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机电动滚筒,尤其是一种内转子伺服电滚筒。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输送机上的电动滚筒是输送机的主要动力源,其结构包含有伺服电机外置式、外转子电机直驱式、内置内转子电机式等。
伺服电机外置式,即电机和减速器安装在滚筒的外面,减速器的输出轴通过皮带与滚筒相连提供动力,其缺点是占用空间大,噪音大。外转子电机直驱式,即在滚筒里安装外转子电机,滚筒即为电机的转子,不用减速器电机直接驱动转子即滚筒,其缺点电机转动惯量大,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脉动产生的振动通过动平衡调节困难。
内置内转子电机式,即在滚筒内安装一个内转子电机和减速箱,减速箱的输出轴与滚筒相连提供动力,其缺点是受滚筒的空间的影响,电机功率小,为满足滚筒大功率输出,齿轮箱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电机振动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内转子伺服电滚筒,能够降低电机的转动惯量,可以通过动平衡降低电机的振动,能够节省外置伺服电机的安装空间,提供设备的安装效率。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包括滚筒、内转子电机和行星减速机,内转子电机和行星减速机安装于滚筒内;其特征是:所述滚筒包含有滚筒筒体、前轴、滚筒前端盖、转轮、后轴和滚筒后端盖,滚筒前端盖和滚筒后端盖固定安装于滚筒筒体两端部,转轮固定安装于滚筒前端盖,滚筒筒体通过前轴和后轴实现转动支撑;所述内转子电机包含有电机壳、定子冲片、转子冲片、磁钢、转子轴、电机前端盖和电机后端盖,转子轴的两端转动支撑在电机前端盖和电机后端盖上,转子轴的转动通过行星减速机的输出轴输出,行星减速机的输出轴通过前轴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行星减速机的输出轴与转轮的中心轴固定连接,转轮与滚筒前端盖固定连接,转轮的中心轴与前轴通过轴承转动配合,前轴伸出滚筒前端盖。
进一步地,还包括旋转编码器,旋转编码器安装于内转子电机上。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编码器固定安装在电机后端盖,转子轴与旋转编码器固定连接,转子轴的转动传递到旋转编码器,旋转编码器的检测信号传输至伺服驱动器。
进一步地,所述内转子电机的外径与所述滚筒筒体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滚筒前端盖和滚筒后端盖与滚筒筒体过盈配合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前轴和后轴分别与滚筒筒体通过轴承转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前端盖和电机后端盖通过轴承与转子轴转动配合,使转子轴能够相对电机壳自由转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滚筒的转动惯量,内转子电机可以通过动平衡降低电机的振动。
2、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中采用永磁同步内转子电机,相比现有三相异步内转子电滚筒发热量高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发热量小,不需要注入冷却液,能够避免电滚筒漏油的风险。
3、本实用新型使用行星减速机,可以提高所述电滚筒的输出扭矩。
4、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外置伺服电机和同步带驱动的安装结构,提高设备的安装效率和电机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转子伺服电滚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滚筒;11-滚筒筒体;12-前轴;13-滚筒前端盖;14-转轮;15-后轴;16-滚筒后端盖;2-内转子电机;21-电机壳;22-定子冲片;23-转子冲片;24-磁钢;25-转子轴;26-转子端盖;27-电机前端盖;28-电机后端盖;29-编码器盖;3-行星减速机;4-旋转编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包括滚筒1、内转子电机2、行星减速机3和旋转编码器4,旋转编码器4安装于内转子电机2上,内转子电机2和行星减速机3安装于滚筒1内;所述滚筒1包含有滚筒筒体11、前轴12、滚筒前端盖13、转轮14、后轴15和滚筒后端盖16,滚筒前端盖13和滚筒后端盖16固定安装于滚筒筒体11两端部,滚筒前端盖13和滚筒后端盖16与滚筒筒体11过盈配合固定,转轮1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滚筒前端盖13,滚筒筒体11通过前轴12和后轴15支撑,前轴12和后轴15分别与滚筒筒体11通过轴承转动配合;所述内转子电机2包含有电机壳21、定子冲片22、转子冲片23、磁钢24、转子轴25、转子端盖26、电机前端盖27、电机后端盖28和编码器盖29,转子轴25的两端转动支撑在电机前端盖27和电机后端盖28上,电机前端盖27和电机后端盖28通过轴承与转子轴25转动配合,使转子轴25能够相对电机壳21自由转动,转子轴25的转动通过行星减速机3的输出轴输出,行星减速机3的输出轴通过前轴12支撑,具体地:行星减速机3的输出轴与转轮14的中心轴通过普通平键连接,转轮14与滚筒前端盖13通过螺栓连接,滚筒前端盖13固定安装在滚筒筒体11的端部,转轮14的中心轴与前轴12通过轴承转动配合,前轴12伸出滚筒前端盖13。