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抽气净化系统及具有该抽气净化系统的冷水机组。
背景技术:
低压离心机组(如ctv、ectv)因为其高效率、高可靠性、低噪音等优点而广泛应用在各种制冷场合,因其采用低压制冷剂的特性,使得系统中部分处于大气压力以下,进而部分空气会泄露进入系统当中,这部分空气会影响系统的换热性能,降低运行效率,严重的还会阻碍系统的正常运行。
通常会在低压系统外面设计有抽气净化系统,以排除系统中的空气。出于环境保护的原因,标准中规定排出去的空气中制冷剂含量必须降低到一定的数值,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系统中在抽气净化系统中设有比较低的饱和温度对应的压力维持阀(工作压力恒定),确保较低的制冷剂排出量,但是由于某些场合环境温度较高使得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内外侧处于较大的温差甚至是临界热流密度的出现,使得里面的换热发生急剧的变化,会使得排气的电磁阀频繁的误动作,排除大量制冷剂污染环境甚至会影响机组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抽气净化系统及具有该抽气净化系统的冷水机组。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冷水机组的抽气净化系统,所述冷水机组包括第一冷凝器,所述抽气净化系统包括压缩冷凝机组、第一膨胀装置、第一蒸发器、环境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包括腔体、设于所述腔体内的盘管、以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压缩冷凝机组的出气口、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盘管以及所述压缩冷凝机组的吸气口顺序连通,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能够用于排出所述腔体内的气体;
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处于第二运行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下的工作压力小于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在所述第二运行状态下的工作压力。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为水冷冷凝器,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进水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进水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进水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或者在所述进水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处于第二运行状态。
可选地,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二膨胀装置,所述第二膨胀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膨胀装置的开度为预设开度大小;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膨胀装置的开度为小于所述预设开度大小。
可选地,所述冷水机组还包括冷却液循环流路;
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换热器和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进口经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流路连通与否;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以使得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流路截止;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以使得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流路连通,所述换热器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排出的气体进行降温。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盘管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替换成工作压力恒定的第三膨胀装置,所述第三膨胀装置的工作压力小于预设压力阈值。
可选地,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控制阀;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压缩冷凝机组的进口之间,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口的启闭;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压缩冷凝机组的吸气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吸气温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开启,以控制所述第二出口与外部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出口将所述腔体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吸气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以控制所述第二出口与外部隔绝。
可选地,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的排气管道以及设于所述管道上的排气泵,所述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管道,当所述第二控制阀开启时,所述排气泵将所述腔体内的气体排出。
可选地,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一干燥过滤器,所述第一出口经所述第一干燥过滤器与所述回液口连通;
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三控制阀和/或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或所述第四控制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的连通与否,所述第四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回液口的连通与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冷水机组,所述冷水机组包括:
压缩机;
第一冷凝器;
第四膨胀装置;
第二蒸发器;以及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
其中,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四膨胀装置以及所述第二蒸发器顺序连通形成制冷剂回路。
可选地,所述冷水机组还包括:
第二干燥过滤器;
