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24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通风系统开发成果显著,现有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其控制过程如下:每个支路末端均有支路风机,将支路风机的控制信号(0-10v)传输到plc进行加权计算以得出主风机的运行电压信号值,从而实现主风机根据系统变化进行调速运行。但是该系统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施工难度增加。需要在各个支路风机上连接电压信号线,并将该信号线连接到主风机处,增加了综合布线难度。

(2)初投资较大。

(3)控制精确存疑。所有支路风机的运行状态所给出的电压信号的加权平均值不能完全反应系统风量需求状况,即使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电压信号是一个值,但不同位置处的支路风机的运行组合方式的却是多种多样,由此所带来的管网特性的发生变化,而此时的主风机运行电压信号却是一样,显然不太合理。

(4)末端每一个支路的静压不一致,以致支路风机的风量不恒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降低施工难度和初期投资,提高控制精度,并具有节能、稳定、免调试的特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包括干路和若干支路,所述干路上安装有主风机,全部或者部分支路上安装有支路风机,所有支路并联后再与干路串联,支路的末端接入各自对应的房间,所述主风机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压力传感器的直流无刷风机,支路风机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风速传感器的直流无刷风机;当主风机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干路上,并位于该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当支路风机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风速传感器设置在对应的支路上,并位于对应的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或进风侧;且所述主风机和支路风机,至少一个为自适应风机。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干路采用矩形风管,支路采用圆形风管;

当用于新风系统时,干路与支路之间通过a三通管相连,所述a三通管整体呈“天圆地方”,两方形端口分别与干路相连,一圆形端口与支路相连,且圆形端口顺着干路上的气流方向朝一侧偏移,并在靠近干路的进风一侧形成导流斜面;

当用于排风系统时,干路与支路之间通过b三通管相连,所述b三通管整体呈“天圆地方”,两方形端口分别与干路相连,一圆形端口与支路相连,在b三通管内安装有平衡导流器,所述平衡导流器顺着干路的气流方向朝一侧倾斜。

进一步优选为,距离排风系统的主风机越近的平衡导流器,尺寸越小;距离排风系统的主风机越远的平衡导流器,尺寸越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a三通管由矩形管和锥形管通过铆钉组装而成并结合密封圈进行密封,b三通管由矩形管和圆形管通过铆钉组装而成并结合密封圈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节能:按需供应(减少新风处理能耗),无阀门能耗(减少输配能耗)。

(2)干路或支路中的至少一个风机采用自适应风机,不需要再配备传感器,能根据静压不同自动调整风量,运转稳定;可配空气品质、压差传感器或风速传感器,可以根据不同房间的使用要求及房间的空气品质或压差变化,自动同步调节新、排风量。

(3)支路自适应风机不需要布线,控制精度高,施工难度及前期投资低,体积小、噪音低、安装方便、免调试及维护。

(4)在系统自适应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系统平衡性和稳定性。

干路不变径,沿干路空气流速逐渐降低,越来越接近支路风管设计流速,采用自适应风机,在提升系统均流性的同时,还可以减小管网系统的不平衡率,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形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形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结构形式。

图4为a三通管用于新风系统时连接干路与支路的示意。

图5为b三通管用于排风系统时连接支路与干路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主要由干路、支路、主风机1和支路风机2组成。

主风机1安装在干路上,每个支路风机2安装在各自对应的支路上。所有支路并联后再与干路串联,支路的末端接入各自对应的房间。

主风机1采用自适应风机,支路风机2也采用自适应风机。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主要由干路、支路、主风机1和支路风机2组成。

主风机1安装在干路上,每个支路风机2安装在各自对应的支路上。所有支路并联后再与干路串联,支路的末端接入各自对应的房间。以上所述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

主风机1采用配备压力传感器3的直流无刷风机,直流无刷风机配备的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干路上,并位于该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支路风机2采用自适应风机。

由以上两个实施例可以看出:主风机1可以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压力传感器3的直流无刷风机,支路风机2采用自适应风机。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主要由干路、支路、主风机1和支路风机2组成。

主风机1安装在干路上,每个支路风机2安装在各自对应的支路上。所有支路并联后再与干路串联,支路的末端接入各自对应的房间。以上所述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

主风机1采用自适应风机,支路风机2采用配备风速传感器8的直流无刷风机。直流无刷风机配备的风速传感器8设置在对应的支路上,位于对应的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或进风侧即可。

由以上三个实施例可以看出:主风机1可以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压力传感器3的直流无刷风机,支路风机2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风速传感器8的直流无刷风机。

