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湿排汗织物,一般通过对织造而成的织物实施后整理等方法进行亲疏水处理,工序复杂,而且后整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整理后的面料对人体还具有潜在的健康危害。其他织造吸湿排汗织物的方法还有通过组合亲水性好的织物与亲水性差(或疏水性)织物面料形成双面织物,实现良好的导湿排汗功能,然而所形成的织物一般为双面或多层复合的织物,织物不够轻薄透气。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通过不同纱线复配和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实现吸湿排汗织物的在机织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由经纱和纬纱织造而成的单层织物;通过吸湿性不同的纬纱间隔织造和织物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高导湿性的经纱组合织造而成;
所述的纬纱由表纬和里纬组成,表纬相对经纱为两上一下的组织形式,主要呈现在织物正面;里纬相对经纱为一上两下的组织形式,主要呈现在织物反面;
所述的表纬为疏水纱线,里纬为亲水纱线;
进一步的,所述的疏水纱线为疏水改性纤维纺制的环锭纱或采用涤纶和腈纶等亲水性差的化纤,亲水纱线为环锭纺棉纱或粘胶纱;
进一步的,所述的经纱采用喷气涡流纺粘胶纱;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纬和里纬细度为25-30tex,经纱细度为20-25tex;
所述的吸湿排汗织物的经密度和纬密度均为180-200/10cm;其结构相为第一结构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次织造即可完成透湿排汗织物的生产,工序短,效率高,节约人工和设备成本,避免了后整理过程的环境污染和潜在危害;有利于生产轻薄型织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织物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织物两表面的含水量-时间曲线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织物两表面的含水量-时间曲线图。
图中:1经纱;2表纬;3里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纬纱由表纬2和里纬3组成,表纬2相对经纱1为两上一下的组织形式,呈现在织物正面;里纬3相对经纱1为一上两下的组织形式,呈现在织物反面;
所述的表纬2为疏水改性纤维纺织的环锭纱,里纬3为环锭纺棉纱;经纱1采用喷气涡流纺粘胶纱;表纬2和里纬3细度为25tex,经纱细度为20tex;吸湿排汗织物的经密度和纬密度均为180/10cm;其结构相为第一结构相。
采用织物导水性测试仪器(mmt)测试的织物两表面的含水量-时间曲线如图2。
实施例2
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纬纱由表纬2和里纬3组成,表纬2相对经纱1为两上一下的组织形式,呈现在织物正面;里纬3相对经纱1为一上两下的组织形式,呈现在织物反面;
所述的表纬2采用涤纶和腈纶等亲水性差的化纤,里纬3为粘胶纱;经纱1采用喷气涡流纺粘胶纱;表纬2和里纬3细度为30tex,经纱细度为25tex;吸湿排汗织物的经密度和纬密度均为200/10cm;其结构相为第一结构相。
采用织物导水性测试仪器(mmt)测试的织物两表面的含水量-时间曲线如图3。
1.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由经纱和纬纱织造而成的单层织物;
所述的纬纱由表纬(2)和里纬(3)组成,表纬(2)相对经纱(1)为两上一下的组织形式,呈现在织物正面;里纬(3)相对经纱(1)为一上两下的组织形式,呈现在织物反面;
所述的表纬(2)为疏水纱线,里纬(3)为亲水纱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疏水纱线为疏水改性纤维纺制的环锭纱或采用涤纶和腈纶亲水性差的化纤,亲水纱线为环锭纺棉纱或粘胶纱。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纱(1)采用喷气涡流纺粘胶纱。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纬(2)和里纬(3)细度为25-30tex,经纱细度为20-25tex。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纬(2)和里纬(3)细度为25-30tex,经纱细度为20-25tex。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和纬纱的经密度和纬密度均为180-200/10cm;织物结构相为第一结构相。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和纬纱的经密度和纬密度均为180-200/10cm;织物结构相为第一结构相。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纱线组合织造的吸湿排汗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和纬纱的经密度和纬密度均为180-200/10cm;织物结构相为第一结构相。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