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5


本发明涉及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特别涉及内置有电子控制装置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工业机械领域中,利用电动马达进行机械系统控制要素的驱动,但最近开始采用将电子控制部与电动马达一体组装的、所谓的机电一体式电动驱动装置,其中,电子控制部由对电动马达的旋转速度或旋转扭矩进行控制的半导体元件等构成。

作为机电一体式电动驱动装置的例子,例如构成为,在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检测由驾驶员对方向盘进行操作而转动的转向轴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扭矩,并基于该检测值以向与转向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的方式驱动电动马达,以产生操舵辅助扭矩。为了控制该电动马达,电子控制部设置在助力转向装置上。

作为现有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例如已知(日本)特开2015-13459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专利文献1记述了由电动马达部和电子控制部构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而且,电动马达部的电动马达收纳在具有由铝合金等制作的筒部的马达壳体中,供电子控制部的电子部件安装的基板安装于在马达壳体的与轴向的输出轴相反一侧配置的、作为ecu壳体发挥作用的散热器上。

在散热器安装的基板具有:电源电路部、具有驱动控制电动马达的mosfet或igbt等功率开关元件的电力转换电路部、及控制功率开关元件的控制电路部,功率开关元件的输出端子和电动马达的输入端子经由总线电连接。

而且,经由由合成树脂制作的连接器盒体从电源向安装在散热器的电子控制部供给电力,另外,从检测传感器类设备向安装在散热器的电子控制部供给运行状态等检测信号。连接器盒体作为盖体发挥作用,密封散热器而将其封闭地进行固定,另外利用固定螺钉而固定于散热器的外周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其他使电子控制装置一体化的电动驱动装置,已知有电动制动器及各种液压控制用的电动液压控制器等,但在如下的说明中,作为代表,对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进行说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45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为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配置在汽车的发动机舱内,所以需要使之小型化地构成。特别是在最近,倾向于在汽车的发动机舱内设置大量的排气对策设备及安全对策设备等辅助类设备,希望能够尽量使包括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内的各种辅助类设备小型化及减少零部件数量。

例如,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从其构造上来看,倾向于在长度方向上对轴长的限制相对较少而限制径向的大型化。因此,当前需要使壳体在径向上小型化。为了在径向上小型化,将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及控制电路部单独地三分割的结构是有效的。据此,因为将用于控制电动马达所需要的电气部件进行三分割,所以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

可是,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本发明作为对象的电动驱动装置中,连接器盒体50在电源电路部51的电路基板53的外周缘53e的径向上配置在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图16示出了从与连接器盒体50相反一侧观察的状态。而且,用于从连接器盒体50向电源电路部51供给电力的连接部构成为,使在连接器盒体50设置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电源供给侧端子)52的平板部分52f和在电源电路部51的电路基板53设置的、大致“u”字状的电源电路侧端子(=电源接受侧端子)54的平板部分54f重合,对重合部分的前端进行tig焊接而由接合部w进行连接。

而且,因为使连接器盒体侧端子52的平板部分52f和电源电路侧端子54的平板部分54f重合来进行接合,所以,需要使电源电路侧端子54超过电路基板53的外周缘53e而与连接器盒体侧端子52接近地配置。也就是说,因为该“u”字状的电源电路侧端子54的平板部分54f和连接器盒体侧端子52的平板部分52f连接,所以,电源电路侧端子54的平板部分54f成为超过电源电路部51的电路基板53的外周缘53e而延伸至连接器盒体侧端子52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作为对象的电动驱动装置中,需要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但当为图16、图17所示的结构时,连接器盒体50的端子配置于电路基板53的外周缘53e的外侧,所以产生在径向上小型化这件事本身存在限制这样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虽然针对连接器盒体50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52和电源电路部51的电源电路侧端子54的连接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类似结构的电子电路,不用说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解决该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的结构的新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该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该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并且,接受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由以沿着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该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使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并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将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电源供给侧端子配置在电路基板的投影范围内,所以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应用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操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整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马达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将图4所示的马达壳体在轴向上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马达壳体上载置、固定了电力转换电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马达壳体上载置、固定了电源电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马达壳体上载置、固定了控制电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马达壳体上载置、固定了连接器盒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拆下金属罩的状态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连接器盒体和电路基板的配置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和电源电路侧端子的连接部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放大了图11所示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和电源电路侧端子的连接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将图12所示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和电源电路侧端子的连接部在旋转轴方向上剖开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和电源电路侧端子的连接部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放大了图14所示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和电源电路侧端子的连接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和电源电路侧端子的连接部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和电源电路侧端子的连接部的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如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上的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及应用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利用图1对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操舵装置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

