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工艺是指将熔融的原料经过加压、注入、冷却、脱离等操作制作一定形状的半成品件的工艺过程,塑件的注塑成型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合模、填充、保压、冷却、开模、脱模等阶段。其中从填充阶段到保压阶段需要进行保压切换,这一过程对塑件的质量和成本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提高塑件成型的效果,通常需要在保压切换过程中尽可能快的将注射压力转换到预订值,这一操作会使注塑区内的压力突然增大,往往会对注塑区两侧的模具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震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频繁的冲击震动会影响注塑装置内部机械部件的连接运转,甚至会损坏注塑机,因此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具备结构简单、抗震性能优秀等优点,解决了传统注塑工艺缺少减震措施无法有效减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且靠近中央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螺杆式注射系统,所述第一支撑板右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右侧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四个所述伸缩杆的右侧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板左侧的四角,所述第一基座右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液压减震器,所述液压减震器的右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板左侧的中央,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第一安装板右侧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橡胶垫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模具,所述第三支撑板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二基座之间填充有泡沫铝,所述泡沫铝内对应第一弹簧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左侧的四角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左侧且对应活动模具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中第一弹簧以第二基座的中心为中心由内向外呈环形分布,靠近第二基座边缘的第一弹簧的左侧向第二安装板的中心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中橡胶垫的正面开设有通孔,通孔呈蜂窝状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中活动模具的左侧且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固定模具的右侧且与第二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开均设有螺纹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中伸缩杆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初始状态处于压缩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中固定模具左侧内壁的中央开设有浇口,所述第二安装板左侧的中央且与浇口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入料口,所述入料口贯通第二安装板的左侧和第二基座的右侧,所述第三支撑板左侧的中央且对应入料口的位置开设有与入料口形状大小相同的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蜂窝状通孔的橡胶垫,起到初步吸收来自活动模具冲击力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一基座,配合液压减震器、伸缩杆和第二弹簧,起到了分级吸收来自活动模具冲击力的作用,其中液压减震器吸收了第一安装板中心位置的大部分冲击力,然后第二弹簧配合伸缩杆通过压缩形变,进一步吸收冲击力,从而达到为注塑模具减震的目的,而且伸缩杆可以限制第二弹簧,使其沿水平方向伸缩,确保第二弹簧能稳定吸收水平方向的冲击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基座和第二安装座,配合泡沫铝和第一弹簧,起到吸收固定模具的冲击力和减缓固定模具震动的作用,而且泡沫铝抗冲击能力强,具备较强的耐热性,不仅减震效果明显,还能大大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将第一弹簧分疏密分布,并将一部分第二弹簧倾斜安装,可以更有效率地吸收第二安装板中心位置较强的冲击力,并通过倾斜的第一弹簧将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分散到其他方向,从而起到缓解模具冲击力和震动的作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活动模具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模具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泡沫铝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第三支撑板;5、螺杆式注射系统;6、液压伸缩杆;7、第一基座;8、伸缩杆;9、第一安装板;10、液压减震器;11、橡胶垫;12、第一安装孔;13、活动模具;14、第二基座;15、第一弹簧;16、第二安装板;17、泡沫铝;18、第二安装孔;19、固定模具;20、第二弹簧;21、浇口;22、入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底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底板1的顶部且靠近中央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3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螺杆式注射系统5,第一支撑板2右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液压伸缩杆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基座7,第一基座7右侧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8,伸缩杆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9,四个伸缩杆8的右侧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板9左侧的四角,第一基座7右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液压减震器10,液压减震器10的右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板9左侧的中央,该结构的设计,可以起到吸收来自活动模具13冲击力的作用,第一安装板9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1,第一安装板9右侧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2,橡胶垫1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模具13,第三支撑板4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第二基座14,第二基座14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5,第一弹簧15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16,第二安装板16和第二基座14之间填充有泡沫铝17,泡沫铝17内对应第一弹簧15的位置开设有通孔,该结构的设计,可以起到吸收固定模具19的冲击力和减缓固定模具19震动的作用,而且泡沫铝17抗冲击能力强,具备较强的耐热性,不仅减震效果明显,还能大大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第二安装板16左侧的四角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8,第二安装板16的左侧且对应活动模具13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模具19。
