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7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胶模具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组成,在模具制造的过程中,对模具进行人工冷却,不仅能够加快冷却的速度,而且通过人工控制,有助于提高模具的成品质量,在模具铸造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模具仍具有极高的温度,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对模具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工序,以往的模具冷却是采用露天放置让热量自然消散或者水池浸使模具快速冷却的方式,前者的散热方式散热速度缓慢散热时间长,而后者的散热虽然较快,但是散热场所通常是污水横流,很容易造成冷却水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结构简单,下模设有内腔,通过水泵、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水箱和水箱配合,将冷却水源源不断的注入内腔,对下模进行冷却,第一出水管、散热器、散热风扇与第二出水管相配合,将内腔内的冷却水引出降温,并重新流入水箱内,本装置下模内部设有内腔,通过源源不断注入冷却水的方式与下模进行热交换,对下模进行降温,当内腔内注满冷却水时,通过第一出水管将内腔的冷却水引出,通过散热器对冷却水降温,再重新流入水箱内,实现了冷却水的再次利用,节约资源。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侧设有控制面板,所述箱体装配有箱门,所述箱体上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下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下侧固定连接有上模,所述上模下侧四角均套设有限位杆,四个所述限位杆下侧固定连接有下模,所述下模下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下模中间设有塑模腔,所述下模内部环绕塑模腔设有内腔,所述塑模腔外壁均匀连接有散热板,所述内腔底部由下模前侧内壁向后侧内壁方向由高到低倾斜,所述内腔装配有贯穿下模上侧的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管道连接有第一水咀,所述第一水咀装配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贯穿下模下侧与内腔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贯穿箱体固定连接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箱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散热器一侧设有贯穿箱体的散热口,所述散热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风道,所述风道一侧与箱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箱体内壁镶嵌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风道相匹配,所述散热器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水箱内部装有冷却水,所述水箱与箱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水箱装配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贯穿箱体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与箱体上侧固定连接,所述水泵装配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贯穿下模与内腔相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用控制面板可控制液压油缸工作,使上模向下移动,通过四个限位杆,可将上模与下模玩完全贴合压紧进行注塑,下模底部设有缓冲垫,减少注塑模具压紧时对箱体的冲击;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水泵工作,水泵通过第一进水管将水箱内的冷却水抽出,并通过第二进水管将冷却水注入内腔中;内腔内装配有若干与塑模腔四周固定连接的散热板,增加了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这样的结构实现了对注塑模具的快速降温,大大的减少使用者的工作负担;需要进行冷却时,控制面板控制散热器与散热风扇工作,第一水咀为关闭状态,通过第一出水管将内腔内的冷却水从内腔内引出,引入散热器中,散热风扇通过风道将冷风传送给散热器,增加散热器的冷却效果,并且散热器通过散热口将热量传送到外界,从而使从内腔内引出的冷却水快速冷却,然后通过第二出水管将冷却完成的冷却水重新引入水箱内,这样的结构不仅增加了对注塑模具的冷却效果,还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对使用后的冷却水进行降温,重新流入水箱,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冷却完成后,使用控制面板使水泵停止工作,打开第一水咀,内腔内部的冷却水,通过内腔底部的斜度,引入排水管内,经过第一水咀进入第一出水管内,然后通过散热器冷却,再重新流入水箱内,这样的结构,将内腔内部残留的冷却水完全排出,方便下次进行注塑,本装置下模内部设有内腔,通过源源不断注入冷却水的方式与下模进行热交换,对下模进行降温,当内腔内注满冷却水时,通过第一出水管将内腔的冷却水引出,通过散热器对冷却水降温,再重新流入水箱内,实现了冷却水的再次利用,节约资源。

