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93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机的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



背景技术:

圆织机中一般分为单织机与交织机,可以编织圆筒状的织物,常见的一种编织机构将排列成圆筒形的钩针利用起针山角和落针山角交互使钩针进行往复运动钩纱编织。

其中一种例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484593号「罗纹提花针织机之配色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所示的构造,于一机台上设有一针筒,针筒为设于机台中央的纵向筒状体,外壁环列密集的纵向槽,纵向槽内配设有上端具钩部的垂直针,由机台的动力带动筒针回转时,由机台相对针筒下段外围所设的控制器、起针件(起针山角)及相对针筒上段外围的落针件(落针山角)所控制,依序带动垂直针升降以进行钩纱织结。

上述构造中,垂直针被起针山角推动上升到上顶点的过程会使舌片打开释放原先钩住的纱线,再通过落针山角的导引面将垂直针推回下顶点,下降过程钩针钩到下一条纱线并且舌片关闭圈住纱线进行钩纱织结。

请参照图1,图1是现有针织机的落针山角之立体图,落针山角90通常由金属制成,主要具有一导引面91及一底端92,落针山角90通常还具有呈弧形的一内面93,内面93朝向针织机的针筒设置,落针山角90的底端92呈现单一平面。

请参照图2,图2是现有针织机的落针山角与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垂直针80具有一钩部81及一凸块82。垂直针的形态有许多种,图式中的垂直针80仅为各种垂直针的其中一种,垂直针80的钩部81可以进行钩纱与释放动作,垂直针80受针筒带动旋转,当凸块82碰撞到导引面91会沿着导引面91下降,使钩部81往下钩纱,直到凸块82离开导引面91而沿着底端92水平移动。

请参照图3,图3是现有针织机的落针山角与垂直针之相互作动放大示意图,落针山角90的底端92呈现单一平面,而垂直针80的凸块82也仅具有单一长度,因此所有的垂直针80旋转到落针山角90的位置之后,凸块82沿导引面91下滑到底端92后离开落针山角90,所有垂直针80下降的高度全部相同。

由于人类追求精致工艺的天性使然,对于针织工艺的花纹变化亟思突破,但上述技术的垂直针80通过一落针山角的位置后,所有垂直针的下落低点都是固定的,种现有技术难以进行更细微的钩纱织结变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可以使垂直针的下降高度具有变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包括:一落针山角、一第一垂直针及一第二垂直针。落针山角用以设置于一针织机,落针山角具有一导引面及一内面,导引面底端形成阶梯状的一第一底缘及一第二底缘,第二底缘朝向内面且第二底缘高度高于第一底缘。第一垂直针具有一第一钩部及一第一凸块,第一凸块的长度能接触第一底缘。第二垂直针具有一第二钩部及一第二凸块,第二凸块的长度不能接触第一底缘但能接触到第二底缘,使第一垂直针与第二垂直针通过落针山角后,第二钩部高度高于第一钩部。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内面形成弧形,以便能配合针筒的弧度,内面的弧形与针筒同心圆以避免发生碰撞。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二底缘形成弧形,且第二底缘的弧形与内面形成同心弧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针织机的落针山角之立体图。

图2是现有针织机的落针山角与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

图3是现有针织机的落针山角与垂直针之相互作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之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第一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第二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第一垂直针、第二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之相互作动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之相互作动局部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落针山角11导引面12内面

13第一底缘14第二底缘20第一垂直针

21第一钩部22第一凸块30第二垂直针

31第二钩部32第二凸块80垂直针

81钩部82凸块90落针山角

91导引面92底端93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仅以实施例说明本新型可能之实施态样,然并非用以限制本新型所欲保护之范畴。为了让本新型之目的、特征、优点能明显易懂,下文将举本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可能使用“第一”、“第二”等序数用语来描述组件,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序数用语仅用于区别一个组件或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组件或另一个特征,而非用以限制组件之间的顺序关系。本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等数量用语亦包含复数形式的意义,除非上下文以其它方式清楚地指出特征不包含复数的数量。

请参照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之立体图。本实用新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至少包含:一落针山角10、一第一垂直针20及一第二垂直针30。

可以理解的是,针织机领域中随着针织花纹的变化,一部针织机中可以设置多组的落针山角及垂直针,本文中的一落针山角10、一第一垂直针20及一第二垂直针30皆包含复数形式的意义。第一垂直针20及第二垂直针30可以依照花纹的设计以不同数量与不同的排列被安装于针织机的针筒外表面,随着针筒的旋转而旋转,并且与起针山角或落针山角的导引面或曲道往复上下运动。

第一垂直针20及第二垂直针30的形状不以图式中的形状为限,例如,第一垂直针20及第二垂直针30的底部还可以延伸或是连接其他的弹性片或控制针板,用来与计算机控制的选针控制件相互作动。

落针山角10用以设置于一针织机,落针山角10具有一导引面11及一内面12,导引面11之底端形成阶梯状的一第一底缘13及一第二底缘14,第二底缘14朝向内面12,且第二底缘14之高度高于第一底缘13。

导引面11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单一斜面,或是波浪状的曲面。

落针山角10通常以金属车削加工制成,图式中的形式并非用以限制落针山角10的形状,落针山角10主要作用系形成导引面11,落针山角10还可以额外具有臂杆或螺丝座等构造(未绘示),以方便将其固定在针织机中。

