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用于花样缝纫机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特别是一种能自动将模板移入或移出于花样缝纫机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
背景技术:
花样缝纫机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器将默认的缝制路径设定储存好,让花样缝纫机能依据缝制路径来大量生产的缝制对象,并且,随着科技不断地演进,导致目前市面上的花样缝纫机已具有多种可连接模板的夹具,以节省更换缝制物所需的作业时间。
现有花样缝纫机运作时,操作人员是以手动的方式将模板组装于夹具装置,让缝纫机对模板进行车缝作业,而当完成车缝作业时,操作人员又必须以手动的方式将模板移除于夹具装置,并随后再将另一个模板手动组装于夹具装置,进而让缝纫机能进行下一次的车缝作业。
由于现有花样缝纫机进行车缝作业时,操作人员需要在每一个车缝循环作业完成时,随即更换模板以避免延长待机时间,因此,为了改善前述缺失,目前已发展出能自动交换模板的交换设备,让操作人员将未缝制的模板放置在一等待位置,使得交换设备能自动将模板由等待位置移动至现有花样缝纫机的夹具装置,然而,该交换设备都安装在花样缝纫机的车缝台面的前方,使得交换设备会阻碍操作人员穿线、调整或维修缝纫机等作业空间,导致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良自动交换模板装置的结构组成,使得自动交换模板装置的整体体积能够缩小,更能进一步能自动将模板移入或移出于缝纫机,藉此,本实用新型自动交换模板装置不但能缩短缝纫机的待机时间以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效率,还兼具有不占据空间的功效。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自动交换模板装置,所述自动交换模板装置能带动一模板沿着同一个动作路径移入或移出一缝纫机的一车缝台面,其中,所述自动交换模板装置主要由一座体、一升降机构以及一搬移机构所构成,所述座体具有一位于所述车缝台面一侧的换料台面,而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车缝台面与换料台面之间并设有两上下排列的升降台面,所述两升降台面能同步进行移动,使得所述两升降台面能交替对齐于所述车缝台面,其中,一搬移机构,设置在所述车缝台面与换料台面之间,并具有一位置固定的第一搬移单元以及两能同步与所述升降台面进行移动的第二搬移单元,所述第一搬移单元能带动所述模板在一换料位置与一待机位置之间来回移动,使得所述模板能在所述换料台面与升降台面之间来回移动,而所述第二搬移单元能带动所述模板在所述待机位置与一预备车缝位置之间来回移动,使得所述模板能在所述升降台面与车缝台面之间来回移动。
于此实施例中,所述换料台面与车缝台面两者位于同一水平高度,而当其中一个所述升降台面对齐于所述车缝台面时,所述升降台面同时对齐于所述换料台面。
于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搬移单元包含:一连接组件、一驱动组件、一限位组件以及一平移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具有一活动勾,所述活动勾能在一卡合位置与一分离位置之间来回摆动,使得所述活动勾能选择性连接或卸除于所述模板,而所述驱动组件能带动所述连接组件进行移动,其中,所述限位组件安装于所述连接组件,并能限制所述活动勾停止摆动,使得所述活动勾通过所述限位组件而能停留在所述卡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并且,所述平移组件安装于所述驱动组件,而所述平移组件能同时带动所述连接组件、驱动组件与限位组件进行移动。
于较佳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搬移单元带动所述模板由所述换料台面移动至其中一个所述升降台面时,所述活动勾穿过所述升降机构,其中,所述限位组件具有一能产生作用力的限位复归件以及一能进行移动的限位移动件,所述限位复归件对一形成于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抵触面施加作用力,使所述活动勾定位在所述卡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两者的其中一个位置,而所述限位移动件抵触于一形成于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抵触面,使所述活动勾定位于所述卡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两者的另一位置。
