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
新风机运用新风对流专利技术,通过自主送风和引风,使室内空气实现对流,从而最大程度化的进行室内空气置换,新风机内置多功能净化系统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洁净健康。
新风系统是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将室外的新鲜空气进行过滤引入室内。所以新风系统说白了就是室内的换气系统,而地送风和顶送风是它的两种送风形式,顶送风是将新风管道隐藏在吊顶里面,从天花上往下排出新风;而地送风是将管道埋藏地板一下,由地板向上排出新风。其实如果单使用新风系统从本质上来讲都没有问题,只是因为遇到了空调所以人们对于这两种送风方式总是拿捏不定。因为夏季使用空调是,室内冷空气聚集,而室外空气温度高于室内,即使是全热交换型新风也存在一定的温差,但相对较小,而空调吹出的冷空气向下,所以这是如果是顶送风,那么新鲜空气可以跟随冷空气进入室内较低的位置,如果是地送风很可能因为室内冷空气聚集新鲜空气无法到底室内上部。而冬季使用空调或地暖制热时,由于热空气向上,所以如果是顶送风的话,室外的新鲜空气就很难进入室内下半部分而被热空气“封锁”在房间上部,如果是地送风的话,新鲜空气就可以跟随热空气进入室内所有位置。
因此地送风有着比顶送风相当大的优势。但地送风也存在着其缺点,与顶送风实用的送风管直径60-80mm的圆管相比,地送风为节省空间,不占用过多的层高,因此通常选用高度为30mm左右的扁管作为送风管。与圆管相比,扁管横截面小,并且为了保证强度,通常在中间设有加强筋,这样更增加了管道的风阻,因此在同样的送风压力下,地送风的管道噪音明显大于其他送风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能够应用于地送风的新风系统中,在不明显提高厚度的前提下,降低由于送风压力引起的振动导致的噪音问题,实现降音减噪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包括主管以及设置于所述主管上且与所述主管相配合的固定扣;所述主管为切面接近直槽口形的长管,所述主管包括平直的顶面,以及中间向内突出的底面,以及设置于两侧的弧形侧边,两侧所述侧边内部设有侧加强柱,底面上设有内突;所述固定扣包括设置于两端的侧角,以及连接侧角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内突底面相配合并抵接与内突外表面的底突,所述侧角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侧加强柱处于统一水平位置,通过螺丝将所述主管与所述固定扣配合。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主管上的内突高度不超过所述主管高度的30%,宽度不超过所述主管宽度的40%。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固定孔间隔不超过200mm。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主管和所述固定扣的材质为pvc或pp。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当主管和固定扣之间通过螺丝固定后,所述底突紧抵于所述内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改进主管的结构并通过固定扣与之配合,能够在不明显增高主管高度的情况下对主管进行加强,且保证了主管的强度,取消了中间的加强筋,通过固定扣实现加强,首先,减轻了加强筋存在时,内部的噪音来源,另外通过固定扣与主管配合的方式来实现主管的加强,能够在同样厚度的前提下提高主管的宽度,从而提高主管的流通量,在同样新风来气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横截面的管路,能够进一步的减轻振动以及噪音的产生。
本申请创造性的使用固定扣将主管两端固定,通过固定扣下端的底突抵住内突,在主管的下方产生一个拉伸的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主管的顶面会自然向侧边拉伸,从而提高顶面的抗压强度,而无需在内部设置加强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包括主管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管上且与所述主管相配合的固定扣2;所述主管为切面接近直槽口形的长管,所述主管包括平直的顶面101,以及中间向内突出的底面102,以及设置于两侧的弧形侧边103,两侧所述侧边内部设有侧加强柱104,底面上设有内突105;所述固定扣包括设置于两端的侧角201,以及连接侧角的底板202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内突底面相配合并抵接与内突外表面的底突203,所述侧角上设有固定孔204,所述固定孔与所述侧加强柱处于统一水平位置,通过螺丝3将所述主管与所述固定扣配合。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主管上的内突高度不超过所述主管高度的30%,宽度不超过所述主管宽度的40%。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固定孔间隔不超过200mm。
实施例二:
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包括主管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管上且与所述主管相配合的固定扣2;所述主管为切面接近直槽口形的长管,所述主管包括平直的顶面101,以及中间向内突出的底面102,以及设置于两侧的弧形侧边103,两侧所述侧边内部设有侧加强柱104,底面上设有内突105;所述固定扣包括设置于两端的侧角201,以及连接侧角的底板202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内突底面相配合并抵接与内突外表面的底突203,所述侧角上设有固定孔204,所述固定孔与所述侧加强柱处于统一水平位置,通过螺丝3将所述主管与所述固定扣配合。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主管和所述固定扣的材质为pvc。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当主管和固定扣之间通过螺丝固定后,所述底突紧抵于所述内突上。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管上且与所述主管相配合的固定扣(2);所述主管为切面接近直槽口形的长管,所述主管包括平直的顶面(101),以及中间向内突出的底面(102),以及设置于两侧的弧形侧边(103),两侧所述侧边内部设有侧加强柱(104),底面上设有内突(105);所述固定扣包括设置于两端的侧角(201),以及连接侧角的底板(202)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内突底面相配合并抵接与内突外表面的底突(203),所述侧角上设有固定孔(204),所述固定孔与所述侧加强柱处于统一水平位置,通过螺丝(3)将所述主管与所述固定扣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上的内突高度不超过所述主管高度的30%,宽度不超过所述主管宽度的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间隔不超过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和所述固定扣的材质为pvc或pp。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降音减噪管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主管和固定扣之间通过螺丝固定后,所述底突紧抵于所述内突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