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流孔板以及分配器。
背景技术:
分配器应用于空调的换热器中,用于将冷媒分配到换热器的多个支路中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了充分高效的利用换热器进行换热,分配器需要尽可能的均匀分配冷媒,以达到最好的换热效果。
分配器包括分流孔板并利用分流孔板进行冷媒的均匀分配,分流孔板上往往设置多个通孔以便于冷媒的流通,通孔的结构以及通孔的位置布设往往影响冷媒分配的均匀程度。就目前而言,现有的分流孔板存在分流不均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媒分配更均匀的分流孔板以及分配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流孔板,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为薄片结构,所述底板具有相对的进液侧与出液侧;
至少一个冲孔组,所述冲孔组包括多个冲孔,所述冲孔开设于所述底板上,且同一冲孔组中的多个冲孔以所述底板中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
多块导向板,每块所述导向板对应安装于一个所述冲孔内,且均位于底板的出液侧,同一组冲孔内的导向板均连接于对应的冲孔内侧并倾斜朝向或背向所述底板中心设置。
上述方案的优点在于:所述冲孔以所述底板中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且所述导向板倾斜朝向或背向所述底板中心设置,当冷媒流过分流孔板时,通过均匀设置的冲孔分流,并被导向板进一步统一的引导至底板的外圈或者内圈,再次进行分配使得冷媒的分配更均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孔板上开设有第一冲孔组以及第二冲孔组,所述第一冲孔组以及第二冲孔组均以所述底板中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且所述第二冲孔组所在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冲孔组所在圆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冲孔组包括四个冲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冲孔组的冲孔与第二冲孔组的冲孔交错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冲孔组的冲孔内的导向板呈放射状,且倾斜方向朝向底板中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冲孔组的冲孔内的导向板呈放射状,且倾斜方向朝向底板中心。
通过冲孔的交错设置,并选择性的将导向板设置为呈放射状倾斜朝向底板中心方向或背向底板中心方向,使得通过分流孔板的冷媒被更均匀的分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孔板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底板的出液侧,且支撑板的高度大于导向板的高度。如此设置,使得导向板与支撑面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使得进入底板出液侧的冷媒以较为稳定的流出方向流过分流孔板而不会由于滞留于出液侧的冷媒而影响冷媒的流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分配器,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本体内具有分流腔,所述本体的第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分流腔的进液孔,所述分流腔内设置有弧形引导面,所述本体的第二端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分流腔的出液孔;
分流孔板,所述分流孔板为上述方案中的任意一种分流孔板,所述分流孔板设置于所述分流腔内,所述多个出液孔以垂直穿过所述分流孔板中心的轴线为中心线呈周向均匀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进液孔流入的冷媒经过弧形引导面被引导至分流孔板的进液侧,被分流孔板均匀的分配至多个出液孔并从出液侧流出至本体的出液孔,从而使冷媒被均匀分配进入各个分液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孔内成型有定位凸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器本体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配器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配器的立体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配器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根据图3的a-a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流孔板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流孔板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流孔板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根据图6的b-b面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根据图6的c-c面的剖视图。
图中,分配器100、第一端110、与第二端120、本体10、分流腔11、进液孔12、出液孔13、定位凸台14、弧形引导面15、分流孔板20、底板21、支撑板22、冲孔组23、第一冲孔组23a、第二冲孔组23b、冲孔231、导向板24、进液侧25、与出液侧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4所示的一种分配器100,该分配器100应用于空调换热器中,用于将冷媒均匀分配到换热器的各个冷媒支路中,以使各个冷媒支路中的冷媒流量一致,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所述分配器100包括本体10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10内的分流孔板20。所述分配器100连接冷媒总路(图未示)与冷媒支路(图未示),冷媒从冷媒总路流经所述本体10并经分流孔板20均匀分配至各个冷媒支路中。
具体地,所述本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0与第二端120,所述第一端110连接冷媒总路,所述第二端120连接多个冷媒支路,所述本体10内具有分流腔11,所述本体10的第一端110开设有连通所述分流腔11以及冷媒总路的进液孔12,所述分流腔11内设置有弧形引导面15,所述本体10的第二端120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分流腔11以及冷媒支路的出液孔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0上设置有两个出液孔13,且所述出液孔13以分流孔板20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出液孔13以分流孔板20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使得通过分流孔板20后,冷媒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以分流孔板20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而后进入出液孔13时,能够被较为均匀的分配,提高了分配器100的使用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0上可以开设3个、4个、5个或者更多个出液孔13,且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出液孔13均以分流孔板20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周向均匀设置。
