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系统、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该系统和方法在鉴别云南竹叶花椒油中是否添加合成芳樟醇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花椒是一种重要的香辛料,目前我国种植的花椒品种主要有zanthoxylumbungeanum和zanthoxylumarmatum,前者成熟时果皮颜色为红色,被称为红花椒;后者为竹叶花椒,主要在未成熟时采收,果皮颜色为绿色,习称青花椒。云南、四川已经成为我国花椒生产大省,由于竹叶花椒适用栽培面积广,且亩产量大于红花椒的亩产量,近年来竹叶花椒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随着竹叶花椒的产量增加,竹叶花椒被加工成花椒油,用于生产食用香精和花椒调味油(花椒调味油是通过将花椒油溶于食用油,或用食用油直接浸泡花椒而制得)。由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价格较高(每公斤约六七百元人民币),或者有时竹叶花椒的质量不够好,得到竹叶花椒油在香气上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部分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或保证竹叶花椒油的香气一致,会对竹叶花椒油进行调配。
在采用分子感官科学的方法对天然的云南竹叶花椒油的关键香气成分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云南竹叶花椒油的挥发性成分中,最关键特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无论天然的云南竹叶花椒油还是人工调配的云南竹叶花椒油中,在众多的香气成分中,芳樟醇的含量最高;因此,在调配竹叶花椒油的过程中会使用芳樟醇。芳樟醇的结构中含有一个手型碳,也就是说芳樟醇有一对手型异构体:(r)-(-)-芳樟醇和(s)-( )-芳樟醇。无论(s)-( )-芳樟醇还是(r)-(-)-芳樟醇的价格都高于市场上云南竹叶花椒油的价格,所以调配时不会使用(s)-( )-芳樟醇或(r)-(-)-芳樟醇,而是使用市场上价格便宜(约80元人民币/公斤)的合成芳樟醇,所述合成芳樟醇为消旋的,即其中(r)-(-)-芳樟醇与(s)-( )-芳樟醇的含量相同。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高效简便的关于检测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系统及方法,也没有鉴别云南竹叶花椒油中是否添加合成芳樟醇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人研究发现,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主要为(s)-( )-芳樟醇,而(r)-(-)-芳樟醇的含量很低。因此,在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中,(s)-( )-芳樟醇含量大于(r)-(-)-芳樟醇含量。基于此,本发明人发明了一种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因此,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系统,其包括
(i)固相微萃取装置,其包含:
萃取纤维;
(ii)气相色谱仪,其包含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和
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型毛细管色谱柱。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系统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方法,其包括:
(1)用萃取纤维顶空萃取待检测的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取出所述萃取纤维;
(2)将步骤(1)处理的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随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型毛细管色谱柱,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率升温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率升温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
(3)在步骤(2)中得到的气相色谱图中,确定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其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70min-26.05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80min-26.15min,先出的峰为(r)-(-)-芳樟醇。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方法在鉴别云南竹叶花椒油中是否添加合成芳樟醇中的应用,其包括:
(1)提供待鉴别的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然后通过上述方法确定其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并计算(s)-( )-芳樟醇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得到样品的s:r值(即花椒油中(s)-( )-芳樟醇和(r)-(-)-芳樟醇的含量比);
(2)提供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然后通过上述方法确定其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并通过重复步骤(1),得到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
(3)将在步骤(1)中得到的样品的s:r值与在步骤(2)中得到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对比,若样品的s:r值大于或者等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则所述样品未添加合成芳樟醇;若样品的s:r值小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则所述样品添加了合成芳樟醇。
根据本发明,所述系统和方法的设备简单易得,操作方便,所需样品量少,效率高,同时所述鉴别方法利用芳樟醇的手型异构体((s)-( )-芳樟醇和(r)-(-)-芳樟醇)的含量比来鉴别竹叶花椒油中是否添加合成芳樟醇,高效便捷,灵敏度高,填补了天然竹叶花椒油的鉴别方法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购自supelco公司的固相微萃取装置示意图。
图2为对比实施例1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的峰。
图3为对比实施例2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的峰。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异构体的峰。
图5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气相色谱图。
图5b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局部放大的芳樟醇异构体的峰。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所有操作均在室温、常压下进行;所有份均为重量份,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在本发明中,术语“合成芳樟醇”指消旋的合成芳樟醇,其中(r)-(-)-芳樟醇与(s)-( )-芳樟醇的含量的比值(s:r值)为1。
在本发明中,术语“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表示由天然云南竹叶花椒制备的纯的云南竹叶花椒油,其中未添加任何合成芳樟醇。
在本发明中,术语“完全人工调配的云南竹叶花椒油”表示该花椒油完全由食用油、合成芳樟醇和其他食品用香料调配而成,其不含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