所述第一冷凝器经所述第二干燥过滤器与所述第四膨胀装置连通。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工作压力可调的第一膨胀装置,常规(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维持恒定压力;在环境温度较高(环境温度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膨胀装置使得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的压力相应升高,这样,既能够保证抽气净化系统中制冷剂较低的排放率,进而保证抽气的效率,又能够减少因抽气净化系统中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而造成的误排放。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工况下,通过此优化使得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中来自冷水机组的制冷剂与不凝结气体混合物温度得以降低,减少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的盘管外侧的来自冷水机组的制冷剂与不凝结气体混合物与来自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内侧的制冷剂的换热温差,通过避免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进而减少制冷剂的误排放,从而保证机组可靠运行以及实现环境保护。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抽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抽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抽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抽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压缩机;
200:第一冷凝器;210:第一排气口;220:回液口;230:第一进气口;240:第二排气口;250:第一进水口;260:第一出水口;
300:第四膨胀装置;
400:第二蒸发器;410:第二进气口;420:第三排气口;430:第二进水口;440:第二出水口;
500:抽气净化系统;1:压缩冷凝机组;2:第一膨胀装置;3:第一蒸发器;31:盘管;32:第一进口;33:第一出口;34:第二出口;4:吸气温度传感器;5:第二膨胀装置;6:换热器;7:第一控制阀;8:排气管道;9:第二控制阀;10:第一干燥过滤器;20:第三控制阀;30:第四控制阀;40:排气泵;600:第二干燥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现有的抽气净化系统包括压缩冷凝机组1’、定压膨胀阀2’、蒸发器3’、温度传感器4’和干燥过滤器5’,其中,蒸发器3’包括腔体、设于腔体内盘管(未标出),压缩冷凝机组1’的出气口、干燥过滤器5’、定压膨胀阀2’、盘管和压缩冷凝机组1’的吸气口顺序连通,冷水机组的冷凝器200’从外部吸入的泄漏气体会进入蒸发器3’的腔体,泄露气体与制冷剂的混合气体在与蒸发器3’内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制冷剂冷凝流回冷水机组而泄漏气体中的空气会集聚在蒸发器3’的腔体中,进一步从蒸发器3’的出口排放至抽气净化系统,从而净化泄漏气体,使得泄漏气体达到排放标准。在部分应用场所,尤其环境温度较高场所或者较高冷凝器200’进水的场所,由于定压膨胀阀2’运行在恒定压力,使得盘管内流经的制冷剂入口的温度恒定,因此,盘管内外温差增大,抽气净化系统很容易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进而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的吸气温度迅速降低,使得抽气净化系统阀门频繁动作,导致排出去的气体中的制冷剂含量较大,不符合排放要求。
对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抽气净化系统,通过设置工作压力可调的第一膨胀装置,常规(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运行维持恒定压力;在环境温度较高(环境温度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膨胀装置使得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的压力相应升高,这样,既能够保证抽气净化系统中制冷剂较低的排放率,进而保证抽气的效率,又能够减少因抽气净化系统中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而造成的误排放。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工况下,通过此优化使得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盘管外侧的来自冷水机组的制冷剂与不凝结气体混合物温度得以降低,减少抽气净化系统的盘管外侧的来自冷水机组的制冷剂与不凝结气体混合物与来自抽气净化系统的蒸发器内侧的制冷剂的换热温差,通过避免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进而减少制冷剂的误排放,从而保证机组可靠运行以及实现环境保护。
具体地,请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水机组的抽气净化系统,冷水机组包括第一冷凝器200,第一冷凝器200包括第一排气口210和回液口220,第一冷凝器200可以通过第一排气口210将其从外部吸入的泄漏气体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200为风冷冷凝器,第一排气口210与第一冷凝器200的排气管路连通。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200为水冷冷凝器,第一排气口210设于第一冷凝器200的顶部。
请再次参见图2,抽气净化系统500可以包括压缩冷凝机组1、第一膨胀装置2、第一蒸发器3、环境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
其中,第一蒸发器3包括腔体、盘管31、第一进口32、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34,盘管31设于腔体内,第一进口32、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34与腔体分别连通。压缩冷凝机组1的出气口、第一膨胀装置2、盘管31以及压缩冷凝机组1的吸气口顺序连通,第一进口32与第一冷凝器200的第一排气口210连通,第一出口33与第一冷凝器200的回液口220连通。第二出口34能够用于排出腔体内的气体,具体地,当第二出口34开启而与外部连通时,腔体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出口34排至外部;当第二出口34关闭而与外部隔绝时,腔体内的气体不能从第二出口34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顺序连通仅说明各个器件之间连接的顺序关系,而各个器件之间还可包括其他器件,例如截止阀等。
