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误刺胰岛素笔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30  70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误刺胰岛素笔针。



背景技术:

胰岛素笔针是一种常规的用于治疗糖尿病时,用于与胰岛素笔式注射器配合使用注射胰岛素的胰岛素注射装置,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注射装置向糖尿病患者体内精准输注胰岛素,来达到控制患者血糖的目的。基于安全需要,为了防止注射后的针头外露从而误伤使用者,现有的胰岛素笔针通常设置有安全防护结构,以防止注射后针头外露。现有技术中,其安全防护结构的种类繁多,各类型的安全防护结构的优缺点也各不相同。

现有技术中的胰岛素笔针,通常存在的缺陷在于:

(1)针尖防护结构只在触发后护住针尖,而在初始状态,针尖是外露的,在使用前,有误刺伤使用者的风险;

(2)用于触发防护罩的触发机构通常外露,如此在受外力的时候,容易产生误触发的现象,一旦误触发,必然造成胰岛素笔针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误刺胰岛素笔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胰岛素笔针的技术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误刺胰岛素笔针,至少包括:

针座,所述针座包括前座体和后座体,所述前座体与后座体之间形成面向前座体一侧的限位台阶,所述后座体设置有连接腔;

针体,所述针体轴向贯穿所述针座设置,所述针体的尾端位于所述连接腔内,所述针体的前端自前座体的自由端伸出;

座套,所述座套套设于所述针座上,所述座套的一端与后座体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座套的另一端敞口,所述座套的内壁与针座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腔体;

护罩,所述护罩在防护状态下完全覆盖伸出于前座体的所述针体,所述护罩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护罩的前端设置有接触端,所述接触端设置有容纳针体通过的过针孔,所述护罩与座套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轴向导向机构,所述护罩的尾端与座套的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轴向防脱离机构;

触发座,所述触发座设置于第二腔体内并在该第二腔体内至少可相对护罩周向旋转运动,所述护罩和触发座在第一腔体内可相对针座轴向运动,所述触发座与针座或座套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周向旋转引导机构和至少一组轴向防恢复机构;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方向设置于针座与触发座之间。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轴向导向机构至少包括导向槽和与导向槽适配的导向块,所述导向槽沿轴向设置于座套的内壁,所述导向块沿径向凸出设置于护罩的外壁。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导向槽于座套的前端位置设置有挡边,所述导向块面向护罩前端的位置设置有抵靠面,所述挡边与抵靠面形成所述轴向防脱离机构。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导向块设置于护罩的尾端。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周向旋转引导机构至少包括:

引导凸块,所述引导凸块沿径向凸出设置于前座体上,所述引导凸块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自靠近前座体的一端向后座体一端沿圆周方向和轴向同步延伸;

引导臂,所述引导臂沿轴向凸出设置于触发座的后端,所述引导臂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引导凸块的两侧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引导面,所述引导臂的两侧设置有相互对称的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触发座的后端还凸出设置于至少一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设置有径向凸出于弹性臂的弹性凸块。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座套的内壁靠近前端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凸块的第一限位槽,在所述初始限位槽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凸块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相对第一限位槽的位置与所述触发座相对座套旋转后的位置相适应;所述第一限位槽设有第一槽底挡边,所述第二限位槽设有第二槽底挡边,其中,所述第一槽底挡边相对第二槽底挡边更靠近座套的前端,远离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凸块沿圆周方向和轴向同步移动的第三限位槽。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槽底挡板面向第三限位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引导面,所述弹性凸块面向触发座前端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所述弹性凸块与第二限位槽形成所述轴向防恢复机构。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针座与座套之间设置有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设置于针座上的卡件和设置于座套内侧与所述卡件适配的卡槽。

本实施例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本实施例中,护罩在初始状态和触发后状态均完全覆盖针体的前端,如此在初始状态和使用触发后的状态均保证针头不外露从而避免误刺伤使用者。

