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扫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空调器具有多块(例如两块)由不同电机单独驱动的导风板,各电机分别采用螺钉固定在空调壳体上,每台电机至少需要采用两颗螺钉来实现与壳体的固定连接,安装电机所需要的螺钉数量较多,导致电机的安装过程较为复杂,导致电机的安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安装过程简便、效率较高的扫风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扫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连接件,第一电机与第一导风板传动连接,第二电机与第二导风板传动连接;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固定架的一侧,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第二固定架位于第一固定架的另一侧;连接件连接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均由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夹持固定。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扫风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仅需通过少量连接件(例如一个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就能实现将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安装在第一固定架上的目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减少安装电机所需的连接件数量,有利于简化扫风组件的结构,简化扫风组件的组装过程,有利于提升扫风组件的生产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槽孔和/或第二槽孔,第一电机嵌于第一槽孔中,第二电机嵌于第二槽孔中。
由上可见,这样在安装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时,首先将第一电机嵌于第一槽孔中,并将第二电机嵌于第二槽孔中,然后再采用连接件将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一槽孔对第一电机进行限定位,第二槽孔对第二电机进行限定位,有利于保持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稳定,有利于提升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安装的准确性,降低安装难度,提升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的安装效率。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固定架为板状结构,第二固定架为开口朝向第一固定架的盒装结构,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均安装于第二固定架的盒腔中。
由上可见,现有技术中,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各自通过多颗螺钉固定在板状结构上,本技术方案将第一固定架设为板状结构,将第二固定架设为盒装结构,这样本实用新型只需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盒装结构的第二固定架就能实现明显减少连接件用量的目的,就能提升扫风组件的生产效率,便于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
再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连接件为螺钉,螺钉位于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之间。
由上可见,这样便于采用一颗螺钉实现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的固定连接,且有利于提升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的可靠性。
又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电机具有第一安装耳,第一安装耳上设有第三槽孔,第一固定架或第二固定架上设有第一凸柱,第一凸柱穿设于第三槽孔中;和/或,第二电机具有第二安装耳,第二安装耳上设有第四槽孔,第一固定架或第二固定架上设有第二凸柱,第二凸柱穿设于第四槽孔中。
由上可见,由于第一凸柱与第三槽孔的配合,有利于实现第一电机在周向和径向上的限位和定位,避免第一电机在周向和径向上晃动;同理,有利于避免第二电机在周向和径向上晃动。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安装耳与第一凸柱的配合设有至少两组,各第一安装耳沿第一电机的周向分布;第二安装耳与第二凸柱的配合设有至少两组,各第二安装耳沿第二电机的周向分布。
由上可见,这样进一步有利于实现第一电机在周向和径向上的限位和定位,进一步有利于避免第一电机在周向和径向上晃动;同理,进一步有利于避免第二电机在周向和径向上晃动。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凸柱,另一个设有第一插接孔,第一凸柱穿过第三槽孔并插接于第一插接孔中;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中的一个设有第二凸柱,另一个设有第二插接孔,第二凸柱穿过第四槽孔并插接于第二插接孔中。