本实施例中,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冷水机组周围的环境温度,并将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发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一运行状态;当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二运行状态;其中,第一膨胀装置2在第一运行状态下的工作压力小于第一膨胀装置2在第二运行状态下的工作压力。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控制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或第二运行状态的实现过程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运行状态下,第一膨胀装置2以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的固定压力运行,使得第一膨胀装置2维持恒定的蒸发压力;在第二运行状态下,第一膨胀装置2的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阈值,第一膨胀装置2的蒸发压力相应提高,从而减少盘管31中的制冷剂沸腾时的温差(即盘管31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和腔体内部的温度的差值),通过避免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进而减少虚假排放,最终保证冷水机组可靠运行以及实现环境保护。当第一冷凝器200为风冷冷凝器时,抽气净化系统500仅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冷水机组周围的环境温度即可。
当第一冷凝器200为水冷冷凝器时,抽气净化系统500不仅需要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冷水机组周围的环境温度,进一步地,抽气净化系统500还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进水温度传感器,进水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冷凝器200的进水温度,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进水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或者在进水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二运行状态。这样设计,既能够保证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制冷剂较低的排放率,又能够减少因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而造成的误排放。
应当理解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抽气净化系统500还包括第二膨胀装置5,第二膨胀装置5与控制器电连接。当第一冷凝器200为风冷冷凝器时,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为预设开度大小(也即,第二膨胀装置5以预设开度运行),当在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为小于预设开度大小。当第一冷凝器200为水冷冷凝器时,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进水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为预设开度大小,当在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进水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为小于预设开度大小。
其中,当在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控制器控制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为小于预设开度大小,从而将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适当减小,以降低进入抽气净化系统500的制冷机组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而减少盘管31中的制冷剂沸腾时的温差,通过避免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进而减少虚假排放,最终保证冷水机组可靠运行以及实现环境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控制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大小的实现过程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说明。
在上述具有第二膨胀装置5的实施例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保持第一膨胀装置2为可变工作压力的膨胀装置,在第一运行状态下,膨胀装置以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的固定压力运行;在第二运行状态下,膨胀装置的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阈值。可以同时控制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二膨胀装置5,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二膨胀装置5中的一个,实现保证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制冷剂较低的排放率的同时,减少因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而造成的误排放。
(2)、第一膨胀装置2替换成工作压力恒定的第三膨胀装置,第三膨胀装置的工作压力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第三膨胀装置以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的固定压力运行,使得第三膨胀装置维持恒定的蒸发压力。本实施例仅可通过控制第二膨胀装置5,实现保证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制冷剂较低的排放率的同时,减少因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而造成的误排放。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控制第三膨胀装置以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的固定压力运行的实现过程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说明。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冷水机组还包括冷却液循环流路,本实用新型冷却液循环流路的冷却液的类型可根据需要选择,例如,冷却液可为水、油等能够进行换热的物质或者水和乙二醇的混合液或者其他能够进行换热的混合液。
请参见图4,抽气净化系统500还可以包括换热器6和第一控制阀7,第一进口32经换热器6与第一冷凝器200的出口连通,第一控制阀7用于控制换热器6与冷却液循环流路连通与否。
当第一冷凝器200为风冷冷凝器时,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7处于关闭状态,以使得换热器6与冷却液循环流路截止;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7处于开启状态,以使得换热器6与冷却液循环流路连通,换热器6用于对第一冷凝器200的出口排出的气体进行降温。
