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一种昆虫行为观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
背景技术:
天敌昆虫是害虫的自然调节因子之一,是害虫种群数量变动中的一个重要的自然控制因素。粉虱寄生性天敌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烟粉虱寄生蜂种类约50余种,其中35种隶属于蚜小蜂科(aphelinidae)恩蚜小蜂属(encarsia)、15种隶属于桨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3种为埃必细蜂属(amitus)、2种为棒小蜂属(signiphora)、1种为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其寄生蜂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多。我国烟粉虱寄生蜂资源相对丰富,已报道可寄生烟粉虱的寄生蜂有27种,占全球种类的一半以上,其中,21种为恩蚜小蜂属,6种为桨角蚜小蜂属。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应用于粉虱的生物防治中已取得成功,例如,丽蚜小蜂(encarsiaformasa)是恩蚜小蜂属中重要的寄生蜂,为粉虱类害虫的专性寄生性天敌,1927年开始用于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的防治,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在粉虱的综合防治中,化学防治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常用化学杀虫剂主要包括新烟碱类(噻虫嗪、吡虫啉等)、常规神经毒剂(如甲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双甲脒等)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噻嗪酮、蚊蝇醚等)。杀虫剂的使用可快速降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但其对天敌昆虫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自然条件下,施于田间的杀虫剂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降解至亚致死浓度,寄生性天敌接触到的杀虫剂剂量不足以致死,天敌昆虫仍有一定的行为能力,此时便会产生亚致死效应。杀虫剂亚致死效应对寄生性天敌控害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天敌昆虫寄主定位、产卵寄生和寄生后生长发育三个阶段的影响。天敌昆虫的行为中,化学通讯行为与天敌的控害能力十分密切,天敌昆虫主要利用植物挥发物和寄主挥发物来对寄主环境进行定位。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可影响昆虫化学通讯的正常进行,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因作用方式不同对昆虫行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神经毒剂的杀虫剂通过改变昆虫神经膜的渗透性使得昆虫神经系统异常兴奋,导致神经活动增强或减弱;另外一些杀虫剂则可能对昆虫产生趋避和引诱等作用。
测定昆虫嗅觉相关行为的装置,通常为“双臂嗅觉仪”,“四臂嗅觉仪”,“八臂嗅觉仪”,“米字型嗅觉仪”等,这类嗅觉仪通常仅能测定供试昆虫对不同物质的趋向性,并不能系统测定昆虫趋向一种物质的时间;并且,这类装置在测定杀虫剂等有毒物质处理后的昆虫时,人为的转移供试昆虫,使得经过杀虫剂处理后活动能力本就较弱的昆虫可能再一次受到人为的损伤,进而影响试验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普通嗅觉装置仅能测定昆虫对不同物质的选择,而无法测定杀虫剂影响后,昆虫定位能力变化的问题缺陷,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易于观察的测定装置。该装置可使用多根测定管同时进行测定,方便易操作,减少了传统嗅觉测定装置单头测定昆虫的操作步骤,缩短试验时间,使测定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活性炭洗气室、气体流量计、液体洗气瓶、测定管和抽气泵。所述活性炭洗气室、气体流量计、液体洗气瓶依序通过橡胶软管连接于测定管左侧,所述抽气泵通过3个y型管和橡胶软管连接于测定管右侧,所述测定管放置于管架内,至此装置整体连接完毕。
