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系统机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中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金融、通信、石化等行业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均需要建设独立的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在工作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维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需要做到对数据中心的工作温度精确控制,因此,现有的数据中心通常需要利用制冷系统对其冷却降温,以确保其始终处于理想的工况温度下稳定运行。
而现有的用于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制冷系统多采用传统的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其不仅存在能效低、制冷性能差的问题,而且维护十分困难。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既能够满足于高能效,又十分便于维护的制冷系统机组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制冷系统采用传统的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其不仅存在能效低、制冷性能差的问题,而且维护十分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机组,包括:安装基架,安装基架具有安装空间,且安装基架上形成有第一滑接结构;湿膜预冷结构,用于为安装空间内的发热元件预冷降温,湿膜预冷结构具有第二滑接结构,湿膜预冷结构通过第二滑接结构与第一滑接结构的滑接配合作用,以滑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基架上。
进一步地,安装基架包括主框体架和安装横梁,其中,主框体架为立方体框架,且主框体架围成安装空间,安装横梁向背离安装空间的一侧凸出地设置在主框体架上,安装横梁上形成有滑槽,滑槽为第一滑接结构,湿膜预冷结构包括安装框体和设置在安装框体上的滑轨,滑轨为第二滑接结构。
进一步地,安装横梁为两根,两根安装横梁沿纵向间隔设置,且两根安装横梁上的两个滑槽相向开设,湿膜预冷结构具有两根滑轨,两根滑轨分别位于安装框体的顶端和底端,并与两个滑槽一一对应配合。
进一步地,主框体架包括底部框体、多根纵向边梁和顶部框体,各纵向边梁的底端与底部框体连接,各纵向边梁的顶端与顶部框体连接,多根纵向边梁绕主框体架周向间隔设置,其中,两根安装横梁中的一根安装横梁与顶部框体连接,两根安装横梁中的另一根安装横梁与至少一根纵向边梁连接。
进一步地,湿膜预冷结构为两个,两个湿膜预冷结构分别位于主框体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湿膜预冷结构还包括安装板和锁紧件,其中,安装板与安装框体连接,并位于安装框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安装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主框体架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锁紧件穿设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以将湿膜预冷结构与安装基架锁紧连接。
进一步地,锁紧件具有螺纹结构,第二安装孔为螺纹孔,锁紧件通过螺纹结构与第二安装孔螺纹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湿膜预冷结构还包括操作把手,操作把手设置在安装板上并与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湿膜预冷结构还包括湿膜体和集水槽结构,其中,湿膜体设置在安装框体上,湿膜体为由亲水的材料制成的蜂窝状结构,集水槽结构与安装框体连接,并位于安装框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制冷系统机组还包括: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的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上,并安装在安装空间内;热管制冷循环系统,热管制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并安装在安装空间内,且第二冷凝器位于第一冷凝器和湿膜预冷结构之间;喷淋循环系统,喷淋循环系统包括喷淋循环管路和喷淋端头,喷淋端头设置在喷淋循环管路上,且第二冷凝器和/或湿膜预冷结构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端头,喷淋端头用于向第二冷凝器和/或湿膜预冷结构喷淋冷却液。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为数据中心制冷降温的制冷系统机组,其包括湿膜预冷结构,湿膜预冷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对安装基架的安装空间内的发热元件进行预冷降温,从而有利于发热元件处的热量快速消散,确保其后期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升制冷系统机组对数据中心的制冷降温效果,提升制冷系统机组的能效。
不仅如此,由于湿膜预冷结构通过第二滑接结构与安装基架上形成的第一滑接结构的滑接配合作用,从而湿膜预冷结构以滑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基架上。这样,不仅简化了湿膜预冷结构与安装基架的连接安装难度,便于对安装基架的安装基架的设备元件进行维护检修,而且还有利于对湿膜预冷结构的易损耗件进行更换,大大地提升了制冷系统机组的维护便捷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制冷系统机组的湿膜预冷结构处于未安装状态时,制冷系统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制冷系统机组的湿膜体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制冷系统机组的湿膜预冷结构的滑轨与安装横梁的滑槽的连接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且该位置位于安装框体的顶端处;
图7示出了图1中的制冷系统机组的湿膜预冷结构的滑轨与安装横梁的滑槽的连接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且该位置位于安装框体的底端处。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安装基架;11、安装空间;13、主框体架;131、底部框体;132、纵向边梁;133、顶部框体;14、安装横梁;141、滑槽;40、湿膜预冷结构;20、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2、第一冷凝器;41、安装框体;411、滑轨;43、安装板;431、第一安装孔;44、锁紧件;45、操作把手;46、湿膜体;47、集水槽结构;50、喷淋循环系统;51、喷淋循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对数据中心制冷的制冷系统采用传统的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其不仅存在能效低、制冷性能差的问题,而且维护十分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机组。
