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83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室内,空气流动性较小,更容易产生空气问题。新风装置能够很高地改善室内的空气问题,它主要通过对外界的空气过滤后送入到室内,对室内的空气进行置换。在置换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室内温度情况进行新风进行加热或者降温,一般的新风装置在送风过程中会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同时补充新鲜的室外空气,这样会造成室内空气中的温度大量丧失,热效率很低。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4807091b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新风系统,其利用全热交换引进新风并实现新风和室内空气的同步净化,在室内循环净化污染物的同时,通过新风引进,降低了室内co2含量,增加了室内空气的新鲜度;进入的室外空气与排出的室内空气通过全热交换,避免了冬天过冷空气、夏天过热空气进入室内,回收了热量,降低了能耗。授权公告号为cn207279869u的中国专利文献也公开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和过滤装置,壳体内部形成混合室、过滤通道和出风室,壳体上设有第一内进风口、外进风口和内出风口,第一内进风口和外进风口均与混合室连通,混合室与出风室通过过滤通道连通,内出风口与出风室连通。过滤装置设于过滤通道内。这种无管道新风装置具有混合室,室内的空气与室外的空气可在混合室中直接接触混合,从而提高了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授权公告号为cn208901561u的中国专利文献也公开了一种新风系统,其主要包括壳体、过滤组件、进风风机及进风组件,过滤组件及进风风机均设置在壳体内,进风组件与壳体的一端,进风组件设置有第一进风件及第二进风件,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件用于选择性地与室外连通,使室外的原料气体从第一进风件进入至壳体内;第二进风件用于选择性地与室内连通,使室内的室内气体从第二进风件进入至壳体内;过滤组件用于将混合气体过滤成新风气体,并通过第一出风口排至室内,其中,混合气体由原料气体和\或室内气体形成。这种新风装置的进风风机可以将室内气体通过过滤组件重新过滤,形成新风气体,能够降低能耗,节约成本。

通过上述专利文献可见,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混合后再次净化处理送入到室内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但是这些新风装置的进风风路混合效果较差,影响进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的进风风路混合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新风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抽风装置,所述壳体中设有室内进风通道和室外进风通道,所述壳体中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风量混合管,所述风量混合管上设有与所述抽风装置连通的出风口,风量混合管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室外进风通道连通的室外进风口,所述风量混合管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与所述室内进风通道连通的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均与风量混合管的内腔连通以使该内腔形成室内外风的混合腔。

所述出风口包括多个分布在所述风量混合管上的第一开孔,所述室外进风口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开孔上下相对分布的第二开孔,上下相对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的孔径一大一小。

所述风量混合管上设有中部进风区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部进风区两侧的端部进风区,处于中部进风区位置处的出风口的第一开孔的孔径大于处于端部进风区位置处的第二开孔的孔径。

所述风量混合管为截面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且两端开口的方管结构,两端的开口形成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方管结构的上侧面上,室外进风口设置在下侧面上。

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进风通道之间设有均流腔。

所述风量混合管与所述壳体间隔设置,该间隔的周向密封从而形成所述均流腔。

所述壳体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形结构的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上下间隔设置的顶板,底板和顶板的四周通过侧板封闭,底板上设有向上延伸并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风量混合管设置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

所述抽风装置包括长方体形结构的装置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装置架体上的风机,所述装置架体卡装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且风量混合管设置在其底部。

所述底板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左右两端的位置处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台,所述风量混合管的左右两端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

所述抽风装置包括长方体形结构的装置架体以及三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风机,三个风机与中部进风区以及两个端部进风区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装置架体卡装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且风量混合管设置在其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中设有风量混合管,风量混合管上设有与抽风装置连通的出风口,风量混合管与出风口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与室外进风通道连通的室外进风口,风量混合管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与室内进风通道连通的室内进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均与风量混合管的内腔连通以使该内腔形成室内外风的混合腔,在进风时,室外空气从侧向进入到风量混合管中,室内空气从两端进入到风量混合管中,室内外空气在风量混合管的内腔中即混合腔中相互混合作用,形成混合气流,混合气流再通过出风口进入到风机中,两端进风的方式能够使风量混合管的内部形成气流的相对流动,加速内外气流的相对运动,这样通过风量混合管能够有效提高内外气流的混合效果,提高进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爆炸图;