进一步为,所述的测定管结构主要包括管体,管体两端设有盖子a,盖子a中央设置有一短管接口,短管接口内设有隔离网。盖子a的设置便于试验重复间对测定管内部的清洗,避免内部残留物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进一步为,所述管体底部右侧设置有待测寄生蜂接入口,伸入管体内部与一圆台连接,寄生蜂接入口内部为毒瓶;管体底部左侧设置有与寄生蜂寄主定位相关的挥发物接入口,伸入管体内部,挥发物接入口内部为挥发物柱;两侧的接入口底部均设置有盖子b。
进一步为,所述测定管为4根长120cm,内径10cm,外径10.5cm的空心圆柱体长管,待测寄生蜂接入口与挥发物接入口分别位于管体底部距两侧10cm处;待测寄生蜂接入口与挥发物接入口分别为长8cm,内径3.2cm,外径3.5cm的空心圆管,深入管体内部5cm;寄生蜂接入口,挥发物接入口与管体材质均为玻璃。测定管材料和规格的设置与寄生蜂的体型相匹配,便于观察测定管内部寄生蜂的活动。
进一步为,所述盖子a内径为10cm,中央短管接口内径1cm,长3cm,隔离网设置于短管接口内部,目数为120目;所述盖子a和短管接口(4.2)材料均为玻璃,隔离网材料为铁丝。
进一步为,所述圆台外径为5cm,厚0.5cm;圆台中央为直径3.5cm的中空,与寄生蜂接入口相连;所述圆台材质为玻璃。
进一步为,所述管架主要包括底板和隔离挡板;底板规格为120cm×60cm,隔离挡板规格为120cm×20cm,彼此间隔15cm,隔离挡板中央10cm处设置横隔;所述管架材质均为软木。隔离挡板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寄生蜂之间相互的学习行为。
进一步为,所述挥发物柱为直径3cm,长8cm的实心柱体,上部设置有螺纹,与盖子c相接;盖子c中央为直径2.5cm的空心;所述挥发物柱实心柱体材质为软木,盖子c材质为聚苯乙烯。盖子c的设置是为了将待测挥发物试纸固定在挥发物柱上,中央的空心设置便于挥发物的正常挥发。
进一步为,所述毒瓶包括瓶体和盖子d;瓶体直径3cm,高8cm,材质为玻璃;盖子d底面直径2.5cm,顶面直径3.2cm,高2cm,材质为软木。毒瓶的设置减少待测寄生蜂转移过程中人为的触碰,避免人为干扰造成试验误差。
进一步为,所述y型管口径为0.9cm,材质为玻璃。
进一步为,所述橡胶软管口径为1cm,长度在20-30cm之间。
进一步为,所述活性炭洗气室为并排4个封闭活性炭容器,内部盛有活性炭,活性炭容器规格均为20cm×8cm×8cm;活性炭容器同一侧面下方设置有活性炭容器进气口,上方设置有活性炭容器出气口,活性炭容器出气口通过橡胶软管与气体流量计进气口连接。
进一步为,所述气体流量计型号为lzb-3wb小流量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为25-250ml/min;气体流量计下方为流量计进气口,通过橡胶软管与活性炭容器出气口连接;上方为流量计出气口,通过橡胶软管与洗气瓶进气口连接。
进一步为,所述液体洗气瓶材质为玻璃,洗气瓶瓶塞材质为橡胶;洗气瓶进气口通过橡胶软管与流量计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伸入液体洗气瓶内液面以下;洗气瓶出气口通过橡胶软管与测定管左侧连接。
使用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测定杀虫剂等杀虫剂对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根据待测杀虫剂的浓度及其对待测寄生蜂的致死率,准备毒瓶若干,将待测杀虫剂配置成所需浓度,倒入毒瓶中3ml,旋转毒瓶瓶体,使瓶体内壁充分接触杀虫剂,停留10s后倒掉,然后将毒瓶在室温下垂直悬挂晾干,使之内壁形成药膜;将初羽化3天内的待测寄生蜂单头分别装入毒瓶内,塞好盖子d,与室内条件下放置24h;
步骤二,连接本装置,打开抽气泵,检查装置气密性,根据试验需要调节气体流量计至相同刻度,抽气0.5h;
步骤三,准备4个挥发物柱,将待测挥发物配置成试验所需浓度,将10μl指定浓度的挥发物滴在直径3cm的滤纸上,将滤纸平整放在挥发物柱上,通过盖子c将滤纸固定;
步骤四,打开测定管两侧的接入口盖子b,将4个挥发物柱分别放入测定管左侧,选择毒瓶中存活且具有行动能力的寄生蜂,打开盖子d,连同毒瓶放入测定管右侧,拧好两侧的接入口盖子b;
步骤五,观测并记录待测寄生蜂在圆台上停歇时间,逆风飞行至测定管长度1/2的时间,距离挥发物柱10cm范围时的时间,抵达并停歇在挥发物柱上的时间。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的装置可以满足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试验要求;2)设置多组(实施例为4组)的测定管可满足同时进行测定,减少了普通测定昆虫嗅觉相关行为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有相互比较的功能;3)毒瓶直接放入测定管,避免了人为移动寄生蜂时造成的损伤,进而影响试验结果;4)管架上隔离挡板的设置,避免了寄生蜂之间相互的学习行为,使试验结果更为准确。综上,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十分理想。