然而,所述连接组件还具有一枢接于所述活动勾的枢接座以及一能相对于所述枢接座进行直线移动的移动杆,所述活动勾进行摆动以带动所述移动杆进行直线移动,而所述移动件安装一位于所述限位复归件一侧的接触块,则所述接触块的相反两侧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抵触面与第二抵触面。
再者,所述第二搬移单元具有一安装于升降机构的搬移组件以及两可卡合于所述模板的摆动组件,所述搬移组件安装于所述两摆动组件,并能经由所述两摆动组件而带动所述模板由所述待机位置移动一预备夹持位置,而所述两摆动组件能带动所述模板进行摆动,让所述模板由所述预备夹持位置摆动至所述预备车缝位置,其中,所述模板从所述预备夹持位置摆动至所述预备车缝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模板会持续平行一安装于所述缝纫机的夹具装置以进行平移运动。
于此实施例中,所述摆动组件具有一能摆动的摆动板以及一连接于所述摆动板的装卸组,所述装卸组设有一固定于所述摆动板的装卸驱动源以及一能垂直移动的插销,所述装卸驱动源能带动所述插销穿设或分离于一形成于所述模板的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升降机构与搬移机构都设置在车缝台面与换料台面之间,让本实用新型自动交换模板装置的整体体积能够缩小以达到不占据空间的功效,并且,升降机构设计有两个升降台面,并配合搬移机构能自动将模板从换料台面与车缝台面两者其中一个台面移动至另一个台面,使得本实用新型自动交换模板装置能缩短缝纫机的待机时间,进而操作人员能在缝纫机进行缝制的期间更换安装于模板上的材料以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效率,相对能防止缝纫机产生过长的待机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交换模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交换模板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升降机构的分解图;
图4a为第一升降台面同时对齐车缝台面与换料台面的示意图;
图4b为第二升降台面同时对齐车缝台面与换料台面的示意图;
图5为搬移机构中第一搬移单元的分解图;
图6为搬移机构中第二搬移单元的示意图;
图7a为活动勾位于分离位置的示意图;
图7b为限位移动件分离于接触块的示意图;
图8为摆动组件的分解图;
图9a与图9b为装卸驱动源带动插销进行移动的示意图;
图10a为未缝制的模板位于换料位置的示意图;
图10b为连接组件朝向未缝制的模板进行移动的示意图;
图10c为活动勾由分离位置摆动至卡合位置的示意图;
图10d为未缝制的模板由换料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的示意图;
图10e为摆动组件安装于未缝制的模板的示意图;
图10f与图10g为未缝制的模板由待机位置移动至预备车缝位置的示意图;
图10h为摆动组件卡合于未缝制的模板的示意图;
图10i为升降机构将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进行抬升的示意图;
图10j为另一个第二搬移单元将已缝制完成的模板移动至第二升降台面的示意图;
图10k为升降机构将已缝制完成的模板进行下降的示意图;
图10l为第一搬移单元将已缝制完成的模板往换料台面移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自动交换模板装置;10-缝纫机;11-车头;12-支柱;13-底座;14-机针;15-夹具装置;16-车缝台面;20-座体;21-支撑架;22-换料台面;23-连接架;30-升降机构;31-升降驱动单元;311-升降驱动源;312-升降伸缩杆;32-升降作动单元;321-升降板;321a-第一通孔;321b-第二通孔;322-第一升降台面;323-第二升降台面;40-搬移机构;41-第一搬移单元;411-连接组件;411a-活动勾;411b-枢接座;411c-连接管;411d-接触面;411e-移动杆;411f-接触块;411g-第一抵触面;411h-第二抵触面;412-驱动组件;412a-活动架;412b-气压缸;412c-轨道;412d-可动块;412e-连接板;412f-滑块;413-限位组件;413a-限位复归件;413b-限位移动件;413c-限位驱动源;414-平移组件;414a-平移驱动源;414b-平移伸缩杆;42-第二搬移单元;421-搬移组件;421a-搬移气压缸;421b-搬移可动块;421c-可动板;422-摆动组件;422a-摆动板;422b-装卸组;422c-枢接块;422d-装卸驱动源;422e-转向件;422f-插销;422g-装卸伸缩杆;423-摆动驱动组件;423a-摆