优选的,所述本体10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进液孔12以及出液孔13中均设置有定位凸台14,定位凸台14用于定位冷媒管路,以便于与冷媒管路连接。
所述分流孔板20包括底板21、开设于所述底板21上的至少一个冲孔组23、多个导向板24以及支撑板22。
所述底板21为薄片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21为圆形薄片,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1也可以是菱形、正多边形结构等,所述底板21具有相对的进液侧25与出液侧26。
所述冲孔组23包括多个冲孔231,同一组冲孔组23中的冲孔231以所述底板21的中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每块所述导向板24对应安装于一个所述冲孔231内,且均位于所述底板21的出液侧26,同一组冲孔231内的导向板24均连接于对应的冲孔231内侧并倾斜朝向或背向所述底板21中心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冲孔231以所述底板21中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且所述导向板24倾斜朝向或背向所述底板21的中心方向设置,当冷媒流过分流孔板20时,通过均匀设置的冲孔231被分流,并被导向板24进一步统一的引导至底板21的外圈或者内圈,再次进行分配使得冷媒的分配更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1为圆形,所述底板21的中心为圆心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底板21的中心并不限定底板21的形状,底板21形状可以选择性的变化,可以是方形,椭圆形,不规则的形状,底板21的中心指的是靠近中部的某一点,而并不必然是圆心,例如当底板21为圆形时,可以是靠近圆心的某一点。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22位于底板21的出液侧26,且支撑板22的高度大于导向板24的高度,所述支撑板22支撑于所述分流腔11靠近出液孔13的一侧,使得导向板24与出液孔13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使得进入底板21出液侧26的冷媒以较为稳定的流出方向流过分流孔板20而不会由于滞留于出液侧26的冷媒而影响冷媒的流向,进而影响冷媒的均匀分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22为环形结构,支撑于分配器本体10内,并使底板21与出液孔13之间留有空隙。
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腔11内可以设置凸起部或者凸台,所述底板21可以架设于所述凸起部或者凸台上,使底板21与出液孔13之间具有空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分流孔板20上开设有一冲孔组23,且导向板24均倾斜朝向底板21中心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向板24引导冷媒向底板21中心方向流动,由于出液孔以底板21中心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使流至底板21出液侧26的冷媒均匀的流入多个出液孔13中。
如图6至图9所示,所述分流孔板20上开设第一冲孔组23a以及第二冲孔组23b,所述第一冲孔组23a相对于第二冲孔组23b位于内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冲孔组23a以及第二冲孔组23b均包括四个冲孔23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冲孔组23a或所述第二冲孔组23b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冲孔231,例如5个或6个等,在此就不再穷举。
优选的,所述第一冲孔组23a内的冲孔231与第二冲孔组23b内的冲孔231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冲孔组23a的冲孔231的导向板24呈放射状朝向底板21中心方向。
优选的,所述第二冲孔组23b的冲孔231的导向板24呈放射状背向底板21中心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冲孔231的交错设置,并选择性的设置导向板24的朝向,使得通过分流孔板20的冷媒被更均匀的分配。需要说明的是,每组冲孔组23的冲孔对应的导向板24均统一的朝向或者背向底板21中心倾斜设置,使得通过所述每组冲孔组23的冷媒被引导为倾斜朝向底板21中心或背向底板21中心流动,使得冷媒被均匀分配至多个出液孔13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为:冷媒从进液孔12进入分配器,流至分液腔11,由于受到分流孔板20的阻碍,冷媒充满分流孔板20进液侧25,同时冷媒以较高的流速经过分流孔板20上设置的冲孔231流至分流孔板20的出液侧26,通过导向板24的引导,所述冷媒被引导倾斜流向底板21的中心方向和/或背离底板21的中心方向,使冷媒被均匀分配至设置于分配器100第二端的多个出液孔13内,从而对冷媒进行均匀分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分流孔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为薄片结构,所述底板具有相对的进液侧与出液侧;
至少一个冲孔组,所述冲孔组包括多个冲孔,所述冲孔开设于所述底板上,且同一冲孔组中的多个冲孔以所述底板中心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
多块导向板,每块所述导向板对应安装于一个所述冲孔内,且均位于底板的出液侧,同一组冲孔内的导向板均连接于对应的冲孔内侧并倾斜朝向或背向所述底板中心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孔板上开设有第一冲孔组以及第二冲孔组,所述第一冲孔组以及第二冲孔组均以所述底板中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且所述第二冲孔组所在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冲孔组所在圆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孔板,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冲孔组包括四个冲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孔组的冲孔与第二冲孔组的冲孔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孔组的冲孔内的导向板呈放射状,且倾斜方向朝向底板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孔组的冲孔内的导向板呈放射状,且倾斜方向朝向底板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孔板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底板的出液侧,且支撑板的高度大于导向板的高度。
8.一种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本体内具有分流腔,所述本体的第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分流腔的进液孔,所述分流腔内设置有弧形引导面,所述本体的第二端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分流腔的出液孔;
分流孔板,所述分流孔板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种分流孔板,所述分流孔板设置于所述分流腔内,所述多个出液孔以垂直穿过所述分流孔板中心的轴线为中心线呈周向均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孔内成型有定位凸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本体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