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酸雾吸收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阶段国内小型酸雾吸收装置一般采用填料喷淋方法对酸雾进行处理,该装置采用中间装填料,上部进自来水,由小孔喷淋在填料上,下部进酸雾,与填料表面水接触并溶于水中,达到除酸雾的目的。该装置运行时要不断进水而消耗一定量的自来水,并受水特性所限制无法保证完全吸收酸雾,易泄漏造成空气污染,吸收后的酸雾废液需经二次处理才能排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4656316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水型酸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有碱液的溶液箱,所述溶液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和排气管;其中,所述进气管的下端伸入到所述溶液箱内,并与水平布置在所述溶液箱底部的布气管相连接;所述溶液箱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补液管,下部侧壁上设置有排液管。”经研究发现该节水型酸雾吸收装置,排进的酸雾在进入碱液时仅仅进行小面积的局部反应,不能对碱液进行立体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会严重影响反应效率和酸雾与碱液中和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缺少对这些热量合理利用的目的,不能及时消散这些热量,如果这些热量过高会影响酸雾气体在碱液中的停留时间,会影响对酸雾的中和吸收的效果;使得该节水型酸雾吸收装置,存在工作效率较低、对酸雾的处理效果不理想和不能合理利用能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包括内层容纳箱,所述内层容纳箱的外侧固定有外层容纳箱,所述内层容纳箱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上端延伸到所述内层容纳箱外,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内层容纳箱内底部,所述第一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位于所述内层容纳箱内的部分之间从下到上依次等距连接有若干个环形输气管,所述环形输气管的内圈侧壁以及外圈侧壁均分别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小孔,所述内层容纳箱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下端侧壁通过第一循环输气管与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上端侧壁连接,所述排气管的下端侧壁通过第二循环输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上端侧壁连接,所述内层容纳箱的上部侧壁连接有碱液补偿管,所述内层容纳箱的下部侧壁连接有碱液排出管,所述外层容纳箱的下部侧壁连接有循环水进入管,所述外层容纳箱的上部侧壁连接有循环水排出管。
较佳地,所述内层容纳箱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层容纳箱的内侧壁之间以及所述内层容纳箱的外底面与所述外层容纳箱的内底面之间均留设有间隙。
较佳地,所述外层容纳箱的上部开口处与所述内层容纳箱的上部外侧壁密封连接。
较佳地,所述环形输气管沿直径方向的两侧壁分别通过连接管接头与相邻的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关于所述排气管对称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循环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二循环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二逆止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该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通过在内层容纳箱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第一进气管的上端与第二进气管的上端延伸到内层容纳箱外,第一进气管的下端与第二进气管的下端延伸到内层容纳箱内底部,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位于内层容纳箱内的部分之间从下到上依次等距连接有若干个环形输气管,所述环形输气管的内圈侧壁以及外圈侧壁均分别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小孔,可以实现输送过来的酸雾立体全方位的与内层容纳箱内的碱液充分接触,提高反应吸收的工作效率。
2、该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通过在内层容纳箱的外侧固定有外层容纳箱,并且内层容纳箱的外侧壁与外层容纳箱的内侧壁之间以及内层容纳箱的外底面与外层容纳箱的内底面之间均留设有间隙。外层容纳箱的上部开口处与内层容纳箱的上部外侧壁密封连接,内层容纳箱中进行的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对外层容纳箱进入的水进行加热使用,实现合理的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能量,起到节能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对内层容纳箱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避免内层容纳箱内热量过高影响酸雾气体在碱液中的停留时间,造成对酸雾的中和吸收的效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的环形输气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内层容纳箱;2-外层容纳箱;3-第一进气管;4-第二进气管;5-环形输气管;6-连接管接头;7-排气小孔;8-排气管;9-第一循环输气管;10-第二循环输气管;11-第一逆止阀;12-第二逆止阀;13-碱液补偿管;14-碱液排出管;15-循环水进入管;16-循环水排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包括内层容纳箱1,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外侧固定有外层容纳箱2,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进气管3、第二进气管4,所述第一进气管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的上端延伸到所述内层容纳箱1外,所述第一进气管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内层容纳箱1内底部,所述第一进气管3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位于所述内层容纳箱1内的部分之间从下到上依次等距连接有若干个环形输气管5,所述环形输气管5的内圈侧壁以及外圈侧壁均分别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小孔7,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排气管8,所述排气管8的下端侧壁通过第一循环输气管9与所述第一进气管3的上端侧壁连接,所述排气管8的下端侧壁通过第二循环输气管10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的上端侧壁连接,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部侧壁连接有碱液补偿管13,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下部侧壁连接有碱液排出管14,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下部侧壁连接有循环水进入管15,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上部侧壁连接有循环水排出管16。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内侧壁之间以及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外底面与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内底面之间均留设有间隙。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上部开口处与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部外侧壁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输气管5沿直径方向的两侧壁分别通过连接管接头6与相邻的第一进气管3、第二进气管4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3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关于所述排气管8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输气管9上设置有第一逆止阀11,所述第二循环输气管10上设置有第二逆止阀12。
工作原理:该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通过在内层容纳箱1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进气管3、第二进气管4,第一进气管3的上端与第二进气管4的上端延伸到内层容纳箱1外,第一进气管3的下端与第二进气管4的下端延伸到内层容纳箱1内底部,第一进气管3与第二进气管4位于内层容纳箱1内的部分之间从下到上依次等距连接有若干个环形输气管5,所述环形输气管5的内圈侧壁以及外圈侧壁均分别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小孔7,可以实现输送过来的酸雾立体全方位的与内层容纳箱1内的碱液充分接触,提高反应吸收的工作效率。该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通过在内层容纳箱1的外侧固定有外层容纳箱2,并且内层容纳箱1的外侧壁与外层容纳箱2的内侧壁之间以及内层容纳箱1的外底面与外层容纳箱2的内底面之间均留设有间隙。外层容纳箱2的上部开口处与内层容纳箱1的上部外侧壁密封连接,内层容纳箱1中进行的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对外层容纳箱2进入的水进行加热使用,实现合理的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能量,起到节能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对内层容纳箱1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避免内层容纳箱1内热量过高影响酸雾气体在碱液中的停留时间,造成对酸雾的中和吸收的效果的影响。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容纳箱(1),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外侧固定有外层容纳箱(2),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进气管(3)、第二进气管(4),所述第一进气管(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的上端延伸到所述内层容纳箱(1)外,所述第一进气管(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内层容纳箱(1)内底部,所述第一进气管(3)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位于所述内层容纳箱(1)内的部分之间从下到上依次等距连接有若干个环形输气管(5),所述环形输气管(5)的内圈侧壁以及外圈侧壁均分别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小孔(7),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表面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排气管(8),所述排气管(8)的下端侧壁通过第一循环输气管(9)与所述第一进气管(3)的上端侧壁连接,所述排气管(8)的下端侧壁通过第二循环输气管(10)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的上端侧壁连接,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部侧壁连接有碱液补偿管(13),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下部侧壁连接有碱液排出管(14),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下部侧壁连接有循环水进入管(15),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上部侧壁连接有循环水排出管(1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内侧壁之间以及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外底面与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内底面之间均留设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容纳箱(2)的上部开口处与所述内层容纳箱(1)的上部外侧壁密封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输气管(5)沿直径方向的两侧壁分别通过连接管接头(6)与相邻的第一进气管(3)、第二进气管(4)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3)与所述第二进气管(4)关于所述排气管(8)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酸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输气管(9)上设置有第一逆止阀(11),所述第二循环输气管(10)上设置有第二逆止阀(12)。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