在本发明中,术语“混合调配的云南竹叶花椒油”表示所述花椒油由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合成芳樟醇和任选的食用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
所述食用油为任何可食用的液体油,通常包括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等。
本发明基于发明人的下列研究发现: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主要为(s)-( )-芳樟醇,而(r)-(-)-芳樟醇的含量很低。因此,在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中,(s)-( )-芳樟醇含量大于(r)-(-)-芳樟醇含量。根据简单的数学关系:假设a、b和c均大于0,且a>b,则
a/b>(a c)/(b c)。
基于上述发现及数学式,如果假设一种云南竹叶花椒油中,(s)-( )-芳樟醇含量和(r)-(-)-芳樟醇含量分别为a和b,而向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中添加的合成芳樟醇含量为2c(其中(r)-(-)-芳樟醇和(s)-( )-芳樟醇的含量相同,因此各自含量为c)时,则混合后的花椒油中(s)-( )-芳樟醇含量与(r)-(-)-芳樟醇含量的比值(a c)/(b c)降低,即低于a/b。这样即为如何鉴别云南竹叶花椒油中添加了合成芳樟醇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众所周知,在气相色谱分析中,样品中某组分的峰面积越大,则该组分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越高,因此,气相色谱图中各组分峰面积的比值约等于样品中各组分含量的比值。这一结论尤其适用于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s)-( )-芳樟醇含量和(r)-(-)-芳樟醇含量。
因此,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系统,其包括
(i)固相微萃取装置,其包含:
萃取纤维;
(ii)气相色谱仪,其包含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
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型毛细管色谱柱。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萃取纤维的涂层包含聚二甲基硅氧烷组分。所述涂层优选为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carboxen/pdms)和二乙烯基苯/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对应的萃取纤维为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carboxen/pdms)型萃取纤维和二乙烯基苯/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其中更优选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
所述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型萃取纤维优选为购自supelco公司的1-cm长的75μmcarboxen/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为黑色萃取纤维。所述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优选为购自supelco公司的2cm长的50/30μm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为灰色萃取纤维。
所述萃取纤维在使用前进行老化,所述老化是在气相色谱仪的250℃的进样口进行;老化结束的判断依据为色谱图中无干扰峰出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固相微萃取装置由萃取纤维(或称萃取头)与手柄构成,所述萃取头由带有含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涂层的萃取纤维外套上不锈钢细管形成,带有含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涂层的萃取纤维在不锈钢管内可自由伸缩,用于萃取、吸附样品。所述手柄用于安装或固定萃取头,可永久使用。所述固相微萃取装置非常小巧,状似一只色谱注射器,其为市售的。所述固相微萃取装置优选购自supelco公司,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标记1为手柄,2为推杆外套,3为推杆固定螺杆,4为z型槽,5为连接器观察孔,6为可调节针头导轨,7为弹簧,8为密封垫,9为隔热穿刺针头,10为固定萃取丝管,11为萃取纤维。
本发明的手型毛细管色谱柱采用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性毛细管色谱柱。对于手性毛细管色谱柱,目前市场上有三种类型的环糊精固定相,它们分别是α、β、γ型环糊精,它们的区别在于环糊精链中葡萄糖的数目(分别是6、7、8个葡萄糖单位)、结构和环糊精颗粒的孔径和有效比表面积的不同。这些环糊精衍生物都有着很强的热稳定性、高结晶度和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性,因此成为极好的气相色谱柱手性固定相。采用这三种环糊精,现有技术中又衍生出了以下不同衍生种类的气相色谱柱手性固定相:
本发明出人意料地发现,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性毛细管色谱柱,能够将(s)-( )-芳樟醇与(r)-(-)-芳樟醇完全分开并准确检测二者的相对含量比例。优选地,本发明的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性毛细管色谱柱为购自supelco公司的chiraldextmb-pm型手性毛细管色谱柱,其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系统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方法,其包括:
(1)用萃取纤维顶空萃取待检测的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取出所述萃取纤维;
(2)将步骤(1)处理的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随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性毛细管色谱柱,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率升温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率升温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
(3)在步骤(2)中得到的气相色谱图中,确定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其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70min-26.05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80min-26.15min,先出的峰为(r)-(-)-芳樟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步骤(1)在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进行。所述专用瓶可以为任意能装液体样品的容器,可为不同形状的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瓶等。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在步骤(1)中的云南竹叶花椒油的用量为8-20μl。本发明出人意料地发现,该用量范围8-20μl对于能否清楚区分(s)-( )-芳樟醇与(r)-(-)-芳樟醇非常重要,用量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较好地实现所述效果。另外,所用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r)-(-)-芳樟醇的含量不低于气相色谱的检测器的定量限(10倍信噪比)就可以采用本发明的方法。