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内转子伺服电滚筒还包括旋转编码器4;所述旋转编码器4固定安装在电机后端盖28,转子轴25与旋转编码器4通过螺栓连接,转子轴25的转动传递到旋转编码器4;所述旋转编码器4用以检测滚筒筒体11的转速和转角,并将所检测信号传输至伺服驱动器上,可以实现自动控制。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转子电机2的外径与所述滚筒筒体11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本实用新型所述内转子伺服电滚筒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采用永磁内转子电机配合行星减速机3,可以节约外置伺服电机的安装空间。在工作时,电机转子轴25转动,电机转子轴25带动行星减速机3转动;行星减速机3输出轴带动转轮14转动,转轮14与滚筒前端盖13相对固定,滚筒前端盖13与滚筒筒体11相对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中采用永磁同步内转子电机,相比现有三相异步内转子电滚筒发热量高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发热量小,不需要注入冷却液,能够避免电滚筒漏油的风险,并且使用行星减速机,可以提高所述电滚筒的输出扭矩;永磁同步内转子电机可以有效降低电机的转动惯量,内转子电机可以通过动平衡降低电机的振动。同时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外置伺服电机和同步带驱动的安装结构,提高设备的安装效率。
1.一种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包括滚筒(1)、内转子电机(2)和行星减速机(3),内转子电机(2)和行星减速机(3)安装于滚筒(1)内;其特征是:所述滚筒(1)包含有滚筒筒体(11)、前轴(12)、滚筒前端盖(13)、转轮(14)、后轴(15)和滚筒后端盖(16),滚筒前端盖(13)和滚筒后端盖(16)固定安装于滚筒筒体(11)两端部,转轮(14)固定安装于滚筒前端盖(13),滚筒筒体(11)通过前轴(12)和后轴(15)实现转动支撑;所述内转子电机(2)包含有电机壳(21)、定子冲片(22)、转子冲片(23)、磁钢(24)、转子轴(25)、电机前端盖(27)和电机后端盖(28),转子轴(25)的两端转动支撑在电机前端盖(27)和电机后端盖(28)上,转子轴(25)的转动通过行星减速机(3)的输出轴输出,行星减速机(3)的输出轴通过前轴(12)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其特征是:所述行星减速机(3)的输出轴与转轮(14)的中心轴固定连接,转轮(14)与滚筒前端盖(13)固定连接,转轮(14)的中心轴与前轴(12)通过轴承转动配合,前轴(12)伸出滚筒前端盖(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其特征是:还包括旋转编码器(4),旋转编码器(4)安装于内转子电机(2)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其特征是:所述旋转编码器(4)固定安装在电机后端盖(28),转子轴(25)与旋转编码器(4)固定连接,转子轴(25)的转动传递到旋转编码器(4),旋转编码器(4)的检测信号传输至伺服驱动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其特征是:所述内转子电机(2)的外径与所述滚筒筒体(11)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其特征是:所述滚筒前端盖(13)和滚筒后端盖(16)与滚筒筒体(11)过盈配合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其特征是:所述前轴(12)和后轴(15)分别与滚筒筒体(11)通过轴承转动配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伺服电滚筒,其特征是:所述电机前端盖(27)和电机后端盖(28)通过轴承与转子轴(25)转动配合,使转子轴(25)能够相对电机壳(21)自由转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