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握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9


本实用新型涉及握边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无纺布握边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握边装置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使用成本较高,操作不方便,一般都是批量生产时使用,而且也没有专门针对无纺布生产使用的握边装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一些简易装置。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携带方便,操作灵活,使用方便,成本低,效率高,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无纺布握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灵活,使用方便,成本低,效率高,体积小,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即可使用的无纺布握边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无纺布握边装置,包括壳体、挡片和导向轨;壳体由无纺布进口板和无纺布出口板向下弯折形成,包括顶面、底面和两侧面;

无纺布进口板的形状为倒立的梯形,无纺布进口板进口端为梯形的下底边,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为梯形的上底边;

无纺布出口板的形状为倒立的梯形,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为梯形的下底边,无纺布出口板出口端为梯形的上底边;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连接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的尺寸小于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的尺寸;

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向下弯折至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连接在一起,形成无纺布进口板外壳,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向下弯折至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连接在一起,形成无纺布出口板外壳;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和无纺布出口板外壳形成壳体;

挡片的形状整体呈梯形,挡片的下底边的中部向挡片的顶面卷曲,形成支撑部,挡片的下底边的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挡片的上底边位于无纺布出口板外壳的内部;挡片设置在导向轨上方,挡片和导向轨之间留有供无纺布进入的通道;挡片的支撑部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的顶部相连;

导向轨整体形状呈垂直线和水平线首尾相接而成的波浪形;导向轨的前端位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部,其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导向轨的后端位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外部。

其中:

所述的无纺布进口板中部开设观察槽,便于对无纺布的握边情况进行观察。

所述的无纺布进口板的底部增设用于水平放置壳体的底座,底座的设置是为了使用时整个装置位于一个平面上,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所述的无纺布握边装置的材料为铜、铝或合金,这些材料都有一定的硬度,便于制作和使用。

导向轨的设置方便了无纺布进入无纺布握边装置,起到导向作用,而且携带无纺布握边装置时,可以将导向轨作为把手,十分方便。

操作时,无纺布经挡片和导向轨之间的通道进入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由无纺布出口板外壳引出,得到握边的无纺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径由大至小,当无纺布经挡片和导向轨之间的通道进入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时,在挡片的阻挡作用下,无纺布只能沿壳体的两侧面行进,且无纺布出口板外壳的内径也是由大至小,当无纺布由无纺布出口板外壳引出时,无纺布即被握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壳体、挡片和导向轨,极大方便了无纺布的握边。本实用新型操作灵活,使用方便,成本低,效率高,体积小,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即可使用。本实用新型也可以用于其他布料的握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无纺布进口板和无纺布出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挡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导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无纺布出口板;2、无纺布进口板;3、支撑部;4、导向轨;5、通道;6、挡片;7、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8、观察槽;9、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10、无纺布进口板进口端;11、底座;12、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13、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14、无纺布出口板出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所述的无纺布握边装置,包括壳体、挡片6和导向轨4;壳体由无纺布进口板2和无纺布出口板1向下弯折形成,包括顶面、底面和两侧面;

无纺布进口板2的形状为倒立的梯形,无纺布进口板进口端10为梯形的下底边,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12为梯形的上底边;

无纺布出口板1的形状为倒立的梯形,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13为梯形的下底边,无纺布出口板出口端14为梯形的上底边;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13连接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12;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13的尺寸小于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12的尺寸;

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7向下弯折至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7连接在一起,形成无纺布进口板外壳,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9向下弯折至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9连接在一起,形成无纺布出口板外壳;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和无纺布出口板外壳形成壳体;

挡片6的形状整体呈梯形,挡片6的下底边的中部向挡片6的顶面卷曲,形成支撑部3,挡片6的下底边的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挡片6的上底边位于无纺布出口板外壳的内部;挡片6设置在导向轨4上方,挡片6和导向轨4之间留有供无纺布进入的通道5;挡片6的支撑部3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的顶部相连;

导向轨4整体形状呈垂直线和水平线首尾相接而成的波浪形;导向轨4的前端位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部,其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导向轨4的后端位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外部。

所述的无纺布进口板2中部开设观察槽8。

所述的无纺布进口板2的底部增设用于水平放置壳体的底座11。

所述的无纺布握边装置的材料为铜、铝或合金。

操作时,无纺布经挡片6和导向轨4之间的通道5进入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由无纺布出口板外壳引出,得到握边的无纺布。

这是因为,由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径由大至小,当无纺布经挡片6和导向轨4之间的通道5进入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时,在挡片6的阻挡作用下,无纺布只能沿壳体的两侧面行进,且无纺布出口板外壳的内径也是由大至小,当无纺布由无纺布出口板外壳引出时,无纺布即被握边。


技术特征:

1.一种无纺布握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挡片(6)和导向轨(4);壳体由无纺布进口板(2)和无纺布出口板(1)向下弯折形成,包括顶面、底面和两侧面;

无纺布进口板(2)的形状为倒立的梯形,无纺布进口板进口端(10)为梯形的下底边,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12)为梯形的上底边;

无纺布出口板(1)的形状为倒立的梯形,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13)为梯形的下底边,无纺布出口板出口端(14)为梯形的上底边;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13)连接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12);无纺布出口板进口端(13)的尺寸小于无纺布进口板出口端(12)的尺寸;

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7)向下弯折至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7)连接在一起,形成无纺布进口板外壳,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9)向下弯折至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9)连接在一起,形成无纺布出口板外壳;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和无纺布出口板外壳形成壳体;

挡片(6)的形状整体呈梯形,挡片(6)的下底边的中部向挡片(6)的顶面卷曲,形成支撑部(3),挡片(6)的下底边的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挡片(6)的上底边位于无纺布出口板外壳的内部;挡片(6)设置在导向轨(4)上方,挡片(6)和导向轨(4)之间留有供无纺布进入的通道(5);挡片(6)的支撑部(3)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的顶部相连;

导向轨(4)整体形状呈垂直线和水平线首尾相接而成的波浪形;导向轨(4)的前端位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部,其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导向轨(4)的后端位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握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无纺布进口板(2)中部开设观察槽(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握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无纺布进口板(2)的底部增设用于水平放置壳体的底座(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握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无纺布握边装置的材料为铜、铝或合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握边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无纺布握边装置。包括壳体、挡片和导向轨;壳体由无纺布进口板和无纺布出口板向下弯折形成;无纺布进口板的形状、无纺布出口板的形状均为倒立的梯形;无纺布进口板的两腰、无纺布出口板的两腰均向下弯折,分别形成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和无纺布出口板外壳;两者形成壳体。挡片的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并设置在导向轨上方,挡片和导向轨之间留有通道;挡片的支撑部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内部的顶部相连。导向轨前端的两侧卡合在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内壁;导向轨的后端位于无纺布进口板外壳的外部。本实用新型操作灵活,使用方便,成本低,效率高,体积小,携带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杨延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淄博兴华医用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66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