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设备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8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高防护特点的充电设备,重点涉及电气组件化和高防护整机特点的创新设计,属于充电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充电设备柜(充电桩柜体)的通风窗口普遍采用百叶结构,同时配合防尘过滤棉以达到防尘防雨水的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为降低整柜受进风口和出风口通风阻力,通风结构防护设计简易,防水性不足,同时受柜门截面的影响,柜门刚度不足,使用过程易变形导致密封可靠性下降,进一步加速密封连接部位耐候性下降,进而导致柜体在强降雨和大风相互作用下,很难达到防雨效果。雨水进入柜内后,会增加内部环境湿度,腐蚀元器件及其连接部位,降低充电设备的可靠性,影响充电设备柜整体的使用。

此外,随着电动汽车和船舶电动化技术的发展,充电设备已开始应用于港口和沿湖公园等近水域场景,这类应用场景对充电设备的防护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抵御水体浪花等类似喷射水流环境,目前主流的充电设备ip54的防护等级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受到质疑,更难以满足新的环境需求,充电设备整机具备ip55的防护等级成为必然趋势。此外,充电设备作为充电站一部分,为降低充电站土建及充电设备成本,充电设备的高集成度也成为产品的重要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防护特点的充电设备柜,采用组件化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还能满足应对喷射水流的高防护要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充电设备柜包括柜体组件、前门组件、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所述前门组件、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通过铰链与柜体组件转动连接,并通过柜门锁与柜体组件锁定;所述前门组件包括前门板和布置在前门板上的充电交互套件,所述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均包括依次连接的通风门板、过滤层和后封板;所述柜体组件包括柜顶、柜底、柜背板、前门框和柜侧板,所述柜侧板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门框与前门板的大小形状相匹配,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设有与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的通风门板大小形状相匹配的安装窗口;所述前门框和安装窗口的内周边口均为向外双折边结构;所述前门板的外周边口为向内双折边结构,所述通风门板的外周边口具有向内90度折边或为向内双折边结构;所述前门板和通风门板上均设有一圈密封条,所述前门板上的密封条与前门框的向外双折边结构的第二次折边相贴合,所述通风门板上的密封条与安装窗口的90度折边或向外双折边结构的第二次折边相贴合;所述通风门板包括第一框体、支撑板、档板和折形百叶片;所述支撑板由第一框体内框的左右两侧边口向内90度折弯形成,所述档板由第一框体内框的底部边口向斜上方折弯形成,所述档板和支撑板位于第一框体同一侧;所述折形百叶片两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接并垂直于所述支撑板,其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宽度相适应;所述折形百叶片具有相互平行的两条短边以及连接两条短边的长边,其纵向截面为z型结构或近似z型结构;所述折形百叶片的长边和短边之间的夹角为r1,短边与竖直方向的为夹角r2,长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r3,其中,90°≤r1<180°,r2 r3<90°,百叶片的纵向截面为近似z型结构,或者,r1<90°,r2<90°,r3<90°,百叶片的纵向截面为z型结构;相邻百叶片的相邻短边相互平行且部分错开;所述过滤层的两面分别与支撑板和后封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封板包括第二框体,第二框体与第一框体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框体内框的左、右两侧边均具有向框体中心方向延伸的留边,以便与所述支撑板和折形百叶片的两端共同形成多个半封闭区域;所述第二框体内框的底边具有向框体中心方向延伸的挡边,以便和所述档板和折形百叶片共同形成排水口;所述进风组件和/或出风组件的底部设有充电电缆孔和至少一个充电插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90°≤r1≤120°,30°≤r2≤60°;或者,60°≤r1<90°,45°≤r2≤6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框体的挡边高于最底部折形百叶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相邻折形百叶片的相邻短边在正面投影方向上一半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风门板的外周边口具有向内90度折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封条为采用热熔点胶工艺制作的发泡密封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过滤层配置有防尘过滤棉和筛网组成;所述防尘过滤棉采用纤维结构的初级过滤棉或中级过滤棉,所述筛网的孔径在2mm以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风组件的后封板的第二框体内还设有多个通风网格;所述出风组件的后封板的第二框体内还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排风风机的风机窗口,所述风机窗口安装有排风风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风门板上设有锁扣,所述柜侧板上设有拉杆锁,通过拉杆锁和锁扣的配合使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与柜体组件锁定;所述柜体组件内部还设有多组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和固定模块化集成设计的交流组件、控制组件、整流组件和直流组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电电缆孔设有用于对穿入其中的电缆进行密封和固定的电缆组件,所述电缆组件包括密封垫、密封圈和线缆夹;所述密封垫布置在线缆夹和柜体侧板之间,所述密封圈布置在线缆夹内部,贴合于线缆夹内、外表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电插座具有用于用于放置充电电缆的外凸结构和用于接插充电插头的内凹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柜背板上设有铜排组,铜排组通过绝缘子固定在柜背板上,其上端连接直流组件,下端连接充电电缆,使直流电通过铜排组输送至充电电缆;所述前门板和通风板的底部折边上还设有接地螺钉和排水孔;所述柜底还设有接地铜排,用于将柜体内各电气组件的接地电缆集中接地。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根据机柜各部位的作用将机柜划分为柜体、前门、进风和出风共四个组件,各组件与柜内电气连接采用端子排,可以实现彼此独立装配和测试,互不影响,提高了充电设备在生产、测试和维护等过程的使用效率。

