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式膜元件、卷式膜滤芯及卷式膜柱。
背景技术:
卷式膜元件目前是市场上使用广泛的膜应用形式之一,具有填装密度大、安装操作简便、结构紧凑、单位体积内有效膜面积大、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常用的卷体式膜元件适用于流体分离领域中常见的分离膜,利用分离膜本身具有的分离特性,去除流体中某种或多种物质,达到净化过滤作用。
现有的卷式膜元件是由平板膜堆叠卷制而成,在卷制时必须焊接或者粘接才可制成卷式膜芯,而且平板膜堆叠多由多孔支撑材料插入三边密封的信封状膜袋,袋口与中心集水管相接,然后衬上起导流作用的料液(如盐水)隔网,两者一起在中心管外继绕成筒,装入耐压圆筒中即构成膜器组件,但是由于进水侧和浓水侧的压差超过极限值,造成卷式膜元件内的膜片和膜片,膜片和中心管脱落,形成膜元件一端膜片向内凹陷,一端膜片向外突出,类似于望远镜的样子,即产生“望远镜现象”,从而造成卷式膜元件过滤效果、过滤流量和过滤精度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卷式膜元件、卷式膜滤芯及卷式膜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式膜元件,包括:
滤膜;
原水隔网,所述原水隔网设置于弯折后的所述滤膜内,所述原水隔网一侧与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原水隔网与所述滤膜形成一体结构的膜片,若干所述膜片按照所述滤膜的相同开口方式堆叠;
产水隔网,所述产水隔网设置在相邻所述膜片之间,其中,所述产水隔网与所述膜片外侧面沿所述滤膜弯折位置的一端为起点密封粘接,直至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的另一端,以使相邻所述膜片上两个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的间隙作为所述产水隔网的出口。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提供了另一种卷式膜元件,包括:
膜片,所述膜片包括呈v型的滤膜和原水隔网,所述原水隔网的一端与所述滤膜的v型的折线固定连接;若干所述膜片以所述滤膜的同一v型开口方向进行堆叠;
产水隔网,所述产水隔网设置在相邻所述膜片之间;
其中,所述产水隔网的上、下表面均与所述膜片粘接,形成以相邻所述膜片上两个所述滤膜的v型弯折位置的间隙为出口的三侧密封的信封结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膜片以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为起始端,依次按照阶梯形式进行堆叠。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产水隔网的起始端位于两个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之间,以使所述产水隔网与所述膜片依次按照阶梯形式进行堆叠。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水隔网内的水道流量大于所述产水隔网内的水道流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水隔网为用于高浓度原水流通的隔网,所述产水隔网为用于原水过滤后产水流通的隔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卷式膜元件包括至少十八个所述膜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水隔网和所述产水隔网均包括若干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条的厚度,以使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支撑条构成流道。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式膜滤芯。卷式膜滤芯包括:
如上述的卷式膜元件;
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为空心圆柱,所述中心柱上设置若干透孔,所述卷式膜元件卷绕在所述中心柱上,且所述产水隔网的出口与所述透孔配合设置。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式膜柱。卷式膜柱包括膜壳以及设置在膜壳内如上述的卷式膜滤芯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卷式膜元件通过膜片堆叠并与隔网粘接,将原水溶液和产水溶液通过不同隔网进行导流,增加了过滤流量和过滤精准性,且将隔网与滤膜粘接固定,有效防止了隔网产生位移,避免产生望远镜现象。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卷式膜元件的截面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卷式膜元件另一种形态的截面图。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卷式膜元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膜片;110、滤膜;111、弯折位置;
120、原水隔网;130、产水隔网;140、粘接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图1和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卷式膜元件的整体结构截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卷式膜元件包括滤膜110、原水隔网120和产水隔网130。
原水隔网120设置于弯折后的滤膜110内,原水隔网120一侧与滤膜110的弯折位置111使用粘接剂140进行固定连接,以使原水隔网120与滤膜110形成一体结构的膜片100,若干膜片100按照滤膜110的相同开口方式堆叠;
产水隔网130设置在相邻膜片100之间,其中,产水隔网130与膜片100外侧面沿滤膜110的弯折位置111的一端为起点使用粘接剂140进行密封粘接,直至滤膜110的弯折位置111的另一端,以使相邻膜片100上两个滤膜110的弯折位置111的间隙作为产水隔网130的出口。这样,膜片100与产水隔网130未粘接的一侧的膜片100的上、下边缘均为弯折位置111,则溶液只能通过滤膜110进入产水隔网13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提供了另一种卷式膜元件,包括膜片100和产水隔网130。
膜片100包括呈v型的滤膜110和原水隔网120,原水隔网120的一端与滤膜110的v型的折线使用粘接剂140进行固定连接;若干膜片100以滤膜110的同一v型开口方向进行堆叠;
产水隔网130设置在相邻膜片100之间;
其中,产水隔网130的上、下表面均与膜片100粘接,形成以相邻膜片100上两个滤膜110的v型的弯折位置111的间隙为出口的三侧密封的信封结构。这样,膜片100与产水隔网130未粘接的一侧的膜片100的上、下边缘均为弯折位置111,则溶液只能通过滤膜110进入产水隔网130。