下面采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完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测定管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测定管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挥发物柱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毒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活性炭洗气室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液体洗气瓶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气体流量计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活性炭洗气室(1),气体流量计(2),液体洗气瓶(3),测定管(4),管架(5),抽气泵(6),y型管(7),橡胶软管(8),挥发物柱(9),毒瓶(10),活性炭容器出气口(1.1),活性炭容器(1.2),活性炭(1.3),活性炭容器进气口(1.4),流量计进气口(2.2),流量计出气口(2.1),洗气瓶瓶塞(3.3),洗气瓶进气口(3.1),洗气瓶出气口(3.2),管体(4.1),短管接口(4.2),挥发物接入口(4.3),寄生蜂接入口(4.4),盖子b(4.5),盖子a(4.6),隔离网(4.7),圆台(4.8),横隔(5.1),底板(5.2),隔离挡板(5.3),实心柱体(9.1),盖子c(9.2),空心(9.3),螺纹(9.4),毒瓶瓶体(10.2),盖子d(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活性炭洗气室1、气体流量计2、液体洗气瓶3、测定管4和抽气泵6;所述活性炭洗气室1、气体流量计2、液体洗气瓶3依序通过橡胶软管8连接于测定管4左侧,所述抽气泵6通过3个y型管7和橡胶软管8连接于测定管4右侧,所述测定管4放置于管架5内,至此装置整体连接完毕。
进一步为,所述的测定管4结构主要包括管体4.1,管体两端设有盖子a4.6,盖子a4.6中央设置有一短管接口4.2,短管接口4.2内设有隔离网4.7。盖子a4.6的设置便于试验重复间对测定管4内部的清洗,避免内部残留物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进一步为,所述管体4.1底部右侧设置有待测寄生蜂接入口4.4,伸入管体内部与一圆台4.8连接,寄生蜂接入口4.4内部为毒瓶10;管体4.1底部左侧设置有与寄生蜂寄主定位相关的挥发物接入口4.3,伸入管体内部,挥发物接入口4.3内部为挥发物柱9;两侧的接入口底部均设置有盖子b4.5。
进一步为,所述测定管4为4根长120cm,内径10cm,外径10.5cm的空心圆柱体长管,待测寄生蜂接入口4.4与挥发物接入口4.3分别位于管体4.1底部距两侧10cm处;待测寄生蜂接入口4.4与挥发物接入口4.3分别为长8cm,内径3.2cm,外径3.5cm的空心圆管,深入管体内部5cm;寄生蜂接入口4.4,挥发物接入口4.3与管体4.1材质均为玻璃。测定管4材料和规格的设置与寄生蜂的体型相匹配,便于观察测定管内部寄生蜂的活动。
进一步为,所述盖子a4.6内径为10cm,中央短管接口4.2内径1cm,长3cm,隔离网4.7设置于短管接口4.2内部,目数为120目;所述盖子a4.6和短管接口4.2材料均为玻璃,隔离网4.7材料为铁丝。
进一步为,所述圆台4.8外径为5cm,厚0.5cm;圆台4.8中央为直径3.5cm的中空,与寄生蜂接入口4.4相连;所述圆台4.8材质为玻璃。
进一步为,所述管架5主要包括底板5.2和5块隔离挡板5.3;底板5.2规格为120cm×60cm,5块隔离挡板5.3规格为120cm×20cm,彼此间隔15cm,隔离挡板5.3中央10cm处设置横隔5.1;所述管架5材质均为软木。隔离挡板5.3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寄生蜂之间相互的学习行为。
进一步为,所述挥发物柱9为直径3cm,长8cm的实心柱体9.1,上部设置有螺纹9.4,与盖子c9.2相接;盖子c9.2中央为直径2.5cm的空心9.3;所述挥发物柱实心柱体9.1材质为软木,盖子c9.2材质为聚苯乙烯。盖子c9.2的设置是为了将待测挥发物试纸固定在挥发物柱9上,中央的空心9.3设置便于挥发物的正常挥发。
进一步为,所述毒瓶10包括瓶体10.2和盖子d10.1;瓶体10.2直径3cm,高8cm,材质为玻璃;盖子d10.1底面直径2.5cm,顶面直径3.2cm,高2cm,材质为软木。毒瓶10的设置减少待测寄生蜂转移过程中人为的触碰,避免人为干扰造成试验误差。