(2)对于面积较大且需常开合的前门板,采用向内双折弯进行刚度强化,提升前门板的整体刚度,并使密封层贴合可靠;且与前门板配合使用的柜体组件的前门框的边口采用向外双折边设计,增加密封面的贴合面积,进一步提升密封可靠性;对于不常开的柜侧门板(进风门板和出风门板)优先采用90度折边设计,保证其刚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开口截面空间的占用;同时上述结构的底部折边处还具有排水和引流作用,配合底部折边上的排水孔使用,以防止柜门顶部与柜框贴合位置出现过多积水;进一步,前门板、进风门板和出风门板与柜体组件贴合处采用热熔点胶工艺制作的发泡密封条进行密封,以提升密封件头尾连接的连贯性,同时便于控制加工误差,并保障质量一致性。

(3)这种特殊的通风通道基于进风或出风门板的特殊设计,特别是折形百叶片的结构设计,并通过后封板和过滤层配合使用形成,满足喷射水流环境的应用,其充分利用了流体在通风结构中受到的湍流,在过滤结构的防尘功能,以及存在其内的分子间作用力实现对水粒的引流效果,大大提升了防水和防尘的可靠性。

(4)在通风门板进出充电线缆的位置,使用线缆固定夹对电缆进行固定,同时采用密封圈对电缆圆周表面进行密封,采用密封垫对线缆夹与柜体紧固贴合平面进行密封,圆周面和贴合平面采用针对性的密封结构,可以有效提高防水。

(5)在机柜两侧板内部安装拉杆锁,并与进风门板和出风门板的锁扣配合使用,这种隐蔽式的内部锁应用使得整体充电设备柜只有一个前门板上的锁可用于外部开门使用,其不仅能锁紧并控制两个门板的无故开合频率,提升充电设备柜的安全性和防盗性,还能进一步降低锁具安装处的漏水风险。

(6)本实用新型综合上述多种技术,主要在充电设备柜的组件化和散热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结构层次分明、散热设计合理、大大提升了充电设备柜的整体防护能力,进而使充电设备整机具备ip55的防护等级,扩大了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同时,也提高了充电设备在生产、测试和维护等过程的效率,以及提升运营者备件管理的灵活性,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a)充电设备整体结构外观示意图,(b)充电设备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a)柜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b)充电电缆孔的放大示意图;(c)充电插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3:(a)前门组件的正面示意图,(b)前门组件的背面示意图;(c)前门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a)进风组件的爆炸示意图,(b)进风组件的局部放大图1,(c)进风组件的局部放大图2;

