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3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逆变器作为一种电力设备并被大家广泛认识,它可以用来家用电器供电如手机充电、电饭煲、电锯等电器设备;不同的客户对逆变器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通常以频率来划分工频逆变器以及高频逆变器,高频逆变器:尺寸小、重量轻、转换效率高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

现有技术中逆变器在设计时,为保证输出电压稳定,需要增加二级反馈电路,电路复杂,成本高,产品体积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包括:

一第一电源端;

一第二电源端,所述第二电源端通过一电路保护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端;

一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电源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端;

一集成芯片,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驱动控制端连接于一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驱动控制端连接于一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入端;

一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端,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出端;

一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输出端,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一负载;

一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出端或所述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

一第一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二电阻连接于接地端;

一第三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一第四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一第五电阻连接于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推挽单元包括:

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驱动控制端;

一第一功放管,所述第一功放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功放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功放管的源极通过一第六电阻连接于接地端;

一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功放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一第七电阻连接于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推挽单元包括:

一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驱动控制端;

一第二功放管,所述第二功放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功放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功放管的源极连接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入端;

一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功放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一第八电阻连接于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

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通过一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包括:

一第二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分压单元连接于一第三电源端;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十电阻连接于接地端;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一第十一电阻连接于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输入端;

一第二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一第十二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

一第三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

一第十三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

优选的,所述整流单元包括复数个二极管组,每个所述二极管组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的输出端,每个所述二极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负载。

优选的,所述整流单元还包括一第四电容,连接于所述负载与接地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利用输出电压检测,加入反馈式电路控制输出电压的方案,减少电路复杂程度,提高了电路可靠性,降低物料、人工等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的标记为:

第一电源端1;第二电源端2;电路保护装置f1;第一检测单元3;第一运算放大器31;集成芯片4;第一推挽单元5;第一二极管51;第一功放管52;第一三极管53;第二推挽单元6;第二二极管61;第二功放管62;第二三极管63;变压器7;整流单元8;负载9;第二检测单元10;第二运算放大器101;分压单元102;第三电源端1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针对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包括:

一第一电源端1;

一第二电源端2,第二电源端1通过一电路保护装置f1连接于第一电源端1;

一第一检测单元3,第一检测单元3的电源端连接于第二电源端2;

一集成芯片4,集成芯片4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第一检测单元3的输出端,集成芯片4的第一驱动控制端连接于一第一推挽单元5的输入端,集成芯片4的第二驱动控制端连接于一第二推挽单元6的输入端;

一变压器7,变压器7的电源端连接第二电源端2,变压器7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第一推挽单元5的输出端,变压器7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第二推挽单元6的输出端;

一整流单元8,整流单元8的输入端连接变压器7的输出端,整流单元8的输出端连接一负载9;

一第二检测单元10,第二检测单元10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推挽单元5的输出端或第二推挽单元6的输出端,第二检测单元10的输出端连接于集成芯片4的第二输入端。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逆变器中增加输入端增加电压检测电路,根据输入电压和设计功率变压器比例来判断输出电压,再根据输出电压的大小,控制输出占空比的方式,稳定输出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将现有的逆变器变成无反馈式控制的方式,通过设置第一检测单元3和第二检测单元10连接于集成芯片4,第一检测单元3来检测输入电压的大小,第二检测单元10用于检测负载9的功率大小,通过两路检测判断负载9和输入电压的变化状况及集成芯片4占空比的变化,从而达到调整输出的目的,以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

进一步,第一推挽单元5和第二推挽单元6连接于变压器7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经变压器7的配合完成升降压的过程,经整流单元8的整流和第二电容c2的滤波输出平滑的直流电给负载9。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单元3包括:

一第一运算放大器31,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一电阻r1连接于第二电源端2,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二电阻r2连接于接地端;

一第三电阻r3,连接于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一第四电阻r4,连接于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输出端之间;

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输出端通过一第五电阻r5连接于集成芯片4的第一输入端。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检测单元3由第一运算放大器3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组成,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一电阻r1连接于第二电源端2,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二电阻r2连接于接地端;第三电阻r3,连接于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第四电阻r4,连接于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输出端之间;第一运算放大器31的输出端通过一第五电阻r5连接于集成芯片4的第一输入端,这样设置可以快速检测出输入电压的大小。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第一推挽单元5包括:

一第一二极管51,第一二极管51的正极连接集成芯片4的第一驱动控制端;

一第一功放管52,第一功放管52的栅极连接第一二极管51的负极,第一功放管52的漏极连接于变压器7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功放管52的源极通过一第六电阻r6连接于接地端;