首先,对用于操舵汽车前轮的操舵装置进行说明。操舵装置1如图1所示构成。在与未图示的方向盘连结的转向轴2的下端设有未图示的小齿轮,该小齿轮与在车体左右方向较长的未图示的齿条啮合。在该齿条的两端连结有用于将前轮向左右方向操舵的转向横拉杆3,齿条被齿条壳体4覆盖。而且,在齿条壳体4和转向横拉杆3之间设有橡胶防护罩5。

为了在对方向盘进行转动操作时辅助有扭矩,设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6。即,设有检测转向轴2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扭矩的扭矩传感器7,并设有:基于扭矩传感器7的检测值经由齿轮10向齿条施加操舵辅助力的电动马达部8、以及对在电动马达部8配置的电动马达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ecu)部9。电动助力转向装置6的电动马达部8的输出轴侧的外周部的三个部位经由未图示的螺钉与齿轮10连接,在电动马达8部的与输出轴相反的一侧设有电子控制部9。

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6中,当通过操作方向盘而使转向轴2向任一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时,扭矩传感器7检测该转向轴2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扭矩,控制电路部基于该检测值,计算电动马达的驱动操作量。基于该计算出的驱动操作量,利用电力转换电路部的功率开关元件驱动电动马达,电动马达的输出轴进行转动以使向与操作方向相同的方向驱动转向轴2。输出轴的转动从未图示的小齿轮,经由齿轮10向未图示的齿条传递,对汽车进行操舵。因为上述结构、作用已经众所周知,所以省略更进一步的说明。

再重复一下,在本发明作为对象的电动驱动装置中,需要使之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但当为图16、图17所示的结构时,因为连接器盒体50的端子配置在电路基板53的外周缘53e的外侧,所以产生对于在径向上小型化这件事本身存在限制这样的问题。

根据上述背景,在本发明中提出如下构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在本发明中,构成为,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该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该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并且,接受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由以沿着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该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使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并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将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据此,因为电源供给侧端子配置在电路基板的投影范围内,所以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

下面,利用图2至图13,对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具体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构成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电动马达部8由具有由铝或铝合金等铝基金属制作的筒部的马达壳体11和收纳于该马达壳体11的未图示的电动马达构成,电子控制部9由在马达壳体11的与轴向的输出轴相反一侧配置的、由铝或铝合金等铝基金属或铁基金属制作的金属罩12和收纳于该金属罩12的未图示的电子控制组装体构成。

马达壳体11和金属罩12在形成于它们的对置端面且外周方向的固定区域部,通过铆接固定或焊接而一体地固定。在金属罩12的内部收纳的电子控制组装体由生成所需要的电源的电源电路部、具有由对电动马达部8的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的mosfet或igbt等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的电力转换电路部及控制该功率开关元件的控制电路部构成,功率开关元件的输出端子和电动马达的线圈输入端子经由总线电连接。

在与马达壳体11相反一侧的金属罩12的端面,连接器盒体13从在金属罩12形成的孔部露出。另外,连接器盒体13利用固定螺钉固定于在马达壳体11形成的固定部。连接器盒体13具有:电力供给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a、检测传感器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b、以及将控制状态向外部设备发送出的控制状态送出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c。

而且,从电源经由由合成树脂制作的电力供给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a向收纳在金属罩12内的电子控制组装体供给电力,另外,经由检测传感器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b,从检测传感器类设备向收纳在金属罩12内的电子控制组装体供给运行状态等检测信号,并且收纳在金属罩12内的电子控制组装体经由控制状态送出用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部13c发送出当前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控制状态信号。

图3示出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6的分解立体图。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嵌合有圆环状的铁制旁轭(未图示),在该旁轭内收纳有电动马达(未图示)。电动马达的输出部14经由齿轮,向齿条施加操舵辅助力。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电动马达的具体构造已经众所周知,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马达壳体11由铝合金制作,作为将由电动马达产生的热、及由后面叙述的电源电路部及电力转换电路部产生的热向外部大气中释放的散热部件发挥作用。由电动马达和马达壳体11构成电动马达部8。