图5:(a)出风组件的爆炸示意图,(b)出风组件的局部放大图1,(c)出风组件的局部放大图2;

图6:(a)通风通道的防水原理示意图1,(b)通风通道的防水原理示意图2;

附图标注:

柜体组件100、柜顶111、柜底112、柜背板113、前门框114、左侧板115、右侧板116、门楣117、天线安装孔118、进线孔119、接地铜排120、地脚孔盖板121、充电电缆孔122、密封垫1221、密封圈1222、线缆夹1223、铜排组123、充电插座124、外凸结构1241、内凹结构1242、安装窗口125、支撑框架126;

前门组件200、前门板211、充电交互套件212、加强筋213、走线槽214;

进风组件300、进风门板311、过滤层312、后封板313、通风网口314;

出风组件400、出风门板411、过滤层412、后封板413、风机414、风机窗口415;

铰链511、柜门锁512、向外双折边结构513、向内双折边结构514、排水孔515、接地螺钉516、拉杆锁517、锁扣518、密封条519;

框体611、折形百叶片612、支撑板613、档板614、半封闭区域615、排水口616、留边621、档边622;

交流单元71、控制单元72、整流单元73、直流单元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其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的依据。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如图1所示,实施例公开一种充电设备柜(简称机柜),主要包括柜体组件100、前门组件200、进风组件300和出风组件400四部分,充电设备柜内设有交流单元71、控制单元72、整流单元73和直流单元74。柜体组件100通过铰链分别与前门组件200、进风组件300和出风组件400转动相连,并通过门锁或拉杆锁实现关闭锁定的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分别对各组件进行说明。

结合图2所示,柜体组件100包括柜顶111、柜底112、柜背板113、前门框114和柜侧板,其中,柜侧板包括左侧板115和右侧板116。柜顶111前端设有门楣117,用于减缓雨水冲击;柜顶111还设有天线安装孔118,天线安装时,与柜顶111连接处采用密封剂进行密封。柜底112设有进线孔119和接地铜排120,接地铜排120用于把柜体内各组件的接地电缆进行集中接地,柜底112前端还设有用于遮挡地脚孔的地脚孔盖板121。前门框114与前门组件200(前门板211)大小相匹配,用于安装前门组件200;前门框114的内周边口均采用向外两次折弯设计,即先向外90度折边一次(第一次折边),然后向柜框外周再90度折边一次(第二次折边),并对相邻两边的折弯边连接处进行焊接,从而形成一圈连续的向外双折边结构513,这样一方面可提升与前门组件的贴合性和密封性,同时还可以起到排水引流作用。左侧板115和右侧板116上均设有与进风组件300(进风门板311)或出风组件400(出风门板411)大小相匹配的安装窗口125,安装窗口125的内周边口同样也具有前门框114的向外双折边结构513,此处不再赘述;通过安装窗口125可看见充电设备内部各器件的排布;柜侧板上还可根据充电回路的路数设计多个用于放置充电插头的充电插座124,充电插座124同时兼有外凸结构1241和内凹结构1242,其中,外凸结构1241用于放置充电电缆,内凹结构1242用于接插充电插头,保护充电接头免受雨水侵害。左侧板150底部设有充电电缆孔122,通过图2(c)可以看出,充电电缆孔122设有由密封垫1221、密封圈1222和线缆夹1223组合而成的电缆组件,通过电缆组件对穿入的电缆进行密封和固定,其中,密封垫1221在线缆夹1223和柜体侧板之间,通过螺钉紧固,防止水沿侧板进入柜体,密封圈1222在线缆夹内部,贴合线缆夹内表面与电缆外表面,当线缆夹紧紧时,使线缆表面与线缆夹之间实现密封,从而使电缆进出柜体时实现密封效果。柜背板113下部设有铜排组123,铜排组123通过绝缘子固定在柜背板113上,其上端连接直流组件,下端连接充电电缆,使直流电通过铜排组123输送至充电电缆,当直流组件需要拆卸时,可以拆卸该铜排组的连接端,从而提升了拆卸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柜体还包括多组支撑框架126,支撑框架126固定在柜体组件100内壁,主要用于支撑充电设备柜内部同样可采用集成化设计的有交流单元71、控制单元72、整流单元73和直流单元74。

