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涡流式模温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3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体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磁涡流式模温机。



背景技术:

电磁加热是根据电磁涡流原理,现有的电磁加热设备,制热方式是通过将电流线圈呈螺旋形绕制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筒状或管状部件的周向外侧,而将待加热的物质放入该筒状或管状部件内,由于电流线圈是外置式、且电流线圈外不能包覆保温层,这是因为若包覆了保温层,会导致电流线圈因不能散热引起温度升高,这样可能发生使电流线圈的外皮熔化或燃烧起来,发生安全隐患,所以涡流产生的热量会有相当一部分白白损失掉,这样制热效果也差,为了提高制热效果,即为了提高通过电流线圈的电流大小,只能通过增加电流线圈中的导线的横截面,因此现有的电磁加热设备都为横截面大的粗导线,而由于导线的加粗必然导致电阻的变小,而电阻的大小与涡流产生的热量的大小成正比的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塑料制造商已深刻的体会到使用模温机控制模具的温度对塑料制品成型的重要性。如果选用的模温机与产品成型的温度需求相吻合,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减少产品的运行成本,但现有的采用电磁加热的模温机中的电磁加热设备采用电流线圈缠绕于导磁体的外侧的方式,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磁模温机[申请号:cn201621219916.7],具有与模具设备相连接的出液口和回液口,热载体经由回液口进入电磁模温机后,经过电磁加热总成进行加热后,再经由出液口流出,电磁加热总成包括电磁发热体、电磁线圈和控制器,电磁发热体通过管道分别与回液口和出液口相连通,电磁线圈包覆于电磁发热体外壁,电磁线圈通电后使电磁发热体快速升温,控制器与电磁线圈相连接,用于控制电磁线圈的电流状态,回液口与电磁发热体之间还串接有高温泵等,存在热损耗严重,热效率利用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解决现有的电磁加热设备热损耗大、热利用率低的问题的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包括用于对待加热流体加热的电磁加热式的流体加热结构,流体加热结构的进口端连接有进口接管、出口端连接有出口接管,其特征在于,流体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电磁加热罐,电磁加热罐包括用于存放待加热的流体的密封的罐体,罐体的一对应端上开设有若干对呈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安装管孔,每对第一安装管孔之间通过一根穿设于罐体内的用于供加热电缆穿入的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电缆套管密封连通,至少一根独立的加热电缆多次穿过所有电缆套管中的任意两个内的管腔以形成多个圈形的线圈结构。

优选地,包括流体加热结构为二次电磁加热式结构,其包括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管密封连通,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与进口接管密封连通,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与出口接管密封连通,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电磁加热罐。

优选地,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中的电磁加热罐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中的电磁加热罐呈一一对应设置,每该对应的一对电磁加热罐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管密封连通。

优选地,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中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中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各自通过至少一根第二连接管密封连通。

优选地,本膜温机还包括分别密封连通于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的进口交汇总管和分别密封连通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的出口交汇总管,进口交汇总管的中部与进口接管密封连通,出口交汇总管的中部与出口接管密封连通。

优选地,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呈从下至上方向的竖向设置。

优选地,位于罐体的两端的端面上的第一安装管孔呈间隔设于该端面的外周侧且呈圈形或弧形围设;电缆套管的数量为偶数;述的加热电缆为多股细导电线绞制而成;所有穿设于电缆套管的加热电缆在通电时,电流流入由加热电缆卷制成的线圈结构的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有电缆套管中任一相邻的一对上的管腔之间都由单根加热电缆绕制成多个圈形。

优选地,加热电缆同时绕制在两个电缆套管上的线圈匝数至少为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磁涡流式模温机的优点在于:

a、加热电缆不同于现有技术是绕制在整个待加热设备的周向外侧,而是通过在待加热设备内侧贯通设置若干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电缆套管,将单根加热电缆来回穿设入两根相对的电缆套管内以形成多个圈形的线圈结构,通电后通过形成的电磁涡流来加热罐体的流体,此种结构的设置使得电磁涡流加热的损失很小;

b、本方案中的加热电缆不同于现有技术采用每股横截面大的粗导电线,且总股数量少,而是采用每股横截面相对更小的细导电线,且总股数比现有的总股数更多,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原理可知,一根加热电缆中的总股数越多,每股横截面面积越小,其负载功率越大;

c、当罐体中所有电缆套管中任一相邻的一对上的管腔之间都由单根加热电缆绕制呈多个圈形时,这时产生的负载功率最大,实现制热的效果最后;

d、模温机采用二次加热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果,进一步的保证了设定温度的高温流体的稳定输出量;

e、二次电磁加热式的流体加热结构采用上、下层的设置方式,有利于流体的流动,从而有利于高温流体的顺利的输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主视示意图。

图2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侧视示意图。

图3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磁加热罐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加热电缆的绕制方式的电磁加热罐上一端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加热电缆的绕制方式的电磁加热罐上一端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罐体101、第一安装管孔102、加热电缆103、电缆套管104、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出口交汇总管203、第一连接管204、第二连接管205、进口交汇总管206、进口接管301、出口接管30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本电磁涡流式模温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包括用于对待加热流体加热的电磁加热式的流体加热结构,流体加热结构的进口端连接有进口接管301、出口端连接有出口接管302,其特征在于,流体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电磁加热罐,电磁加热罐包括用于存放待加热的流体的密封的罐体101,罐体101的一对应端上开设有若干对呈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安装管孔102,每对第一安装管孔102之间通过一根穿设于罐体101内的用于供加热电缆103穿入的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电缆套管104密封连通,至少一根独立的加热电缆103多次穿过所有电缆套管104中的任意两个内的管腔以形成多个圈形的线圈结构。这里的加热电缆103通常为通几百指几千伏高压的高温线。