进一步为,所述y型管7口径为0.9cm,材质为玻璃。
进一步为,所述橡胶软管8口径为1cm,长度在20-30cm之间。
进一步为,所述活性炭洗气室1为并排4个封闭活性炭容器1.2,内部盛有活性炭1.3,活性炭容器1.2规格均为20cm×8cm×8cm;活性炭容器1.2同一侧面下方设置有活性炭容器进气口1.4,上方设置有活性炭容器出气口1.1,活性炭容器出气口1.1通过橡胶软管8与气体流量计进气口2.3连接。
进一步为,所述气体流量计2型号为lzb-3wb小流量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为25-250ml/min;气体流量计2下方为流量计进气口2.2,通过橡胶软管8与活性炭容器出气口1.1连接;上方为流量计出气口2.1,通过橡胶软管8与洗气瓶进气口3.1连接。
进一步为,所述液体洗气瓶3材质为玻璃,洗气瓶瓶塞3.3材质为橡胶;洗气瓶进气口3.1通过橡胶软管8与流量计出气口2.1连接,另一端伸入液体洗气瓶3内液面以下;洗气瓶出气口3.2通过橡胶软管8与测定管4左侧连接。
使用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测定杀虫剂等杀虫剂对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根据待测杀虫剂如杀虫剂等的浓度及其对待测寄生蜂的致死率,准备毒瓶10若干,将待测杀虫剂配置成所需浓度,倒入毒瓶10中3ml,旋转毒瓶10瓶体,使瓶体内壁充分接触杀虫剂,停留10s后倒掉,然后将毒瓶10在室温下垂直悬挂晾干,使之内壁形成药膜;将初羽化3天内的待测寄生蜂单头分别装入毒瓶10内,塞好盖子d10.1,与室内条件下放置24h;
步骤二,连接本装置,打开抽气泵6,检查装置气密性,根据试验需要调节气体流量计2至相同刻度,抽气0.5h;
步骤三,准备4个挥发物柱9,将待测挥发物配置成试验所需浓度,将10μl指定浓度的挥发物滴在直径3cm的滤纸上,将滤纸平整放在挥发物柱9上,通过盖子c9.2将滤纸固定;
步骤四,打开测定管4两侧的接入口盖子b4.5,将4个挥发物柱分别放入测定管4左侧,选择毒瓶10中存活且具有行动能力的寄生蜂,打开盖子d10.1,连同毒瓶10放入测定管4右侧,拧好两侧的接入口盖子b4.5;
步骤五,观测并记录待测寄生蜂在圆台4.8上停歇时间,逆风飞行至测定管长度1/2的时间,距离挥发物柱910cm范围时的时间,抵达并停歇在挥发物柱9上的时间。
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
具体操作例子: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本具体实施方式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测定装置为:
简述:包括活性炭洗气室,气体流量计,液体洗气瓶,测定管和抽气泵。所述活性炭洗气室,气体流量计,液体洗气瓶按顺序通过橡胶软管连接于测定管左侧,所述抽气泵通过3个y型管和橡胶软管连接于测定管右侧,所述测定管放置于管架内,至此装置整体连接完毕。所述的测定管结构主要包括管体,管体底部右侧设置有待测寄生蜂接入口,伸入管体内部与一圆台连接,寄生蜂接入口内部为毒瓶;管体底部左侧设置有与寄生蜂寄主定位相关的挥发物接入口,伸入管体内部,挥发物接入口内部为挥发物柱;两侧的接入口底部均设置有盖子b。所述管架主要包括底板和5块隔离挡板;隔离挡板中央10cm处设置横隔。
(2)试验材料及试验操作:
供试昆虫:供试寄生蜂为丽蚜小蜂,于实验室内繁殖5代以上;提供寄主为烟粉虱为meam1型,室内于棉花、烟草上饲养并建立种群。
供试挥发物:挥发物选择对丽蚜小蜂具有吸引作用的叶醇(正-3-己烯醇)。
供试杀虫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拜耳股份公司)。
试验操作:将供试螺虫乙酯配置成对丽蚜小蜂的半致死浓度(136.465mg/l),分别倒入8个毒瓶制成药膜,分别于每个毒瓶内放入一头初羽化3天内的丽蚜小蜂,塞上盖子,于室内条件使丽蚜小蜂在毒瓶内自由爬行24h后备用;将叶醇用正己烷配置为浓度1mg/ml的溶液,于挥发物柱的滤纸上滴加10μl配置好的挥发物。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并将流量计调节至30ml/min,持续抽气0.5h后,分别于4根测定管的挥发物接入口放入挥发物柱,选择盛有还具有行动能力的丽蚜小蜂的毒瓶,打开盖子,放入测定管的寄生蜂接入口。观测并记录待测寄生蜂在圆台上停歇时间,逆风飞行至测定管长度1/2的时间,距离挥发物柱10cm范围时时间,抵达并停歇在挥发物柱上的时间。采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各处理重复30头,试验数据利用dps7.5,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p<0.05)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3)不同测定方式下丽蚜小蜂损伤及逃逸情况