如图3所示,前门组件200主要由前门板211、充电交互套件212、铰链511和柜门锁512组成。前门组件200通过柜门锁512与柜体组件100进行锁定,柜门锁512可选用具有ip55防护等级的密封锁,例如可选用生久牌的ms848和ms861,并可采用密封剂强化与前门板211之间的密封连接。前门板211通过一侧边缘焊接的铰链511与柜体组件100转动连接,中部设有一圈加强筋213;前门板211四周与前门框114的向外双折弯边结构513中的第二次折边接触处设有密封条519,优选采用热熔点胶工艺制作的发泡密封胶,进而提升密封件头尾连接的连贯性,同时便于控制加工误差和一致性,通过密封条519与前门框114的向外双折弯边结构513贴合,达到密封效果。前门板211的外周边口均采用向内两次折弯设计,即通过先向内90度折边一次,再向门板中心再90度折边一次,并对相邻两边的折弯边连接处进行焊接,形成向内双折边结构514,由此,使面积较大的前门板211的整体刚度得到强化,这样门在关闭时也不会出现密封胶被压缩产生的反向力使前门板211变形,进而出现防水密封失效的现象,这种结构大大提升了大面积门板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前门板211底部的向内双折边结构514的第一次折边(沿水平方向的折边)上还设有排水孔515,用于即时排出,避免积水。充电交互套件212设置在前门板211的上部位置,主要包括交互屏、指示器、计费单元和急停等器件,交互套件212与柜体内部采用电缆进行连接,器件之间的连接电缆放置在沿交互套件212四周设计的走线槽214内。前门板211底部还设有接地螺钉516,采用电缆与柜体组件的接地铜排120连接形成接地回路。

如图4所示,进风组件300设置柜体组件右侧,即靠近整流组件的进风罩一侧,进风组件主要由依次连接的进风门板311、过滤层312和后封板313组成,并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使用形成通风通道。进风门板311的一侧边缘焊接铰链511,通过铰链511与柜体组件100转动连接,另一侧配置有与右侧板116上的拉杆锁517匹配的锁扣518;进风门板311四周与柜体组件100相接触处同样设有优选采用热熔点胶工艺制作的发泡密封条519,密封条519与右侧板116的安装窗口125的外向双折边结构513(第二次折边)配合,达到密封效果。进风门板311的外周边口具有向外90度折边,使进风门板311的整体刚度得到强化,并且,进风门板311底部的折边处同样也设有排水孔515和接地螺钉516。如图6所示,进风门板311主要包括框体611、支撑板613、档板614,以及在框体611内自上而下均匀布置的多个长条状的折形百叶片612。框体611为矩形板状结构,其内框左、右边口向内折弯90度,从而形成相对布置的用于固定折形百叶片612的支撑板613。折形百叶片612的两端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两块支撑板613之间,并于框体611支撑板613垂直布置。框体611内框底部边口向斜上方折弯,形成与支撑板613同侧(即朝向设备内部一侧)布置的倾斜档板614且档板614的两端与支撑板613固定连接,其主要用于与支撑板613、后封板313共同形成排水结构。支撑板613和档板614向内伸出的长度相等,以便后封板313固定后与框体611平行布置。