当第一冷凝器200为水冷冷凝器时,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进水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7处于关闭状态,以使得换热器6与冷却液循环流路截止;控制器在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且进水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7处于开启状态,以使得换热器6与冷却液循环流路连通,换热器6用于对第一冷凝器200的出口排出的气体进行降温。
可选地,冷却液循环流路为冷水机组的冷冻水循环流路,也即,冷冻水循环流路的冷冻水对进入抽气净化系统500的蒸发器前的制冷机组的冷凝器出口的气体进行预冷,从而降低进入抽气净化系统500的制冷机组的制冷剂的温度,从而减少盘管31中的制冷剂沸腾时的温差,通过避免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进而减少虚假排放,最终保证机组可靠运行以及实现环境保护。换热器6可以为盘管换热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换热器。可选地,换热器6为盘管换热器,盘管换热器的材质为铜。
在上述具有换热器6和第一控制阀7的实施例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保持第一膨胀装置2为可变工作压力的膨胀装置,在第一运行状态下,膨胀装置以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的固定压力运行;在第二运行状态下,膨胀装置的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阈值。可以同时控制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一控制阀7,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一膨胀阀中的一个,实现保证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制冷剂较低的排放率的同时,减少因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而造成的误排放。
(2)、第一膨胀装置2替换成工作压力恒定的第三膨胀装置,第三膨胀装置的工作压力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第三膨胀装置以小于预设压力阈值的固定压力运行,使得第三膨胀装置维持恒定的蒸发压力。本实施例仅可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7,实现保证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制冷剂较低的排放率的同时,减少因抽气净化系统500中出现临界热流密度而造成的误排放。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具有第二膨胀装置5的实施例与上述具有换热器6和第一控制阀7的实施例可以进行组合。
请结合图2至图4,本实施例的抽气净化系统500还可以包括吸气温度传感器4和第二控制阀9,吸气温度传感器4设于第一出口33和压缩冷凝机组1的进口之间,第二控制阀9用于控制第二出口34的启闭。本实施例中,吸气温度传感器4、第二控制阀9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吸气温度传感器4用于检测压缩冷凝机组1的吸气温度,并发送至控制器。
其中,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4采集压缩冷凝机组1的吸气温度,并且,控制器在吸气温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控制阀9开启,同时排气泵40开启,此时,第二出口34打开,第二出口34与外部连通,可以通过第二出口34将所述腔体内的气体排出;控制器在吸气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二控制阀9关闭,此时,第二出口34关闭,第二出口34与外部隔绝,腔体内的气体不能通过第二出口34排出去。吸气温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说明腔体内的制冷剂的含量较小,符合排放标准;吸气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说明腔体内的制冷剂的含量较大,不符合排放标准。
进一步地,请再次结合图2至图4,抽气净化系统500还可以包括与第二出口34连通的排气管道8以及设于排气管道8上的排气泵40,第二控制阀9设于管道8。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控制阀9开启时,排气泵40同时开启,通过排气泵40将腔体内的气体排出。第三温度阈值可以为排放标准所要求的排放气体中制冷剂含量临界值对应的吸气温度临界值,也可以小于吸气温度临界值,可选地,第三温度阈值为-17摄氏度,应当理解地,第三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请再次结合图2至图4,抽气净化系统500还可以包括第一干燥过滤器10,第一出口33经第一干燥过滤器10与回液口220连通,通过第一干燥过滤器10滤除由进入回液口220的气体中的水分和杂质。
请再次结合图2至图4,抽气净化系统500还可以包括第三控制阀20和/或第四控制阀30,第三控制阀20和/或第四控制阀30与控制器电连接。其中,第三控制阀20用于控制第一进口32与第一排气口210的连通与否,第四控制阀30用于控制第一出口33与回液口220的连通与否。本实施例中,需要通过抽气净化系统500排出第一蒸发器3从外部吸入的泄漏气体时,第三控制阀20和第四控制阀30均开启;不需要通过抽气净化系统500排出第一蒸发器3从外部吸入的泄漏气体时,第三控制阀20和第四控制阀30均关闭。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控制阀20和第四控制阀30,第一蒸发器3从外部吸入的泄漏气体会一直通过抽气净化系统500排出。
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20、第四控制阀30以及第五控制阀60可以为电磁阀,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电子阀。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20、第四控制阀30启闭的实现过程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说明。
请再次结合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水机组,该冷水机组可以包括压缩机100、第一冷凝器200、第四膨胀装置300、第二蒸发器400以及上述抽气净化系统500。其中,压缩机100、第一冷凝器200、第四膨胀装置300以及第二蒸发器400顺序连通形成制冷剂回路,具体地,压缩机100的出口、第一冷凝器200的第一进气口230、第一冷凝器200的换热部、第二冷凝器的第二排气口240、第四膨胀装置300、第二蒸发器400的第二进气口410、第二蒸发器400的换热部、第二蒸发器400的第三排气口420、压缩机100的吸气口顺序连通。
第一冷凝器200可以为水冷换热器,也可以为风冷换热器。当第一冷凝器200为水冷换热器时,第一冷凝器200还包括第一进水口250和第一出水口260,其中,第一进水口250用于从外部获取冷却水,第一出水口260用于将经第一冷凝器200换热后的冷却水排出。
第二蒸发器400可以为水冷换热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换热器。当第二蒸发器400为水冷换热器时,第二蒸发器400还包括第二进水口430和第二出水口440,其中,第二进水口430用于从外部获取冷冻水,第二出水口440用于将经第二冷凝器换热后的冷冻水排出。可选地,冷冻水循环流路的进水口与第二蒸发器400的第二进水口430连通,冷冻水循环流路的出水口与第二蒸发器400的第二出水口440连通。