(2)触发座位于护罩内部,触发结构完全隐藏于内部,可以有效防止因误碰触发机构而使胰岛素笔针的防护结构触发。

(3)通过针座、触发座、护罩以及座套的组合构成隐形的触发形式,具有配件精简、结构简单、构思巧妙以及结构安全性好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的爆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的剖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针座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针座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座套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座套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座套的剖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座套的第三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护罩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护罩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触发座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一中触发座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初始状态下,针座、触发座以及护罩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压缩状态下,针座、触发座以及护罩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状态下,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开始接触;

图16为第二压缩状态下,针座、触发座以及护罩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状态下,在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的相互作用下,触发座旋转了一定的角度;

图17为图16所示状态下,针座与触发座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8为第三压缩状态下,即注射状态下,针座、触发座以及护罩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状态下,针座与触发座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0为触发后,针座、触发座以及护罩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二中,针座与触发座在初始状态下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二中座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包括针座10、座套20、针体70、护罩30、触发座40、外壳50以及弹性件6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限定与患者接触的一端为前端,靠近胰岛素笔式注射器的一端为后端。

其中,针座10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包括前座体11和后座体12,该前座体与后座体之间形成面向前座体一侧的限位台阶15。其中,后座体设置有连接腔16,该连接腔内设有内螺纹17,用于与胰岛素笔式注射器连接。

本实施例中,针体70轴向贯穿所述针座10设置,该针体70的尾端位于所述连接腔16内,所述针体70的前端自前座体的自由端伸出。

本实施例中,前座体11上设置有一对沿径向凸出于前座体的引导凸块14,一对所述引导凸块14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该引导凸块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引导面141,该第一引导面141自靠近前座体的一端向后座体一端沿圆周方向和轴向同步延伸。

本实施例中,后座体12的后端设置有环边18,该环边18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一对卡件19。作为优选,该卡件19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卡件192和一对对称分布于第一卡件两侧的第二卡件191。

其中,本实施例的座套20,套设于所述针座10。该座套20的前端敞口,后端与后座体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一种优选的连接方式,如图5、图7所示,其中座套20后端的内壁设有与所述卡件19适配连接的卡槽26。作为优选,其中卡槽26包括轴向延伸并与第一卡件适配的第一卡槽262,以及对称分布于第一卡槽262两侧并与第二卡件适配连接的第二卡槽261。该连接方式为,由于座套通常为塑料材料,具有一定变形能力,使用一定的压力,使得座套的尾端产生一定的变形,即可使卡件进入卡槽中。其中,第一卡件和第一卡槽的配合用于限定圆周方向的相对旋转,第二卡件与第二卡槽的配合用于限定轴向的相对位移。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以及结构稳定性好的技术优势。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座套20与针座10连接后,座套的内壁与针座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80,其中,护罩30和触发座40可在该第一腔体80内运动。

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的座套20,其内壁靠近前端的位置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一对第一限位槽21,该第一限位槽21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槽23。其中,第一限位槽设有第一槽底挡边211,第二限位槽设有第二槽底挡边25,并且第一槽底挡边相对第二槽底挡边更靠近座套的前端,远离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限位槽22。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座套20内壁沿圆周方向还均布设有一对导向槽29,该导向槽29沿轴向延伸设置。该导向槽29靠近前端的位置设有挡边291。

本实施例中,其护罩30在防护状态下可以完全覆盖伸出于前座体的所述针体。其中,防护状态包含两个状态,分别为使用前的初始状态和使用触发后的状态。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护罩30,其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触发座的第二腔体35,该护罩30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患者接触的接触端31,该接触端31设置有容纳针体通过的过针孔32。

其中,护罩30的尾端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一对与所述导向槽29适配的导向块33,该导向块33沿径向凸出设置于护罩的外壁。本实施例中,其中导向槽29与导向块33的配合形成轴向导向机构,使得护罩只能相对座套沿轴向移动。