动驱动源;423b-摆动伸缩杆;424-连动件;50-模板;51-缝制区域;52-缝制图案;53-第一定位孔;54-第二定位孔;f-作用力;l1-作动路径;l2-垂直路径;s1-分离位置;s2-卡合位置;p1-换料位置;p2-待机位置;p3-预备夹持位置;p4-预备车缝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自动交换模板装置1配合一缝纫机10使用,缝纫机10具有一车头11、一支柱12以及一底座13三部分,车头11具有一能进行沿着垂直路径进行往复运动的针棒,而所述针棒组装一机针14,其中,底座13组装一位于车头11下方的夹具装置15以及一位于夹具装置15一侧的车缝台面16,而夹具装置15受到一组装于缝纫机10本体的送料驱动装置(图未示)的带动而能相对于车缝台面16进行x-y方向的水平运动。
自动交换模板装置1主要一座体20、一升降机构30以及一搬移机构40所构成,其中,座体20具有一支撑架21,支撑架21安装于缝纫机10的底座13,而支撑架21于远离缝纫机10的一侧安装一位于车缝台面16一侧的换料台面22以及一间隔设置于换料台面22的连接架23,其中,换料台面22的水平高度相同于车缝台面16的水平高度,使得换料台面22对齐于车缝台面16。
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升降机构30位于座体20的换料台面22与座体20的连接架23之间,使得升降机构30设置在缝纫机10的车缝台面16与换料台面22之间,其中,升降机构30具有一固定于座体20的升降驱动单元31以及一活动组装于座体20的升降作动单元32,其中,升降驱动单元31设有一固定于支撑架21的升降驱动源311以及一能通过升降驱动源311进行移动的升降伸缩杆312,而升降作动单元32具有一安装于升降伸缩杆312的升降板321,而升降板321活动组装于座体20的连接架23,并固定安装一平行于车缝台面16的第一升降台面322以及一踪向排列于第一升降台面322的第二升降台面323,其中,升降板321贯穿形成四个通孔,而其中两个通孔设为靠近于第一升降台面322的第一通孔321a,而另两个通孔设为靠近于第二升降台面323的第二通孔321b,并且,第一升降台面322位于第二升降台面323的上方。
请参阅图4a所示,升降作动单元32的第一升降台面322同时对齐于缝纫机10的车缝台面16与座体20的换料台面22,此时,升降作动单元32的第二升降台面323没有对齐于车缝台面16与换料台面22,使得第二升降台面323的水平高度低于车缝台面16的水平高度(或是低于换料台面22的水平高度),请参阅图4b所示,升降驱动单元31的升降驱动源311带动升降驱动单元31的升降伸缩杆312向上延伸,让第一、二升降台面322、323同时向上进行移动,藉此,第一升降台面322逐渐远离于车缝台面16,而第二升降台面323同时靠近于车缝台面16,并且,当第二升降台面323同时对齐于车缝台面16与换料台面22时,第一升降台面322的高于车缝台面16的水平高度(或是高于换料台面22的水平高度)。
请参阅图2、图5与图6所示,搬移机构40具有一第一搬移单元41以及两第二搬移单元42,第一搬移单元41安装于座体20的连接架23,而两第二搬移单元42都安装于升降作动单元32的升降板321,使得升降机构30与搬移机构40两者都设置在缝纫机10的车缝台面16与座体20的换料台面22之间,进而升降机构30与搬移机构40两者都位于座体20的同一侧(如图式中缝纫机10的右侧),如图5所示,第一搬移单元41具有一连接组件411、一驱动组件412、一限位组件413以及一平移组件414四部分,其中,连接组件411设有两个能自由摆动的活动勾411a,每一个活动勾411a个别枢转连接于一枢接座411b,而枢接座411b固定连接一呈现中空样态的连接管411c,并具有一面向于换料台面22的接触面411d,则连接管411c的内部装有一能自由移动的移动杆411e,使得移动杆411e能相对于枢接座411b进行移动,其中,移动杆411e的一端活动组装于活动勾411a,并于远离活动勾411a的一端固定一接触块411f,而接触块411f于远离活动勾411a的表面设为一第一抵触面411g,并于相对于第一抵触面411g的表面设为一面向于活动勾411a的第二抵触面411h。
第一搬移单元41的驱动组件412具有一能进行移动的活动架412a,活动架412a活动组装于座体20的连接架23,使得活动架412a能相对于连接架23进行移动,其中,活动架412a的上方安装有一滑台式的气压缸412b,并于相对两侧各安装一轨道412c,如图所示,气压缸412b活动组装一能进行移动的可动块412d,使得可动块412d能沿着气压缸412b进行移动,而可动块412d组装一连接于连接组件411的连接板412e,则连接板412e安装两个分别活动组装于轨道412c的滑块412f,另外,限位组件413具有一限位复归件413a以及一限位移动件413b,限位复归件413a设为压缩弹簧,并套设于连接组件411的移动杆411e,使得限位复归件413a位于移动杆411e的外围,而限位复归件413a的一端抵触于接触块411f的第一抵触面411g,并于另一相对端抵触于连接板412e,其中,当限位复归件413a的相对两端分别抵触于第一抵触面411g与连接板412e时,限位复归件413a的整体长度会缩小而产生一作用于接触块411f的作用力f。
