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电机转子快拆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现有的电机,通常都具有保护外壳,用于对电机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保护外壳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电机转子损坏或需要进行维护保养时,需要将保护外壳全部拆卸,才能够将电机转子取出,较为麻烦,且在拆卸过程中易损伤壳体部件之间的固定部位,造成后续组装后的密封性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其通过设计快拆结构,实现快速拆装电机转子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保证拆装后保护壳体的密封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位于电机转子上方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密封件。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底面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定位槽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密封件上部的形状大小相匹配。通过设计定位槽用于匹配密封件,形成一体式结构,通过设计安装槽及设置在安装槽内的密封件,有助于提升该处通孔位置的密封性、防水性。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密封件为螺钉,所述密封件与所述通孔螺纹连接。采用螺钉与螺纹连接的方式,拆装方便且在安装后结构稳定,密封性好。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安装槽与所述通孔同心且其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有助于提升结构的密封性。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通孔开设的位置位于电机转子的正上方。将通孔设置在转子正上方是转子拆卸最为方便顺畅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快拆结构,实现快速拆装电机转子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保证拆装后保护壳体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和图2,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下壳体12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均通过固定件固定,固定件优选螺栓。
所述上壳体11上位于电机转子2上方开设有通孔31,优选的,通孔31开设的位置位于电机转子2的正上方。
优选的,在所述上壳体11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31连通的定位槽32,定位槽32的底面上开设有安装槽33,优选的,定位槽32、安装槽33与通孔31三者同心,且直径由定位槽32、安装槽33至通孔31逐渐减小,即定位槽32的直径最大,安装槽33其次,通孔31的直径最小。
所述通孔31处设置有密封件4,所述安装槽33内设置有密封圈5。
优选的,所述通孔31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密封件4下部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定位槽32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密封件4上部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安装槽33的形状大小与密封圈5的形状大小相匹配。通过设计定位槽用于匹配密封件,形成一体式结构,通过设计安装槽及设置在安装槽内的密封件,有助于提升该处通孔位置的密封性、防水性。
优选的,所述密封件4为螺钉,所述密封件4与所述通孔31螺纹连接。采用螺钉与螺纹连接的方式,拆装方便且在安装后结构稳定,密封性好。
需要拆卸电机转子时,首先拆下下壳体12,再将密封件4取出,之后将一顶杆从通孔31处穿入至顶靠电机转子2,再通过锤子往下击打顶杆的方式,将电机转子3从电机处往下顶出,顶杆选用直径小于通孔直径的杆类工具即可,这类工具及相关锤子在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不作过多赘述。
需要安装电机转子时,从壳体下方装入,再将下壳体12及密封件4安装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1.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包括上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位于电机转子上方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密封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定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面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密封件上部的形状大小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螺钉,所述密封件与所述通孔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与所述通孔同心且其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快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开设的位置位于电机转子的正上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