图3为图1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外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抽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抽风装置中风量混合管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风量混合管的立体图;

图8为图7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中:1、底板;2、顶板;3、前侧板;4、侧板;5、风量混合管;11、室外进风口;31、室内进风通道;41、室内出风通道;6、抽风装置;7、滤网;8、风机;9、后侧板;12、第一安装板;13、第二安装板;121、第一翻边;131、第二翻边;14、支撑台;61、风量混合管安装槽;51、正面中部进风区;52、正面端部进风区;53、背面中部进风区;54、背面端部进风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新风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中的抽风装置6,壳体中设有室内进风通道31和室外进风通道,壳体中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风量混合管5,风量混合管5上设有与抽风装置6连通的出风口,风量混合管5与出风口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与室外进风通道连通的室外进风口11,风量混合管5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与室内进风通道31连通的室内进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11均与风量混合管5的内腔连通以使该内腔形成室内外风的混合腔。在进风时,室外空气从侧向进入到风量混合管5中,室内空气从两端进入到风量混合管5中,室内外空气在风量混合管5的内腔中即混合腔中相互混合作用,形成混合气流,混合气流再通过出风口进入到风机8中,两端进风的方式能够使风量混合管5的内部形成气流的相对流动,加速内外气流的相对运动,这样通过风量混合管5能够有效提高内外气流的混合效果,提高进风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形结构的底板1以及与底板1上下间隔设置的顶板2,底板1和顶板2的四周通过侧板4封闭,使壳体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内腔,在前侧板3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左右两侧的侧板4上设有室内出风通道41,底板1上设有室外进风通道,室内出风通道41和室外进风通道均由设置在相应的侧板4上开孔形成。

抽风装置6包括长方体形结构的装置架体以及三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风机8,这三个风机8具体采用涡流风机,这样体积相对较小。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抽风装置架体的底部设置,出风口朝向后侧设置。

底板1上设有向上延伸并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2和第二安装板13,风量混合管5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2和第二安装板13之间。其中,第一安装板12和第二安装板13主要用于安装固定抽风装置。其中第一安装板12的两端设有朝向第二安装板13延伸的第一翻边121,第二安装板13的两端设有朝向第一安装板12延伸的第二翻边131,这样在角部位置处形成与抽风装置适配的定位角,能够有效对抽风装置进行可靠定位。第二安装板13上设有避让槽,这样能够使得风机的出风口能够向后设置。

如图6和图7所示,风量混合管5为截面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且两端开口的方管结构,装置架体的底部设有风量混合管安装槽61,用于安装固定风量混合管5,这样能够将其限制在底板1和抽风装置架体之间。风量混合管5两端的开口形成室内进风口,出风口设置在方管结构的上侧面上,室外进风口11设置在下侧面上。方管结构一方面便于固定,另一方面,也能够设置较多数量的开口,提高进风量。

出风口具体包括多个分布在风量混合管5上的第一开孔,室外进风口11包括多个与第一开孔上下相对分布的第二开孔,上下相对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的孔径一大一小。

风量混合管5上设有中部进风区以及设置在中部进风区两侧的端部进风区,处于中部进风区位置处的出风口的第一开孔的孔径大于处于端部进风区位置处的第二开孔的孔径。具体如图6和图7所示,风量混合管5的正面用于朝向风机的进风口设置,在正面上设有正面中部进风区51和正面端部进风区52,第一开孔分布在正面中部进风区51和正面端部进风区52上。风量混合管5的背面用于朝向室内进风通道31设置,在背面上设有背面中部进风区53和背面端部进风区54,第二开孔分布在背面中部进风区53和背面端部进风区54上。三个风机与中部进风区以及两个端部进风区一一对应设置,装置架体卡装在第一安装板12和第二安装板13之间且风量混合管5设置在其底部。同时正面进风区上的开孔的孔径和相对位置处的背面进风区上的开孔的孔径一大一小,这样使得气流进入到风量混合管5内部之后不会直接从另一面流出,而是需要在内腔中进行混合,提高混合效果。