由上可见,这样能够保证第一凸柱完全穿过第三槽孔,保证第一安装耳不会脱离与第一凸柱的配合,有利于提升第一电机的安装可靠性;同理,有利于提升第二电机安装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凸柱为包括第一主体段和第一插接段的阶梯柱,第一主体段上具有第一台阶面,第一插接段从第一台阶面上凸出,第一插接段穿设于第三槽孔中,第一台阶面与第一安装耳抵接;第二凸柱为包括第二主体段和第二插接段的阶梯柱,第二主体段上具有第二台阶面,第二插接段从第二台阶面上凸出,第二插接段穿设于第四槽孔中,第二台阶面与第二安装耳抵接。
由上可见,这样便于通过第一台阶面与第一安装耳的抵接实现第一电机在轴向上的限定位,通过第二台阶面与第二安装耳的抵接实现第二电机在轴向上的限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安装过程简单、安装效率较高的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前述的扫风组件,壳体上具有出风口,扫风组件安装于出风口处,第一固定架固定于壳体上。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前述的扫风组件,使得仅需通过少量连接件(例如一个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就能实现将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安装在第一固定架上的目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连接件的数量,有利于简化扫风组件的结构,简化空调器的结构,简化扫风组件的组装过程,简化空调器的组装过程,有利于提升扫风组件和空调器的生产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固定架为壳体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扫风组件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扫风组件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扫风组件实施例中电机盒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扫风组件实施例中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电机盒配合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扫风组件及空调器: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和本实施例的扫风组件,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扫风组件安装于出风口处。
请参照图1,扫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端板3、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电机盒6和螺钉7,第一导风板1、端板3及第一电机4沿第一方向a依次分布,第二导风板2、端板3及第二电机5沿第一方向a依次分布,第一电机4与第一导风板1传动连接,第二电机5与第二导风板2传动连接,第一方向a、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线方向及第二电机5的转动轴线方向平行。至于第一电机4与第一导风板1的传动连接方式,以及第二电机5与第二导风板2的传动连接方式,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可以参见现有技术的相关传动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端板3或电机盒6固定连接在空调器的壳体上,本实施例中优选端板3为壳体的一部分。
请参照图1至图3,电机盒6位于端板3的背向导风板1、2的一侧,电机盒6上具有连接通孔61,端板3上具有螺纹孔33,连接通孔61与螺纹孔33的轴线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a,且连接通孔61的轴线与螺纹孔33的轴线重合,螺钉7穿过连接通孔61后螺纹连接于螺纹孔33中,实现端板3与电机盒6的固定连接。
请参照图4及图5,电机盒6上设有第一安装槽64和第二安装槽65,沿第一方向a,第一安装槽64与第二安装槽65的开口均朝向端板3。
请参照图1及图5,第一电机4具有两个第一安装耳41,两个第一安装耳41沿第一电机4的周向分布,第一安装耳41上具有沿第一方向a贯通第一安装耳41的第一限定位孔411,端板3上具有两个开口朝向电机盒6的第一插接孔311,第一插接孔311的深度方向沿第一方向a,电机盒6上具有两个朝端板3凸出的第一凸柱62,各第一插接孔311、各第一限定位孔411及各第一凸柱62一一对应,第一凸柱62穿过对应的第一限定位孔411后插入对应的第一插接孔311中,第一电机4插于第一安装槽64中,第一电机4挤压于电机盒6与端板3之间。优选第一电机4嵌于第一安装槽64中,便于实现第一电机4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上的限位和定位。
请参照图5,由于第一凸柱62与第一限定位孔411的配合,使得第一电机4不能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的方向(第一电机4的周向和径向)上运动,有利于实现第一电机4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上的限位和定位,即实现限定位。
请参照图3,通过设置第一插接孔311,并且第一凸柱62插入第一插接孔311中,这样能够保证第一凸柱62完全穿过第一限定位孔411,保证第一安装耳41不会脱离与第一凸柱62的配合,有利于提升第一电机4安装的可靠性。
