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2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



背景技术:

纺丝油剂主要由抗静电剂、润滑剂和乳化剂组成,可以在经线外周均匀附着一层油剂膜,增加经线的抱合力、抗静电性及平滑性,从而保证经线的各项加工性能,经线上油的均匀性是影响纺丝面料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上油装置通常有两类,一是上油辊底部接触油液,旋转带起油,侧面与丝接触,从而达到上油目的,优点是上油均匀,缺点是油盒中油会漾出;二是丝直接通过油液,油不会漾出油盒,但上油量难以控制。现有技术中在对纺丝进行上油时,上油的效率和质量与实际生产无法完全匹配。

公告号cn207775393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纺丝设备双辊上油装置,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内的上油辊,所述上油辊包括一端伸出底座的上油辊轴和安装在上油辊轴上的上油辊体,在上油辊下方的底座上安装有油盒,在油盒与上油辊之间设有橡胶压辊,在底座外上油辊轴的伸出端设有上油辊轴驱动机构,上油辊轴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上油辊轴相接,在联轴器外设有分别与驱动电机、底座固定相接的电机安装座。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的问题上油在上油辊上进行,上油行走路线短,上油时间短,上油均匀性较差影响经线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油均匀充分的上浆机的上油装置。

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包括上油主体和设置于上油主体内的带动辊,上油主体两侧分别开有纱线进口和纱线出口,还包括设置于上油主体内的油路管,油路管开有多个朝向带动辊的喷孔;油路管连通有储油槽;带动辊位于上油主体内部靠近上方和下方的位置沿经线输送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纱线从纱线进口进入上油主体,经带动辊带动在上油主体内运动,上油主体的油路管喷淋油体对纱线均匀上油,上油完成后从纱线出口流出完成上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带动辊包括多个间隔转动连接于上油主体上部的大带动辊和多个间隔转动连接于上油主体下部的小带动辊,大带动辊的直径大于小带动辊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小带动辊和大带动辊的设置增加了纱线行程提升了上油的均匀性和上油质量。纱线的线速度一定,大带动辊的直径大于小带动辊的直径,则纱线上油体在小带动辊运动受到的离心力大于该油体在大带动辊运动受到的离心力,使得纱线该平面上的油体向对侧面方向移动,提升了上油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纱线依次绕设于大带动辊和小带动辊;位于上油主体上部的纱线投影于上油主体上表面内壁形成有阴影上区;上油主体顶部内壁设置了位于内壁阴影上区内部且相互连通的油路管;位于上油主体下部的纱线投影于上油主体底面内壁形成有阴影下区;上油主体底面内壁设置了位于阴影下区内部且相互连通的油路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纱线两面高效且均匀的上油同时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了油体损耗,纱线高质量上油同时节约了油体损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路管包括设置于上油主体上表面的油路a管、设置于上油主体下表面的油路b管和与油路a管和油路b管连通的油路总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油主体下表面的油路b管和上油主体上表面的油路a管的设置实现了对纱线两面进行有效喷淋,保证了上油的质量和上油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路总管连通有与储油槽连通的离心泵;油路总管和离心泵之间依次连通有控制总阀和液体流量计;油路a管连通有控制a阀;油路b管连通有控制b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总阀控制向上油主体内喷淋油体;液体流量计显示油体喷淋体积;控制a阀控制油体流向油路a管喷淋油体对纱线上油;控制b阀控制油体流向油路b管喷淋油体对纱线上油,有利于各个油路管段的检修和维护,降低维护管理成本同时控制喷淋油体体积保证纱线的上油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油主体底面内壁开有导油槽;上油主体底面贯穿开有与导油槽连通的导油孔;穿设导油孔设置有导油管;导油管上设置有控制c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油槽有效收集散落于上油主体底面的多余油体;通过导油管上的控制c阀,控制上油主体内收集的油体的排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油管连通有抽液泵;抽液泵连通有收集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抽液泵抽取导油槽内收集的油体进入收集装置进行回收利用,提高了油体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油主体内部周侧面涂有不沾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沾涂层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同时,不沾涂层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它的摩擦系数极低,油体易滑落汇集于导油槽,方便回收多余的油体,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纱线出口设置有毛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毛刷清除纱线表面的毛刺提高表面光滑度,方便下一步纺织成面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上油主体内设置的油路管、带动辊,实现了对纱线均匀上油得到较高质量的上油纱线。

2.通过导油槽、抽液泵和收集装置,实现了对多余油体的回收利用,提高了油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上油主体;11、纱线进口;12、纱线出口;13、驱动电机;2、带动辊;21、大带动辊;22、小带动辊;3、油路管;31、油路a管;311、控制a阀;32、油路b管;321、控制b阀;33、油路总管;331、控制总阀;34、液体流量计;35、喷孔;4、纱线;41、阴影上区;42、阴影下区;5、储油槽;51、离心泵;6、收集装置;7、导油槽;71、导油孔;72、导油管;721、控制c阀;73、抽液泵;8、毛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包括上油主体1和转动连接于上油主体1内的带动辊2,带动辊2位于上油主体1内部靠近上方和下方的位置沿纱线4输送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上油主体1两侧分别开有纱线进口11和纱线出口12。为了提升上油纱线4的平滑度,纱线出口12内部安装有毛刷8。上油主体1上表面内壁和下表面内壁都设置有油路管3;油路管3开有多个朝向带动辊2的喷孔35;油路管3连通有储油槽5。

