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尤其指稠油或超稠油掺稀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稠油、超稠油在举升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下降,轻质组分的析出,原油粘度逐渐增大,造成原油举升困难,甚至堵塞井筒。环空掺稀或降粘剂技术为超稠油、稠油掺稀举升开采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往往由于稠油与稀油或降粘剂混合不均匀,从而对设备造成影响或浪费稀油,增加了生产成本。井下混配工艺技术,能够使稠油与稀油或降粘剂充分混合,增强混合油在井筒内的流动性,对于提高稀油或降粘剂利用率、节约稀油或降粘剂用量、弥补稀油缺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稠油、超稠油生产过程中。稠油井下掺稀混合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稠油与稀油的混合效果,但由于研究还处于产品的初步试验阶段,性能及实用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现有技术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在混合器的应用方面,而缺乏有关稠油掺稀井下混合器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应用该装置可以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且有效的提高了稠油与稀油的混合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该装置包括:外筒、旋叶叶轮、两个扶正圈、中心轴及潜油电泵,其中:
所述扶正圈设置于所述外筒的两端;
所述中心轴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上;
所述旋叶叶轮设置在中心轴上,所述旋叶叶轮可在中心轴上沿轴向移动。
一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潜油电机,与所述潜油电泵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叶轮通过轴承设置在中心轴上。
一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垫圈,设置在所述旋叶叶轮两端处所对应的中心轴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叶轮数量为3个;所述垫圈数量为6个。
一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油管,通过外公螺纹与所述外筒的两端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筒通过内母螺纹与所述扶正圈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筒、旋叶叶轮、扶正圈及中心轴采用不锈钢制成。
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承类型为深沟球轴承。
一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耐温范围为-75-250℃。
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安装、拆卸、更换方便,本装置中可沿中心轴移动的旋叶叶轮,且各个旋叶叶轮旋转方向不同,能够有效降低稠油堵塞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几率,使稠油与稀油的搅拌更加充分,另外,本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可以多级串联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综上,本装置在保证良好的混配效果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外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扶正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中油管与外筒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号:
1、外筒;
2、旋叶叶轮;
3、扶正圈;
4、中心轴;
5、垫圈;
6、油管;
7、通孔;
8、连接杆;
9、圆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由于本申请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应用于利用稀油开采稠油方式中,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
参见图1,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包括:外筒1、旋叶叶轮2、两个扶正圈3、中心轴4及潜油电泵,其中:所述扶正圈3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外筒1结构为一圆筒,如图2所示。
所述中心轴4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3上。参见图3,扶正圈3的结构为环形结构,该环形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一通孔7,通孔7通过若干连接杆8固定于圆圈9上,中心轴4可通过轴承设置在通孔7处。
所述旋叶叶轮2设置在中心轴4上,所述旋叶叶轮2可在中心轴4上沿轴向移动,其实现方式为:在中心轴4的旋叶叶轮两端处设置有两个垫圈5,旋叶叶轮2通过轴承在两个垫圈5之间沿中心轴4的轴向移动,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这种结构(即增加旋叶叶轮2的灵活性),能够有效降低稠油堵塞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几率。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叶轮2数量为3个,且此3个旋叶叶轮2的旋转方向不同(叶轮结构不同,);所述垫圈5数量为6个,轴承为深沟球轴承。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潜油电机,与所述潜油电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潜油电机(oil-submergedmotor)是指能浸在规定深度的油井中工作的电动机。一般为立式三相笼型感应电动机,可潜入几百米至3000m深的油井中。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油管,通过外公螺纹与所述外筒1的两端连接。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外筒1通过内母螺纹与所述扶正圈3连接。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外筒1、旋叶叶轮2、扶正圈3及中心轴4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耐温范围为-75-250℃。
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本装置的工作原理:稀油由油套环空(套管与油管之间的空间)进入到井筒底部,与地层稠油初步接触混合后,在抽油杆柱塞或是电机电泵动力下,经井筒底部的割缝筛管或打孔油管过滤掉地层砂之后进入到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中,进一步混合均匀后,最终举升至地面。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要,本稠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可以多级串联使用,以进一步提高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流体向上流动压力作用下,冲击外筒内的可灵活旋转的旋叶叶轮,使旋叶叶轮旋转,同时旋转的叶轮又对流体产生旋转搅拌,使混合油产生旋转形成涡流上升,从而提高掺入的稀油和稠油等流动介质的混合效果,降低稠油粘度。
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安装、拆卸、更换方便,本装置中可沿中心轴移动的旋叶叶轮,且各个旋叶叶轮旋转方向不同,能够有效降低稠油堵塞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几率,使稠油与稀油的搅拌更加充分,另外,本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可以多级串联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综上,本装置在保证良好的混配效果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的目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个具体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例如”、“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各实施例中涉及的步骤顺序用于示意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其中的步骤顺序不作限定,可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旋叶叶轮(2)、两个扶正圈(3)、中心轴(4)及潜油电泵,其中:
所述扶正圈(3)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两端;
所述中心轴(4)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3)上;
所述旋叶叶轮(2)设置在中心轴(4)上,所述旋叶叶轮(2)可在中心轴(4)上沿轴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潜油电机,与所述潜油电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叶轮(2)通过轴承设置在中心轴(4)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5),设置在所述旋叶叶轮(2)两端处所对应的中心轴(4)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叶轮(2)数量为3个;所述垫圈(5)数量为6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管,通过外公螺纹与所述外筒(1)的两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通过内母螺纹与所述扶正圈(3)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旋叶叶轮(2)、扶正圈(3)及中心轴(4)采用不锈钢制成。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类型为深沟球轴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耐温范围为-75-25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