在电动马达部8的输出部14相反一侧的马达壳体11的端面部15安装有电子控制部ec。电子控制部ec由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及连接器盒体13构成。马达壳体11的端面部15与马达壳体11一体地形成,但除此以外,也可以分体地只形成端面部15,通过螺钉或焊接与马达壳体11成为一体。

在此,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及控制电路部18构成冗余系统,构成主电子控制部和副电子控制部的双重系统。而且,虽然一般情况下由主电子控制部控制、驱动电动马达,但当主电子控制部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切换为副电子控制部来控制、驱动电动马达。

因此,一般情况下,来自主电子控制部的热向马达壳体11传递,但当主电子控制部发生异常或故障时,使主电子控制部停止而使副电子控制部工作,向马达壳体11传递来自副电子控制部的热。

但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未采用,但也可以将主电子控制部和副电子控制部结合而作为正常的电子控制部发挥作用,当一方的电子控制部发生异常、故障时,由另一方的电子控制部利用一半的能力来控制、驱动电动马达。在该情况下,虽然电动马达的能力减半,但确保所谓的“助力转向功能”。因此,一般情况下,主电子控制部和副电子控制部的热向马达壳体11传递。

电子控制部ec由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及连接器盒体13构成,朝向远离端面部15侧的方向按照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连接器盒体13的顺序层叠而配置。控制电路部18生成驱动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的控制信号,由微型计算机、周边电路等构成。电源电路部17生成驱动控制电路部18的电源及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电源,由电容器、线圈、开关元件等构成。电力转换电路部16对在电动马达的线圈中流动的电力进行调节,由构成三相上下臂的开关元件等构成。

在电子控制部ec中发热量较多的主要是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的热从由铝合金构成的马达壳体11散热。关于其详细的结构,利用图4至图9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在控制电路部18和金属罩12之间设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连接器盒体13,与车辆蓄电池(电源)或外部未图示的其它控制装置连接。当然,该连接器盒体13也可以经由连接端子与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连接。

金属罩12收纳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控制电路部18并具有对上述部件进行液密性密封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铆接固定或粘接剂而固定在马达壳体11上。

接着,基于图4至图9,对各构成部件的结构和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图4示出了马达壳体11的外观,图5示出了其轴向剖面。

在图4、图5中,马达壳体11形成为筒状形式,由侧周面部11a、封闭侧周面部11a的一端的端面部15、及封闭侧周面部11a的另一端的端面部19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1为有底圆筒状,侧周面部11a和端面部15一体地形成。另外,端面部19具有盖的功能,在将电动马达收纳于侧周面部11a之后端面部19封闭侧周面部11a的另一端。

另外,在端面部15的整个周面设有向径向外侧扩展而形成的环状槽部(下面记为马达壳体侧环状槽部)35,在该马达壳体侧环状槽部35收纳有图9所示的金属罩12的开口端(下面记为金属罩侧环状前端部)37。由所谓的液状密封剂液密性地将马达壳体侧环状槽部35和金属罩12的金属罩侧环状前端部37之间的部分接合。

如图5所示,在马达壳体11的侧周面部11a的内部嵌合有在铁芯卷绕有线圈20的定子21,在该定子21的内部可旋转地收纳有埋设了永磁体的转子22。在转子22固定有旋转轴23,转子22的一端成为输出部14,另一端成为用于检测旋转轴23的旋转相位或转速的旋转检测部24。在旋转检测部24设有永磁体,旋转检测部24贯通在端面部15设置的贯通孔25而向外部突出。并且,利用由未图示的gmr元件等构成的磁感部,检测旋转轴23的旋转相位或转速。

返回至图4,在位于旋转轴23的与输出部14相反一侧的端面部15的面形成有电力转换电路部16(参照图3)、电源电路部17(参照图3)的散热区域15a、15b。在端面部15的四个角一体地直立有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在其内部形成有螺孔26s。

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为了固定后面叙述的控制电路部18的基板及连接器盒体13而设置。另外,在从后面叙述的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直立的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形成有在轴向上与也是后面叙述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相同高度的基板承载部27,在基板承载部27形成有螺孔27s。该基板承载部27用于载置、固定后面叙述的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电路基板)31。

