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柜式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作为一种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得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形成循环流动,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从而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
由于现有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现有新风机内一般都设有空气净化组件对流入室内的新风进行过滤净化,从而使得室内空气保持干净新鲜。但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引入的新风很难得到有效的净化;且在湿冷严寒的天气下,引入的新风湿度大、温度低,引入新风会加重室内湿度,并带走加重室内温度,大大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实现室内循环加热除湿除霜的多功能柜式新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其包括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的风机室、净化室、热交换室以及送风室。其中,所述风机室内设有将风机室一分为二的隔板,形成新风室与回风室。所述新风室内设有新风风机与新风入口,所述新风入口设有第一止回风组件。所述回风室内设有回风风机与回风出口。所述净化室与所述新风室和热交换室连通,其内沿送风方向依次设有初效过滤网、静电电离模块与静电集尘模块。所述热交换室与所述送风室连通,其连通部位设有全热交换芯模块。所述全热交换芯模块的两侧分别设有旁路通道,两所述旁路通道分别与所述新风室和所述回风室连通。并且,与所述新风室连通的旁路通道的一侧设有回风入口,该旁路通道与所述新风室连通位置还设有第二止回风组件。所述送风室的一侧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的进风侧设有ptc加热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止回风组件包括设置新风入口出风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具有与新风入口相对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一侧转动设置有封盖板,所述通孔的周侧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封盖板转动打开或封闭所述新风入口的第一步进电机。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止回风组件包括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设有挡风板,所述连接通道上设有用于驱动挡风板转动打开或关闭连接通道的第二步进电机。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ptc加热模块的进风侧设有高效过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出口的进风侧设有可活动开合的送风组件,所述ptc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送风组件的进风侧。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送风组件包括出风板,所述出风板的进风侧设有活动百叶,以及用于驱动活动百叶开合的第三步进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送风室内引入ptc加热模块,可实现对进入室内的冷新风进行加热除湿除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通过将回风入口所在的旁路通道与新风室连通,并在该旁路通道与新风室连通的位置以及新风室的新风入口设置止回风结构,可以很方便实现室内循环与室外循环之间的切换;并且,止回风结构还可防止在关机状态下,外面的污染空气倒灌入新风机进入室内;通过将各功能组件设置在层状分布的风室内,使得新风机整体结构规整有层次,便于组装安装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柜式新风机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柜式新风机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风机室的内部示意图;
图4为第一止回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止回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送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在室外内循环净化模式下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在室内循环净化模式下空气流动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功能柜式新风机。
参照图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柜式新风机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柜式新风机的内部示意图,图3为风机室的内部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包括壳体100,该壳体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有风机室110、净化室120、热交换室130以及送风室140。
其中,风机室110内设有隔板111,该隔板111将风机室110一分为二并形成新风室与回风室。新风室内设有新风风机200,其一侧侧壁设有新风入口,该新风入口设有可关闭或打开新风入口的第一止回风组件400。新风室的上侧壁设有与净化室120相通的连通口,新风风机200的出风口朝向该连通口。回风室内设有回风风机300,其一侧侧壁设有回风出口,回风风机300的出风口朝向回风出口。
净化室120的上侧热交换室130下侧连通,其连通位置沿送风方向依次设有初效过滤网610、静电电离模块620与静电集尘模块630。
热交换室130与送风室140连通,其连通部位设有全热交换芯模块700。该全热交换芯模块700将热交换室130一分为二形成两旁路通道,两旁路通道分别与新风室和回风室相通。其中,与新风室连通的旁路通道的一侧设有回风入口,并且,该旁路通道与新风室连通位置设有可关闭或打开旁路通道与新风室的连通状态的第二止回风组件500。