进一步限定,所述散热口设有防护栏。这样的结构,防止使用者因意外触碰到散热器,被散热器烫伤。

进一步限定,所述箱体内部装配有与第一出水管相匹配的支架。这样的结构,使第一出水管更加稳定。

进一步限定,所述箱门装配有把手。这样的结构,方便打开箱门。

进一步限定,所述水箱设有第二水咀和注水盖。这样的结构,方便更换水箱内的冷却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对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装置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水泵工作,水泵通过第一进水管将水箱内的冷却水抽出,并通过第二进水管将冷却水注入内腔中,内腔内装配有若干与塑模腔四周固定连接的散热板,增加了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这样的结构实现了对注塑模具的快速降温,大大的减少使用者的工作负担。

2、本装置通过第一出水管、散热器、散热风扇、风道和第二出水管之间相互配合,实现了冷却水的水循环,让冷却水的再次利用,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3、本装置箱体内部装配有与第一出水管相匹配的支架。这样的结构,使第一出水管更加稳定。

4、本装置水箱设有第二水咀和注水盖。这样的结构,方便更换水箱内的冷却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箱体1、控制面板11、箱门111、支撑架12、液压油缸13、上模131、限位杆132、下模14、缓冲垫141、塑模腔142、内腔15、散热板151、第一出水管2、第一水咀20、排水管201、散热器21、散热口211、风道22、散热风扇23、第二出水管24、水箱25、第二水咀251、注水盖252、第一进水管26、水泵27、第二进水管271、支架2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箱体1上侧设有控制面板11,箱体1装配有箱门111,箱体1上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2,支撑架12下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13,液压油缸13下侧固定连接有上模131,上模131下侧四角均套设有限位杆132,四个限位杆132下侧固定连接有下模14,下模14下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141,缓冲垫141与箱体1固定连接,下模14中间设有塑模腔142,下模14内部环绕塑模腔142设有内腔15,塑模腔142外壁均匀连接有散热板151,内腔15底部由下模14前侧内壁向后侧内壁方向由高到低倾斜,内腔15装配有贯穿下模14上侧的第一出水管2,第一出水管2管道连接有第一水咀20,第一水咀20装配有排水管201,排水管201贯穿下模14下侧与内腔15连接,第一出水管2贯穿箱体1固定连接有散热器21,散热器21与箱体1内壁固定连接,散热器21一侧设有贯穿箱体1的散热口211,散热器21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风道22,风道22一侧与箱体1内壁固定连接,箱体1内壁镶嵌有散热风扇23,散热风扇23与风道22相匹配,散热器21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24,第二出水管24固定连接有水箱25,水箱25内部装有冷却水,水箱25与箱体1内壁固定连接,水箱25装配有第一进水管26,第一进水管26贯穿箱体1连接有水泵27,水泵27与箱体1上侧固定连接,水泵27装配有第二进水管271,第二进水管271贯穿下模14与内腔15相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用控制面板11可控制液压油缸13工作,使上模131向下移动,通过四个限位杆132,可将上模131与下模14玩完全贴合压紧进行注塑,下模14底部设有缓冲垫141,减少注塑模具压紧时对箱体1的冲击;通过控制面板11控制水泵27工作,水泵27通过第一进水管26将水箱25内的冷却水抽出,并通过第二进水管271将冷却水注入内腔15中;内腔15内装配有若干与塑模腔142四周固定连接的散热板151,增加了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这样的结构实现了对注塑模具的快速降温,大大的减少使用者的工作负担;需要进行冷却时,控制面板11控制散热器21与散热风扇23工作,第一水咀20为关闭状态,通过第一出水管2将内腔15内的冷却水从内腔15内引出,引入散热器21中,散热风扇23通过风道22将冷风传送给散热器21,增加散热器21的冷却效果,并且散热器21通过散热口211将热量传送到外界,从而使从内腔15内引出的冷却水快速冷却,然后通过第二出水管24将冷却完成的冷却水重新引入水箱25内,这样的结构不仅增加了对注塑模具的冷却效果,还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对使用后的冷却水进行降温,重新流入水箱25,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冷却完成后,使用控制面板11使水泵27停止工作,打开第一水咀201,内腔15内部的冷却水,通过内腔底部的斜度,引入排水管201内,经过第一水咀20进入第一出水管2内,然后通过散热器21冷却,再重新流入水箱25内,这样的结构,将内腔15内部残留的冷却水完全排出,方便下次进行注塑,本装置下模14内部设有内腔15,通过源源不断注入冷却水的方式与下模14进行热交换,对下模14进行降温,当内腔15内注满冷却水时,通过第一出水管2将内腔15的冷却水引出,通过散热器21对冷却水降温,再重新流入水箱25内,实现了冷却水的再次利用,节约资源。