其中,导向块面向护罩前端的位置设置有抵靠面34,该抵靠面34与挡边291的内侧配合形成轴向防脱离机构。如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以及使用触发后的状态,抵靠面34与挡边291的配合均可以防止护罩与座套轴向脱离。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发座40,位于第二腔体35内并在该第二腔体内至少相对护罩周向旋转运动以及轴向运动。

如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发座40内部设有弹簧腔45,该弹簧腔的腔底设有环形分布的挡板46,该挡板46具有容纳针体通过的开口。其中,弹性件60沿轴向方向设置于针座与触发座之间。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60采用弹簧。在弹簧的作用下,触发座40保持于第二腔体35内,挡板46与第二腔体35的腔底36保持接触。

本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所示,触发座40的后端沿轴向凸出设置有一对引导臂43,一对该引导臂43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其中,引导臂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44。其中引导臂上第二引导面与引导凸块上第一引导面的配合形成本实施例的周向旋转引导机构,用于引导触发座相对针座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周向旋转引导机构设置于针座与触发座之间,作为等同的实施例,周向旋转引导机构还可以设置于座套与触发座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座的后端还沿轴向凸出设置有一对弹性臂41,一对该弹性臂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其中,该弹性臂41的自由端设置有径向凸出于弹性臂的弹性凸块42。

其中,初始状态下,该弹性凸块42位于第一限位槽22中,在压缩护罩的过程中,弹性凸块42自第一限位槽22进入第三限位槽22中,并且,在周向旋转引导机构的引导作用下,弹性凸块42在第三限位槽中旋转至第二限位槽的后方。当注射完成后,在弹簧的势能作用下,弹性凸块42跨过第二槽底挡边25进入第二限位槽中。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弹性凸块42顺利跨过第二槽底挡边25,所述弹性凸块面向触发座前端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251。在此状态下,当再次压缩护罩时,由于弹性凸块的前端面422与第二槽底挡边25的槽底252相互作用,弹性凸块42在非破坏力的作用下难以再次跨过第二槽底挡边25进入第三限位槽中,从而形成轴向防恢复机构,防止针体再次暴露于护罩外,其安全防护作用可靠。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外壳50,具有壳腔51,用于在未使用状态以及使用触发后的状态,盖设于座套以及护罩外侧。其中,该外壳50的外端外侧设有环形凸边53,内侧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若干导向卡槽52。相应的。座套20的后端外侧设有环形挡边27,该环形挡边面向座套前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导向卡槽52适配的导向卡件28。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导向卡槽52的数量大于导向卡件28的数量,好处在于不用刻意去对准,操作的便捷性更强。

图14-图20为本实施例中防误刺胰岛素笔针从初始状态到使用触发后的状态变化示意图。其中,在图14所示状态,处于初始状态,此时,在弹簧的作用下,护罩完全覆盖针体。

当需要给患者注射胰岛素时,护罩的接触端按压于患者皮肤上,并且向患者一侧施加压力。此过程中,如图15所示,弹簧被压缩,针体逐渐露出护罩并进入患者皮肤。在图15所示状态下,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开始接触。

在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开始接触后,继续按压,则触发座会在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的相互作用下相对针座旋转,图16、图17则展示了这一旋转后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继续按压至图18、图19所示状态,此状态为注射状态,引导臂的端部与限位台阶接触。当注射完成后,针体由患者皮肤拔出,触发座和护罩在弹簧的势能作用下,沿轴向运动至图20所示的状态。此状态下,护罩完全覆盖于针体上,并在防恢复机构的作用下,针体无法再从护罩中露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1所示,所述引导凸块14的两侧设置有一对相互对称的第一引导面141,相应的,所述引导臂43的两侧设置有相互对称的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44。该结构的优势在于,触发座的旋转方向不唯一,可相对针座沿顺时针、逆时针均可以旋转。

