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2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机冷却装置是通过在电机壳的内部设置多个循环风道,从而利用电机壳和电机之间的风压对电机进行散热。这样的散热效率较低。同时,用于控制电机运转的电路板安装于电机壳内,其散热效率较低,容易受到高温影响而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包括:电机、用于安装电机的电机壳、用于控制电机的电路板、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壳体、用于对电机进行散热的第一散热装置和用于对电路板进行散热的第二散热装置;电机安装至电机壳内;电机壳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供电机的电机轴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电机壳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供电机壳内的气流流出的第一通风风道;电机的电机轴的一端转动连接至第一通孔且延伸至外部;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电机壳的另一端;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风扇;第一散热风扇固定至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且位于电机和第一通风风道之间;安装壳体安装至电机壳的外侧;电路板固定至安装壳体内;第二散热装置包括:主动同步轮、从动同步轮、同步带、传动轴、用于支撑传动轴的支撑架和第二散热风扇;主动同步轮固定至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支撑架固定至安装壳体内;传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至支撑架且另一端转动连接至安装壳体的一端;从动同步轮固定至传动轴的一端;第二散热风扇固定至传动轴的另一端;电机壳形成有两个用于供同步带穿过以伸入安装壳体内的第一穿孔;安装壳体形成有用于配合第一穿孔以供同步带伸入安装壳体内的第二穿孔;同步带依次穿过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且套设于主动同步轮和从动同步轮的外周;安装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供安装壳体内的气流流出的第二通风风道。

进一步地,安装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三通孔;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第三通孔内。

进一步地,电机壳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用于供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

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第二通孔内。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的中心线和第二通孔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第三通孔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二通孔的中心线。

进一步地,传动轴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电机的电机轴的转动轴线。

进一步地,主动同步轮位于电机和第一散热风扇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从动同步轮和第二通风风道之间。

进一步地,电机壳的外周形成有多个用于对电机壳进行散热的散热筋;多个散热筋沿电机壳的周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的电机冷却装置通过电机的电机轴转动从而同时带动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进行转动。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同时转动以同时将电机壳内以及安装壳体内的热空气抽出到外部,进而保证电机和电路板的不受高温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较高,且能够实现对动能的再利用,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电机冷却装置10,电机11,电机壳12,第一通孔121,第二通孔122,第一穿孔123,第一通风风道124,电路板13,安装壳体14,第三通孔141,第二穿孔142,第二通风风道143,第一散热风扇15,主动同步轮16,从动同步轮17,同步带18,传动轴19,支撑架20,第二散热风扇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电机冷却装置10,包括:电机11、电机壳12、电路板13、安装壳体14、第一散热装置和第二散热装置。电机壳12用于安装电机11。电路板13用于控制电机11。安装壳体14用于安装电路板13。第一散热装置用于将电机壳12内的高温气流排出外部以对电机11进行散热。第二散热装置用于将安装壳体14内的高温气流排出外部以对电路板13进行散热。

作为具体的结构,电机11安装至电机壳12内。电机壳12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通孔121。第一通孔121用于供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一端穿过。电机壳12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通风风道124。第一通风风道124用于供电机壳12内的高温气流流出。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一端转动连接至第一通孔121且延伸至外部。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电机壳12的另一端。

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风扇15。第一散热风扇15固定至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另一端且位于电机11和第一通风风道124之间。

具体而言,电机11的电机11轴转动时带动第一散热风扇15进行转动以将电机壳12内的高温空气从第一通风风道124排出,进而实现对电机11的散热。

进一步地,安装壳体14安装至电机壳12的外侧。电路板13固定至安装壳体14内。第二散热装置包括:主动同步轮16、从动同步轮17、同步带18、传动轴19、用于支撑传动轴19的支撑架20和第二散热风扇21。具体地,主动同步轮16固定至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另一端。支撑架20固定至安装壳体14内。传动轴19的一端转动连接至支撑架20且另一端转动连接至安装壳体14的一端。从动同步轮17固定至传动轴19的一端。第二散热风扇21固定至传动轴19的另一端。电机壳12形成有两个用于供同步带18穿过以伸入安装壳体14内的第一穿孔123。安装壳体14形成有用于配合第一穿孔123以供同步带18伸入安装壳体14内的第二穿孔142。同步带18依次穿过第一穿孔123和第二穿孔142且套设于主动同步轮16和从动同步轮17的外周。安装壳体14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供安装壳体14内的气流流出的第二通风风道143。