形成端面部15的、与旋转轴23正交的径向的平面区域被一分为二。一个区域形成安装有由mosfet等开关元件形成的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另一个区域形成安装有电源电路部17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的面积形成得比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大。这是由于如上所述采用了双重系统,所以为了确保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设置面积。

而且,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和电源用散热区域15b朝向轴向(旋转轴23延伸的方向)具有高度不同的台阶。也就是说,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在电动马达的旋转轴23的方向观察时,在相对于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分离的方向上具有台阶而形成。该台阶设定为,在设置了电力转换电路部16之后再设置电源电路部17的情况下,电力转换电路部16和电源电路部17互不干涉的长度。

在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形成有三个细长长方形的突状散热部28。该突状散热部28设置有后面叙述的双重系统的电力转换电路部16。另外,突状散热部28在电动马达的旋转轴23的方向观察时,向与电动马达分离的方向突出而延伸。

另外,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为平面状,设置有后面叙述的电源电路部17。因此,突状散热部28作为将由电力转换电路部16产生的热向端面部15传递的散热部发挥作用,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作为将由电源电路部17产生的热向端面部15传递的散热部发挥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突状散热部28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作为将由电力转换电路部16产生的热向端面部15传递的散热部发挥作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将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金属基板焊接在突状散热部28上,从而实现可靠的固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11的端面部15上,能够省略散热部件来缩短轴向的长度。另外,因为马达壳体11具有足够的热容量,所以能够将电源电路部17及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热高效地向外部散热。

接着,图6示出了将电力转换电路部16设置在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形成的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的上部设有由双重系统构成的电力转换电路部16。构成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载置在金属基板(在此使用了铝基金属)上,是容易散热的结构。而且,金属基板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而焊接在突状散热部28。

因此,金属基板能够牢固地固定在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上,另外使由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高效地向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传递。向突状散热部28(参照图4)传递的热向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扩散,并进一步向马达壳体11的侧周面部11a传递而向外部散热。在此,如上所述,因为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轴向的高度比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高度低,所以不会与后面叙述的电源电路部17发生干涉。

这样,在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形成的突状散热部28的上部设置有电力转换电路部16。因此,能够使由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高效地向突状散热部28传递。进而,使得向突状散热部28传递的热向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15a扩散,并向马达壳体11的侧周面部11a传递而向外部散热。

接着,图7示出了自电力转换电路部16之上设置有电源电路部17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上部设置有电源电路部17。构成电源电路部17的电容器29及线圈30等载置在玻璃环氧基板31上。电源电路部17也采用双重系统,根据附图可知,分别对称地形成有由电容器29及线圈30等构成的电源电路。需要说明的是,在玻璃环氧基板31载置有除电力转换电路部16的开关元件以外的电容器等电气元件。

该玻璃环氧基板31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侧的面以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接触的方式固定在端面部15。如图7所示,固定方法为,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固定于在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的基板承载部27设置的螺孔27s中。另外,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也固定于在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设置的螺孔27s中。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电源电路部17在玻璃环氧基板31形成,所以能够进行双面安装。而且,在玻璃环氧基板31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侧的面安装有由未图示的gmr元件及其检测电路等形成的旋转相位、转速检测部,与在旋转轴23(参照图5)设置的旋转检测部24(参照图5)协同工作,检测旋转的旋转相位或转速。

这样,因为玻璃环氧基板31以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接触的方式固定,所以能够使由电源电路部17产生的热高效地向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传递。向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传递的热向马达壳体11的侧周面部11a扩散并传递,从而向外部散热。在此,通过使玻璃环氧基板31和电源用散热区域15b(参照图6)之间介入导热性良好的粘接剂、散热油脂、散热片的任意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热性能。

这样,在电源用散热区域15b的上部设置有电源电路部17。供电源电路部17的电路元件载置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侧的面以与电源用散热区域15b接触的方式固定在端面部15。因此,能够使由电源电路部17产生的热高效地向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传递。向电源用散热区域15b传递的热向马达壳体11的侧周面部11a扩散并传递,从而向外部散热。