可选择地,也可以将第一凸柱设置于端板3上,将第一插接孔对应设于电机盒6上,同样能实现对第一安装耳41的可靠限定位,实现对第一电机4的可靠安装。
具体地,请参照图1,端板3上具有两个第一插接凸台31,两个第一插接孔311一一对应开设于两个第一插接凸台31上。
具体地,请参照图4,第一凸柱62从电机盒6的盒腔底壁沿第一方向朝端板3伸出,第一凸柱62为阶梯柱,第一凸柱62包括靠近端板3一端的第一插接段622和与电机盒6连接的第一主体段621,第一主体段621上具有朝向端板3的第一台阶面6211,第一插接段622从该第一台阶面6211凸出且向端板3的方向延伸,第一插接段622穿过对应的第一限定位孔411后插入对应的第一插接孔311中。
可选择地,请参照图2及图3,第一电机4在第一方向a上限定位的具体方式可以是:第一安装耳41的沿第一方向a的前侧与电机盒6上对应第一凸柱62的第一主体段621抵接,第一安装耳41的沿第一方向a的后侧与开设有对应第一插接孔311的第一插接凸台31抵接,这样第一安装耳41挤压于端板3与电机盒6之间,以此实现第一电机4夹持固定于端板3与电机盒6之间的目的,实现第一电机4在第一方向a上的限定位目的;当然第一电机4在第一方向a上限定位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第一电机4的沿第一方向a的前侧端面与电机盒6的盒腔底壁抵接,第一安装耳41的沿第一方向a的后侧与开设有对应第一插接孔311的第一插接凸台31抵接,这样同样能实现第一电机4在第一方向a上的限定位。
请参照图2及图5,第一电机4在轴向上通过端板3与电机盒6的夹持进行限定位;第一电机4在周向上通过嵌于第一安装槽64中进行限定位,或者第一电机4在周向上通过第一限定位孔411与第一凸柱62的配合进行限定位。
可选择地,第一安装耳41、第一凸柱62及第一插接孔311的配合可以设置超过两组,这样进一步有利于提升第一电机4在周向上限定位的可靠性。
同理,请参照图1及图5,第二电机5具有两个第二安装耳51,第二安装耳51上具有沿第一方向a贯通第二安装耳51的第二限定位孔511,端板3上具有两个开口朝向电机盒6的第二插接孔321,第二插接孔321的深度方向沿第一方向a,电机盒6上具有两个朝端板3凸出的第二凸柱63,各第二插接孔321、各第二限定位孔511及各第二凸柱63一一对应,第二凸柱63穿过对应的第二限定位孔511后插入对应的第二插接孔321中,第二电机5插于第二安装槽65中,第二电机5挤压于电机盒6与端板3之间。优选第二电机5嵌于第二安装槽65中,便于实现第二电机5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上的限位和定位。
请参照图2、图3及图5,由于第二凸柱63与第二限定位孔511的配合,使得第二电机5不能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上运动,有利于实现第二电机5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上的限位和定位(简称限定位)。
请参照图2及图3,通过设置第二插接孔321,并且第而凸柱插入第二插接孔321中,这样能够保证第二凸柱63完全穿过第二限定位孔511,保证第二安装耳51不会脱离与第二凸柱63的配合,有利于提升第二电机5安装的可靠性。
可选择地,也可以将第二凸柱63设置于端板3上,将第二插接孔321对应设于电机盒6上。
具体地,请参照图1,端板3上具有两个第二插接凸台32,两个第二插接孔321一一对应开设于两个第二插接凸台32上。
具体地,请参照图4,第二凸柱63从电机盒6的盒腔底部伸出,第二凸柱63为阶梯柱,第二凸柱63包括靠近端板3一端的第二插接段632和与电机盒6连接的第二主体段631,第二主体段631上具有朝向端板3的第二台阶面6311,第二插接段632从该第二台阶面6311凸出且向端板3延伸,第二插接段632穿过对应的第二限定位孔511后插入对应的第二插接孔321中。
可选择地,第二电机5在第一方向a上限定位的具体方式可以是:第二安装耳51的沿第一方向a的前侧与电机盒6上对应第二凸柱63的第二主体段631抵接,第二安装耳51的沿第一方向a的后侧与开设有对应第二插接孔321的第二插接凸台32抵接,这样第二安装耳51挤压于端板3与电机盒6之间,以此实现第二电机5夹持固定于端板3与电机盒6之间的目的,实现第二电机5在第一方向a上的限定位目的;当然第二电机5在第一方向a上限定位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第二电机5的沿第一方向a的前侧端面与电机盒6的盒腔底壁抵接,第二安装耳51的沿第一方向a的后侧与开设有对应第二插接孔321的第二插接凸台32抵接,这样同样能实现第二电机5在第一方向a上的限定位。
第二电机5在轴向上通过端板3与电机盒6的夹持进行限定位;第二电机5在周向上通过嵌于第二安装槽65中进行限定位,或者第二电机5在周向上通过第二限定位孔511与第二凸柱63的配合进行限定位。
在装配本实施例的扫风组件时,首先将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5安装至电机盒6上,此时,第一电机4位于第一安装槽64中,第二电机5位于第二安装槽65中,两个第一凸柱62一一对应穿设于两个第一限定位孔411中,两个第二凸柱63一一对应穿设于两个第二限定为孔中;然后再将电机盒6、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5一起合至端板3上,此时,第一凸柱62插于第一插接孔311中,第二凸柱63插于第二插接孔321中,连接通孔61、螺纹孔33轴线重合;最后采用螺钉7穿过连接通孔61并与螺纹孔33螺纹连接,拧紧螺钉7实现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端板3及电机盒6的配合安装。
优选地,请参照图1至图5,螺钉7位于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5之间,这样有利于提升端板3与电机盒6固定连接的可靠性。
