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
背景技术:
风冷式空调机组,在冬季制热时,在热泵吸热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在室外换热器表面逐渐凝结,时间稍长即和在换热器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白霜,严重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极大的降低热泵制热能力。并且长期换热不良,极易损坏空调器关键部件。尤其在多联机系统中一拖多或多拖多时,影响更加巨大。
为了保证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空调机组的热泵可靠性,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压缩机停机,四通阀切换到制冷状态,再启动压缩机向室外换热器中排入热气进行除霜,除霜完成后停机切换到制热状态后再启动制热。但是该方案空调机组压缩机需多次启停,压缩机启停过程不仅功耗大,而且频繁启停压缩机和切换四通阀,会减小压缩机等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并且空调机组在制冷状态除霜,此时室内机换热器会吸收室内侧热量,严重影响热泵体验。停机换向除霜的方法,既不仅不符合节能要求,且影响机组使用寿命,还严重影响客户体验。且除霜过程中需要灯带冰霜自然融化,除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
因此,既要对机组进行除霜,以保持热泵制热效果,且不能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又要持续的保证空调效果,是目前风冷式空调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除霜迅速、机组使用寿命长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包括若干台室外机基础模块和若干台多联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包括变频压缩机、油分离器、四通换向阀、除霜电磁阀、制热膨胀阀组件、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
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的液管并联连接后,再与所述多联室内机的液管并联连接;
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的汽管并联连接后,再与所述多联室内机的汽管并联连接;
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的油平衡管并联连接在一起;
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壳体、多个换热管、设于壳体侧壁上的开口、与换热管相连的进液管和出气管、用于在除霜过程中对换热管上的冰霜进行刮除的清理装置及设于壳体内用于将融霜产生的水向外排出的防噪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取组合模块的热泵热气和自身热泵热气来进行除霜,该方案可以有效、可靠的实现多联机不停机、不换向除霜运行,持续的保证了室内的制热效果和室外机的安全、高效运行;且该方案动作简单,控制简易,开发成本低,技术实现难度低,既可用于新产品开发,又可用于老产品改造上;并且该方案采用了热泵除霜,且减少了停机换向的过程,除霜效率比普通除霜方式更快;再者,由于设置了清理装置,在冰霜初步融化后,清理装置即可启动对换热管表面的冰霜进行刮除,相较于冰霜自行融化而言,极大程度的节省了除霜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壳体内设置了防噪装置,化霜产生的水将滴落至防噪装置而并非直接滴落至壳体上,极大程度的减小了化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音。
所述变频压缩机排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油分离器进口连接,所述油分离器出口通过排气单向阀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d管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4的c管上连接汽管。
所述制热膨胀阀组件的进口上连接液管,所述制热膨胀阀组件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在所述四通换向阀的e管上,所述四通换向阀的s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
所述排气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通过除霜电磁阀桥接,所述油分离器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组件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所述油分离器的均油口通过均油阀组件与油平衡管连接,所述油平衡管通过油平衡阀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桥接。
所述清理装置包括设于壳体内的清理架、与清理架相连的连接座及用于驱动该连接座来回移动以带动清理架来回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可转动的丝杆和用于驱动丝杆发生转动的驱动件,所述连接座上部穿出壳体上表面,所述丝杆穿设于该连接座内,丝杆转动时可驱动连接座来回移动,所述壳体上部设有供连接座来回移动的滑槽;通过丝杆转动驱动连接座带动支架移动,结构配合稳定,支架移动稳定,不易出现晃动或倾斜等情况,避免对换热管进行过度施压;连接座、丝杆优选设置为2个,采用两处配合的方式实现对清理架的移动,移动更为顺畅;采用电机驱动,实现自动化刮霜,且可控制驱动件在化霜一段时间后再开启,保证刮霜时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融霜,避免对霜的硬性刮除,降低对换热管造成损坏的可能。