接着,图8示出了自电源电路部17之上设置有控制电路部18的状态。如图8所示,在电源电路部17的上部设置有控制电路部18。构成控制电路部18的微型计算机32及周边电路33载置在玻璃环氧基板(电路基板)34上。控制电路部18也采用双重系统,根据附图可知,分别对称地形成有由微型计算机32及周边电路33构成的控制电路。需要说明的是,微型计算机32及周边电路33也可以设置在玻璃环氧基板34的电源电路部17侧的面。

如图8所示,该玻璃环氧基板34以被连接器盒体13夹持的方式,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固定于在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参照图7)的顶部设置的螺孔26s中,电源电路部17(参照图7)的玻璃环氧基板31和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之间成为配置有图7所示的电源电路部17的电容器29及线圈30等的空间。

接着,图9示出了自控制电路部18之上设置有连接器盒体13的状态。如图9所示,在控制电路部18的上部设置有连接器盒体13。而且,连接器盒体13以夹持控制电路部18的方式利用固定螺钉36固定于在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的顶部设置的螺孔中。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连接器盒体13与电力转换电路部16、电源电路部17、及控制电路部18连接。

接着,利用图10~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即连接器盒体13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电源供给侧端子)和电源电路部17的电源电路侧端子(=电源接受侧端子)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下的说明中,连接器盒体侧另记为电源供给侧,电源电路侧另记为电源接受侧)。

在图10、图11中,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利用固定螺钉36固定于在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的基板承载部27设置的螺孔27s中。另外,也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固定于在电源用散热区域15b设置的螺孔27s中。同样地,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利用固定螺钉36固定于在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设置的螺孔26s中。此外,利用固定螺钉36将玻璃环氧基板34之上的连接器盒体13固定于在基板/连接器固定凸部26设置的螺孔26s中。

在连接器盒体13设有与车辆蓄电池(电源)连接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连接器盒体13由合成树脂制作,在该合成树脂的内部通过模内注塑埋设有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是从车辆蓄电池(电源)向电源电路部17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为了供给较大的电力,形成为平板状的端子形状。

如图10所示,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贯通在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形成的切口区域34n,延伸至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和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之间的空间sp。另外,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以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表面正交的形式延伸,配置在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投影面积内。因此,在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形成的切口区域34n(参照图11)也位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投影面积内。

因此,因为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位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投影面积内,所以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当为图16、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结构时,连接器盒体侧端子在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的径向上配置在外侧,所以存在径向上相应地额外增大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盒体侧端子不是配置在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的径向上的外侧,而是在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径向上位于内侧的投影面积内,所以,不会在径向上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图11可知,连接器盒体13的合成树脂部分13p位于比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更靠近连接器盒体侧,成为在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形成的切口区域34n只有金属制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贯通的结构。由此,也可以不延长合成树脂部分13p,减小切口区域34n的面积,从而提高电气部件在控制电路部18的玻璃环氧基板34上安装的安装效率。

如图11~图13所示,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形状成为相对于后面叙述的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形状容易进行相互接合的形状。

也就是说,供给电力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形成有以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表面正交的方式朝向并延伸的连接器盒体侧垂下部38h。另外,形成有连接器盒体侧延设部38e,其从该连接器盒体侧垂下部38h弯曲,且从玻璃环氧基板31的表面分离规定距离地以沿着玻璃环氧基板31的表面的方式在径向上向外侧延伸。此外,形成有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其从该连接器盒体侧延设部向垂直方向弯曲,朝向远离玻璃环氧基板31的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就接受电力的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形状而言,以与上述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形状配合的方式使用平板状的端子形成如下的形状。电源电路侧端子39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配线图案连接,该电源电路侧端子39形成有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该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以沿着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表面的方式在径向上朝向外侧延伸。另外,形成有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该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从该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向垂直方向弯曲,且朝向远离玻璃环氧基板31的方向延伸。

而且,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延设部38e和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位于相同的投影区域,实际上在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介入规定的距离而投影区域重合的位置和形状。

另外,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和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相互接触地重合、或具有少许间隙地重合,在其前端部通过tig焊接而焊接、接合从而形成有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接合部w。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位于在径向上的内侧,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位于在径向上的外侧。由此,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也能够将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和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接合。因此,也如图13所示,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在不超过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周端31e的位置上,朝向远离玻璃环氧基板31的方向延伸。另外,由此,能够将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的外周端设定为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周端31e大致相同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