参考图2,上油主体1外部安装有带动带动辊2转动的驱动电机13。带动辊2包括多个间隔转动连接于上油主体1上部的大带动辊21和多个间隔转动连接于上油主体1下部的小带动辊22,大带动辊21的直径大于小带动辊22的直径。纱线4的设置方式:纱线4依次绕设于大带动辊21和小带动辊22之间。纱线4的线速度一定,大带动辊21的直径大于小带动辊22的直径,则纱线4上的油体在小带动辊22运动受到的离心力大于该油体在大带动辊21运动受到的离心力,使得纱线4该平面上的油体向对侧面方向移动,更好渗透入纱线4内部提升了上油质量。上油主体1上部间隔转动连接了的多个大带动辊21;上油主体1下部间隔转动连接了的多个小带动辊22,上下相邻的大带动辊21和小带动辊22圆心的连线呈竖直。

参考图2和图4,油路管3包括设置于上油主体1上表面的油路a管31、设置于上油主体1底面的油路b管32和设置于上油主体1外部且与油路a管31和油路b管32连通的油路总管33。油路a管31连通有控制a阀311;油路b管32连通有控制b阀321。油路总管33连通有与储油槽5连通的离心泵51;油路总管33和离心泵51之间依次连通有控制总阀331和液体流量计34。为了回收多余的油体,上油主体1底面内壁开有导油槽7;上油主体1底面贯穿开有与导油槽7连通的导油孔71;穿设导油孔71设置有导油管72;导油管72连通有抽液泵73;抽液泵73连通有收集装置6。为了节约电能,方便定时开启抽液泵73抽取汇集在导油槽7内的油体,使其流进收集装置6存储,导油管72上设置有控制c阀721,优选电磁控制阀。为了有效收集上油主体1周侧面的油体,上油主体1内部周侧面涂有不沾涂层,不沾涂层优选聚四氟乙烯涂层。

参考图3和图4,为了提高纱线4高质量上油同时节约了油体损耗,位于上油主体1上部的纱线4投影于上油主体1上表面内壁形成有阴影上区41;上油主体1顶部内壁设置了位于阴影上区41内且相互连通的油路a管31。位于上油主体1下部的纱线4投影于上油主体1底面内壁形成有阴影下区42;上油主体1底面内壁设置了位于阴影下区42内部且相互连通的油路b管32。

纱线4上油:纱线4从纱线进口11进入上油主体1,纱线4依次绕设于大带动辊21和小带动辊22,在大带动辊21与小带动辊22之间运动,上油主体1的油路a管31和油路b管32对纱线4两侧均匀喷淋油体,对纱线4上油;完成对纱线4上油后,纱线4经纱线出口22的毛刷8的梳理运动离开上油主体1。

多余油体回收:油路管3喷淋的油体一部分均匀喷置于纱线4表面,另一部喷淋的油体分布于上油主体1内壁即需回收的油体。回收的油体的汇集于底面内壁的导油槽7内,打开控制c阀721在抽液泵73的作用下通过导油管72流向收集装置6存储回收。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包括上油主体(1)和设置于上油主体(1)内的带动辊(2),上油主体(1)两侧分别开有纱线进口(11)和纱线出口(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上油主体(1)内的油路管(3),油路管(3)开有多个朝向带动辊(2)的喷孔(35);油路管(3)连通有储油槽(5);带动辊(2)位于上油主体(1)内部靠近上方和下方的位置沿纱线(4)输送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辊(2)包括多个间隔转动连接于上油主体(1)上部的大带动辊(21)和多个间隔转动连接于上油主体(1)下部的小带动辊(22);大带动辊(21)的直径大于小带动辊(22)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4)依次绕设于大带动辊(21)和小带动辊(22);位于上油主体(1)上部的纱线(4)投影于上油主体(1)上表面内壁形成有阴影上区(41);上油主体(1)顶部内壁设置了位于内壁阴影上区(41)内部且相互连通的油路管(3);位于上油主体(1)下部的纱线(4)投影于上油主体(1)底面内壁形成有阴影下区(42);上油主体(1)底面内壁设置了位于阴影下区(42)内部且相互连通的油路管(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管(3)包括设置于上油主体(1)上表面的油路a管(31)、设置于上油主体(1)下表面的油路b管(32)和与油路a管(31)和油路b管(32)连通的油路总管(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总管(33)连通有与储油槽(5)连通的离心泵(51);油路总管(33)和离心泵(51)之间依次连通有控制总阀(331)和液体流量计(34);油路a管(31)连通有控制a阀(311);油路b管(32)连通有控制b阀(3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主体(1)底面内壁开有导油槽(7);上油主体(1)底面贯穿开有与导油槽(7)连通的导油孔(71);穿设导油孔(71)设置有导油管(72);导油管(72)上设置有控制c阀(7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管(72)连通有抽液泵(73);抽液泵(73)连通有收集装置(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主体(1)内部周侧面涂有不沾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出口(12)设置有毛刷(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料经线的上油装置,其包括上油主体和设置于上油主体内的带动辊,上油主体两侧分别开有纱线进口和纱线出口,还包括设置于上油主体内的油路管,油路管开有多个朝向带动辊的喷孔;油路管连通有储油槽;带动辊位于上油主体内部靠近上方和下方的位置沿经线输送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用新型具的上油行程长实现了上油充分且均匀,保证经线高质量。解决了上油均匀性较差经线的质量不高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嘉兴市昊鸣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63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