所述壳体上部设有一罩壳,所述丝杆、连接座、驱动件均置于该罩壳内;降低杂物进入壳体内的可能,降低故障率。
所述清理架包括支架、间隔设于支架上的多个清理杆、设于清理杆上部的第一清理件及设于清理杆下部的第二清理件,该第一清理件包括固设于清理杆上表面上的海绵层和固设于该海绵层侧壁上的橡胶刮条,该橡胶刮条与换热管接触的表面为朝向换热管倾斜设置;橡胶刮条可与换热管的表面完全紧贴,对霜进行良好的刮除,残留率低,且表面倾斜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刮霜效果;海绵层可在刮霜之后对换热管表面的水或小的冰霜进行吸除,降低换热管上残留冰霜或水的可能。
所述海绵层和橡胶刮条上分别设有与换热管相配合的弧形槽;清理面积更广。
所述支架上部设有半球形的导向部,所述壳体上壁上设有与该导向部相配合的限位槽;所述支架左右侧壁上分别设有凸部,该凸部与壳体内壁相配合的面为曲面设置;通过导向部、凸部的设置,使得支架无法在壳体内发生上下、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浮动,保证了支架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倾斜卡死的情况。
所述防噪装置为设于壳体下部的吸水层和与壳体下部相连的排水管,所述壳体底壁为倾斜设置,所述吸水层设于该底壁上,所述排水管与底壁最低侧相连;吸水层为海绵制成,化霜时滴露的水、刮除下来的冰霜均砸落至吸水层上,从而不会发生声响,避免噪音的产生;且冰霜将会留存在吸水层表面上,慢慢融化,不会进入至排水管内,避免了排水管的堵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频繁的停机、换向,零部件使用寿命高;
2.本实用新型所述除霜方法不停机轮换除霜,不影响室内机的制热效果;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霜方法动作简单,除霜运行结束时也不会产生积液现象,安全可靠,除霜效率高;
4.配合刮霜操作,除霜速度快,除霜残留少,除霜过程不易出现滴水声,噪音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室外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室外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清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的原理图;该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包括两台室外机基础模块01和四台多联室内机02,室外机基础模块01包括变频压缩机1、油分离器2、四通换向阀4、除霜电磁阀5、制热膨胀阀组件9、室外换热器10、气液分离器11,变频压缩机1排气口通过管路与油分离器2进口连接,油分离器2出口通过排气单向阀3与四通换向阀4的d管连接,四通换向阀4的c管上连接第一汽管6,制热膨胀阀组件9的进口上连接第一液管7,制热膨胀阀组件9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室外换热器10的进口连接,室外换热器10的出口连接在四通换向阀4的e管上,四通换向阀4的s管与气液分离器11的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11的出口与变频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排气单向阀3的出口与室外换热器10的进口通过除霜电磁阀5桥接,油分离器2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组件12与变频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油分离器2的均油口通过均油阀组件13与油平衡管8连接,油平衡管8通过油平衡阀14与气液分离器11的进口桥接;
室外机基础模块01的第一液管7并联连接后,再与多联室内机02的第二液管16并联连接;
室外机基础模块01的第一汽管6并联连接后,再与多联室内机02的第二汽管15并联连接;
室外机基础模块01的油平衡管8并联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图1所示多联机系统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oa的检测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温度tdef的检测器、用于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p的检测器,用于记录模块结霜运行时长t1的计时器,用于记录除霜运行时长t2的计时器;还包括用于预设除霜温度tdef1、结霜时长t11、除霜时长t21、压缩机除霜频率p1、环境修正系数a的输入设备及存储这些数据的存储器。
如图1所示的多联机系统,本实用新型的除霜控制方法是:当任一室外机基础模块01达到除霜要求时,控制该模块的除霜电磁阀5和油平衡阀8打开,制热膨胀阀组件9关闭,变频压缩机1开至除霜频率;其他室外机基础模块保持制热状态,并且变频压缩机1进行除霜补偿升频。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壳体101、多个换热管102、设于壳体侧壁上的开口103、与换热管相连的进液管104和出气管105、用于在除霜过程中对换热管102上的冰霜进行刮除的清理装置及设于壳体101内用于将融霜产生的水向外排出的防噪装置;多个换热管102具体结构及位置关系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具体的,所述清理装置包括设于壳体内的塑料制成的清理架71、与清理架相连的连接座72及用于驱动该连接座来回移动以带动清理架来回移动的驱动部件,其中,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可转动的丝杆73和用于驱动丝杆发生转动的驱动件74,所述连接座72上部穿出壳体上表面,连接座穿出壳体的部分上设有螺纹孔,该丝杆73穿设于螺纹孔内,从而丝杆73转动时可驱动连接座72发生来回移动,进而带动清理架发生移动;优选的,所述壳体101上部设有供连接座来回移动的滑槽1011;所述壳体101上部设有一罩壳106,所述丝杆、连接座、驱动件均置于该罩壳106内;于本实施例中,丝杆、连接座均设置为2个,两丝杆通过皮带和皮带轮相连,所述驱动件为电机,与其中一个丝杆相连。