第一弹簧15以第二基座14的中心为中心由内向外呈环形分布,靠近第二基座14边缘的第一弹簧15的左侧向第二安装板16的中心倾斜,该结构的设计,可以更有效率地吸收第二安装板16中心位置较强的冲击力,并通过倾斜的第一弹簧15将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分散到其他方向,从而起到缓解模具冲击力和震动的作用。
橡胶垫11的正面开设有通孔,通孔呈蜂窝状分布,该结构的设计,可以起到增强橡胶垫11抗震能力的作用。
活动模具13的左侧且与第一安装孔12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通孔,固定模具19的右侧且与第二安装孔18对应的位置开均设有螺纹通孔,该结构的设计,可以方便更换和安装不同型号的模具。
伸缩杆8套接有第二弹簧20,第二弹簧20的初始状态处于压缩状态,该结构的设计,可以起到吸收第一安装板9冲击力的作用,而且伸缩杆8可以限制第二弹簧20,使其沿水平方向伸缩,确保第二弹簧20能稳定吸收水平方向的冲击力。
固定模具19左侧内壁的中央开设有浇口21,第二安装板16左侧的中央且与浇口2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入料口22,入料口22贯通第二安装板16的左侧和第二基座14的右侧,第三支撑板4左侧的中央且对应入料口22的位置开设有与入料口22形状大小相同的通孔,该结构的设计,可以起到方便螺杆式注射系统5注射原料的作用。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控制液压伸缩杆6伸长,使活动模具13与固定模具19贴合,然后控制螺杆式注射系统5从浇口21处注入原料,原料填充完毕后,迅速调节螺杆式注射系统5的注射压力,进行保压切换,此时活动模具13与固定模具19之间的压力急剧上升,从而对活动模具13和固定模具19产生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沿活动模具13方向传递的冲击力首先经过橡胶垫11的初步吸收,传递到第一安装板9处,然后液压减震器10和第二弹簧20对冲击力进行进一步吸收和削弱,沿固定模具19方向传递的冲击力首先被泡沫铝17吸收一部分,然后第一弹簧15对冲击力进一步吸收和分散,从而达到削弱冲击力减缓震动的效果,保压切换完毕后,再对模具内的原料进行保压和冷却,最后控制液压伸缩杆6收缩,取出成型的原料。
本实用新型中螺杆式注射系统5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的公知手段,故不在本实用新型中做进一步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1.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所述底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所述底板(1)的顶部且靠近中央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3)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螺杆式注射系统(5),所述第一支撑板(2)右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所述液压伸缩杆(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基座(7),所述第一基座(7)右侧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8),所述伸缩杆(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9),四个所述伸缩杆(8)的右侧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板(9)左侧的四角,所述第一基座(7)右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液压减震器(10),所述液压减震器(10)的右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板(9)左侧的中央,所述第一安装板(9)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1),所述第一安装板(9)右侧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2),所述橡胶垫(1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模具(13),所述第三支撑板(4)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第二基座(14),所述第二基座(14)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5),所述第一弹簧(15)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16),所述第二安装板(16)和第二基座(14)之间填充有泡沫铝(17),所述泡沫铝(17)内对应第一弹簧(15)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安装板(16)左侧的四角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8),所述第二安装板(16)的左侧且对应活动模具(13)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模具(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15)以第二基座(14)的中心为中心由内向外呈环形分布,靠近第二基座(14)边缘的第一弹簧(15)的左侧向第二安装板(16)的中心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11)的正面开设有通孔,通孔呈蜂窝状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模具(13)的左侧且与第一安装孔(12)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固定模具(19)的右侧且与第二安装孔(18)对应的位置开均设有螺纹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8)套接有第二弹簧(20),所述第二弹簧(20)的初始状态处于压缩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减震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具(19)左侧内壁的中央开设有浇口(21),所述第二安装板(16)左侧的中央且与浇口(2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入料口(22),所述入料口(22)贯通第二安装板(16)的左侧和第二基座(14)的右侧,所述第三支撑板(4)左侧的中央且对应入料口(22)的位置开设有与入料口(22)形状大小相同的通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