请参阅图7a与图7b所示,限位组件413的限位复归件413a通过作用力f推动连接组件411的接触块411f,使得接触块411f朝向靠近于枢接座411b的方向进行移动,进而使连接组件411的活动勾411a沿着图式中的箭头方向进行顺时针摆动,让活动勾411a摆动至一分离位置s1,其中,当活动勾411a位于分离位置s1时,接触块411f位于限位移动件413b的动作路径上,使得限位移动件413b进行移动时,限位移动件413b的端面会碰触到接触块411f。
再请参阅图5与图7b所示,限位移动件413b安装于一固定于连接板412e的限位驱动源413c,而限位驱动源413c能带动限位移动件413b选择性进入或离开于接触块411f的活动范围,于此实施例中,限位驱动源413c可设为一内置有复归弹簧的单动引入型气压缸。
再请参阅图5与图7a所示,平移组件414具有一安装于连接架23的平移驱动源414a以及一安装于活动架412a的平移伸缩杆414b,而平移驱动源414a安装于平移伸缩杆414b,并能带动平移伸缩杆414b进行直线移动,则当平移伸缩杆414b进行移动时,连接组件411、驱动组件412以及限位组件413三者会同步进行移动。
再请参阅图2与图6所示,其中一个第二搬移单元42位于第一升降台面322的上方,而另一个第二搬移单元42位于第一升降台面322与第二升降台面323之间,其中,每一个第二搬移单元42具有一搬移组件421、两摆动组件422、一摆动驱动组件423以及一连动件424,搬移组件421具有一搬移气压缸421a以及一搬移可动块421b,搬移气压缸421a固定于升降机构30的升降板321,而搬移可动块421b活动组装于搬移气压缸421a,使得搬移可动块421b能沿着搬移气压缸421a进行移动,其中,搬移可动块421b组装一位于第一升降台面322上方的可动板421c,然而,两第二搬移单元42的结构组成相同仅方便说明之用,亦即两第二搬移单元42的结构组成可不相同。
请参阅图8所示,第二搬移单元42的每一个摆动组件422安装于第二搬移单元42的可动板421c,其中,每一个摆动组件422具有一枢接于可动板421c的摆动板422a以及一连接于摆动板422a的装卸组422b,摆动板422a因枢转连接于可动板421c而能相对于可动板421c进行摆动,如图所示,装卸组422b具有一固定于摆动板422a的枢接块422c以及一固定于摆动板422a的装卸驱动源422d,枢接块422c枢转连接一能改变路径方向的转向件422e,而转向件422e的两端分别活动组装一能进行垂直移动的插销422f以及一安装于装卸驱动源422d的装卸伸缩杆422g,则插销422f能贯穿于摆动板422a。
请参阅图9a所示,装卸组422b的装卸驱动源422d带动装卸组422b的装卸伸缩杆422g沿着图式所示的一作动路径l1向外延伸,使得装卸组422b的整体长度变长,让装卸组422b的转向件422e进行逆时针方向的摆动,进而让转向件422e带动插销422f沿着一相交于作动路径l1的垂直路径l2向下移动,使得插销422f能相对于第二搬移单元42的可动板421c进行移动,进而插销422f会改变与可动板421c之间的相对高度位置,致使插销422f的的下端接近于可动板421c的底面高度。
请参阅9b所示,装卸组422b的装卸驱动源422d带动装卸组422b的装卸伸缩杆422g沿著作动路径l1向内收缩,使得装卸组422b的整体长度变短,让装卸组422b的转向件422e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摆动,进而让转向件422e带动插销422f沿着垂直路径l2向上移动,使得插销422f的下端缩入摆动件422a的内部。
再请参阅图8所示,摆动驱动组件423具有一摆动驱动源423a以及一摆动伸缩杆423b,摆动驱动源423a固定于第二搬移单元42的可动板421c,而摆动伸缩杆423b一端安装于摆动驱动源423a,并于另一端活动连接于其中一个摆动组件422的摆动板422a,其中,连动件424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摆动组件422的摆动板422a,而连动件424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摆动组件422的摆动板422a,藉此,当摆动驱动源423a带动摆动伸缩杆423b向外延伸时,摆动伸缩杆423b会同步带动两摆动组件422进行摆动。
请参阅图10a所示,于具体应用时,将一未缝制的模板50摆放于座体20的换料台面22,使得未缝制的模板50位于一换料位置p1,于此实施例中,模板50的中央设有一缝制区域51,并于缝制区域51的周围凹设形成四个外观呈现圆形的定位孔,其中,模板50于缝制区域51中设有一缝制图案52,而其中两个定位孔设为位于模板50上侧的第一定位孔53,另剩下两个定位孔设为位于模板50右侧的第二定位孔54。
