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如今马达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马达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运用在汽车空调上,就为广大车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电能通过马达转换为动能,用于调节空调风速的大小。
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端盖组件内的电刷连接在连接板内时,端盖组件内的结构对电刷没有形成足够的限位,震动或晃动力过大时,会造成马达内部结构不稳定,如将马达安装在汽车过程中掉落时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掉落后马达内的电刷与转子组件连接不稳定,影响马达的工作效率。
故需要提供一种马达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其通过第一凸起连接在第一通孔内,以用于定位连接板与固定板的连接,第一限位凸起位于限位孔内,进一步定位连接与固定板,第二凸起连接在第二通孔内,以用于固定连接板与固定板的连接;
第一小孔限位限位段,第一小孔防止限位段继续往第二小孔伸入,伸出段位于第二小孔内,伸出段一侧的第二限位凸起卡扣在第一凸起上,防止伸出段往第一小孔内伸入,从而将电刷固定在第三通孔内,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端盖组件内的电刷连接在连接板内时,端盖组件内的结构对电刷没有形成足够的限位,将马达安装在汽车过程中掉落时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掉落后马达内的电刷与转子组件连接不稳定,影响马达的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马达,包括端盖组件、机壳、转子组件以及磁铁;
磁铁位于机壳内;
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磁铁内,所述转子组件一端穿过所述机壳;
端盖组件位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端盖组件用于封存所述机壳一端的开口,所述端盖组件包括固定板、连接板以及电刷;
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所述连接板包括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定位的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通孔固定的第二凸起、以及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内;
电刷包括插接部和电接片,所述电接片的一端与所述插接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接片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面,所述插接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孔,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连接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三通孔包括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所述第一小孔的宽度长于所述第二小孔的宽度;
所述插接部包括伸出段和限位段,所述限位段宽度长于所述第一小孔的宽度,所述限位段位于所述第一小孔内,用于限位所述限位段伸入所述第二小孔内;
所述伸出段的一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用于所述伸出段伸出所述第二小孔、且卡扣在所述第一凸起上,所述插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小孔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从而限位连接在所述第三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小孔的两侧内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小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导向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且第一凹槽用于拆卸所述插接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小孔远离所述第二小孔的一端设置有斜角。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接片与所述插接部相连的一端设置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位于所述电接片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面;
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形成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防滑层的一侧,所述第三限位凸起用于与所述防滑层接触,进一步将所述电刷限位在所述第三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磁铁的一面设置有多个定位凸起,所述磁铁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对应的定位凹槽,以用于所述端盖组件与所述机壳的定位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两侧;
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通孔,使得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板上相对设置有两个用于自动化装配的开口部。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其通过第一凸起连接在第一通孔内,以用于定位连接板与固定板的连接,第一限位凸起位于限位孔内,进一步定位连接与固定板,第二凸起连接在第二通孔内,以用于固定连接板与固定板的连接;
第一小孔限位限位段,第一小孔防止限位段继续往第二小孔伸入,伸出段位于第二小孔内,伸出段一侧的第二限位凸起卡扣在第一凸起上,防止伸出段往第一小孔内伸入,从而将电刷固定在第三通孔内,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端盖组件内的电刷连接在连接板内时,端盖组件内的结构对电刷没有形成足够的限位,震动或晃动力过大时,会造成马达内部结构不稳定,如将马达安装在汽车过程中掉落时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掉落后马达内的电刷与转子组件连接不稳定,影响马达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爆炸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端盖组件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电刷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第三通孔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沿a-a剖切线所做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立体图。