所述清理架71包括呈框状的支架711、由上至下间隔设于支架上的多个清理杆712、设于清理杆上部的第一清理件及设于清理杆下部的第二清理件,具体的该第一清理件包括固设于清理杆上表面上的海绵层713和固设于该海绵层侧壁上的橡胶刮条714,且该橡胶刮条714与换热管102接触的表面为朝向换热管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海绵层713和橡胶刮条714上分别设有与换热管相配合的弧形槽715;所述第二清理件的结构与第一清理件相同,故不再赘述。
为了降低故障率,我们在所述支架711的上部设置了半球形的导向部716,所述壳体101上壁上设置了与该导向部相配合的条形的限位槽1012,导向部716可在限位槽1012内来回移动;所述支架左右侧壁上分别设有凸部,该凸部与壳体内壁相抵,且凸部与壳体内壁相抵的一面为曲面设置。
具体的,所述防噪装置为设于壳体下部的吸水层81和与壳体下部相连的排水管82;该吸水层为海绵,所述壳体101底壁为倾斜设置,所述吸水层81放置在该底壁上,所述排水管82与底壁最低侧相连。
1.一种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包括若干台室外机基础模块(01)和若干台多联室内机(02),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01)包括变频压缩机(1)、油分离器(2)、四通换向阀(4)、除霜电磁阀(5)、制热膨胀阀组件(9)、室外换热器(10)、气液分离器(11);
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01)的第一液管(7)并联连接后,再与所述多联室内机(02)的第二液管(16)并联连接;
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01)的第一汽管(6)并联连接后,再与所述多联室内机(02)的第二汽管(15)并联连接;
所述室外机基础模块(01)的油平衡管(8)并联连接在一起;
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壳体(101)、多个换热管(102)、设于壳体侧壁上的开口(103)、与换热管相连的进液管(104)和出气管(105)、用于在除霜过程中对换热管(102)上的冰霜进行刮除的清理装置及设于壳体(101)内用于将融霜产生的水向外排出的防噪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压缩机(1)排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油分离器(2)进口连接,所述油分离器(2)出口通过排气单向阀(3)与所述四通换向阀(4)的d管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4)的c管上连接第一汽管(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膨胀阀组件(9)的进口上连接第一液管(7),所述制热膨胀阀组件(9)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的进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10)的出口连接在所述四通换向阀(4)的e管上,所述四通换向阀(4)的s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11)的进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单向阀(3)的出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的进口通过除霜电磁阀(5)桥接,所述油分离器(2)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组件(12)与所述变频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所述油分离器(2)的均油口通过均油阀组件(13)与油平衡管(8)连接,所述油平衡管(8)通过油平衡阀(14)与所述气液分离器(11)的进口桥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装置包括设于壳体内的清理架(71)、与清理架相连的连接座(72)及用于驱动该连接座来回移动以带动清理架来回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可转动的丝杆(73)和用于驱动丝杆发生转动的驱动件(74),所述连接座(72)上部穿出壳体上表面,所述丝杆(73)穿设于该连接座内,丝杆(73)转动时可驱动连接座(72)来回移动,所述壳体(101)上部设有供连接座来回移动的滑槽(10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1)上部设有一罩壳(106),所述丝杆、连接座、驱动件均置于该罩壳(106)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架(71)包括支架(711)、间隔设于支架上的多个清理杆(712)、设于清理杆上部的第一清理件及设于清理杆下部的第二清理件,该第一清理件包括固设于清理杆上表面上的海绵层(713)和固设于该海绵层侧壁上的橡胶刮条(714),该橡胶刮条(714)与换热管(102)接触的表面为朝向换热管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层(713)和橡胶刮条(714)上分别设有与换热管相配合的弧形槽(71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711)上部设有半球形的导向部(716),所述壳体(101)上壁上设有与该导向部相配合的限位槽(1012);所述支架左右侧壁上分别设有凸部,该凸部与壳体内壁相配合的面为曲面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机轮换除霜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噪装置为设于壳体下部的吸水层(81)和与壳体下部相连的排水管(82),所述壳体(101)底壁为倾斜设置,所述吸水层(81)设于该底壁上,所述排水管(82)与底壁最低侧相连。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