所述顶空萃取是指将一定量的待测样品置于恒温密闭的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待样品达到气液相平衡之后,将萃取纤维插入样品上方的气相(通常称为样品瓶的顶空)中萃取。为了更好地使组分达到气液平衡,可以将样品静止1-2min后插入萃取纤维进行顶空萃取。所述萃取纤维的萃取时间为5-15s。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在步骤(2)中,所用载气除了氦气之外,还可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他气体。常用的其他气体为氮气、氢气、氩气、二氧化碳等。
在步骤(2)中,所述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温度为250℃。将步骤(1)处理的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中放置3-10min,优选5min,此为解析过程,使萃取纤维中吸附的化学组分充分解析出来以便进行后续的色谱分析。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在步骤(2)中,优选在以下检测条件下进行色谱分析: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tmb-pm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率升温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率升温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方法在鉴别云南竹叶花椒油中是否添加合成芳樟醇中的应用,其包括:
(1)提供待鉴别的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然后通过上述方法确定其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并计算(s)-( )-芳樟醇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得到样品的s:r值(即花椒油中(s)-( )-芳樟醇和(r)-(-)-芳樟醇的含量比);
(2)提供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然后通过上述方法确定其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并通过重复步骤(1),得到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
(3)将在步骤(1)中得到的样品的s:r值与在步骤(2)中得到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对比,若样品的s:r值大于或者等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则所述样品未添加合成芳樟醇;若样品的s:r值小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则所述样品添加了合成芳樟醇。
从本发明方法的应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鉴别方法基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即以之作为判别的标准,质量等同于或者高于该标准的产品被认为是“无合成芳樟醇添加”;反之,则被认为是“有合成芳樟醇添加”。因此,作为一种鉴别方法,本发明的方法依赖于标准样的质量水平,是一种相对于标准样的鉴别方法;但是,本发明的方法无意于作为一种鉴别方法判定是否绝对“无合成芳樟醇添加”。尽管如此,由于(r)-(-)-芳樟醇与(s)-( )-芳樟醇的价格高于天然竹叶花椒油的价格,本发明的方法对于监控云南竹叶花椒油的质量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1)、(2)、(3)具有如前所述的一个或多个优选特征。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在步骤(2)中获得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为大于等于10:1。因此,在该具体实施方案的步骤(3)中,若样品的s:r值大于等于10:1,则所述竹叶花椒油为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若样品的s:r值小于10:1,则所述竹叶花椒油样品中添加了合成芳樟醇。
如果检测样品的s:r值为1,则所述样品中的芳樟醇是人工合成的,其中不含任何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的制备
将去籽的竹叶花椒(来自云南卓一食品有限公司)用粉碎机(购自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型号fw80)粉碎成粒度为20目的粉末,然后将粉碎好的1500g竹叶花椒加入超临界co2萃取仪(购自贵州航天鸟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定制),萃取温度为50℃、萃取压力为25mpa、co2流量为70l/h、萃取时间为4h。设置好萃取条件并开始萃取。萃取完成后收集超临界co2萃取仪的分离i和分离ii所产出的萃取物,离心除去水分,得到天然竹叶花椒油,得率为20%。
对比实施例1:采用本发明使用的萃取纤维,改变手型色谱柱将10μl上述制备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加入到40ml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将老化好的2cm长的50/30μm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dvb/car/pdms,灰色萃取纤维,购自supelco公司)插入瓶子的顶空中,在室温萃取10s,萃取结束后取出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7890agc,美国安捷伦公司)的进样口,在250℃下解吸附5min,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为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b-ph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其固定相为过甲基化羟丙基化的β-环糊精,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购自supelco公司),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度升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所得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的峰如图2所示,其中纵坐标表示芳樟醇的峰高,用电流大小表示,单位为pa,横坐标表示芳樟醇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可见,该实施例在其气相色谱图中不能区分开两个芳樟醇手型异构体。
对比实施例2:采用本发明使用的萃取纤维,改变手型色谱柱
将10μl上述制备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加入到40ml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将老化好的2cm长的50/30μm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dvb/car/pdms,灰色萃取纤维,购自supelco公司)插入瓶子的顶空中,在室温萃取10s,萃取结束后取出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7890agc,美国安捷伦公司)的进样口,在250℃下解吸附5min,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为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b-ta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其固定相为三氟乙酰化的β-环糊精,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购自supelco公司),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度升到180℃,保留5min;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所得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的峰如图3所示,即图3为对比实施例2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的峰;其中纵坐标表示芳樟醇的峰高,用电流大小表示,单位为pa,横坐标表示芳樟醇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可见,该实施例在其气相色谱图中不能区分开两个芳樟醇手型异构体。
