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源的污染,水资源越来越紧张,利用反渗透、纳滤膜元件的净水器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如泥浆、重金属、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使我们可以喝到干净的水,而且因为其体积小巧,安装方便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家庭、酒店、学校等开始使用净水器。反渗透膜、纳滤膜元件是净水器中的核心部件,纯水机的制水效果与反渗透膜元件的制水效率直接关,并且作为耗材在这些净水器重周期性更换使用,反渗透、纳滤元件需求量日益增长,拥有者巨大的市场。
进水网格用于膜元件中,主要是为了防止两片膜之贴合在一起而阻碍水流流动,为原水提供一个进入膜片的通道。但现有的进水网格的纬线和经线就是普通的粗细一致的丝线,这就导致了,在原水水质情况不佳(tds值较高、硬度较高、泥浆含量较高等)的情况下,污染物、结垢容易附着在膜片和网格表面,从而造成膜元件堵塞,降低过滤效果和产水效率。
因此,发明一种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以解决现有的进水网格的纬线和经线就是普通的粗细一致的丝线,这就导致了,在原水水质情况不佳(tds值较高、硬度较高、泥浆含量较高等)的情况下,污染物、结垢容易附着在膜片和网格表面,从而造成膜元件堵塞,降低过滤效果和产水效率的问题。一种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包括ro膜,所述ro膜由纬线和经线编织而成;所述纬线和经线交织而成的网格具有菱形状;所述纬线和经线上开设有多个圆孔。
所述纬线和经线均为pp材质,并设置为空心式的圆柱状,方便了原水的通过效果,提高了产水效率。
所述纬线和经线的直径为任意数值,能够根据不同大小的净水机或者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范围广。
所述圆孔设置为穿透性孔,并轴线方向开设在纬线和经线的四周,可有效的阻止污染物结垢,防止污物附着在膜片和网格上,减小污堵的可能性,延长反渗透、纳滤膜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制水的效率,节省能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ro膜的设置,ro膜由纬线和经线编织而成,纬线和经线均为pp材质,并设置为空心式的圆柱状,方便了原水的通过效果,提高了产水效率。
2.本实用新型经线和纬线的设置,纬线和经线的直径为任意数值,能够根据不同大小的净水机或者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范围广。
3.本实用新型圆孔的设置,可有效的阻止污染物结垢,防止污物附着在膜片和网格上,减小污堵的可能性,延长反渗透、纳滤膜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制水的效率,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ro膜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图。
图中:
1-ro膜,2-纬线,3-经线,4-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包括ro膜1,所述ro膜1由纬线2和经线3编织而成;所述纬线2和经线3交织而成的网格具有菱形状;所述纬线2和经线3上开设有多个圆孔4。
所述纬线2和经线3均为pp材质,并设置为空心式的圆柱状,方便了原水的通过效果,提高了产水效率。
所述纬线2和经线3的直径为任意数值,能够根据不同大小的净水机或者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范围广。
所述圆孔4设置为穿透性孔,并轴线方向开设在纬线2和经线3的四周,可有效的阻止污染物结垢,防止污物附着在膜片和网格上,减小污堵的可能性,延长反渗透、纳滤膜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制水的效率,节省能源。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纬线2和经线3均为pp材质,并设置为空心式的圆柱状,方便了原水的通过效果,提高了产水效率,而且纬线2和经线3的直径为任意数值,能够根据不同大小的净水机或者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范围广,圆孔4设置为穿透性孔,并轴线方向开设在纬线2和经线3的四周,可有效的阻止污染物结垢,防止污物附着在膜片和网格上,减小污堵的可能性,延长反渗透、纳滤膜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制水的效率,节省能源。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其特征在于:包括ro膜(1),所述ro膜(1)由纬线(2)和经线(3)编织而成;所述纬线(2)和经线(3)交织而成的网格具有菱形状;所述纬线(2)和经线(3)上开设有多个圆孔(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2)和经线(3)均为pp材质,并设置为空心式的圆柱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2)和经线(3)的直径为任意数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元件的进水网格,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4)设置为穿透性孔,并轴线方向开设在纬线(2)和经线(3)的四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