优选散热口211设有防护栏。这样的结构,防止使用者因意外触碰到散热器21,被散热器21烫伤。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它结构,防止使用者因意外触碰到散热器21,被散热器21烫伤。

优选箱体1内部装配有与第一出水管2相匹配的支架28。这样的结构,使第一出水管24更加稳定。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它结构,使第一出水管24更加稳定。

优选箱门111装配有把手。这样的结构,方便打开箱门111。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它结构,方便打开箱门111。

优选水箱25设有第二水咀251和注水盖252。这样的结构,方便更换水箱25内的冷却水。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它结构,方便更换水箱25内的冷却水。

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上侧设有控制面板(11),所述箱体(1)装配有箱门(111),所述箱体(1)上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2),所述支撑架(12)下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13),所述液压油缸(13)下侧固定连接有上模(131),所述上模(131)下侧四角均套设有限位杆(132),四个所述限位杆(132)下侧固定连接有下模(14),所述下模(14)下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141),所述缓冲垫(141)与箱体(1)固定连接,所述下模(14)中间设有塑模腔(142),所述下模(14)内部环绕塑模腔(142)设有内腔(15),所述塑模腔(142)外壁均匀连接有散热板(151),所述内腔(15)底部由下模(14)前侧内壁向后侧内壁方向由高到低倾斜,所述内腔(15)装配有贯穿下模(14)上侧的第一出水管(2),所述第一出水管(2)管道连接有第一水咀(20),所述第一水咀(20)装配有排水管(201),所述排水管(201)贯穿下模(14)下侧与内腔(15)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2)贯穿箱体(1)固定连接有散热器(21),所述散热器(21)与箱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散热器(21)一侧设有贯穿箱体(1)的散热口(211),所述散热器(21)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风道(22),所述风道(22)一侧与箱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箱体(1)内壁镶嵌有散热风扇(23),所述散热风扇(23)与风道(22)相匹配,所述散热器(21)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24),所述第二出水管(24)固定连接有水箱(25),所述水箱(25)内部装有冷却水,所述水箱(25)与箱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水箱(25)装配有第一进水管(26),所述第一进水管(26)贯穿箱体(1)连接有水泵(27),所述水泵(27)与箱体(1)上侧固定连接,所述水泵(27)装配有第二进水管(271),所述第二进水管(271)贯穿下模(14)与内腔(15)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口(211)设有防护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部装配有与第一出水管(2)相匹配的支架(2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111)装配有把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5)设有第二水咀(251)和注水盖(25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胶模具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高效冷却装置,包括箱体,液压油缸下侧固定连接有上模,上模下侧四角均设有限位杆,上模下侧通过四个限位杆装配有下模,下模中间设有塑模腔,下模内部环绕塑模腔设有内腔,第一出水管管道连接有第一水咀,第一出水管贯穿箱体固定连接有散热器,箱体内壁镶嵌有散热风扇,第二出水管固定连接有水箱,第一进水管贯穿箱体连接有水泵,本装置下模内部设有内腔,通过源源不断注入冷却水的方式与下模进行热交换,对下模进行降温,当内腔内注满冷却水时,通过第一出水管将内腔的冷却水引出,通过散热器对冷却水降温,再重新流入水箱内,实现了冷却水的再次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富菘塑胶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8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