上述两个实施例分别提供了两种形式的膜片100,一种为通过组合形成的膜片100,一种为膜片100本身具备不同元件,且包括一种矩形的滤膜110折叠形成v型,一种不需要折叠,制作即为v型的滤膜110。对于膜片100和滤膜110还有多种形式结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简单变化或常用手段获取的都应该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中卷式膜元件通过膜片100堆叠并与隔网粘接,将原水溶液和产水溶液通过不同隔网进行导流,增加了过滤流量和过滤精准性,且将原水隔网120与滤膜110粘接固定,有效防止了隔网产生位移,防止产生望远镜现象。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膜片100以滤膜110的弯折位置111为起始端,依次按照阶梯形式进行堆叠。即第一个膜片100与第二个膜片100堆叠时有一定位移差,并以此类推进行堆叠。
进一步地,参见图3所示,产水隔网130的起始端位于两个滤膜110的折叠位置111之间,以使产水隔网130与膜片100依次按照阶梯形式进行堆叠。这样,产水隔网130和膜片100均按照阶梯形式堆叠,在卷式膜元件进行卷模时保证整体的膜后均匀性,提高滤水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原水隔网120内的水道流量大于产水隔网130内的水道流量。即原水隔网120内流道大于产水隔网130内的流道。
进一步地,原水隔网120为用于高浓度原水流通的隔网,产水隔网130为用于原水过滤后产水流通的隔网。
由于原水溶液中包含了较多粒子,用于原书溶液导流的原水隔网120的厚度和流道设置的尺寸相对于用于过滤后的产水溶液导流的产水隔网130的厚度和流道尺寸要大,有利于溶液不产生阻塞,加快过滤的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卷式膜元件包括至少十八个膜片100,这样增加了过滤的精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原水隔网120和产水隔网130均包括若干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第二支撑条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条的厚度,以使相邻的两条第二支撑条构成流道。这样,溶液在原水隔网120和产水隔网130内第二支撑条组成的流道内流动,增加过滤水流量,提高了过滤效率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卷式膜滤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卷式膜元件和中心柱(滤芯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卷绕,图中未示出)。
中心柱为空心圆柱,中心柱上设置若干透孔,卷式膜元件卷绕在中心柱上,且产水隔网130的出口与透孔配合设置。卷式膜滤芯端部设置进水口,且该进水口与原水隔网120的连通。
这样,原水溶液通过进水口进入膜片中的原水隔网120内,然后透过滤膜110,进入产水隔网130,并沿产水隔网130的开口流入中心柱的透孔内排出,通过设置卷式膜元件提高了滤水的准确性,提高了滤水的效率。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卷式膜柱,包括膜壳以及设置在膜壳内的卷式膜滤芯。膜壳有效保护了卷式膜滤芯,并利用卷式膜滤芯提高了滤水准确性和滤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实施例中的卷式膜元件结构和功能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膜;
原水隔网,所述原水隔网设置于弯折后的所述滤膜内,所述原水隔网一侧与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原水隔网与所述滤膜形成一体结构的膜片,若干所述膜片按照所述滤膜的相同开口方式堆叠;
产水隔网,所述产水隔网设置在相邻所述膜片之间,其中,所述产水隔网与所述膜片外侧面沿所述滤膜弯折位置的一端为起点密封粘接,直至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的另一端,以使相邻所述膜片上两个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的间隙作为所述产水隔网的出口。
2.一种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膜片,所述膜片包括呈v型的滤膜和原水隔网,所述原水隔网的一端与所述滤膜的v型的折线固定连接;若干所述膜片以所述滤膜的同一v型开口方向进行堆叠;
产水隔网,所述产水隔网设置在相邻所述膜片之间;
其中,所述产水隔网的上、下表面均与所述膜片粘接,形成以相邻所述膜片上两个所述滤膜的v型弯折位置的间隙为出口的三侧密封的信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以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为起始端,依次按照阶梯形式进行堆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水隔网的起始端位于两个所述滤膜的弯折位置之间,以使所述产水隔网与所述膜片依次按照阶梯形式进行堆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隔网内的水道流量大于所述产水隔网内的水道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隔网为用于高浓度原水流通的隔网,所述产水隔网为用于原水过滤后产水流通的隔网。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式膜元件包括至少十八个所述膜片。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隔网和所述产水隔网均包括若干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条的厚度,以使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支撑条构成流道。
9.一种卷式膜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卷式膜元件;
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为空心圆柱,所述中心柱上设置若干透孔,所述卷式膜元件卷绕在所述中心柱上,且所述产水隔网的出口与所述透孔配合设置。
10.一种卷式膜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膜壳以及设置在膜壳内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式膜滤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