请参阅图10b与图10c所示,平移组件414的平移驱动源414a带动平移组件414的平移伸缩杆414b向内收缩,使得平移组件414的整体长度缩短,进而驱动组件412的活动架412a朝向升降机构30的升降板321进行移动,致使连接组件411的活动勾411a与连接组件411的枢接座411b两者都穿过升降板321的第一通孔321a,随后,驱动组件412的可动块412d沿着驱动组件412的气压缸412b朝向升降板321进行移动,使得驱动组件412的连接板412e同步进行移动,让连接板412e带动连接组件411朝向未缝制的模板50进行移动,并且,当枢接座411b的接触面411d抵触于未缝制的模板50时,可动块412d即停止在其行程的极限位置,接下来如图10c所示,操作人员手动将连接组件411的活动勾411a向下压,使活动勾411a由分离位置s1逆时针摆动至一卡合位置s2,让两个活动勾411a个别卡合于未缝制的模板50的第一定位孔53,其中,在活动勾411a摆动至卡合位置s2的过程中,活动勾411a带动连接组件411的移动杆411e进行直线移动,使得接触块411f朝向远离于枢接座411b的方向进行移动,进而压缩限位复归件413a,让限位复归件413a的整体长度缩短以产生形变,致使接触块411f离开限位移动件413b的动作路径上,如图10c所示,当接触块411f离开限位移动件413b的动作路径时,限位组件413的限位驱动源413c带动限位移动件413b接近于移动杆411e,使得限位移动件413b抵触第二抵触面411h,此时,操作人员虽已放开活动勾411a,而活动勾411a依然会停留在卡合位置s2,使活动勾411a持续卡合于未缝制的模板50。
请参阅图10d所示,驱动组件412的可动块412d受到气压缸412b带动而进行移动,使得可动块412d远离于升降机构30的升降板321,进而驱动组件412经由连接组件411而带动未缝制的模板50移动至一待机位置p2,让未缝制的模板50位于升降机构30的第一升降台面322,其中,当未缝制的模板50位于待机位置p2时,未缝制的模板50靠近于第二搬移单元42的可动板421c。
请参阅图10e所示,位于可动板421c的两个装卸组422b的装卸驱动源422d带动装卸组422b的装卸伸缩杆422g沿著作动路径l1向外延伸,使得装卸组422b的转向件422e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摆动,让转向件422e带动装卸组422b的插销422f沿着垂直路径l2向下移动,进而插销422f会插入未缝制的模板50的第二定位孔54,让摆动组件422连接于未缝制的模板50,其中,当插销422f穿设于第二定位孔54时,而限位组件413的限位驱动源413c带动限位组件413的限位移动件413b远离于连接组件411的移动杆411e,限位组件413的限位复归件413a通过作用力f而推动连接组件411的接触块411f,让接触块411f朝向接近于枢接座411b的方向进行移动,进而移动杆411e带动连接组件411的活动勾411a由卡合位置s2摆动至分离位置s1,致使活动勾411a脱离未缝制的模板50的第一定位孔53,随后,平移组件414的平移驱动源414a带动平移伸缩杆414b伸长,使活动架412a朝向远离于升降板321的方向进行移动,致使连接组件411的活动勾411a与枢接座411b两者都退出升降板321的第一通孔321a,而活动勾411a与枢接座411b两者也同时退出升降作动单元32的升降范围。
请参阅图10f所示,位于第一升降台面322上方的第二搬移单元42的搬移可动块421b沿着第二搬移单元42的搬移气压缸421a进行移动,使得第二搬移单元42的可动板421c经由摆动组件422而带动未缝制的模板50靠近于缝纫机10的车缝台面16,当未缝制的模板50大部分都位于车缝台面16时,模板50位于一预备夹持位置p3,请参阅图10g所示,此时,摆动驱动组件423的摆动驱动源423a带动摆动驱动组件423的摆动伸缩杆423b向内收缩,使得摆动驱动组件423的整体长度变短,此时,两摆动组件422同时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摆动,使得未缝制的模板50同步进行摆动,并且,当未缝制的模板50通过两摆动组件422进行摆动时,未缝制的模板50会持续平行于缝纫机10的夹具装置15以进行平移运动,使得未缝制的模板50整体移动至车缝台面16内,以让模板50由预备夹持位置p3移动至一预备车缝位置p4,此时,夹具装置15靠近于未缝制的模板50,让夹具装置15安装于未缝制的模板50。