其中:端盖组件11、电刷12、转子组件13、磁铁14、机壳15、插接部21、电接片22、第一凹槽32、第三限位凸起33、连接板111、固定板112、限位段121、伸出段122、第一小孔311、第二小孔312、第一凸起1111、第二凸起1112、第三通孔1113、限位孔1114、开口部1115、定位凸起1116、第一通孔1121、第二通孔1122、限位凸起1123、防滑层1211、第二限位凸部12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端盖组件内的电刷连接在连接板内时,端盖组件内的结构对电刷没有形成足够的限位,震动或晃动力过大时,会造成马达内部结构不稳定,如将马达安装在汽车过程中掉落时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掉落后马达内的电刷与转子组件连接不稳定,影响马达的工作效率。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马达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a、图2b、图3和图7,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爆炸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连接板的立体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固定板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仰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立体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马达,包括端盖组件11、机壳15、转子组件13以及磁铁14。
磁铁14位于机壳15内。
转子组件13位于磁铁14内,转子组件13的一端穿过机壳15。
端盖组件11位于机壳15的一端,端盖组件11用于封存机壳15一端的开口,端盖组件11包括固定板112、连接板111以及电刷12。
固定板112与连接板111固定连接,固定板112包括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122。
连接板111包括有与第一通孔1121定位的第一凸起1111、与第二通孔1122固定的第二凸起1112、以及第三通孔1113,第三通孔1113位于第一凸起1111内。
电刷12包括插接部21和电接片22,电接片22的一端与插接部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电接片22的另一端位于连接板111远离固定板112的一面,插接部21的第二端位于第三通孔1113内。
第一凸起1111伸入第一通孔1121内,第二凸起1112伸入第二通孔1122内,第一凸起1111用于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的定位,第二凸起1112用于固定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从而将连接板111固定在固定板112上,电刷12位于第三通孔1113内,电接片22的一端与插接部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电接片22的另一端位于连接板111内,插接部21的第二端位于第三通孔1113内,电接片22用于防止插接部21继续伸入第三通孔1113内。
请参照图3。
固定板112靠近连接板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1123,连接板111与第一凸起111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孔1114,使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之间连接更稳定,第一限位凸起1123连接在限位孔1114内,进一步加强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之间的限位,增强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之间的定位,使得连接板111更方便与固定块连接。
请参照图4、图5和图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电刷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第三通孔的第三通孔的俯视图,图6为图5中沿a-a剖切线所做的剖视图。
第三通孔1113包括第一小孔311和第二小孔312,第一小孔311的宽度长于第二小孔312的宽度。
插接部21包括伸出段122和限位段121,限位段121宽度长于第一小孔311的宽度,限位段121位于第一小孔311内,用于限位限位段121继续伸入第二小孔312内。
伸出段122的一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1221,第二限位凸起1221用于伸出段122伸出第二小孔312、且卡扣在第一凸起1111上,插接部21通过第一小孔311与第二限位凸起1221,从而限位连接在第三通孔1113内。
限位段121靠近伸出段122的一端位于第一小孔311内,由于限位段121的宽度长于第一小孔311,限位段121卡扣在第一小孔311内,从而限位限位段121往第二小孔312继续伸入,伸出段122的第二限位凸起1221卡扣在第一凸起1111上,限位伸出段122往第一小孔311内回缩,插接部21通过限位段121限位在第一小孔311内、且伸出段122卡扣在第一凸起1111上,从而将插接部21卡扣在第三通孔1113内。
第一小孔311的两侧内壁设置有第一凹槽32,第一凹槽32沿第一小孔3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凹槽32用于导向第二限位凸起1221、且第一凹槽32用于拆卸插接部21,伸出段122的第二限位凸起1221沿着第一凹槽32往第二小孔312方向伸入,方便伸出段122进入第二小孔312,同时,电刷12出现不良情况时,将机械从第一凹槽32伸入,把电刷12取出,方便更换电刷12。
第一小孔311远离第二小孔312的一端设置有斜角,设置斜角,方便将电刷12伸入第三通孔1113内。
请参照图4。
电接片22与插接部21相连的一端设置有防滑层1211,防滑层1211位于电接片22远离插接部21的一面。
第一凹槽32的两侧形成第三限位凸起33,第三限位凸起33位于防滑层1211的一侧,第三限位凸起33用于与防滑层1211接触,进一步将电刷12限位在第三通孔1113内,防滑层1211通过与第三限位凸起33接触,增加插接部21的摩擦力,使得插接部21连接在第一小孔311内更稳定。
请参照图3。
连接板111靠近磁铁14的一面设置有多个定位凸起1116,磁铁14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116相对应的定位凹槽,用于端盖组件11与机壳15的定位连接,定位凸起1116与定位凹槽卡扣连接,端盖组件11定位连接在机壳15上,使得端盖组件11与机壳15连接更稳定。
固定板11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第二通孔1122,多个第二通孔1122位于第一通孔1121的两侧。