一第一三极管53,第一三极管53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放管5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53的基极通过一第七电阻r7连接于接地端,第一三极管53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第二推挽单元6包括:

一第二二极管61,第二二极管61的正极连接集成芯片4的第二驱动控制端;

一第二功放管62,第二功放管62的栅极连接第二二极管61的负极,第二功放管62的漏极连接于变压器7的第二输入端,第二功放管62的源极连接于第二检测单元10的输入端;

一第二三极管63,第二三极管63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放管6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63的基极通过一第八电阻r8连接于接地端,第二三极管63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

在该实施例中,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推挽单元5和第二推挽单元6,采用两个参数相同功率的二极管,功放管,三极管,以推挽方式存在于电路中,各负责正负半周的波形放大任务,电路工作时,两只对称的功放管每次只有一个导通,所以导通损耗小效率高。推挽输出既可以向负载9灌电流,也可以从负载9抽取电流。

进一步,第一推挽单元5和第二推挽单元6中的各个部件的参数相同,第一推挽单元5包括第一二极管51的正极连接集成芯片4的第一驱动控制端;第一功放管52的栅极连接第一二极管51的负极,第一功放管52的漏极连接于变压器7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功放管52的源极通过一第六电阻r6连接于接地端;第一三极管53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放管5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53的基极通过一第七电阻r7连接于接地端,第一三极管53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

第二推挽单元6中包括第二二极管61的正极连接集成芯片4的第二驱动控制端;第二功放管62的栅极连接第二二极管61的负极,第二功放管62的漏极连接于变压器7的第二输入端,第二功放管62的源极连接于第二检测单元10的输入端;第二三极管63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放管6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63的基极通过一第八电阻r8连接于接地端,第二三极管63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这样可以使得结构简单,变压器7的磁芯利用率高,推挽电路工作时,两只对称的功放管每次只有一个导通,所以导通损耗小。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九电阻r9,第九电阻r9通过一第一电容c1连接于变压器7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单元10包括:

一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分压单元102连接于一第三电源端103;

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十电阻r10连接于接地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通过一第十一电阻r11连接于集成芯片4的第二输入端;

一第二电容c2,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一第十二电阻r12,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之间;

一第三电容c3,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之间;

一第十三电阻r13,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单元10中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101和若干个电阻组成,具体的,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分压单元102连接于一第三电源端103;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十电阻r10连接于接地端;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通过一第十一电阻r11连接于集成芯片4的第二输入端;一第二电容c2,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一第十二电阻r12,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之间;一第三电容c3,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之间;一第十三电阻r13,连接于第二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这样可以检测负载9的功率大小。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整流单元8包括复数个二极管组,每个二极管组的正极连接变压器7的输出端,每个二极管组的负极连接负载9。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整流单元8还包括一第四电容c4,连接于负载9与接地端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整流单元8中的每个二极管组的正极连接变压器7的输出端进行整流,再经过第四电容c4进行滤波作用,输出平滑的直流电给负载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利用输出电压检测,必需的反馈式电路控制输出电压的方案,减少电路复杂程度,提高了电路可靠性,降低物料、人工等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一第一电源端;

一第二电源端,所述第二电源端通过一电路保护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端;

一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电源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端;

一集成芯片,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驱动控制端连接于一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驱动控制端连接于一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入端;

一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端,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出端;

一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输出端,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一负载;

一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出端或所述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

一第一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二电阻连接于接地端;

一第三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一第四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一第五电阻连接于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挽单元包括:

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一驱动控制端;

一第一功放管,所述第一功放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功放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功放管的源极通过一第六电阻连接于接地端;

一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功放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一第七电阻连接于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挽单元包括:

一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驱动控制端;

一第二功放管,所述第二功放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功放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功放管的源极连接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入端;

一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功放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一第八电阻连接于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接地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通过一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包括:

一第二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一分压单元连接于一第三电源端;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一第十电阻连接于接地端;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一第十一电阻连接于所述集成芯片的第二输入端;

一第二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一第十二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

一第三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

一第十三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单元包括复数个二极管组,每个所述二极管组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的输出端,每个所述二极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负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单元还包括一第四电容,连接于所述负载与接地端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输出开环式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源端;第二电源端通过电路保护装置连接于第一电源端;集成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第一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第一驱动控制端连接于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入端,第二驱动控制端连接于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入端;整流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端,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一负载;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推挽单元的输出端或第二推挽单元的输出端,第二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集成芯片的第二输入端。有益效果: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利用输出电压检测,加入反馈式电路控制输出电压的方案,减少电路复杂程度,提高了电路可靠性,降低物料、人工等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纽福克斯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7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