落针山角10的内面12较佳形成弧形。内面12的弧形与针筒同心圆,如此可以避免发生碰撞。

较佳地,第二底缘14亦可以形成弧形,第二底缘14与内面12形成同心弧度。

第一垂直针20具有一第一钩部21及一第一凸块22,第一凸块22的长度能接触第一底缘13。

请参照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第一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第一垂直针20形状与尺寸大略等同于现有的垂直针,其第一凸块22的长度(伸长的范围)与导引面11的宽度相当,当第一垂直针20受到针织机的针筒旋转运动而驱动转动,第一垂直针20的第一凸块22碰撞到落针山角10的导引面11,受到导引面作用影响,第一垂直针20的第一凸块22滑到导引面11最底端的第一底缘13,并且沿第一底缘13继续水平移动。

由于第一凸块22具有较大长度能接触到第一底缘13,因此无法进入第二底缘14,仅能沿导引面11及第一底缘13的外形运动。

第二垂直针30具有一第二钩部31及一第二凸块32,第二凸块32的长度不能接触第一底缘13但能接触到第二底缘14,使第一垂直针20与第二垂直针30通过落针山角10后,第二钩部31之高度高于第一钩部21。

请参照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第二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第二垂直针30主要在于其第二凸块32尺寸与第一垂直针20的第一凸块22不同,第二垂直针30的第二凸块32的长度(伸长的范围)无法触及导引面11底端的第一底缘13但是能接触到第二底缘14。因此,当第二垂直针30受到针织机的针筒旋转运动而驱动转动,第二垂直针30的第二凸块32碰撞到落针山角10的导引面11,受到导引面作用影响,第二垂直针30的第二凸块32滑到导引面11底端的第二底缘14,并且沿第二底缘14继续水平移动。

由于第二凸块32具有较小长度无法接触到第一底缘13,因此仅能进入第二底缘14,并且沿导引面11及第二底缘14的外形运动。

请参照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第一垂直针、第二垂直针之相互作动示意图。由于第二垂直针30的第二凸块32尺寸与第一垂直针20的第一凸块22不同,第二垂直针30的第二凸块32碰撞到落针山角10的导引面11而滑到导引面11底端的第二底缘14,并且沿第二底缘14继续水平移动,而第一垂直针20的第一凸块22碰撞到落针山角10的导引面11而滑到导引面11最底端的第一底缘13,并且沿第一底缘13继续水平移动。因此,通过落针山角10之后,第二垂直针30的高度会略高于第一垂直针20的高度,高低差即为第二底缘14与第一底缘13的垂直高低差。

请参照图8及图9,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之相互作动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之相互作动局部放大示意图。复数的第一垂直针20及第二垂直针30依照设计的花纹被有系统的穿插安排设置在一针织机的针筒外表面,当第一垂直针20的第一凸块22接触到导引面11后沿导引面11下降到第一底缘13后水平移出,使通过落针山角10的第一垂直针20的第一钩部21都处于一较低的位置。

当第二垂直针30的第二凸块32接触到导引面11后沿导引面11下降到第二底缘14后水平移出,使通过落针山角10的第二垂直针30的第二钩部31都处于一略高于第一钩部21的高度位置。

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底缘13及第二底缘14较佳为如图所示的水平面,但也可以是斜面、弧形面,重点在于第一凸块22及第二凸块32通过第一底缘13及第二底缘14的最低点后,决定了第一垂直针20及第二垂直针30的高度并且产生高度差,即便高度差非常微小都能运用到钩纱的设计,形成不同的花纹与织法的变化。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了解,第一垂直针20与第二垂直针30通过落针山角10后,第二钩部31之高度高于第一钩部21。藉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种运用,例如可以在下一个喂纱的站点,设计一特别的喂纱高度,使纱线能被较高的第二钩部31钩住进行织结,而不能被较低的第一钩部21钩到,以此形成不同的花纹与织法的变化。

可以理解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落针山角10的导引面11底端除了形成第一底缘13及第二底缘14,还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三底缘(未绘示)以形成三阶底部,另外配合一第三垂直针(未绘示)就可以产生第三个不同高度的钩部,能增加织法以及花纹的变化,以此类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落针山角(10),用以设置于一针织机,落针山角(10)具有一导引面(11)及一内面(12),导引面(11)底端形成阶梯状的一第一底缘(13)及一第二底缘(14),第二底缘(14)朝向内面(12),且第二底缘(14)高度高于第一底缘(13);

一第一垂直针(20),具有一第一钩部(21)及一第一凸块(22),第一凸块(22)的长度能接触第一底缘(13);及

一第二垂直针(30),具有一第二钩部(31)及一第二凸块(32),第二凸块(32)的长度不能接触第一底缘(13)但能接触到第二底缘(14),使第一垂直针(20)与第二垂直针(30)通过落针山角(10)后,第二钩部(31)高度高于第一钩部(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其特征在于,内面(12)形成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底缘(14)形成弧形,第二底缘(14)与内面(12)形成同心弧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织机落针山角及垂直针组件,至少包括:一落针山角、一第一垂直针及一第二垂直针。落针山角用以设置于一针织机,落针山角具有一导引面及一内面,导引面之底端形成阶梯状的一第一底缘及一第二底缘,第二底缘朝向内面且第二底缘之高度高于第一底缘。第一垂直针具有一第一钩部及一第一凸块,第一凸块的长度能接触第一底缘。第二垂直针具有一第二钩部及一第二凸块,第二凸块的长度不能接触第一底缘但能接触到第二底缘,使第一垂直针与第二垂直针通过落针山角后,第二钩部之高度高于第一钩部。

技术研发人员:陈照欣;陈信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建缢企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70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