具体地,如图5所示,这里的穿设方式为由一根加热电缆103在多次穿过所有电缆套管104中的任意两个内的管腔以形成多个圈形的线圈结构后,继续进入另两个没有被穿设加热电缆103的两个电缆套管104再次多次穿设以形成另一个多个圈形的线圈结构,如次类推,可根据需要穿设所需的电缆套管104数量。当然这里的加热电缆103不再只是一根,而是可以多根,如图4所示,可以是每一根加热电缆103只穿设一对电缆套管104,也可以是一根加热电缆103穿设所有的电缆套管104中的若干对而不是全部,具体根据需要而定。

优选地,加热电缆103为多股细导电线绞制而成,这里的股数一般都在几十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上百股,以提高负载功率,同时其允许最大电流也比现有的外置式绕制方式要大。本加热电缆103不同于现有技术采用每股横截面大的粗导电线,且总股数量少,而是采用每股横截面相对更小的细导电线,且总股数比现有的总股数更多,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原理可知,一根加热电缆103中的总股数越多,每股横截面面积越小,其负载功率越大;所有穿设于电缆套管104的加热电缆103在通电时,电流流入由加热电缆103卷制成的线圈结构的方向相同。使上述的多个线圈结构产生磁通量的方向相同,以防止相互间有负影响,从而削弱了负载功率。

另外地,所有电缆套管104中任一相邻的一对上的管腔之间都由单根加热电缆103绕制成多个圈形。有利于提高负载功率。

另外地,加热电缆103同时绕制在两个电缆套管104上的线圈匝数至少为10,具体还要根据电缆套管104、加热电缆103的横截面大小以及具体需求而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流体加热结构为二次电磁加热式结构,其包括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管204密封连通,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与进口接管301密封连通,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与出口接管302密封连通,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各自包括至少一个电磁加热罐。

另外地,位于罐体101的两端的端面上的第一安装管孔102呈间隔设于该端面的外周侧且呈圈形或弧形围设,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每个电磁加热罐中的电缆套管104的个数。

另外地,电缆套管104的数量为偶数,这样使每个电磁加热罐中的电缆套管104都能用到。

另外地,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电磁加热罐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电磁加热罐呈一一对应设置,每该对应的一对电磁加热罐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管204密封连通。

优选地,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中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各自通过至少一根第二连接管205密封连通。有利于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各自的电磁加热罐内的流体的温度的均匀度的提高。

另外地,本膜温机还包括分别密封连通于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的进口交汇总管206和分别密封连通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的出口交汇总管203,进口交汇总管206的中部与进口接管301密封连通,出口交汇总管203的中部与出口接管302密封连通。

优选地,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呈从下至上方向的竖向设置。有利于加热流体的流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每两个电磁加热罐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一个电磁加热罐呈对应设置,当然也可以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两个以上的电磁加热罐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一个电磁加热罐呈对应设置。这为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电磁加热罐内高温流体量的提供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罐体101、第一安装管孔102、加热电缆103、电缆套管104、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出口交汇总管203、第一连接管204、第二连接管205、进口交汇总管206、进口接管301、出口接管30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包括用于对待加热流体加热的电磁加热式的流体加热结构,所述的流体加热结构的进口端连接有进口接管(301)、出口端连接有出口接管(30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电磁加热罐,所述的电磁加热罐包括用于存放待加热的流体的密封的罐体(101),所述的罐体(101)的一对应端上开设有若干对呈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安装管孔(102),每对第一安装管孔(102)之间通过一根穿设于罐体(101)内的用于供加热电缆(103)穿入的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电缆套管(104)密封连通,至少一根独立的加热电缆(103)多次穿过所有所述的电缆套管(104)中的任意两个内的管腔以形成多个圈形的线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加热结构为二次电磁加热式结构,其包括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所述的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管(204)密封连通,所述的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与进口接管(301)密封连通,所述的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与出口接管(302)密封连通,所述的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各自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的电磁加热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电磁加热罐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电磁加热罐呈一一对应设置,每该对应的一对电磁加热罐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管(204)密封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中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各自通过至少一根第二连接管(205)密封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本膜温机还包括分别密封连通于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的进口交汇总管(206)和分别密封连通于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中的所有的电磁加热罐的出口交汇总管(203),所述的进口交汇总管(206)的中部与进口接管(301)密封连通,所述的出口交汇总管(203)的中部与出口接管(302)密封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1)和第二次电磁加热流体组件(202)呈从下至上方向的竖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位于罐体(101)的两端的端面上的第一安装管孔(102)呈间隔设于该端面的外周侧且呈圈形或弧形围设;所述的电缆套管(104)的数量为偶数;所述的加热电缆(103)为多股细导电线绞制而成;所有穿设于电缆套管(104)的加热电缆(103)在通电时,电流流入由加热电缆(103)卷制成的线圈结构的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的电缆套管(104)中任一相邻的一对上的管腔之间都由单根加热电缆(103)绕制成多个圈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电缆(103)同时绕制在两个电缆套管(104)上的线圈匝数至少为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属于流体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热损耗大等问题。本电磁涡流式模温机包括用于对待加热流体加热的电磁加热式的流体加热结构,流体加热结构的进口端连接有进口接管、出口端连接有出口接管,其特征在于,流体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电磁加热罐,电磁加热罐包括用于存放待加热的流体的密封的罐体等。本电磁涡流式模温机的优点在于:罐体内侧贯通设置若干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电缆套管,将单根加热电缆来回穿设入两根相对的电缆套管内以形成多个圈形的线圈结构,通电后通过形成的电磁涡流来加热罐体的流体,此种结构的设置使得电磁涡流加热的损失很小。

技术研发人员:章雪涛;章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清县德沃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76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