如图22所示,为了实现触发座的双向旋转,相应的,第一限位槽21的两侧则设有一对相互对称的第二限位槽23。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针座(10),所述针座包括前座体(11)和后座体(12),所述前座体与后座体之间形成面向前座体一侧的限位台阶(15),所述后座体设置有连接腔(16);

针体(70),所述针体轴向贯穿所述针座设置,所述针体的尾端位于所述连接腔内,所述针体的前端自前座体的自由端伸出;

座套(20),所述座套套设于所述针座上,所述座套的一端与后座体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座套的另一端敞口,所述座套的内壁与针座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腔体(80);

护罩(30),所述护罩在防护状态下完全覆盖伸出于前座体的所述针体,所述护罩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35),所述护罩的前端设置有接触端(31),所述接触端设置有容纳针体通过的过针孔(32),所述护罩与座套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轴向导向机构,所述护罩可在第一腔体内沿轴向导向机构轴向运动,所述护罩的尾端与座套的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轴向防脱离机构;

触发座(40),所述触发座设置于第二腔体内并在该第二腔体内至少可相对护罩周向旋转运动,所述触发座可在第一腔体内随护罩一起轴向运动,所述触发座与针座或座套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周向旋转引导机构和至少一组轴向防恢复机构;

弹性件(60),所述弹性件沿轴向方向设置于针座与触发座之间。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导向机构至少包括导向槽(29)和与导向槽适配的导向块(33),所述导向槽沿轴向设置于座套的内壁,所述导向块沿径向凸出设置于护罩的外壁。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于座套的前端位置设置有挡边(291),所述导向块面向护罩前端的位置设置有抵靠面(34),所述挡边与抵靠面形成所述轴向防脱离机构。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旋转引导机构至少包括:

引导凸块(14),所述引导凸块沿径向凸出设置于前座体上,所述引导凸块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引导面(141),所述第一引导面自靠近前座体的一端向后座体一端沿圆周方向和轴向同步延伸;

引导臂(43),所述引导臂沿轴向凸出设置于触发座的后端,所述引导臂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44)。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凸块的两侧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引导面,所述引导臂的两侧设置有相互对称的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

6.按照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座的后端还凸出设置于至少一个弹性臂(41),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设置有径向凸出于弹性臂的弹性凸块(42)。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套的内壁靠近前端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凸块的第一限位槽(21),在所述初始限位槽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凸块的第二限位槽(23),所述第二限位槽相对第一限位槽的位置与所述触发座相对座套旋转后的位置相适应;所述第一限位槽设有第一槽底挡边(211),所述第二限位槽设有第二槽底挡边(25),其中,所述第一槽底挡边相对第二槽底挡边更靠近座套的前端,远离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凸块沿圆周方向和轴向同步移动的第三限位槽(22)。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底挡板面向第三限位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引导面(251),所述弹性凸块面向触发座前端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面适配的第二引导面(421),所述弹性凸块与第二限位槽形成所述轴向防恢复机构。

9.按照权利要求按照权利要求1-5或7-9任一项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与座套之间设置有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设置于针座上的卡件(19)和设置于座套内侧与所述卡件适配的卡槽(26)。

10.按照权利要求按照权利要求1-5或7-9任一项所述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50),用于盖设于座套和护罩外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防误刺胰岛素笔针,至少包括针座、针体、座套、护罩、触发座以及位于针座与触发座之间的弹性件。本发明的防误刺胰岛素笔针,其中护罩在初始状态和触发后状态均完全覆盖针体的前端,如此在初始状态和使用触发后的状态均保证针头不外露从而避免误伤使用者;并且,触发座位于护罩内部,触发结构完全隐藏于内部,可以有效防止因误碰触发机构而使胰岛素笔针的防护结构触发;通过针座、触发座、护罩以及座套的组合构成隐形的触发形式,具有配件精简、结构简单、构思巧妙以及结构安全性好的技术优势。

技术研发人员:胡超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普昂(杭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6643.html

最新回复(0)