折形百叶片612在框体611内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纵向截面看为一个个首尾相接的z型结构或近似z型结构。z型结构或近似z型结构具有相互平行的两条短边6121和连接两条短边6121的长边6122,短边6121和长边6122之间的夹角为r1,z型结构或近似z型结构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宽度相适应。折形百叶片612与支撑板613连接时,短边612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r2,长边612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r3,r1、r2、r3均大于0°,r1 r2 r3=180°,为防止水流积聚,r3应不大于90°。从纵向截面图看,相邻折形百叶片612首尾相接,相邻百叶片的相邻短边相互平行且部分错开,以形成通风间隙;从正面看,相邻百叶片自上而下依次排布,且正面投影中相邻百叶片的相邻短边部分重叠,优选重叠1/2条边。在具体制作时,以上参数,特别是角度r1、r2、r3的选择,可根据支撑板13沿水平方向的宽度、百叶片12在上下方向的高度、通风风阻大小、挡水需求等因素进行适应性设计。依据流通空气从防护结构外到防护结构内变换角度的大小评估通风风阻,即采用360°-r1的大小表示通风通道变换角度,这个角度越小,表示通风风阻越小,对应风阻适应范围就广。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90°≤r1<180°,r2 r3<90°,此时,折形百叶片612的截面为近似z型结构;优选,90°≤r1≤120°,30°≤r2≤60°,30°≤r3≤60°;这种方案可做到百叶数量较少,通风通道变换角度小,风阻小,结构紧凑。如图6所示的近似z型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夹角r1为100度,长边的长度为短边的长度的2.12倍,r1为100°,r2为43°,r3为47°,类似在近似z型结构与支撑板613连接安装时,将近似z型结构整体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即r2的余角)。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r1<90°,r2<90°,r3<90°,此时,折形百叶片612的截面为z型结构;优选,60°≤r1<90°,45°≤r2≤60°,45°≤r3≤60°;在同样的通风防护外形要求下,该方案相比前一种可选方案百叶片数量有所增多,防护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大,但通风通道变换角度变大,风阻也随之变大。

过滤层312布置在后封板313和进风门板311之间,主要用于阻挡灰尘。过滤层312配置有防尘过滤棉和筛网组成。其中,过滤棉采用纤维结构,对灰尘有过滤作用,可以根据过滤精度选择初级过滤棉和中级过滤棉等,筛网主要起固定支撑过滤棉的作用,为避免影响通风风阻,优选孔径2mm以上的筛网,用于抵抗过滤棉上由细小水粒和灰尘产生的冲击力,防止过滤棉变形,提高防尘和防水的可靠性。

后封板313同样为框体结构,其内框与框体611的内框大小相适应,其左右两侧边均具有向框体中心方向延伸一定长度的留边621,以便和支撑板613、折形百叶片612的两端形成多个半封闭区域615;后封板313的底边具有向框体中心方向延伸一定长度的档边622,以便与支撑板613和档板614形成一条用于积水排出的排水口616,为防止积水过多溢出后封板313,档边622的高度最好高于最底部的百叶片12。后封板313的内框采用网格状通风结构,具有多个阵列排布的通风网口314,在不影响通风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加强通风防护结构的整体强度。

在安装时,通过螺钉将进风门板311、过滤层312和后封板313固定成一个整体,四周连接部位可以填充密封剂以提高防水密封性,由此,形成一个同时具备防喷射溅射水流和防灰尘性能的通风防护结构。

基于上述结构形成的通风通道,相邻折形百叶片的配合使用降低水的射流速度和方向,使水柱呈散射状,当水柱向风道两侧射流时,水柱在两侧的半封闭区域内形成强烈的湍流,由此改变了水的射流方向,阻挡了水流的进入;同时,通过过滤棉对灰尘进行隔离,并且对于散射和湍流进折形百叶片的细小水粒,将会飞溅到防尘过滤棉上,水滴受重力、水分子间作用力及过滤棉的纤维引流作用,形成下落的水流,进而通过底部的排水口把水排出;在此过程中,一定厚度的防尘滤过棉在筛网的支撑下,有效克服了水粒的冲击力和水流向下的拉伸力。