此外,请再次结合图2至图4,冷水机组还可以包括第二干燥过滤器600,第一冷凝器200经第二干燥过滤器600与第四膨胀装置300连通。通过第二干燥过滤器600过滤掉流入第四膨胀装置300的制冷剂中的水分和其他杂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膨胀装置2、第二膨胀装置5、第三膨胀装置以及第四膨胀装置300可以起到降温降压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1.一种冷水机组的抽气净化系统,所述冷水机组包括第一冷凝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净化系统包括压缩冷凝机组(1)、第一膨胀装置(2)、第一蒸发器(3)、环境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蒸发器(3)包括腔体、设于所述腔体内的盘管(31)、以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进口(32)、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34);
所述压缩冷凝机组(1)的出气口、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所述盘管(31)以及所述压缩冷凝机组(1)的吸气口顺序连通,所述第一进口(32)与所述第一冷凝器(200)的第一排气口(210)连通,所述第一出口(33)与所述第一冷凝器(200)的回液口(220)连通,所述第二出口(34)能够用于排出所述腔体内的气体;
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二运行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下的工作压力小于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在所述第二运行状态下的工作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200)为水冷冷凝器,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进水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第一冷凝器(200)的进水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进水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或者在所述进水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处于第二运行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二膨胀装置(5),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为预设开度大小;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的开度为小于所述预设开度大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机组还包括冷却液循环流路;
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换热器(6)和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一进口(32)经所述换热器(6)与所述第一冷凝器(200)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7)用于控制所述换热器(6)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流路连通与否;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处于关闭状态,以使得所述换热器(6)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流路截止;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处于开启状态,以使得所述换热器(6)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流路连通,所述换热器(6)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凝器(200)的出口排出的气体进行降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6)为盘管换热器。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替换成工作压力恒定的第三膨胀装置,所述第三膨胀装置的工作压力小于预设压力阈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吸气温度传感器(4)和第二控制阀(9);
所述吸气温度传感器(4)设于所述第一出口(33)和所述压缩冷凝机组(1)的进口之间,所述吸气温度传感器(4)和所述第二控制阀(9)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9)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口(34)的启闭;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4)采集所述压缩冷凝机组(1)的吸气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吸气温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9)开启,以控制所述第二出口(34)与外部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出口(34)将所述腔体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吸气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9)关闭,以控制所述第二出口(34)与外部隔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出口(34)连通的排气管道(8)以及设于所述管道(8)上的排气泵(40),所述第二控制阀(9)设于所述管道(8),当所述第二控制阀(9)开启时,所述排气泵(40)将所述腔体内的气体排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一干燥过滤器(10),所述第一出口(33)经所述第一干燥过滤器(10)与所述回液口(220)连通;
所述抽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0)和/或第四控制阀(30),所述第三控制阀(20)和/或所述第四控制阀(30)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第三控制阀(2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进口(32)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0)的连通与否,所述第四控制阀(3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口(33)与所述回液口(220)的连通与否。
10.一种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机组包括:
压缩机(100);
第一冷凝器(200);
第四膨胀装置(300);
第二蒸发器(400);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抽气净化系统(500);
其中,所述压缩机(100)、所述第一冷凝器(200)、所述第四膨胀装置(300)以及所述第二蒸发器(400)顺序连通形成制冷剂回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