请参阅图9b、图10h与图10i所示,当夹具装置15安装于未缝制的模板50位时,每一个装卸组422b的装卸驱动源422d带动装卸组422b的装卸伸缩杆422g沿著作动路径l1向内收缩,使得装卸组422b的转向件422e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摆动,让转向件422e带动装卸组422b的插销422f沿着垂直路径l2向上移动,进而插销422f会离开未缝制的模板50的第二定位孔54,让摆动组件422分离于未缝制的模板50,然后,摆动驱动组件423的摆动驱动源423a带动摆动伸缩杆423b伸长,使两摆动组件422同时沿着逆时针方向摆动,并且,第二搬移单元42的搬移可动块421b受到搬移气压缸421a带动,使得可动板421c与摆动组件422整体远离于缝纫机10的车缝台面16,返回如图10a所示状态,随后,所述送料驱动装置带动未缝制的模板50在车缝台面16上移动,藉此,缝纫机10的机针14能依据未缝制的模板50的缝制图案52对位于模板50内的材料进行车缝作业。
如图10h与图10i所示,当缝纫机10对未缝制的模板50进行车缝作业时,操作人员能将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50摆放于座体20的换料台面22,让搬移机构40的第一搬移单元41穿过升降板321的第一通孔321a而将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50由换料位置p1移动至待机位置p2,使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50位于升降机构30的第一升降台面322,并且,当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50位于第一升降台面322时,升降驱动单元31的升降驱动源311带动升降驱动单元31的升降伸缩杆312向上延伸,使得升降驱动单元31的整体长度变长,让第一、二升降台面322、323同时向上进行移动,进而使第二升降台面323同时对齐换料台面22与车缝台面16,致使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50的高度位置高于换料台面22。
请参阅图10j、图10k与图10l所示,当模板50完成车缝作业时,所述送料驱动装置经由所述夹具装置15而带动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移动至预备车缝位置p4,使得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靠近于升降机构30的第二升降台面323,接下来,位于第一、二升降台面322、323之间的第二搬移单元42卡合于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并将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依序移动至预备车缝位置p4、预备夹持位置p3与待机位置p2,使得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位于升降机构30的第二升降台面323,随后,升降驱动单元的31升降驱动源311带动升降驱动单元31的升降伸缩杆312向内收缩,使得升降驱动单元31的整体长度变短,让第一、二升降台面322、323同时向下进行移动,使得第一升降台面322同时对齐换料台面22与车缝台面16,此时,位于第一升降台面322上方的第二搬移单元42将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50由待机位置p2,经由预备夹持位置p3而移动至预备车缝位置p4,让所述送料驱动装置能带动另一个未缝制的模板50在车缝台面16上移动,使得缝纫机10的机针14能对位于另一个模板50内的材料进行车缝作业,接下来,第一、二升降台面322、323、通过升降驱动单元31而再度同时向上进行移动,让第二升降台面323同时对齐换料台面22与车缝台面16,此时,平移组件414的平移驱动源414a带动平移组件414的平移伸缩杆414b向内收缩,使得平移组件414的整体长度缩短,进而平移组件414同时带动连接组件411、驱动组件412与限位组件413三者进行移动,让枢接座411b穿过升降台的第二通孔321b,进而枢接座411b的接触面411d接触于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在接触面411d接触于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的情况下,驱动组件412经由连接组件411而将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由待机位置p2推动至换料位置p1,让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位于换料台面22,以让操作人员能进行更换安装于模板50上的材料,藉此,自动交换模板50装置1能带动模板50沿着同一个动作路径移入或移出车缝台面16,其中,已缝制完成的模板50由待机位置p2推动至换料位置p1的过程中,连接组件411的活动勾411a则保持在分离位置s1。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自动交换模板装置,能带动一模板沿着同一个动作路径移入或移出一缝纫机的一车缝台面,而所述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座体,具有一位于所述车缝台面一侧的换料台面;