室外进风口11和室外进风通道之间设有均流腔,均流腔主要起到缓冲效果,通过均流腔能够使得室外空气均匀进入到风量混合管5的内腔中,即在长度方向上每个位置都能够进室外空气,这样更加有利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混合。

具体地,风量混合管5与壳体间隔设置,该间隔的周向密封从而形成均流腔。如图4所示,底板1在第一安装板12和第二安装板13左右两端的位置处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台14,支撑台14的前后两端分别对应连接在第一安装板12和第二安装板13上,风量混合管5的左右两端支撑在支撑台14上。这样将抽风装置安装到位后,使得其底部即风量混合管5和底板1之间形成空腔结构(即均流腔),这样从室外进风通道中进入的空气先进入到该空腔结构中,然后再通过不同位置处的开孔进入到风量混合管5的内腔中。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使用时的风路流向如图3中箭头方向所示:室内空气通过前侧板3进入到壳体内部,然后通过风量混合管5的两端进入到风量混合管5中;室外空气通过底板1进入到均流腔中,然后再通过风量混合管5背面上的开口进入到其内部,即室外空气侧向均匀进入到内腔中、室内空气从两端进入到内腔中,这样室内外空气在内腔中有效混合,之后再通过滤网7后进入到风机中,最终通过左右两侧的侧板进入到室内。在空气流通过程中,空气混合管正面和背面的孔径差使得室外气流进入到内腔中后不会完全直接从对向直接流出而是会在横向上进行一定量的转移,这样都能够提高混合效果,提高进风效率。其中,为了避免室外空气倒灌到室内,还可以在风量混合器的两端位置处设置单向风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和室外进风口的孔径还可以相同,其开孔结构还可以采用开孔结构;风量混合管的截面还可以采用圆管结构,此时出风口和室外进风口相对设置在其周面上;风量混合管还可以直接贴合底板设置,这样室外空气直接进入到其内腔中;还可以将支撑台设置在风量混合管的两端位置处;抽风装置还可以直接安装在底板上;风机还可以采用轴流风机,这样在横向上能够直接在横向上均匀进风;室外进风口还可以设置为多孔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新风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抽风装置,所述壳体中设有室内进风通道和室外进风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风量混合管,所述风量混合管上设有与所述抽风装置连通的出风口,风量混合管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室外进风通道连通的室外进风口,所述风量混合管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与所述室内进风通道连通的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均与风量混合管的内腔连通以使该内腔形成室内外风的混合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多个分布在所述风量混合管上的第一开孔,所述室外进风口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开孔上下相对分布的第二开孔,上下相对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的孔径一大一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混合管上设有中部进风区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部进风区两侧的端部进风区,处于中部进风区位置处的出风口的第一开孔的孔径大于处于端部进风区位置处的第二开孔的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混合管为截面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且两端开口的方管结构,两端的开口形成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方管结构的上侧面上,室外进风口设置在下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进风通道之间设有均流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混合管与所述壳体间隔设置,该间隔的周向密封从而形成所述均流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形结构的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上下间隔设置的顶板,底板和顶板的四周通过侧板封闭,底板上设有向上延伸并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风量混合管设置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装置包括长方体形结构的装置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装置架体上的风机,所述装置架体卡装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且风量混合管设置在其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左右两端的位置处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台,所述风量混合管的左右两端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装置包括长方体形结构的装置架体以及三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风机,三个风机与中部进风区以及两个端部进风区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装置架体卡装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且风量混合管设置在其底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中设有风量混合管,风量混合管上设有出风口,风量混合管与出风口相对的侧面上设有室外进风口,风量混合管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室内进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均与风量混合管的内腔连通以使该内腔形成室内外风的混合腔,在进风时,室外空气从侧向进入到风量混合管中,室内空气从两端进入到风量混合管中,室内外空气在风量混合管的内腔中即混合腔中相互混合作用,形成混合气流,混合气流再通过出风口进入到风机中,两端进风的方式能够使风量混合管的内部形成气流的相对流动,加速内外气流的相对运动,这样通过风量混合管能够有效提高内外气流的混合效果,提高进风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杨清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景森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7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