表1不同测定方式下丽蚜小蜂损伤率及逃逸率
注:表中成虫损伤率和逃逸率为平均值±标准误。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差异显著性采用dps7.5进行计算。
不同测定方式下丽蚜小蜂的损伤率及逃逸率如表1所示。采用本发明进行试验操作,丽蚜小蜂的损伤率仅为4.44%,显著低于其余试验操作装置(f2,8=29.4000;p=0.0008)。采用本发明进行试验操作,丽蚜小蜂的逃逸率为3.33%,与y型嗅觉仪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四臂嗅觉仪(f2,8=43.8570;p=0.0003)。
(4)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试验
表2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寄主定位时间的影响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差异显著性采用dps7.5进行计算。
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寄主定位时间的影响如表2所示。经半致死浓度螺虫乙酯处理后,丽蚜小蜂在圆台上停歇时间为362.07s,停歇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f1,59=47.4440;p=0.0001);经半致死浓度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飞行至测定管1/2处的时间为1135.73s,显著高于对照组(f1,59=517.7660;p=0.0001);丽蚜小蜂飞行至距挥发物柱10cm范围的时间为2402.73s,显著高于对照组(f1,59=679.4260;p=0.0001);处理后的丽蚜小蜂搜寻到挥发物质并停歇在挥发物柱上所需时间为4083.67s,显著高于对照组(f1,59=1331.5160;p=0.0001)。结果表明半致死浓度的螺虫乙酯可显著降低丽蚜小蜂对寄主搜寻的能力。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采用的装置和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测定昆虫嗅觉行为的y型嗅觉仪和四臂嗅觉仪,能有效降低寄生蜂的逃逸率,减少工作量。不仅如此,本发明的测定装置及方法,更侧重于测定杀虫剂等有毒物质处理后,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的变化。本发明装置能保证在试验测定时快速高效,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规避了传统测定方式的诸多不利因素,可为粉虱类害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合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上文对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测定装置、方法以及结果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和结构只要稍加调整,如测定管大小、长度等,便可对蚜虫,叶蝉等害虫的寄生蜂或者粉虱、蓟马、螟蛾等不同类型的昆虫进行测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以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1.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活性炭洗气室(1)、气体流量计(2)、液体洗气瓶(3)、测定管(4)和抽气泵(6);所述活性炭洗气室(1)、气体流量计(2)、液体洗气瓶(3)依序通过橡胶软管(8)连接于测定管(4)左侧,所述抽气泵(6)通过橡胶软管(8)连接于测定管(4)右侧;所述的测定管(4)包括管体(4.1),管体(4.1)两端设有盖子a(4.6),盖子a(4.6)中央设置有一短管接口(4.2),短管接口(4.2)内设有隔离网(4.7),短管接口(4.2)与橡胶软管(8)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管体(4.1)底部右侧设置有待测寄生蜂接入口(4.4),伸入管体内部与一圆台(4.8)连接,寄生蜂接入口(4.4)内部为毒瓶(10);管体(4.1)底部左侧设置有与寄生蜂寄主定位相关的挥发物接入口(4.3),伸入管体内部,挥发物接入口(4.3)内部为挥发物柱(