一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车缝台面与换料台面之间,并设有上下排列的两升降台面,所述两升降台面能同步进行移动,使得所述两升降台面能交替对齐于所述车缝台面;以及
一搬移机构,设置在所述车缝台面与换料台面之间,并具有一位置固定的第一搬移单元以及两能同步与所述升降台面进行移动的第二搬移单元,所述第一搬移单元能带动所述模板在一换料位置与一待机位置之间来回移动,使得所述模板能在所述换料台面与升降台面之间来回移动,而所述第二搬移单元能带动所述模板在所述待机位置与一预备车缝位置之间来回移动,使得所述模板能在所述升降台面与车缝台面之间来回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料台面与车缝台面两者位于同一水平高度,而当其中一个所述升降台面对齐于所述车缝台面时,所述其中一个升降台面同时对齐于所述换料台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移单元包含:
一连接组件,具有一活动勾,所述活动勾能在一卡合位置与一分离位置之间来回摆动,使得所述活动勾能选择性连接或卸除于所述模板;
一驱动组件,能带动所述连接组件进行移动;以及
一限位组件,安装于所述连接组件,并能限制所述活动勾停止摆动,使得所述活动勾通过所述限位组件而能停留在所述卡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搬移单元带动所述模板由所述换料台面移动至其中一个所述升降台面时,所述活动勾穿过所述升降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具有一能产生作用力的限位复归件以及一能进行移动的限位移动件,所述限位复归件对一形成于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抵触面施加作用力,使所述活动勾定位在所述卡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两者的其中一个位置,而所述限位移动件抵触于一形成于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抵触面,使所述活动勾定位于所述卡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两者的另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具有一枢接于所述活动勾的枢接座以及一能相对于所述枢接座进行直线移动的移动杆,所述活动勾进行摆动以带动所述移动杆进行直线移动,而所述移动件安装一位于所述限位复归件一侧的接触块,则所述接触块的相反两侧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抵触面与第二抵触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移单元还具有一安装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平移组件,所述平移组件能同时带动所述连接组件、驱动组件与限位组件进行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搬移单元具有一安装于升降机构的搬移组件以及能够卡合于所述模板的两摆动组件,所述搬移组件安装于所述两摆动组件,并能经由所述两摆动组件而带动所述模板由所述待机位置移动一预备夹持位置,而所述两摆动组件能带动所述模板进行摆动,让所述模板由所述预备夹持位置摆动至所述预备车缝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从所述预备夹持位置摆动至所述预备车缝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模板会持续平行一安装于所述缝纫机的夹具装置以进行平移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交换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具有一能摆动的摆动板以及一连接于所述摆动板的装卸组,所述装卸组设有一固定于所述摆动板的装卸驱动源以及一能垂直移动的插销,所述装卸驱动源能带动所述插销穿设或分离于一形成于所述模板的定位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