本发明的实施例1
将10μl上述制备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加入到40ml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将老化好的1-cm长的75μm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型萃取纤维(商品名:carboxen/pdms,黑色萃取纤维,购自supelco公司)插入瓶子的顶空中,在室温萃取10s,萃取结束后取出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7890agc,美国安捷伦公司)的进样口,在250℃下解吸附5min,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为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tmb-pm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购自supelco公司),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度升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所得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异构体的峰如图4所示,即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气相色谱图中芳樟醇异构体的峰;其中纵坐标表示芳樟醇的峰高,用电流大小表示,单位为pa,横坐标表示芳樟醇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可见,本发明的系统可以较好的检测出并区分开芳樟醇的两种手性异构体,其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6.01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6.09min;经计算,(s)-( )-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s:r值)为10.1:1。
本发明的实施例2
将10μl上述制备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加入到40ml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将老化好的2-cm长的50/30μm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dvb/car/pdms,灰色萃取纤维,购自supelco公司)插入瓶子的顶空中,在室温萃取10s,萃取结束后取出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7890agc,购自美国安捷伦公司)的进样口,在250℃下解吸附5min,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为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tmb-pm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购自supelco公司),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度升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所得样品的气相色谱图如图5a所示,即图5a为该实施例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气相色谱图;其中纵坐标表示各组分的峰高,用电流大小表示,单位为pa,横坐标表示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图5b为该实施例中局部放大的芳樟醇异构体的峰;其中纵坐标表示芳樟醇的峰高,用电流大小表示,单位为pa,横坐标表示芳樟醇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从图5a和5b中可知,本发明的系统可以较好的检测出并区分开芳樟醇的两种手性异构体,其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6.01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6.09min;经计算,(s)-( )-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s:r值)为10.4:1。所述实验结果汇总于表1中的样品编号1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3
将15μl完全人工调配的云南竹叶花椒油(大豆油:合成芳樟醇=6:1,合成芳樟醇购自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浓度98%,产品编号:421415,大豆油购自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商品名:香满园)加入到40ml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将老化好的2-cm长的50/30μm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dvb/car/pdms,灰色萃取纤维,购自supelco公司)插入瓶子的顶空中,在室温萃取8s,萃取结束后取出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7890agc,美国安捷伦公司)的进样口,在250℃下放置解吸附5min,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为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tmb-pm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购自supelco公司),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度升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所得的气相色谱图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75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85min,同时(s)-( )-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s:r值)为1:1。
本发明的实施例4
将20μl上述制备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加入到40ml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将老化好的2-cm长的50/30μm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dvb/car/pdms,灰色萃取纤维,购自supelco公司)插入瓶子的顶空中,在室温萃取5s,萃取结束后取出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7890agc,美国安捷伦公司)的进样口,在250℃下解吸附5min,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为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tmb-pm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购自supelco公司),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度升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所得的气相色谱图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75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85min,同时(s)-( )-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s:r值)为10.52:1。