但是,主风机1和支路风机2,至少一个为自适应风机。换言之,支路风机2选用自适应风机,主风机1可以选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压力传感器3的直流无刷风机。主风机1选用自适应风机,支路风机2可以选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风速传感器8的直流无刷风机。可以根据需要,全部的支路上均安装有支路风机2,或者部分支路上安装有支路风机2。

自适应风机能够在管道风量、风压变化时,维持风量恒定在一定范围内(10%以内),从而保证运行风量满足设计要求。自适应风机自动采集风机内部参数(风量和风压)并进行自适应整定,采用特定算法,融入核心的自适应风量逻辑的芯片计算风机转速的修正值来稳定风量,不需要传感器,风量的确定只需要提供电压信号,即电压值锁定对应的恒风量值。

室内空气传感器将采集的室内环境品质数据(如:co2、pm2.5、pm10、tvoc等信号数据)传至房间控制面板进行加权计算,同时房间控制面板输出对应的“0~10v”(如:4v)控制信号至新(排)风支路风机,支路风机按相应的“0~10v”(如:4v)运行,不受入口端风压和风量影响。

在具体设置时,干路采用矩形风管,支路采用圆形风管。

如图3所示,当用于新风系统时,干路与支路之间通过a三通管5相连。a三通管5整体呈“天圆地方”,两方形端口分别与干路相连,一圆形端口与支路相连,且圆形端口顺着干路上的气流方向朝一侧偏移,并在靠近干路的进风一侧形成导流斜面5a。气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a三通管5集三通、导流及天圆地方三者于一体(主风管接口为矩形,支路风管接口为圆形),既节约空间,又降低成本。

如图4所示,当用于排风系统时,干路与支路之间通过b三通管6相连。b三通管6整体呈“天圆地方”,两方形端口分别与干路相连,一圆形端口与支路相连。在b三通管6内安装有平衡导流器7,平衡导流器7顺着干路的气流方向朝一侧倾斜。平衡导流器7提升系统平衡性、防止三通处气流组织紊乱、降低系统压力损失。支路风机将气流送到三通处时,气流势必会撞击风管内壁,造成压力损耗加大,气流紊乱,不利于气流排出和系统平衡,平衡导流器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最好是,距离排风系统的主风机1越近的平衡导流器7,尺寸越小;距离排风系统的主风机1越远的平衡导流器7,尺寸越大,进一步提升系统平衡性能。

结合图3、图4所示,a三通管5由矩形管和锥形管通过铆钉4组装并结合密封圈进行密封,b三通管6由矩形管和圆形管通过铆钉4组装并结合密封圈进行密封。采用铆钉组装加密封圈的方式,方便现场安装施工。


技术特征:

1.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包括干路和若干支路,所述干路上安装有主风机(1),全部或者部分支路上安装有支路风机(2),所有支路并联后再与干路串联,支路的末端接入各自对应的房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机(1)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压力传感器(3)的直流无刷风机,支路风机(2)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风速传感器(8)的直流无刷风机;当主风机(1)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干路上,并位于该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当支路风机(2)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风速传感器(8)设置在对应的支路上,并位于对应的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或进风侧;且所述主风机(1)和支路风机(2),至少一个为自适应风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路采用矩形风管,支路采用圆形风管;

当用于新风系统时,干路与支路之间通过a三通管(5)相连,所述a三通管(5)整体呈“天圆地方”,两方形端口分别与干路相连,一圆形端口与支路相连,且圆形端口顺着干路上的气流方向朝一侧偏移,并在靠近干路的进风一侧形成导流斜面(5a);

当用于排风系统时,干路与支路之间通过b三通管(6)相连,所述b三通管(6)整体呈“天圆地方”,两方形端口分别与干路相连,一圆形端口与支路相连,在b三通管(6)内安装有平衡导流器(7),所述平衡导流器(7)顺着干路的气流方向朝一侧倾斜。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距离排风系统的主风机(1)越近的平衡导流器(7),尺寸越小;距离排风系统的主风机(1)越远的平衡导流器(7),尺寸越大。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三通管(5)由矩形管和锥形管通过铆钉(4)组装并结合密封圈进行密封,b三通管(6)由矩形管和圆形管通过铆钉(4)组装并结合密封圈进行密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包括干路和若干支路,所述干路上安装有主风机,全部或者部分支路上安装有支路风机,所有支路并联后再与干路串联,支路的末端接入各自对应的房间,支路风机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风速传感器的直流无刷风机;当主风机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干路上,并位于该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当支路风机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风速传感器设置在对应的支路上,并位于对应的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或进风侧;且所述主风机和支路风机,至少一个为自适应风机。降低施工难度和初期投资,提高控制精度,并具有节能、稳定、免调试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雷维;邓福华;祝根原;闫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润新风(重庆)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75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