连接板111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121相对应的第一凸起1111、与第二通孔1122相对应的第二凸起1112、以及第三通孔1113,相对的第一凸起1111伸入第一通孔1121中,使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限位更稳定,多个第二凸起1112伸入第二通孔1122中,使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连接更稳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112伸入第二通孔1122后,通过挤压或高温的作用下,第二凸起1112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1122的直径,从而连接板111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12上。
连接板111上相对设置有两个用于自动化装配的开口部1115,开口部1115用于自动化机械伸入开口部1115,拨开电刷12,转子组件13伸入电刷12之间,方便转子组件13连接电刷12,同时,减少人工成本。
工作原理:
首先,将第一凸起1111伸入第一通孔1121内,同时,第二凸起1112伸入第二通孔1122内,第一限位凸起1123位于限位孔1114内,第一凸起1111和第一限位凸起1123用于定位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第二凸起1112通过挤压或高温的作用下,第二凸起1112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1122的直径,从而,使得连接板111与固定板112固定连接。
将插接部21的伸出段122从第一小孔311伸入,伸出段122的第二限位凸起1221顺着第一凹槽32滑入第二小孔312,限位段121进入第一小孔311,由于限位段121的宽度长于第一小孔311的宽度,第一小孔311限位限位段121继续伸入第二小孔312,伸出段122的第二限位凸起1221卡扣在第一凸起1111上,从而将电刷12的插接部21固定连接在第三通孔1113内。
将端盖组件11卡扣在机壳15上时,自动化机械手分别从相对的开口部1115伸入,将电接片22拨开,使相对的电接片22形成错位,方便转子组件13与电接片22连接,转子组件13位于电接片22与电接片22之间,自动化机械手远离开口部1115,同时电刷12与转子组件13连接。
最后将连接板111的定位凸起1116与磁铁14的定位凹槽相卡扣,防止端盖组件11在机壳15内转动,用于转子组件13与电刷12连接更稳定,机壳15卡扣住端盖组件11即可。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其通过第一凸起连接在第一通孔内,以用于定位连接板与固定板的连接,第一限位凸起位于限位孔内,进一步定位连接与固定板,第二凸起连接在第二通孔内,以用于固定连接板与固定板的连接;
第一小孔限位限位段,第一小孔防止限位段继续往第二小孔伸入,伸出段位于第二小孔内,伸出段一侧的第二限位凸起卡扣在第一凸起上,防止伸出段往第一小孔内伸入,从而将电刷固定在第三通孔内,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端盖组件内的电刷连接在连接板内时,端盖组件内的电刷连接在连接板内时,端盖组件内的结构对电刷没有形成足够的限位,震动或晃动力过大时,会造成马达内部结构不稳定,如将马达安装在汽车过程中掉落时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掉落后马达内的电刷与转子组件连接不稳定,影响马达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组件、机壳、转子组件以及磁铁;
磁铁位于机壳内;
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磁铁内,所述转子组件一端穿过所述机壳;
端盖组件位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端盖组件用于封存所述机壳一端的开口,所述端盖组件包括固定板、连接板以及电刷;
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所述连接板包括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定位的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通孔固定的第二凸起、以及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内;
电刷包括插接部和电接片,所述电接片的一端与所述插接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接片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面,所述插接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孔,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连接更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包括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所述第一小孔的宽度长于所述第二小孔的宽度;
所述插接部包括伸出段和限位段,所述限位段宽度长于所述第一小孔的宽度,所述限位段位于所述第一小孔内,用于限位所述限位段伸入所述第二小孔内;
所述伸出段的一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用于所述伸出段伸出所述第二小孔、且卡扣在所述第一凸起上,所述插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小孔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从而限位连接在所述第三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孔的两侧内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小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导向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且第一凹槽用于拆卸所述插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孔远离所述第二小孔的一端设置有斜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接片与所述插接部相连的一端设置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位于所述电接片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面;
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形成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防滑层的一侧,所述第三限位凸起用于与所述防滑层接触,进一步将所述电刷限位在所述第三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磁铁的一面设置有多个定位凸起,所述磁铁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对应的定位凹槽,以用于所述端盖组件与所述机壳的定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两侧;
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通孔,使得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更稳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相对设置有两个用于自动化装配的开口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