本发明的实施例5
将10μl混合调配的云南竹叶花椒油加入到40ml固相微萃取专用瓶中,将老化好的2-cm长的50/30μmdvb/car/pdms型萃取纤维(商品名:dvb/car/pdms,灰色萃取纤维,购自supelco公司)插入瓶子的顶空中,在室温萃取12s,萃取结束后取出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型号:agilent7890agc,美国安捷伦公司)的进样口,在250℃下解吸附5min,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为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chiraldextmb-pm型手型毛细管色谱柱(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购自supelco公司),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度升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所得的气相色谱图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75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85min,同时(s)-( )-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s:r值)为6.15:1。
本发明的实施例6
将上述制备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合成芳樟醇(购自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浓度98%,产品编号:421415)和任选的大豆油(购自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商品名:香满园)按照下表1中的组成(以重量计)配制检测样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所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测定所述检测样品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计算各检测样品的s:r值,所得结果汇总在表1中。
表1:不同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检测结果
由表1可知,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大于10:1,而添加了合成芳樟醇的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均小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即小于10:1;由此可得出调配的竹叶花椒油中添加了合成芳樟醇。
综上所述,不论是天然竹叶花椒油还是调配的竹叶花椒油,本发明的系统及方法均可检测出并完全区分开(s)-( )-芳樟醇与(r)-(-)-芳樟醇,并且可利用芳樟醇手性异构体的性质有效地鉴别竹叶花椒油中是否添加合成芳樟醇。
1.一种用于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系统,其包括
(i)固相微萃取装置,其包含:
萃取纤维;
(ii)气相色谱仪,其包含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
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型毛细管色谱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萃取纤维为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型萃取纤维和二乙烯基苯/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型萃取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中手型毛细管色谱柱的长度50m,内径250μm,膜厚0.12μm。
4.使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检测云南竹叶花椒油中的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方法,其包括:
(1)用萃取纤维顶空萃取待检测的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然后取出萃取纤维;
(2)将步骤(1)处理的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随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析条件: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80℃,所用色谱柱为以过甲基化的β-环糊精作为固定相的手型毛细管色谱柱,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保持2min,然后以2℃/min的速率升温到100℃,最后以8℃/min的速率升温到200℃;采用分流模式,分流比为1:200,用氦气作载气,载气流速为1ml/min;
(3)在步骤(2)中得到的气相色谱图中,确定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其中(r)-(-)-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7min-26.05min,(s)-( )-芳樟醇的保留时间为25.8min-26.15min,先出的峰为(r)-(-)-芳樟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待检测的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的用量为8-20μl;萃取时间为5-15s。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将步骤(1)处理的萃取纤维插入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中放置3-10min,其中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的温度为250℃。
7.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鉴别云南竹叶花椒油中是否添加合成芳樟醇中的应用,其包括:
(1)提供待鉴别的云南竹叶花椒油样品,然后通过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确定其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并计算(s)-( )-芳樟醇与(r)-(-)-芳樟醇的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得到样品的s:r值;
(2)提供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然后通过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确定其中芳樟醇手型异构体的色谱峰,并通过重复步骤(1),得到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
(3)将在步骤(1)中得到的样品的s:r值与在步骤(2)中得到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对比,若样品的s:r值大于等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则所述样品未添加合成芳樟醇;若样品的s:r值小于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则所述样品添加了合成芳樟醇。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应用,其中步骤(2)中得到的天然云南竹叶花椒油的s:r值=10: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