送风室140的一侧设有新风出口,该新风出口的进风侧设有ptc加热模块80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第一止回风组件400包括设置新风入口出风侧的固定板410,该固定板410具有与新风入口相对的通孔。该通孔的一侧转动设置有封盖板420,通孔的周侧设有第一步进电机430,该封盖板420的外周具有径向延伸部,该径向延伸部固定在第一步进电机430的输出轴上。第一步进电机430可驱动封盖板420以第一步进电机430的输出轴为中心转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新风入口。
如图5所示,该第二止回风组件500包括连接通道510,该连接通道510固定在新风室的上侧壁上。该连接通道510设有挡风板520,挡风板520的两端分别通过转动件转动设置在连接通道510内。在连接通道510的一侧设有第二步进电机530,该第二步进电机530的输出轴与挡风板520一端的转动件连接。第一步进电机430可驱动以挡风板520以转动件为轴心转动从而打开或关闭连接通道510。
实际运行时,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工作模式:
模式一:室外内循环净化模式
第一步进电机430驱动封盖板420转动打开新风入口,第二步进电机530驱动挡风板520转动关闭连接通道510。如图7所示,新风机与排风机启动,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新风室,再进入净化室120,经过初效过滤网610初步净化大颗粒物,经过静电电离模块620与静电集尘模块630净化小颗粒物,再经过热交换室130内的全热交换芯模块700进行能量回收,最后送入送风室140并从新风出口进入室内。同时,室内风从回风入口进入热交换室130,经过全热交换芯模块700时与穿过全热交换芯模块700的新风进行热交换,最后进入回风室通过回风风机300排出室外。
当室外温度较低时,可在新风机启动后,启动ptc加热模块800对新风进行加热
模式二:室内循环净化模式
第一步进电机430驱动封盖板420转动关闭新风入口,第二步进电机530驱动挡风板520转动打开连接通道510。如图8所示,新风机启动,室内风从回风口进入新风室,经过净化室120内的初效过滤网610、静电电离模块620与静电集尘模块630净化后,穿过热交换室130和送风室140回流到室内。
模式三:除湿除霜模式
第一步进电机430驱动封盖板420转动关闭新风入口,第二步进电机530驱动挡风板520转动打开连接通道510。除湿除霜模式下的空气流向与室内循环净化模式一致,新风机和ptc加热模块800启动,开启室内热循环模式,室内风经过净化室120、热交换室130后流入送风室140内,由送风室140内的ptc加热模块800对室内空气加热去除空气中的水分子,从而达到除湿除霜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送风室140内引入ptc加热模块800,可实现对进入室内的冷新风进行加热除湿除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通过将回风入口所在的旁路通道与新风室连通,并在该旁路通道与新风室连通的位置以及新风室的新风入口设置止回风结构,可以很方便实现室内循环与室外循环之间的切换;并且,止回风结构还可防止在关机状态下,外面的污染空气倒灌入新风机进入室内;通过将各功能组件设置在层状分布的风室内,使得新风机整体结构规整有层次,便于组装安装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ptc加热模块800的进风侧设有高效过滤网640。通过设置高效过滤网640,进一步将新风中残存的细微颗粒物净化掉,提高新风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该新风出口的进风侧设有可活动开合的送风组件900,ptc加热模块800设置在送风组件900的进风侧。具体地,如图5所示,该送风组件900包括设置在新风出口的出风板910,该出风板910的进风侧设有活动百叶920以及用于驱动活动百叶920开合的第三步进电机930。第三步进电机930可以驱动活动百叶920闭合,很好的防止异物和灰尘从新风出口落入新风机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的风机室、净化室、热交换室以及送风室;
所述风机室内设有将风机室一分为二的隔板,形成新风室与回风室;所述新风室内设有新风风机与新风入口,所述新风入口设有第一止回风组件;所述回风室内设有回风风机与回风出口;
所述净化室与所述新风室和热交换室连通,其内沿送风方向依次设有初效过滤网、静电电离模块与静电集尘模块;
所述热交换室与所述送风室连通,其连通部位设有全热交换芯模块;所述全热交换芯模块的两侧分别设有旁路通道,两所述旁路通道分别与所述新风室和所述回风室连通;并且,与所述新风室连通的旁路通道的一侧设有回风入口,该旁路通道与所述新风室连通位置还设有第二止回风组件;
所述送风室的一侧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的进风侧设有ptc加热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回风组件包括设置新风入口出风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具有与新风入口相对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一侧转动设置有封盖板,所述通孔的周侧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封盖板转动打开或封闭所述新风入口的第一步进电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回风组件包括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设有挡风板,所述连接通道上设有用于驱动挡风板转动打开或关闭连接通道的第二步进电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模块的进风侧设有高效过滤网。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的进风侧设有可活动开合的送风组件,所述ptc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送风组件的进风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柜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包括出风板,所述出风板的进风侧设有活动百叶,以及用于驱动活动百叶开合的第三步进电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