根据图12、图13可知,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成为通过弯曲而折叠的形状。由此,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的部分的重量相对于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的重量较重。因此,在通过“回流焊接工序”将电源电路侧端子39焊接在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上的情况下,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载置稳定性良好,即使在焊接工序中焊料熔融,电源电路侧端子39也不会倾倒。因此,不需要使用特别的方法来使电源电路侧端子39自行竖立,使得能够实现生产性的提高。

另外,因为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成为通过弯曲而折叠的形状,所以板厚方向的长度接近于两倍。因此,附着在玻璃环氧基板31和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的侧面之间的焊料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使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拉伸强度增大,从而提高可靠性。而且,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的重量增大(大致两倍),能够以至电源电路侧立起部39s较短的距离得到平衡效果,缩短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的长度,从而能够减小向玻璃环氧基板31安装所需要的占有面积。

接着,基于图14、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构成要件,所以省略重新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电源电路侧端子39的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焊接在玻璃环氧基板31的与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对置的面(为方便说明而记为“a面”)的相反一侧的面(为方便说明而记为“b面”)。

在图14、图15中,电源电路侧端子40的电源电路侧延设部40e焊接在玻璃环氧基板31的与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对置的“a面”的相反一侧的“b面”,并与配线图案连接。

供给电力的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与上述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另一方面,接受电力的电源电路侧端子40的形状与上述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形状配合而成为如下的形状。

电源电路侧端子40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b面”的配线图案连接,该电源电路侧端子40形成有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该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以沿着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b面”的方式在径向上朝向外侧延伸。另外,该电源电路侧延设部39e在超过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周端31e的部分,朝向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向垂直方向弯曲,形成向远离玻璃环氧基板31的方向延伸的电源电路侧立起部40s。

而且,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延设部38e和电源电路侧端子40的电源电路侧延设部40e位于相同的投影区域,实际上在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介入规定的距离而投影区域重合的位置和形状。

另外,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和电源电路侧端子40的电源电路侧立起部40s相互接触地重合、或具有少许间隙地重合,在其前端部通过tig焊接而焊接、接合,从而形成有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接合部w。另外,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位于径向上的内侧,电源电路侧端子40的电源电路侧立起部40s位于径向上的外侧。

本实施例的情况能够与配线图案设置在“b面”的情况对应。而且,连接器盒体侧端子38的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位于内侧,电源电路侧端子40的电源电路侧立起部40s位于外侧。由此,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也能够将连接器盒体侧立起部38s和电源电路侧立起部40s接合。因此,也如图15所示,能够将电源电路侧立起部40s的外周端设定为与电源电路部17的玻璃环氧基板31的外周端大致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该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该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并且,接受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由以沿着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该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使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并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进行接合。

据此,因为电源供给侧端子配置在电路基板的投影范围内,所以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但不限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所有构成。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为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增加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它构成的增加、删除、置换。

作为基于上述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驱动装置,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方式。

即,在该电动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中,该电动驱动装置由驱动机械系统控制要素的电动马达以及在所述电动马达的与输出轴相反一侧配置且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电子控制装置构成,所述电子控制装置具有与收纳有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结合的ecu壳体及收纳在所述ecu壳体的内部且用于驱动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电子控制部,所述电子控制部具有: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及接受从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向在电路基板上安装的电路部的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与所述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连接,且由以沿着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而且,使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以能够实现电导通地的方式将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另外,从其它的角度出发,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动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该电动驱动装置具有收纳有驱动机械系统控制要素的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以及在所述电动马达的与旋转轴的输出部相反一侧的所述马达壳体的端面部的一侧配置的、由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控制电路部、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及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连接器盒体构成的电子控制部,在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端面部形成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及电源用散热区域,在所述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力转换电路部,在所述电源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源电路部,所述控制电路部及所述电源电路部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部的电路基板及所述电源电路部的电路基板之上,各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径向上配置,并且在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层叠而配置,所述连接器盒体具有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所述电源电路部具有接受从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向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安装的电路部的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与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连接,且由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而且,使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将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在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优选方式中,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由平板状的端子构成,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的前端部为焊接接合部。

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更靠近内侧,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更靠近外侧。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不超过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端的位置上,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所在的面。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配置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所在的面。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驱动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成为通过弯曲而折叠的形状。