采用本实施例的扫风组件,使得仅需一颗螺钉7就能将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安装在端板3上,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减少了螺钉的数量,有利于简化扫风组件的结构,简化空调器的结构,同时简化扫风组件的组装过程,简化空调器的组装过程,有利于提升扫风组件和空调器的生产效率。
可选择地,也可以采用板状的安装板替代本实施例的电机盒6,在安装板上开设连接通孔61、第一安装孔(相当于前述的第一安装槽64)、第二安装孔(相当于前述的第二安装槽65),第一电机4穿设于第一安装孔中,第二电机5穿设于第二安装孔中,螺钉7穿过该连接通孔61后与端板3上的螺纹孔33螺纹连接,第一安装耳41挤压于端板3与安装板之间,第二安装耳51挤压于端板3与安装板之间。这样,第一电机4在轴向上通过端板3与安装板夹持第一安装耳41进行限定位,第二电机5在轴向上通过端板3与安装板夹持第二安装耳51进行限定位,同样能实现发明目的。
可选择地,还可以将本实施例的端板3采用开口朝向第一方向正向的盒状结构代替,将本实施例的电机盒6采用板状结构代替,第一电机4及第二电机5均挤压固定于盒装结构和板状结构之间,同样能实现发明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扫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导风板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传动连接;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及所述第二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侧;
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一电机及所述第二电机均由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夹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槽孔和/或第二槽孔,所述第一电机嵌于所述第一槽孔中,所述第二电机嵌于所述第二槽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架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固定架为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架的盒装结构,所述第一电机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盒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为螺钉,所述螺钉位于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机具有第一安装耳,所述第一安装耳上设有第三槽孔,所述第一固定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穿设于所述第三槽孔中;和/或,
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安装耳,所述第二安装耳上设有第四槽孔,所述第一固定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穿设于所述第四槽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耳与所述第一凸柱的配合设有至少两组,各所述第一安装耳沿所述第一电机的周向分布;
所述第二安装耳与所述第二凸柱的配合设有至少两组,各所述第二安装耳沿所述第二电机的周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中的一个设有所述第一凸柱,另一个设有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一凸柱穿过所述第三槽孔并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孔中;
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中的一个设有所述第二凸柱,另一个设有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二凸柱穿过所述第四槽孔并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柱为包括第一主体段和第一插接段的阶梯柱,所述第一主体段上具有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插接段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凸出,所述第一插接段穿设于所述第三槽孔中,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安装耳抵接;
所述第二凸柱为包括第二主体段和第二插接段的阶梯柱,所述第二主体段上具有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插接段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凸出,所述第二插接段穿设于所述第四槽孔中,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第二安装耳抵接。
9.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风口,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扫风组件,所述扫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架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