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系统机组包括安装基架10和湿膜预冷结构40,安装基架10具有安装空间11,且安装基架10上形成有第一滑接结构,湿膜预冷结构40用于为安装空间11内的发热元件预冷降温,湿膜预冷结构40具有第二滑接结构,湿膜预冷结构40通过第二滑接结构与第一滑接结构的滑接配合作用,以滑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基架10上。
上述的用于为数据中心制冷降温的制冷系统机组,其包括湿膜预冷结构40,湿膜预冷结构40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对安装基架10的安装空间11内的发热元件进行预冷降温,从而有利于发热元件处的热量快速消散,确保其后期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升制冷系统机组对数据中心的制冷降温效果,提升制冷系统机组的能效。
不仅如此,由于湿膜预冷结构40通过第二滑接结构与安装基架10上形成的第一滑接结构的滑接配合作用,从而湿膜预冷结构40以滑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基架10上。这样,不仅简化了湿膜预冷结构40与安装基架10的连接安装难度,便于对安装基架10的安装基架10的设备元件进行维护检修,而且还有利于对湿膜预冷结构40的易损耗件进行更换,大大地提升了制冷系统机组的维护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制冷系统机组还包括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热管制冷循环系统和喷淋循环系统50,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的第一冷凝器22,第一冷凝器22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上,并安装在安装空间11内;热管制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并安装在安装空间11内,且第二冷凝器位于第一冷凝器22和湿膜预冷结构40之间;喷淋循环系统50包括喷淋循环管路51和喷淋端头,喷淋端头设置在喷淋循环管路51上,且第二冷凝器和/或湿膜预冷结构40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端头,喷淋端头用于向第二冷凝器和/或湿膜预冷结构40喷淋冷却液。
由于制冷系统机组包括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和热管制冷循环系统两套独立循环的制冷系统,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制冷系统机组对数据中心的制冷降温效果;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采用机械压缩制冷,热管制冷循环系统采用热管散热制冷,两者高效协同并叠加了蒸发冷却技术,有效地提升了制冷系统机组的能效。
此外,本申请利用设置在安装基架10上并位于第二冷凝器的外侧的湿膜预冷结构40,能够起到对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的预冷散热,以带走位于安装空间11内的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处释放的一定的热量;且结合喷淋循环系统50,湿膜预冷结构40对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的预冷散热效果更佳,具体而言,喷淋循环系统50的喷淋端头能够向第二冷凝器和/或湿膜预冷结构40上喷淋冷却液,冷却液在第二冷凝器和/或湿膜预冷结构40上的蒸发便能够吸收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处产生的热量,此种散热方式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
不仅如此,由于热管制冷循环系统利用其第二循环管路内的冷媒的自重循环流动,不存在外界的强制驱动冷媒换热,因此,第二冷凝器处的温度通常不会太高,通常在25℃至30℃之间,这样,在向第二冷凝器上喷淋冷却液便不会出现第二冷凝器的表面结构现象,确保了制冷系统机组稳定地正常工作。
如图1至图3以及图6和图7所示,安装基架10包括主框体架13和安装横梁14,其中,主框体架13为立方体框架,且主框体架13围成安装空间11,安装横梁14向背离安装空间11的一侧凸出地设置在主框体架13上,安装横梁14上形成有滑槽141,滑槽141为第一滑接结构,湿膜预冷结构40包括安装框体41和设置在安装框体41上的滑轨411,滑轨411为第二滑接结构。这样,确保了湿膜预冷结构40位于安装基架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本申请中,湿膜预冷结构40优选为两个,两个湿膜预冷结构40分别位于安装基架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以确保对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的预冷散热的高效性。由于安装横梁14上形成的滑槽141作为第一滑接结构,安装框体41上的滑轨411作为第二滑接结构,以通过滑槽141与滑轨411的配合实现湿膜预冷结构40与安装基架10的滑动安装连接,这样不仅降低了湿膜预冷结构40安装难度,而且安装横梁14和安装框体41便于加工制造,有利于降低制冷系统机组的整体加工制造成本。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安装横梁14为两根,两根安装横梁14沿纵向间隔设置,且两根安装横梁14上的两个滑槽141相向开设,湿膜预冷结构40具有两根滑轨411,两根滑轨411分别位于安装框体41的顶端和底端,并与两个滑槽141一一对应配合。这样,两根安装横梁14还能够起到对安装框体41的夹持作用,确保了湿膜预冷结构40不会沿竖直方向以及安装基架10的宽度方向运动,使得湿膜预冷结构40只能沿安装基架10的长度方向滑动,确保了湿膜预冷结构40安装在安装基架10上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主框体架13包括底部框体131、多根纵向边梁132和顶部框体133,各纵向边梁132的底端与底部框体131连接,各纵向边梁132的顶端与顶部框体133连接,多根纵向边梁132绕主框体架13周向间隔设置,其中,两根安装横梁14中的一根安装横梁14与顶部框体133连接,两根安装横梁14中的另一根安装横梁14与至少一根纵向边梁132连接。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湿膜预冷结构40位于安装基架10的上部,从而便于为位于安装空间11上部的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进行预冷散热;而安装空间11的下部空间则能够用于安装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的压缩机、部分第一循环管路以及其他制冷元件,而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的第一蒸发器位于数据中心内部以对数据中心进行制冷降温;当然安装空间11的下部空间也能够用于安装热管制冷循环系统的部分第二循环管路,而热管制冷循环系统的第二蒸发器也位于数据中心内部,协同第一蒸发器对数据中心进行制冷降温。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湿膜预冷结构40还包括安装板43和锁紧件44,其中,安装板43与安装框体41连接,并位于安装框体4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安装板43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431,主框体架13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锁紧件44穿设在第一安装孔431和第二安装孔处,以将湿膜预冷结构40与安装基架10锁紧连接。这样,当将湿膜预冷结构40滑动到安装基架10的安装位置后,第一安装孔431和第二安装孔对位,操作人员只需要利用锁紧件44便能够轻松地将湿膜预冷结构40锁紧在安装基架10上。