另外,作为基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方式。

即,作为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个方式,该电动助力装置具有基于来自检测转向轴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扭矩的扭矩传感器的输出而对转向轴施加操舵辅助力的电动马达、收纳有所述电动马达的铝基金属制的马达壳体、在所述电动马达的与旋转轴的输出部相反一侧的所述马达壳体的端面部一侧配置的、由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控制电路部、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及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连接器盒体构成的电子控制部、以及覆盖所述电子控制部的金属制的金属罩,在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端面部形成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及电源用散热区域,在所述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力转换电路部,在所述电源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源电路部,所述控制电路部及所述电源电路部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部的电路基板及所述电源电路部的电路基板之上,各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径向上配置,并且在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层叠而配置,所述连接器盒体具有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所述电源电路部具有接受从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向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安装的电路部的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与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连接,且由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而且,使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将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在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优选方式中,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由平板状的端子构成,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的前端部成为焊接接合部。

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更靠近内侧,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更靠近外侧。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不超过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端的位置上,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配置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所在的面。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成为通过弯曲而折叠的形状。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驱动装置,其由驱动机械系统控制要素的电动马达、及在所述电动马达的与输出轴相反一侧配置且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电子控制装置构成,所述电子控制装置具有与收纳有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结合的ecu壳体、及收纳在所述ecu壳体的内部且用于驱动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电子控制部,该电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控制部具有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及接受从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向在电路基板安装的电路部的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以及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与所述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连接,且由以沿着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

而且,使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将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2.一种电动驱动装置,其具有:收纳有驱动机械系统控制要素的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及在所述电动马达的与旋转轴的输出部相反一侧的所述马达壳体的端面部一侧配置的、由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控制电路部、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及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连接器盒体构成的电子控制部,该电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端面部形成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及电源用散热区域,在所述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力转换电路部,在所述电源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源电路部,

所述控制电路部及所述电源电路部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部的电路基板及所述电源电路部的电路基板之上,各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径向上配置,并且在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层叠而配置,

所述连接器盒体具有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所述电源电路部具有接受从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向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安装的电路部的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与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连接,且由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

而且,使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将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由平板状的端子构成,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的前端部成为焊接接合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更靠近内侧,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更靠近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不超过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端的位置上,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所在的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配置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所在的面。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形成为通过弯曲而折叠的形状。

9.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电动马达,其基于来自检测转向轴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扭矩的扭矩传感器的输出,对转向轴施加操舵辅助力;铝基金属制的马达壳体,其收纳有所述电动马达;电子控制部,其由在所述电动马达的与旋转轴的输出部相反一侧的所述马达壳体的端面部的一侧配置的、由用于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控制电路部、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及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连接器盒体构成;金属制的金属罩,其覆盖所述电子控制部,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端面部形成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及电源用散热区域,在所述电力转换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力转换电路部,在所述电源用散热区域设置所述电源电路部,

所述控制电路部及所述电源电路部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部的电路基板及所述电源电路部的电路基板之上,各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径向上配置,并且在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层叠而配置,

所述连接器盒体具有向所述电源电路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供给侧端子,所述电源电路部具有接受从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向安装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电路部的电力的电源接受侧端子,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由向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垂下部弯曲且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供给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形成,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与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连接,且由以沿着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及从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弯曲且向远离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形成,

而且,使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重合,以能够实现电导通的方式将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接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由平板状的端子构成,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和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的前端部成为焊接接合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更靠近内侧,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立起部在径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更靠近外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立起部在不超过所述电路基板的外周端的位置上,向远离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配置在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电源供给侧端子所在的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接受侧端子的所述电源接受侧延设部形成为通过弯曲而折叠的形状。

技术总结
电源供给侧端子(38)由向电路基板(31)的表面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垂下部(38H)、从该电源供给侧垂下部(38H)弯曲且以沿着电路基板(31)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供给侧延设部(38E)、及从该电源供给侧延设部(38E)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电源供给侧立起部(38S)形成,另外,电源接受侧端子(39)由以沿着电路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的电源接受侧延设部(39E)、及从该电源接受侧延设部(39E)弯曲且向远离电路基板(31)的方向延伸的电源接受侧立起部(39S)形成,使电源供给侧立起部(38S)和电源接受侧立起部(39S)重合并以能够实现电导通地方式将它们接合。

技术研发人员:滨田启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8.09.0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83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