9);两侧的接入口底部均设置有盖子b(4.5);所述圆台(4.8)外径为5cm,厚0.5cm;圆台(4.8)中央为直径3.5cm的中空,与寄生蜂接入口(4.4)相连;所述圆台(4.8)材质为玻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管(4)长120cm,内径10cm,外径10.5cm的空心圆柱体长管,待测寄生蜂接入口(4.4)与挥发物接入口(4.3)分别位于管体(4.1)底部距两侧10cm处;待测寄生蜂接入口(4.4)与挥发物接入口(4.3)分别为长8cm,内径3.2cm,外径3.5cm的空心圆管,深入管体内部5cm;寄生蜂接入口(4.4),挥发物接入口(4.3)与管体(4.1)材质均为玻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子a(4.6)内径为10cm,短管接口(4.2)内径1cm,长3cm,隔离网(4.7)设置于短管接口(4.2)内部,目数为120目;所述盖子a(4.6)和短管接口(4.2)材料均为玻璃,隔离网(4.7)材料为铁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管(4)放置于管架(5)内;所述管架(5)包括底板(5.2)和隔离挡板(5.3);底板(5.2)规格为120cm×60cm,隔离挡板(5.3)规格为120cm×20cm,彼此间隔15cm,隔离挡板(5.3)中央10cm处设置横隔(5.1);所述管架(5)材质均为软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挥发物柱(9)为直径3cm,长8cm的实心柱体(9.1),上部设置有螺纹(9.4),与盖子c(9.2)相接;盖子c(9.2)中央为直径2.5cm的空心(9.3);所述挥发物柱实心柱体(9.1)材质为软木,盖子c(9.2)材质为聚苯乙烯;所述毒瓶(10)包括瓶体(10.2)和盖子d(10.1);瓶体(10.2)直径3cm,高8cm,材质为玻璃;盖子d(10.1)底面直径2.5cm,顶面直径3.2cm,高2cm,材质为软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洗气室(1)为并排4个封闭活性炭容器(1.2),内部盛有活性炭(1.3),活性炭容器(1.2)规格均为20cm×8cm×8cm;活性炭容器(1.2)同一侧面下方设置有活性炭容器进气口(1.4),上方设置有活性炭容器出气口(1.1),活性炭容器出气口(1.1)通过橡胶软管(8)与气体流量计进气口(2.3)连接;所述橡胶软管(8)口径为1cm,长度在20-30c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量计(2)型号为lzb-3wb小流量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为25-250ml/min;气体流量计(2)下方为流量计进气口(2.2),通过橡胶软管(8)与活性炭容器出气口(1.1)连接;上方为流量计出气口(2.1),通过橡胶软管(8)与洗气瓶进气口(3.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洗气瓶(3)材质为玻璃,洗气瓶瓶塞(3.3)材质为橡胶;洗气瓶进气口(3.1)通过橡胶软管(8)与流量计出气口(2.1)连接,另一端伸入液体洗气瓶(3)内液面以下;洗气瓶出气口(3.2)通过橡胶软管(8)与测定管(4)左侧连接。
10.使用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测定杀虫剂等杀虫剂对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根据待测杀虫剂的浓度及其对待测寄生蜂的致死率,准备毒瓶(10)若干,将待测杀虫剂配置成所需浓度,倒入毒瓶(10)中3ml,旋转毒瓶(10)瓶体,使瓶体内壁充分接触杀虫剂,停留10s后倒掉,然后将毒瓶(10)在室温下垂直悬挂晾干,使之内壁形成药膜;将初羽化3天内的待测寄生蜂单头分别装入毒瓶(10)内,塞好盖子d(10.1),与室内条件下放置24h;
步骤二,连接本装置,打开抽气泵(6),检查装置气密性,根据试验需要调节气体流量计(2)至相同刻度,抽气0.5h;
步骤三,准备4个挥发物柱(9),将待测挥发物配置成试验所需浓度,将10μl指定浓度的挥发物滴在直径3cm的滤纸上,将滤纸平整放在挥发物柱(9)上,通过盖子c(9.2)将滤纸固定;
步骤四,打开测定管(4)两侧的接入口盖子b(4.5),将4个挥发物柱分别放入测定管(4)左侧,选择毒瓶(10)中存活且具有行动能力的寄生蜂,打开盖子d(10.1),连同毒瓶(10)放入测定管(4)右侧,拧好两侧的接入口盖子b(4.5);
步骤五,观测并记录待测寄生蜂在圆台(4.8)上停歇时间,逆风飞行至测定管长度1/2的时间,距离挥发物柱(9)10cm范围时的时间,抵达并停歇在挥发物柱(9)上的时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