为更进一步说明此结构能防止水射流的原理,以图6所示的通风防护结构为例,特选取图6中靠近防护结构外部的a、b两点进行说明。当水如箭头所示从a点至b点区域框体611外侧的任意角度发生射流时,水流进入z1区域,受通风间隙限制,水流不能沿直线达到区域z2,从而阻止了水流直达过滤层312,在最可能进入z2区域的方向上,水流经过c点处发生一次反射,然后经过d点进行第二次反射,到达e点进行第三次反射,这个过程中,每次反射都伴随水体都会受重力作用向下通过通风间隙,最后形成的飞溅细小水粒。细小水粒到达过滤层3的f点位置,过滤层312的纤维孔隙结构对水粒产生牵引作用,并进一步达到收集水粒,受重力作用形成向下水流的作用,从而把细小水粒引入区域z4,最后落入排水口616后排出,从而达到阻止水粒进入的目的。而当水流沿折形百叶片612横向方向流动时,在折形百叶片612两端的任意角度发生射流时,水流会被支撑板613和短边6121阻挡,从而大部分水流被阻挡进入,反射产生的很少部分水流进入区域z3时,会在后封板313的档边622的作用下发生反射,同时,支撑板613、折形百叶片612与档边622成类似盲孔的半封闭区域615(对应图6中区域z3)水流发生严重的反射和湍流现象,最后受重力作用沿半封闭区域z3向下流动,最后进入区域z4并通过排水口616排出。

如图5所示,出风组件400设置在与进风组件300相对的一侧,即靠近整流组件的出风罩一侧,出风组件主要由依次连接的出风门板411、过滤层412、后封板413,以及布置在后封板413上的风机414组成。出风组件400与进风组件300采用同样设计方式,通过铰链511与柜体组件100转动连接,与柜体组件100相接触处设有密封胶,并具有排水孔515、接地螺钉516和锁扣518等结构;出风门板411四周边口同样具有向外90度折边,强化门板刚度;出风门板411四周同样具有与密封条519,与左侧板115的安装窗口125的外向双折边结构513(第二次折边)配合实现密封。出风门板411上的风道结构设计,过滤层412的设计均同进风组件300,此处不再赘述。另外,为考虑排风效果,后封板413上还设有多个风机窗口415,风机414固定在后封板413的风机窗口415处,风机414通过接线端子连接机柜内部元器件。出风组件400同样具有多个通风通道,该通风通道的结构和通风原理与进风组件300的通风通道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设备柜根据机柜各部位的作用将机柜划分为柜体、前门、进风和出风共四个组件,各组件与柜内电气连接采用端子排,可以实现彼此独立装配和测试,互不影响;较大面积的前门板和与之配合使用的柜体组件的前门框的四周边口均采用双折边结构设计,大大加强了门板的刚度和贴合性;对不常开的进风门板和出风门板采用90度折边设计,也一定程度提高了柜侧门板的强度;针对机柜的对外连接通道,采用由折形百叶片和后封板等形成的通风通道,以及过滤层的叠层防尘设计,实现了通风、挡水和防尘;在充电电缆穿过机柜时,对充电电缆强化固定并配合密封垫措施;综合上述多种技术,可大大提升充电设备柜的防护性能,进而使充电设备整机具备ip55的防护等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用领域,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之列。


技术特征:

1.一种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组件、前门组件、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所述前门组件、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通过铰链与柜体组件转动连接,并通过柜门锁与柜体组件锁定;

所述前门组件包括前门板和布置在前门板上的充电交互套件,所述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均包括依次连接的通风门板、过滤层和后封板;

