用的暖气片对各家各户来说存在维护难,无法自主控制的缺陷。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电暖器片,包括油汀式、石英式和辐射式电暖器,使用方便、干净环保,但仍存在耗电量大,采暖效果差的问题。
微热管阵列是一种导热能力超强的导热管元件,主要由铝合金管壳和少量工质组成,包括蒸发段、冷凝段两部分。微热管阵列外形为薄板、内部并列多根独立运行的热管微细阵列,由于其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依靠内部工质流动和相变,全表面蒸发与凝结,使其本身的传热效率比同样材质的最佳导热体高出数千倍。微热管阵列外形平整规则,可以与大多数加、发热元器件表面紧密结合,微热管阵列每平米有300-600根以上独立运行的微细热管,能够解决利用常规圆形热管必然出现的多次接触热阻,极大提高了当量蒸汽的换热面积与整体的热管的可靠性。微热管长度和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改变,可以弯曲、扭曲,目前在集热、供暖等方面的运用大多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没有实际投产,应用方向上,基本上运用于太阳能热水器上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该暖气片采用微热管阵列作为散热元件加热室内空气,热源上采用可切换的热水源或电源两种方式。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包括框体、至少一组微热管阵列、热源管,所述微热管阵列位于所述框体内部,其上端与框体的顶板下表面紧密贴合密封,下端与热源管紧密贴合;所述微热管阵列下部的外侧面上设有一体成型的具有插口的插块,所述插块的插口内插入有相匹配的ptc贴片,所述ptc贴片通过导线与外界电源连接。
进一步,所述微热管阵列为平板型微热管阵列,弯折成上部平行、下端与所述热源管管壁紧密贴合的形状。
进一步,所述微热管阵列表面上设有若干散热翘翅片。
进一步,所述热源管外壁包覆有保温层。
进一步,所述ptc贴片包括ptc陶瓷加热器元件,所述ptc陶瓷加热器元件通过绝缘瓷接线柱与导线连接,所述ptc陶瓷加热器元件插入所述插块时涂有电子导热胶。
进一步,所述框体外侧壁上嵌设有插座,所述导线与插座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插座下方的框体外侧壁上嵌设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插座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热源管下方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架、万向轮,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在热源管上,所述万向轮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平板带翘翅型微热管阵列作为散热元件,每组微热管阵列具有多个并排排列的微细热管,微细热管内部充有工质,供热启动温度低,提高了暖气片的热传输能力;当热源管一端通过与外界供热水管连接,另一端作为出水口,能够实现水热循环供暖;当连接ptc贴片的导线与外界电源连接通电后利用ptc陶瓷加热器元件能够实现电热供暖;电热供暖时,热源管内可充入导热蓄能介质提高热传输能力;通过电子导热胶提高ptc贴片与微热管阵列之间的热传输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微热管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框体,101-插座,102-开关,2-微热管阵列,201-插块,202-散热翘翅片,3-热源管,4-pct贴片,401-ptc陶瓷加热器元件,5-导线,6-保温层,7-支撑架,8-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包括框体1、多组微热管阵列2、热源管3,所述微热管阵列2位于所述框体1内部,其上端与框体1的顶板下表面紧密贴合密封,下端与热源管3紧密贴合;所述微热管阵列2下部的外侧面上设有一体成型的具有插口的插块201,所述插块201的插口内插入有相匹配的ptc贴片4,所述ptc贴片4通过导线5与外界电源连接;所述微热管阵列2为平板型微热管阵列,弯折成上部平行、下端与所述热源管管壁紧密贴合的形状;所述微热管阵列2表面上设有若干散热翘翅片202;所述热源管3外壁包覆有保温层6。
所述ptc贴片4包括ptc陶瓷加热器元件401,所述ptc陶瓷加热器元件401通过绝缘瓷接线柱与导线5连接,所述ptc陶瓷加热器元件401插入所述插块201时涂有电子导热胶。
所述框体1外侧壁上嵌设有插座101,所述导线5与插座101电性连接;所述插座101下方的框体1外侧壁上嵌设有开关102,所述开关102与插座101电性连接。
所述热源管3下方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架7、万向轮8,所述支撑架7固定安装在热源管3上,所述万向轮8固定安装在支撑架7上。
所述框体1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可以采用水热或电热两种供暖模式:采用水热供暖时,所述热源管3一端直接与外界供热水管连接,另一端作为出水口与出水管直接连接,形成水热循环供热用暖气片;采用电热供暖时,可以停止热水循环,ptc陶瓷加热器元件401通过导线5连接插座101、插座101与匹配的电源插线连接后连通外部电源,通过开关102控制ptc贴片4是否工作,实现电热供暖用暖气片。
本实用新型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也可以采用水热和电热两种共同供暖模式,外界电源与电源插线之间安装温控器,水电切换可根据供热水温度用温控器自动切换来控制,当热水温度低于50度时改用电热供暖。当热水温度高于50度时电加热退出。
本实用新型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是太阳能集热器供暖系统的最佳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包括框体(1)、至少一组微热管阵列(2)、热源管(3),所述微热管阵列(2)位于所述框体(1)内部,其上端与框体(1)的顶板下表面紧密贴合密封,下端与热源管(3)紧密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热管阵列(2)下部的外侧面上设有一体成型的具有插口的插块(201),所述插块(201)的插口内插入有相匹配的ptc贴片,所述ptc贴片通过导线(5)与外界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热管阵列(2)为平板型微热管阵列,弯折成上部平行、下端与所述热源管(3)管壁紧密贴合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热管阵列(2)表面上设有若干散热翘翅片(2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管(3)外壁包覆有保温层(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tc贴片包括ptc陶瓷加热器元件(401),所述ptc陶瓷加热器元件(401)通过绝缘瓷接线柱与导线(5)连接,所述ptc陶瓷加热器元件(401)插入所述插块(201)时涂有电子导热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外侧壁上嵌设有插座(101),所述导线(5)与插座(101)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101)下方的框体(1)外侧壁上嵌设有开关(102),所述开关(102)与插座(101)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两用微热管暖气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管(3)下方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架(7)、万向轮(8),所述支撑架(7)固定安装在热源管(3)上,所述万向轮(8)固定安装在支撑架(7)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