可选地,锁紧件44具有螺纹结构,第二安装孔为螺纹孔,锁紧件44通过螺纹结构与第二安装孔螺纹紧固连接。这样,有利于控制制冷系统机组的经济性,而且便于操作人员对锁紧件44进行操作。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对湿膜预冷结构40进行推拉,湿膜预冷结构40还包括操作把手45,操作把手45设置在安装板43上并与第一安装孔431间隔设置。这样,避免了操作把手45止挡第一安装孔431,而妨碍操作人员对锁紧件44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湿膜预冷结构40还包括湿膜体46和集水槽结构47,其中,湿膜体46设置在安装框体41上,湿膜体46为由亲水的材料制成的蜂窝状结构,集水槽结构47与安装框体41连接,并位于安装框体41的底部。集水槽结构47能够用于接收由喷淋循环系统50向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喷淋并沿着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向下流动的冷却液,从而提升对冷却液的循环利用效果,也就是说,喷淋循环系统50通过喷淋泵将集水槽结构47内的冷却液泵送至喷淋端头处向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喷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基架(10),所述安装基架(10)具有安装空间(11),且所述安装基架(10)上形成有第一滑接结构;
湿膜预冷结构(40),用于为所述安装空间(11)内的发热元件预冷降温,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具有第二滑接结构,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通过所述第二滑接结构与所述第一滑接结构的滑接配合作用,以滑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基架(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架(10)包括主框体架(13)和安装横梁(14),其中,所述主框体架(13)为立方体框架,且所述主框体架(13)围成所述安装空间(11),所述安装横梁(14)向背离所述安装空间(11)的一侧凸出地设置在所述主框体架(13)上,所述安装横梁(14)上形成有滑槽(141),所述滑槽(141)为所述第一滑接结构,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包括安装框体(41)和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41)上的滑轨(411),所述滑轨(411)为第二滑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横梁(14)为两根,两根所述安装横梁(14)沿纵向间隔设置,且两根所述安装横梁(14)上的两个所述滑槽(141)相向开设,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具有两根滑轨(411),两根所述滑轨(411)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框体(41)的顶端和底端,并与两个所述滑槽(141)一一对应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体架(13)包括底部框体(131)、多根纵向边梁(132)和顶部框体(133),各所述纵向边梁(132)的底端与所述底部框体(131)连接,各所述纵向边梁(132)的顶端与所述顶部框体(133)连接,多根所述纵向边梁(132)绕所述主框体架(13)周向间隔设置,其中,两根所述安装横梁(14)中的一根所述安装横梁(14)与所述顶部框体(133)连接,两根所述安装横梁(14)中的另一根所述安装横梁(14)与至少一根所述纵向边梁(13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为两个,两个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分别位于所述主框体架(1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还包括安装板(43)和锁紧件(44),其中,所述安装板(43)与所述安装框体(41)连接,并位于所述安装框体(4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安装板(43)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431),所述主框体架(13)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锁紧件(44)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43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处,以将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与所述安装基架(10)锁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44)具有螺纹结构,所述第二安装孔为螺纹孔,所述锁紧件(44)通过所述螺纹结构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螺纹紧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还包括操作把手(45),所述操作把手(45)设置在所述安装板(43)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31)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还包括湿膜体(46)和集水槽结构(47),其中,所述湿膜体(46)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41)上,所述湿膜体(46)为由亲水的材料制成的蜂窝状结构,所述集水槽结构(47)与所述安装框体(41)连接,并位于所述安装框体(41)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机组还包括:
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所述压缩制冷循环系统(20)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的第一冷凝器(22),所述第一冷凝器(22)设置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并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11)内;
热管制冷循环系统,所述热管制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并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11)内,且所述第二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一冷凝器(22)和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之间;
喷淋循环系统(50),所述喷淋循环系统(50)包括喷淋循环管路(51)和喷淋端头,所述喷淋端头设置在所述喷淋循环管路(51)上,且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或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喷淋端头,所述喷淋端头用于向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或所述湿膜预冷结构(40)喷淋冷却液。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