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2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一种搅拌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污泥处理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污泥成份复杂,易通过大气、水体、食物链等各种途径造成二次污染,危机人类健康。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各地城市迅速扩大发展,城市污泥处理系统不断完善,污水污泥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污泥堆肥化是依靠污泥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一定的人工条件下,有控制的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是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及资源化较为有效的一种处理方法。

为了促进污泥中耗氧生物的快速繁殖,加快污泥的发酵过程,使污泥充分发酵,现有技术中将污水污泥存放在一个大的釜体中,并通过搅拌设备对其进行搅拌,以便加速污泥的发酵,但是由于釜体较大导致搅拌轴较长,在使用过程中,搅拌轴很容易出现偏移的现象,进而导致搅拌设备损坏。

因此,发明一种搅拌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拌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搅拌设备,包括电机、减速机和釜体,所述电机经螺柱固定设置在减速机的顶端,所述减速机内部具有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电机输出轴与第一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与釜体经螺柱固定连接,所述釜体内部具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贯穿釜体与第二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搅拌轴表面设置有稳固装置,所述稳固装置包括环形套,所述环形套内部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壁套设在搅拌轴的表面,所述环形套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杆,若干所述支撑杆圆周排列在环形套表面,所述支撑杆与环形套之间为球头连接,所述支撑杆端部两侧均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两侧所述连杆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支撑管部和支撑杆部,所述支撑管部套设在支撑杆部表面,所述支撑管部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支撑杆部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部开设有外螺纹,所述支撑杆部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

优选的,所述搅拌轴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搅拌片。

优选的,所述釜体底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釜体顶端开设有进料口。

优选的,所述釜体内壁焊接固定有若干固定槽,所述滚轮卡设在固定槽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稳固装置,通过拧转螺母的位置调节支撑杆部露出支撑管部的长度,将环形套周边支撑杆的长度调节一致,可以校正搅拌轴的位置并使其固定,使用时,搅拌轴搅拌时产生的偏向力推动一侧支撑杆往一侧运动,支撑杆运动使其端部两侧的滚轮往两侧运动,滚轮运动使第一弹簧被拉伸产生形变,第一弹簧恢复形变产生的力与搅拌轴的偏向力相缓冲,有效地提高了搅拌轴的稳定性,不仅能够提高搅拌效果,还能够提高搅拌设备的使用寿命,并有效的解决了因釜体较大和搅拌轴过长而导致搅拌轴容易出现偏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部放大图。

图中:1电机、2减速机、3釜体、4第一联轴器、5第二联轴器、6传动轴、7搅拌轴、8稳固装置、81环形套、82支撑杆、83连杆、84滚轮、85第一弹簧、86支撑管部、87支撑杆部、88第二弹簧、89螺母、9搅拌片、10出料口、11进料口、12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搅拌设备,包括电机1、减速机2和釜体3,所述电机1经螺柱固定设置在减速机2的顶端,所述减速机2内部具有第一联轴器4和第二联轴器5,所述第一联轴器4和第二联轴器5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轴6,所述电机1输出轴与第一联轴器4固定连接,由于釜体3较大至搅拌轴7较长,第一联轴器4和第二联轴器5的设置可以提高搅拌轴7的平衡性,并且双联轴器的设置可以提高电机1的传动效果,能够提高电机1的使用寿命,所述减速机2与釜体3经螺柱固定连接,所述釜体3内部具有搅拌轴7,所述搅拌轴7贯穿釜体3与第二联轴器5固定连接,所述搅拌轴7表面设置有稳固装置8,所述稳固装置8包括环形套81,所述环形套81内部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壁套设在搅拌轴7的表面,所述环形套81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杆82,若干所述支撑杆82圆周排列在环形套81表面,所述支撑杆82与环形套81之间为球头连接,所述支撑杆82端部两侧均铰接有连杆83,所述连杆83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84,两侧所述连杆8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5。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杆82包括支撑管部86和支撑杆部87,所述支撑管部86套设在支撑杆部87表面,所述支撑管部86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88,所述第二弹簧88一端与支撑杆部87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弹簧88固定的作用,不仅可以避免支撑杆部87从支撑管部86脱落,还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拧动螺母89,所述支撑杆部87开设有外螺纹,所述支撑杆部87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89;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轴7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搅拌片9;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釜体3底端开设有出料口10,所述釜体3顶端开设有进料口11;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釜体3内壁焊接固定有若干固定槽12,所述滚轮84卡设在固定槽12的内部,固定槽12的设置给滚轮84滚动提供了导向性。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设置有稳固装置8,搅拌轴7在搅拌时会产生偏向力,偏向力推动一侧支撑杆82往一侧运动,支撑杆82运动使其端部两侧的滚轮84往两侧运动,滚轮84运动使第一弹簧85被拉伸产生形变,第一弹簧85恢复形变产生的力与搅拌轴7的偏向力相缓冲,有效地提高了搅拌轴7的稳定性,不仅能够提高搅拌效果,还能够提高搅拌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照说明书附图2,支撑杆82包括支撑管部86和支撑杆部87,且支撑杆部87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89,通过拧转螺母89的位置调节支撑杆部87露出支撑管部86的长度,从而可以校正搅拌轴7的位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搅拌轴7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搅拌设备,包括电机(1)、减速机(2)和釜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经螺柱固定设置在减速机(2)的顶端,所述减速机(2)内部具有第一联轴器(4)和第二联轴器(5),所述第一联轴器(4)和第二联轴器(5)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轴(6),所述电机(1)输出轴与第一联轴器(4)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2)与釜体(3)经螺柱固定连接,所述釜体(3)内部具有搅拌轴(7),所述搅拌轴(7)贯穿釜体(3)与第二联轴器(5)固定连接,所述搅拌轴(7)表面设置有稳固装置(8),所述稳固装置(8)包括环形套(81),所述环形套(81)内部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壁套设在搅拌轴(7)的表面,所述环形套(81)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杆(82),若干所述支撑杆(82)圆周排列在环形套(81)表面,所述支撑杆(82)与环形套(81)之间为球头连接,所述支撑杆(82)端部两侧均铰接有连杆(83),所述连杆(83)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84),两侧所述连杆(8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82)包括支撑管部(86)和支撑杆部(87),所述支撑管部(86)套设在支撑杆部(87)表面,所述支撑管部(86)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88),所述第二弹簧(88)一端与支撑杆部(87)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部(87)开设有外螺纹,所述支撑杆部(87)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8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7)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搅拌片(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3)底端开设有出料口(10),所述釜体(3)顶端开设有进料口(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3)内壁焊接固定有若干固定槽(12),所述滚轮(84)卡设在固定槽(12)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搅拌设备,包括电机、减速机和釜体,所述电机经螺柱固定设置在减速机的顶端,所述减速机内部具有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电机输出轴与第一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与釜体经螺柱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拧转螺母的位置调节支撑杆部露出支撑管部的长度,将环形套周边支撑杆的长度调节一致,可以校正搅拌轴的位置并使其固定,使用时,搅拌轴搅拌时产生的偏向力推动一侧支撑杆往一侧运动,支撑杆运动使其端部两侧的滚轮往两侧运动,滚轮运动使第一弹簧被拉伸产生形变,第一弹簧恢复形变产生的力与搅拌轴的偏向力相缓冲,有效地提高了搅拌轴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文钦;张敏伟;陈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市蓝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7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