具体而言,电机11的电机11轴转动时带动主动同步轮16转动。主动同步轮16通过同步带18带动从动同步轮17进行转动。从动同步轮17转动时通过传动轴19带动第二散热风扇21进行转动。第二散热风扇21转动以将安装壳体14内的高温气流从第二通风风道143排出,进而实现对电路板13的散热。

本方案提供的电机冷却装置10通过电机11的电机11轴转动从而同时带动第一散热风扇15和第二散热风扇21进行转动。第一散热风扇15和第二散热风扇21同时转动以同时将电机壳12内以及安装壳体14内的热空气抽出到外部,进而保证电机11和电路板13的不受高温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较高,且能够实现对动能的再利用,成本较低。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安装壳体14的一端形成有第三通孔141。传动轴19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第三通孔141内,从而实现转动连接至电机壳12。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电机壳12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第二通孔122。第二通孔122用于供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另一端穿过。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第二通孔122内,从而实现转动连接至电机壳12。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通孔121的中心线和第二通孔122的中心线重合。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三通孔141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二通孔122的中心线。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传动轴19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电机11的电机11轴的转动轴线。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主动同步轮16位于电机11和第一散热风扇15之间。这样设置使得电机壳12内的高温气流能够充分地被第一散热风扇15抽出,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二散热风扇21位于从动同步轮17和第二通风风道143之间。这样设置使得安装壳体14内的高温气流能够充分地被第二散热风扇21抽出,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电机壳12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散热筋22。散热筋22用于对电机壳12进行散热。多个散热筋22沿电机壳12的周向均匀分布。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的电机壳、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电路板、用于安装所述电路板的安装壳体、用于对所述电机进行散热的第一散热装置和用于对所述电路板进行散热的第二散热装置;所述电机安装至所述电机壳内;所述电机壳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电机壳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电机壳内的气流流出的第一通风风道;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通孔且延伸至外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电机壳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固定至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且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通风风道之间;所述安装壳体安装至所述电机壳的外侧;所述电路板固定至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主动同步轮、从动同步轮、同步带、传动轴、用于支撑所述传动轴的支撑架和第二散热风扇;所述主动同步轮固定至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所述支撑架固定至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支撑架且另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安装壳体的一端;所述从动同步轮固定至所述传动轴的一端;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固定至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所述电机壳形成有两个用于供所述同步带穿过以伸入所述安装壳体内的第一穿孔;所述安装壳体形成有用于配合所述第一穿孔以供所述同步带伸入所述安装壳体内的第二穿孔;所述同步带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且套设于所述主动同步轮和所述从动同步轮的外周;所述安装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供所述安装壳体内的气流流出的第二通风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三通孔;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三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壳的另一端还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

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二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通孔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轴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的转动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同步轮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所述从动同步轮和所述第二通风风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壳的外周形成有多个用于对所述电机壳进行散热的散热筋;多个散热筋沿所述电机壳的周向均匀分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包括:电机、电机壳、电路板、安装壳体、第一散热装置和第二散热装置;电机安装至电机壳内;电机壳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通孔;电机壳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通风风道;电机的电机轴的一端转动连接至第一通孔且延伸至外部;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至电机壳的另一端;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风扇;第一散热风扇固定至电机的电机轴的另一端且位于电机和第一通风风道之间;安装壳体安装至电机壳的外侧;电路板固定至安装壳体内;第二散热装置包括:主动同步轮、从动同步轮、同步带、传动轴、用于支撑传动轴的支撑架和第二散热风扇。电机冷却装置的散热效率高且能够实现对动能的再利用,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张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超音速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0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63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