所述柜体组件包括柜顶、柜底、柜背板、前门框和柜侧板,所述柜侧板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门框与前门板的大小形状相匹配,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设有与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的通风门板大小形状相匹配的安装窗口;所述前门框和安装窗口的内周边口均为向外双折边结构;所述前门板的外周边口为向内双折边结构,所述通风门板的外周边口具有向内90度折边或为向内双折边结构;所述前门板和通风门板上均设有一圈密封条,所述前门板上的密封条与前门框的向外双折边结构的第二次折边相贴合,所述通风门板上的密封条与安装窗口的90度折边或向外双折边结构的第二次折边相贴合;

所述通风门板包括第一框体、支撑板、档板和折形百叶片;所述支撑板由第一框体内框的左右两侧边口向内90度折弯形成,所述档板由第一框体内框的底部边口向斜上方折弯形成,所述档板和支撑板位于第一框体同一侧;所述折形百叶片两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接并垂直于所述支撑板,其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宽度相适应;

所述折形百叶片具有相互平行的两条短边以及连接两条短边的长边,其纵向截面为z型结构或近似z型结构;所述折形百叶片的长边和短边之间的夹角为r1,短边与竖直方向的为夹角r2,长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r3,其中,90°≤r1<180°,r2 r3<90°,百叶片的纵向截面为近似z型结构,或者,r1<90°,r2<90°,r3<90°,百叶片的纵向截面为z型结构;相邻百叶片的相邻短边相互平行且部分错开;所述过滤层的两面分别与支撑板和后封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封板包括第二框体,第二框体与第一框体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框体内框的左、右两侧边均具有向框体中心方向延伸的留边,以便与所述支撑板和折形百叶片的两端共同形成多个半封闭区域;所述第二框体内框的底边具有向框体中心方向延伸的挡边,以便和所述档板和折形百叶片共同形成排水口;所述进风组件和/或出风组件上还设有充电电缆孔和至少一个充电插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90°≤r1≤120°,30°≤r2≤60°;或者,60°≤r1<90°,45°≤r2≤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的挡边高于最底部折形百叶片;相邻折形百叶片的相邻短边在正面投影方向上一半重合。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条为采用热熔点胶工艺制作的发泡密封条。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的后封板的第二框体内还具有多个通风口;所述出风组件的后封板的第二框体内还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排风风机的风机窗口,所述风机窗口安装有排风风机。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配置有防尘过滤棉和筛网组成;所述防尘过滤棉采用纤维结构的初级过滤棉或中级过滤棉,所述筛网的孔径在2mm以上。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门板上设有锁扣,所述柜侧板上设有拉杆锁,通过拉杆锁和锁扣的配合使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与柜体组件锁定;所述柜体组件内部还设有多组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和固定模块化集成设计的交流组件、控制组件、整流组件和直流组件。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缆孔设有用于对穿入其中的电缆进行密封和固定的电缆组件,所述电缆组件包括密封垫、密封圈和线缆夹;所述密封垫布置在线缆夹和柜体侧板之间,所述密封圈布置在线缆夹内部,贴合于线缆夹内、外表面。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具有用于用于放置充电电缆的外凸结构和用于接插充电插头的内凹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柜背板上设有铜排组,铜排组通过绝缘子固定在柜背板上,其上端连接直流组件,下端连接充电电缆,使直流电通过铜排组输送至充电电缆;所述前门板和通风板的底部折边上还设有接地螺钉和排水孔;所述柜底还设有接地铜排,用于将柜体内各电气组件的接地电缆集中接地。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充电设备柜,对较大面积的前门板和与之配合使用的柜体组件的前门框的四周边口均采用双折边结构设计,对不常开的进风门板和出风门板采用90度折边设计;针对机柜的对外连接通道,采用由折形百叶片和后封板等形成的通风通道,以及过滤层的叠层防尘设计,实现了通风、挡水和防尘;在充电电缆穿过机柜时,对充电电缆强化固定并配合密封垫措施。本实用新型大大提升充电设备柜的防护性能,使充电设备整机具备IP55的防护等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刘国鹏;周一心;顾进飞;付士海;窦胜;余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75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